族際
- 民族交融視角下廣西族際通婚研究
——基于第五、六、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分析
65-66,其中族際通婚被視為最重要的一個方面[2]73,共同體的一個最終具有決定性的評判標準就是群體之間的通婚率[2]200。馬戎認為,唯有在兩個民族群體之間語言能夠相通,有大量的日常社會交往、價值觀彼此認同、在法律上和權力分配方面基本平等、相互之間沒有民族偏見和歧視行為這樣的客觀條件下,才有可能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民族通婚[3]。由此可見,族際通婚是衡量族際間交往交流交融程度以及民族關系是否和諧融洽的重要指標。廣西是多民族聚居區(qū),各民族和諧共生,建立了團結、平
南寧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3年3期2023-08-31
- 西藏藏漢族居民交往交流交融實證研究
——基于社會距離與姻親關系相結合框架的考察
往交流日益密切,族際日常交往網絡互嵌不斷深化,形塑了新時代民族關系圖景,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治邊穩(wěn)藏”戰(zhàn)略思想和“加強民族團結,建設美麗西藏”“建設美麗幸福西藏,共圓偉大復興夢想”重要指示精神奠定了基礎。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加強民族團結,必須準確理解和把握西藏當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狀況、性質和規(guī)律,這對學術界要做更多、更細致、更科學的基礎性工作發(fā)出了時代吁請。歷史和現實昭示,積極群體關系發(fā)展既取決于社會結構層面的社會制度、社會政策對各群體權利、利益的包
西藏研究 2023年2期2023-07-30
- 民族內隱觀、身份認同對族際通婚子女的外群接觸態(tài)度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影響*
隱觀、身份認同對族際通婚子女的外群接觸態(tài)度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影響*張 航2馮曉慧2張積家1(1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桂林 541004) (2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 北京 110872)以中國14個少數民族的學生和漢族學生為被試, 考察族際通婚子女的民族內隱觀、身份認同及二者對外群接觸態(tài)度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影響。結果發(fā)現, 與族內通婚子女比, 族際通婚子女持有的民族本質論觀念較低、對本民族的認同感不強烈, 但對其他民族的外群體態(tài)度和交往意愿都更積
心理學報 2023年7期2023-07-08
- 從“異己觀”到“天下觀”的民族心理變遷
——基于族際通婚視角的元民族志分析
至關重要。(二)族際通婚是觀察民族心理變遷的重要窗口族際通婚(intermarriage)是指不同民族成員之間的相互聯(lián)姻,是與族內婚對應的婚姻形式,也稱為跨族通婚。在中國,族際通婚包括少數民族與漢族通婚、少數民族與少數民族通婚兩種類型。無論何種類型,族際通婚都被認為是測量民族關系和民族交融程度的重要工具[7]。從族際接觸的視角來看,通婚是族際接觸的最直接和最徹底的形式,一個民族的通婚態(tài)度和實際通婚水平可以直觀地反映他們對跨民族交往的深層意愿和對民族概念的樸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3年2期2023-05-23
- 呼和浩特族際居住互嵌的作用機制與相關啟示
為此,本文嘗試以族際互嵌典型城市呼和浩特為案例地,通過梳理明代至今的互嵌演變,探究族際互嵌的內在機理和啟示。呼和浩特作為首府城市,多次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城市”稱號,集中體現了國家民族政策在邊疆民族地區(qū)的貫徹與落實。另外,呼和浩特市漢族和少數民族的人口比例接近整個自治區(qū)的人口比例,能夠較為全面地呈現當前內蒙古城市族際居住互嵌的作用機制。一、呼和浩特族際居住互嵌的時空演化(一)空間極化階段空間極化型居住模式表現為, 在特定的區(qū)域內,以民族身份作為居住選
廣西教育·D版 2023年2期2023-03-15
- 國內族際通婚研究回顧與述評*
研究兩方面對國內族際通婚的研究進行回顧與述評,重點梳理了族際通婚的通婚特征、形成因素和通婚所帶來的影響,呈現過去五十年間我國族際通婚的研究概況,以及族際通婚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積極促進作用,同時指出現有研究的成果及局限性,呼吁研究視角應結合除了民族學、社會學、人類學之外的其它學科,研究內容應包括更多針對婚姻質量、家庭關系的微觀研究。族際通婚(intermar rige)是指兩個不同群體的男女個體遵循特定時期、特定地區(qū)的社會制度、文化和倫理道德規(guī)范,締
西部蒙古論壇 2022年1期2022-12-15
- 大數據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
——以族際關系治理轉型為視角
。在大數據時代,族際關系治理呈現出治理主體多元化、治理過程動態(tài)化、治理環(huán)境復雜化、治理結果的不可預測性等新特征,需要面對區(qū)域間“數字鴻溝”帶來的治理阻隔、大數據治理理念和治理實踐的滯后發(fā)展以及族際錯誤言論的網絡擴散風險等現實挑戰(zhàn)。為此,亟需從彌合“數字鴻溝”差距、提升各民族公民數字權利實現的可行能力,推進族際關系的數據治理理念和數據治理實踐轉型,健全數字法治規(guī)范、引導族際關系治理法治化發(fā)展等方面,回應大數據時代族際關系治理結構的變革需求和治理挑戰(zhàn),以在虛實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2年7期2022-11-23
-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升日常族際交往能力
一個因素就是日常族際交往能力的生成和構建。所謂日常族際交往能力的生成和構建,指的是各民族為了鞏固和發(fā)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所進行的交往實踐,并由此生成推進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發(fā)展、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能力。這個在實踐行為中產生發(fā)展的交往能力,其生成和構建的成效決定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層次和水平。對中華民族共同體而言,每個民族都處于與其他民族的族際交往關系中,這種日常族際之間的交往每天都在進行,是各民族之間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2年9期2022-11-22
-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南嶺走廊族際通婚研究
雜居在一起。關于族際通婚,前人做過不少研究,其中尤以個案研究為多,即考察某一地區(qū)或某一特定人群的族際通婚狀況。有些學者從民族文化交融的角度來研究族際通婚問題,如李金津以德欽縣茨中村為個案,從語言互動、生活習俗、宗教儀式等方面分析了族際通婚對民族文化交融的影響[2];董秀敏研究了拉薩“蕃卡契”的族際通婚情況,認為拉薩“蕃卡契”通過與藏族、漢族通婚擴展了生存空間和社交網絡,促進了民族文化交融[3]。杜娟根據人口普查數據對少數民族大學以上學歷人口比例與異族通婚率
原生態(tài)民族文化學刊 2022年6期2022-11-16
- 兵團當代大學生族際交往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地區(qū)來說,良好的族際交往對于民族團結、社會安定與當地發(fā)展都有著更加特殊的意義。兵團是我國多民族聚居地區(qū),在兵地嵌入式的地域特色下,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居住狀況非常明顯,在個別地區(qū),少數民族人數甚至達到90%以上。9 所兵團高校,這些年在黨和國家大力扶持下,擴招人數逐年增加,疆內外生源比例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根據兵團教育局官網統(tǒng)計信息記載,截止到2020年末,兵團現有學校635 所,在校生54.95 萬人,普通高校9 所,在校生6.46 萬人,招生2.26 萬人
大學 2022年5期2022-11-09
- 民族血緣交融:貴州省族際通婚研究
——基于人口普查資料的分析
550025)族際之間的通婚是民族融合的重要體現。戈登認為共同體最終具有決定性的評判標準是各民族之間的通婚率。布勞認為,族群人口規(guī)模和空間中族群的異質性與族際通婚密切相關。馬戎認為血緣融合是族群融合的最重要也是最可靠的途徑,一個地區(qū)或國家族際通婚率的高低能有效地反映出這個地區(qū)或國家民族關系的優(yōu)劣,還能體現民族之間在社會、經濟、文化、政治、人口等方面的互動情況。顯然,國內外學者將族際通婚當成衡量民族關系的重要指標。本文基于貴州省及全國歷次人口普查資料、20
貴州民族研究 2022年1期2022-11-01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東部地區(qū)中學生族際交往認知個案研究
要助推力[2]。族際交往作為淡化族際差異、改善族際關系和增進各民族團結的重要助推力,是民族團結和共促民族繁榮發(fā)展的重要研究議題。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促團結,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攜手共同繁榮發(fā)展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舉措。然而,由于自然環(huán)境、語言、經濟等因素制約,各民族發(fā)展差異性和不均衡性問題依舊突出,族際交往在局部區(qū)域和特殊群體內仍然面臨挑戰(zhàn)。張俊明等認為,由于民族心理距離產生族際交往隔閡和偏見,導致交往意愿不強[3];聶愛文等
南寧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2年4期2022-10-28
- 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族際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他們擁有更多的族際接觸與交往交流交融條件,是少數民族群體中與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力軍。因此,無論是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還是流動人口社會融合來看,加強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族際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二、文獻回顧有關交往交流交融基本內涵的研究開始較早,成果也相對豐富?;跉v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一些學者認為族際之間的交流互動和關系整合,構成民族交往的基本內容,同時是民族生存與發(fā)展的重要方式[2]。而后有學者認為民族交往是以互惠、共贏為目
西北人口 2022年4期2022-07-29
- 民族交融視角下云南省流動人口族際通婚變遷(2011—2018)
。學界普遍認為,族際通婚是民族群體交往交流交融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于此,本文選取全國和世居少數民族最多的云南省流動人口為研究對象,從國家到地方兩個維度闡述流動人口族際通婚變遷狀況,以期通過族際通婚發(fā)現各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的發(fā)展變遷特征,從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理論支持。一、文獻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民族格局主要呈現“大雜居、小聚居”的居住狀況,進入21世紀,伴隨大規(guī)模人口遷移流動,我國民族人口出現了新的變化,形成了新的格局,且隨著婚姻自由選擇
貴州民族研究 2022年3期2022-07-07
- 全民健身活動與新疆族際交往研究*
民族的交流融合。族際交往從根源來說是一種特殊的社會交往形式,指作為共同體的民族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往來。交往產生影響的心理活動即族際交往心理,它包括民族交往的需要動機、相互認知、情感體驗、交往意識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民族交往方式,也是民族之間所有接觸和互動關系的總稱[1]。全民健身活動中的族際交往就是各民族在共同參與體育活動的過程中產生的接觸、互動、交往、交流和交融。本研究以新疆城鄉(xiāng)各民族居民為調查對象,以全民健身活動為手段,以促進各民族族際交往為目的,對新疆
新疆開放大學學報 2022年1期2022-06-16
- 國內族際交往研究:回顧與前瞻
學等學科高度重視族際交往研究,近年來該領域不斷增長的研究數量便是最佳例證。本文旨在梳理國內族際交往的相關研究,以為后續(xù)研究提供可能的有效建議。具體而言,本文首先探析族際交往的概念,繼而從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對象三個方面探析族際交往研究的特點,最后對當前研究的不足,嘗試提出有效建議。從目前已有文獻來看,族際交往概念有以下幾種,李靜、劉繼杰認為族際交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交往形式,指作為共同體的民族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往來,是在一定的主觀意識指導下進行的[3];廖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21年3期2021-12-22
- 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和諧族際政治關系建構研究
國家,始終面臨著族際政治關系建構與整合的問題。單一民族國家,族際政治關系建構與整合更多偏向于本國民族與國外民族之間的關系。而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不僅要建構和整合國內各民族之間的政治關系,更要處理好國內多民族與國外民族之間的政治關系。相較于單一民族國家的族際政治關系建構與整合,多民族國家的此項工作顯得更加復雜和困難。以往學界對和諧族際政治關系建構的研究,主要是從政治學角度出發(fā),用政治分析方法來分析族際政治關系建構中的一些歷史現象以及背后的政治本質,認為族際產生政
創(chuàng)造 2021年4期2021-11-25
- 少數民族的族際通婚和文化適應
——基于云南通海蒙古族的實證研究*
角和路徑,其中對族際個體間的接觸和互動研究需進一步探討。族際通婚是個體和家庭、家族之間重要的族際交往活動,絕大多數成年人都是通過婚姻組建家庭,家庭是社會的重要單元,民族文化部分地通過婚姻和家庭得以交流和融合。借由族際通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究少數民族的文化適應程度及我國各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的進度。因此,少數民族的族際通婚和文化適應是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視角。云南省通海縣興蒙鄉(xiāng)的蒙古族是云南多民族社會中的少數群體,數百年來,在族際通婚的歷史變遷過程中,
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年4期2021-11-02
- 族際生態(tài)位育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多維關聯(lián)性
民族學家所理解的族際生態(tài)理念,超越既有的個體性非關聯(lián)研究,在復雜性、契洽性及位育性關聯(lián)語境中趨向一種新視角、新內涵、新創(chuàng)見、新主張以及新?lián)?。無論從時間還是空間維度來看,中國都是一個多民族超大規(guī)模的文明與政治共同體,單向度、扁平化的學術探討無從接榫于中國實際。由此,從族際生態(tài)位育視角來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多維關聯(lián)性,當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重要維度,且是亟待深入展開的學術議題。一、問題的提出:民族互動的常與變民族群體的關聯(lián)性與整合性是由一種族際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位育”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1年11期2021-04-17
- 族際信任研究述評*
一個多民族國家,族際關系影響著這個國家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也是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國內外學者更多從民族學和政治學角度對族際關系進行研究,從心理學視角對其進行研究相對較少。族際關系是一個復雜的概念,涉及較多的維度和層次,現實研究中必須選擇某一切入點。族際信任是族際交往的心理根基,是族際關系研究的核心成分,是眾多因素影響族際關系的重要中介變量。研究族際信任實際上是從一個更加微觀的角度探索族際關系。近年來,隨著民族心理學研究的悄然興起,族際信任的研究開始出現。袁民臣(
新疆社科論壇 2021年1期2021-04-14
- 生計方式轉型視域下香格里拉藏民族際通婚變遷研究
族群關系研究中,族際通婚通常被視作厘清兩個族群之間邊界、判斷彼此之間親近程度的關鍵指標之一。只有當兩個民族群體在整體上比較融洽與和諧,群體成員在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社會文化、風俗習慣、語言溝通、宗教信仰等方面高度和諧且交往密切時,才有可能出現大規(guī)模的族際通婚現象。在藏民族衍生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開啟了藏族族際通婚的先河,被傳為一段佳話。2002年以后,香格里拉的旅游業(yè)得到持續(xù)快速發(fā)展,外來流動人口和當地鄉(xiāng)村各民族進城人口交集建塘鎮(zhèn),當地
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1年3期2021-03-23
- 藏彝族際通婚與文化認同
——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龍縣踏卡彝族鄉(xiāng)為例
依 烏 維色阿甲族際通婚在當今世界普遍存在,是具有特定內涵和特殊意義的社會組織形式。 它是民族群體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和族際交往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文化模式及行為規(guī)范。 族際通婚的產生與發(fā)展,有著深刻的社會動因和復雜的演變過程,具有一定的歷史性和現實性。 因此,族際通婚往往成為學術界透析民族社會文化發(fā)展的窗口。族際通婚既是考量文化認同的重要維度,也是體現文化認同的生動寫照。 文化認同則大多構筑于族際往來之中,政治、經濟、文化等民族社會發(fā)展的客觀存在決定了族際通婚與
民族學刊 2020年5期2020-10-16
- 新媒體時代中國族際政治傳播的價值取向及現實挑戰(zhàn)
出的政治均被稱為族際政治。族際政治理論起源于20世紀中后期的西方社會,是伴隨西方少數族裔的權利意識覺醒和新移民運動而興起的一種理論體系。它是基于多元文化主義和差異政治理論的基礎而形成,是以保護族際政治關系、保護族群政治權利為目的的一套觀念。后來,政治學理論將這一具有特定目的性和價值性指向的概念進行了改造,使其成為一個描述性的分析概念,用以指代“多民族國家內作為歷史文化共同體的各個民族(一種區(qū)別于國族的文化民族),圍繞特定的政治權力(國家政權或民族性的、地方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4期2020-03-16
- 滇南多民族聚居區(qū)族際通婚的影響因素研究
——基于元陽縣H村的實地調查
這種分布格局下,族際通婚成為一種不爭的事實,彼此之間的關系愈加密切,族際通婚就越可能發(fā)生。但是,在“小聚居”下,社區(qū)意識統(tǒng)一,同質性強,內部壓力大,社區(qū)交往明顯,這對族際通婚的產生和發(fā)展造成不利的影響。因此,本文聚焦于H村族際通婚的影響因素探討,從歷時性的角度分析H村的族際通婚現象。H村屬于紅河州邊疆六個縣之一的元陽縣,又是多民族雜居相處的社區(qū)。通過分析族際通婚的影響因素,有利于進一步了解當地民族關系以及社會文化,對多民族社區(qū)來說尤為重要。以往學者對族際通
紅河學院學報 2020年4期2020-01-18
- 越多接觸就越愿意接觸?取決于效價與效能*
6500)在我國族際背景中, 檢驗兩種效價族際接觸的效應及其機制。研究1從內地和新疆抽取有過族際互動經驗的維吾爾族和漢族大學生(內地、新疆的漢族、維吾爾族樣本量分別為448、791, 375、901), 研究2從寧夏抽取回族和漢族中學生(回族565, 漢族957)。兩個研究共在6個樣本上檢驗積極和消極族際接觸對族際接觸意愿的效應, 并檢驗族際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結果表明, 積極族際接觸明顯多于消極族際接觸; 積極族際接觸越多族際接觸意愿越高, 消極族際接觸
心理學報 2019年11期2019-11-18
- 族際沖突與國家失?。阂运黢R里為例
國家間深度互動,族際政治與國際政治交融,族際沖突外溢風險增大,挑戰(zhàn)地區(qū)安全和國際秩序。當前,在西亞和非洲地區(qū),也門、蘇丹、索馬里等失敗國家的治理困境愈益影響地區(qū)與國際秩序的重塑進程,而這些失敗國家之所以動蕩不安并危及地區(qū)乃至國際安全,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長期存在且水火不容的族際沖突。族際沖突是族際政治的重要方面,是族類群體基于族類情感認同和不同利益訴求,訴諸政治、經濟和社會權力的族際互動。索馬里地處非洲之角,扼亞丁灣和紅海貿易航道,戰(zhàn)略地位顯要,歷來是國際
社會觀察 2019年2期2019-11-17
- 民族散雜居地區(qū)族際通婚研究
諧共處的重要性,族際通婚c作為衡量民族間關系的指標之一,民族間的通婚日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民族通婚現象也日益普遍,本文就以九龍縣多元民族文化背景下分析不同民族間的通婚現狀以及產生的原因對民族散雜居地區(qū)族際通婚。關鍵詞:散雜居地區(qū)族際通婚;民族和諧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以石榴為喻指出“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石榴千子同一,千房同膜,習近平總書記的比喻形象的描述了“各民
青年生活 2019年3期2019-09-10
- 國外族際政治整合實踐與我國族際政治整合研究
,多民族國家做好族際政治整合早已有之。現代社會主權國家通過正確引導各民族的價值追求,使各民族形成一個完整的統(tǒng)一體,有利于促進整體的發(fā)展與進步。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要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從我國的國情和實際出發(fā),學習和借鑒其他多民族國家族際政治整合的實踐經驗,在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大戰(zhàn)略下,構建、完善以“中華民族”國族理論為核心的中國特色族際話語體系與行動邏輯,通過族際政治整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2]。一、族際政治整合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年1期2019-02-15
- 族際沖突的社會表征:詞匯網絡分析視角
態(tài)或對抗行為。在族際互動領域,沖突常指不同民族之間或族群內部的各種心理、行為和事件方面的矛盾情形。它是一種與民族范疇有關的群體沖突,尤指發(fā)生在兩個或多個相異民族共同體之間關于重大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或領土等事項的爭執(zhí)或爭奪[3]。狹義上,它是由某個或某些民族從事的、以非法和平手段或暴力手段進行的、不利于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群體性活動[4]。盡管這些沖突的起因、規(guī)模、強度和后果各不相同,但均有民族性、群體性、暴力性和破壞性4個內在特征。為妥善處置和預防管控
復雜系統(tǒng)與復雜性科學 2018年2期2019-01-03
- “族際關系”研究綜述
021)一 引言族際關系是人類社會民族與民族之間或種族與種族之間的關系的簡稱,是民族關系與種族關系的總和。族際關系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需要面對的問題,因此對于族際關系的研究有著相當的急迫性和重要性。目前國外的相關研究已經很多了,也有了較為完備的理論體系,而在我國的研究則正在火熱之中。以主題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得到的族際關系相關文獻數量最多,自1984年以來至今國內相關論文的發(fā)表數量為387篇,內容涵涉及民族關系,族際關系治理,多民族國家,民族政策等多方面,分布
絲路藝術 2018年11期2018-04-01
- 促進我國民族團結的心理機制分析
民族團結是指通過族際間的積極互動,構筑良性族際關系的過程和結果,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有效路徑和方法。因此,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通過積極的社會引導和學校教育強化民族團結思想,為和諧民族關系的建構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的民族團結教育成效斐然,但仍需要警惕國內外分裂勢力的威脅,仍需要更多地探討促進我國民族團結的心理機制,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實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本文將重點闡釋能夠促進我國民族團結的三個心理機制,旨在為促進我國民族團結添磚加瓦。
西藏教育 2018年3期2018-02-23
- 論民族和諧的形成要件及文化生態(tài)*
共居既依賴既定的族際文化生態(tài),也依從自我與他者認同機理與互動機制的形塑及建構。國家在場是族際和諧的動力與導向;族際間多方面多維度多層面的交往互動是族際和諧的必要及基礎條件;族際相互認同的機理及族際互動的保障機制是族際和諧的必要保證及關鍵要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族際和諧的催化劑及助推劑。民族和諧共居;文化生態(tài);內外部條件;機理與機制對于中國現實民族關系最真實的把握與認知,既要來自于扎實的在地性的基于微觀個案長期調查的深入研析,也是來自于研究者本人在田野過程中
廣西民族研究 2017年6期2017-11-23
- 族際交往中多民族的發(fā)展融合
671003)族際交往中多民族的發(fā)展融合高成海,郭田甜(大理大學,云南 大理 671003)族際交往是當前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在族際交往中,各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和排他性往往造成一定的矛盾和糾紛,甚至引發(fā)規(guī)模性沖突,影響社會發(fā)展,也給民族關系帶來了陰影。針對族際交往中多民族的融入問題,政府有關部門應創(chuàng)新管理理念,樹立多元文化意識,加強民族交流,完善社區(qū)建設,讓各民族在新的環(huán)境下取長補短、互相融入。族際交往;多民族;取長補短;融入人口流動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長春師范大學學報 2017年7期2017-03-29
- 影響多民族地區(qū)族際政治整合的變量
藝 朱圓摘 要:族際政治整合,即多民族國家內將組成多民族國家的各個民族維持在統(tǒng)一的國家政治共同體中和鞏固、強化各個民族的政治整合的過程,也是多民族國家通過協(xié)調族際政治關系來維持國家的統(tǒng)一和穩(wěn)定的過程。多民族地區(qū)實行族際政治整合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多民族地區(qū)各個民族,都自覺把國家看做自己的政治屋頂和利益保障,情愿與其他民族共同建立統(tǒng)一的國家政治共同體,主動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與穩(wěn)定;二是多民族國家背景下的生活于多民族地區(qū)的各個民族(主要是非主體民族),不發(fā)生成果
商 2016年32期2016-11-24
- 塔城地區(qū)各民族通婚狀況分析
比重、婚姻登記中族際婚姻比重在新疆各區(qū)(市)中最高,總的通婚規(guī)模將呈現持續(xù)上升趨勢。這種現狀是地理位置、民族結構、居住格局、文化氛圍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族際通婚有利于各民族相互了解,促進民族關系良性發(fā)展,有利于民族團結和民族融合。塔城地區(qū) 通婚 民族關系族際婚姻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民族之間相互通婚的現象。[1]與族內通婚相比,族際通婚不僅是兩個個體、兩個家庭的關系,還涉及到兩個個體所代表的族群在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交融。美國社會學家
長江叢刊 2016年21期2016-08-24
- 大學生網絡空間中的族際交往與身份認同
學生網絡空間中的族際交往與身份認同李葉,王婧新疆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46隨著互聯(lián)網的不斷普及和發(fā)展,大學生的互聯(lián)網使用程度不斷加深,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了大學生族際交往的嶄新場域,在網絡族際交往過程中族群身份認同得以凸顯,與此同時,伴隨著現實生活與網絡空間中族際交往的相互作用,網絡空間中族際交往呈現出有助于不同民族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新模式。大學生;網絡空間;族際交往;身份認同1 研究背景與目的族際交往(inter-ethnicity in
新媒體研究 2016年12期2016-07-12
- 新常態(tài)下我國族際政治整合的趨向分析
1)新常態(tài)下我國族際政治整合的趨向分析馮育林(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1)現代多民族國家面對復雜的族際生態(tài),必然要進行族際政治整合,當代中國亦是如此。在整個國家政治社會結構發(fā)生重大變遷的新常態(tài)下,我國的族際關系狀態(tài)以及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現實態(tài)勢均發(fā)生了變化,這就要求族際政治整合活動也應當順勢調整。就此而言,中國的族際政治整合應在三個問題上有所突破,即堅持和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等方面。族際政治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 2016年5期2016-03-28
- 鄧小平民族團結思想對多民族地區(qū)族際政治整合的價值
思想對多民族地區(qū)族際政治整合的價值曹 凡(貴州師范大學 歷史與政治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1)多民族地區(qū)族際政治整合是保證多民族地區(qū)的穩(wěn)定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手段,而民族團結作為重要的民族關系和具體的意識形態(tài)化的政治整合,是衡量多民族地區(qū)族際政治整合良好的標準。鄧小平民族團結思想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科學的理論,有助于以共同利益、穩(wěn)定與發(fā)展以及族際關系的正確處理促進多民族地區(qū)族際政治整合。鄧小平;民族團結;多民族地區(qū);族際政治整合當今世界絕大多數地區(qū)都是多民
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 2016年5期2016-03-16
- 論達斡爾族通婚趨勢
010020)族際通婚是婚姻行為的一種,是指兩個不同民族異性個體之間的組合。族際通婚是民族之間開放、友好團結的象征,也是衡量民族間關系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田野調查資料,分析論述達斡爾族族際通婚現狀及趨勢。一、達斡爾族族際通婚現狀族際通婚已經成為達斡爾族通婚的普遍現象,達斡爾族過去很少與其他民族通婚,“自清末以后在個別地方才逐漸多起來,布特哈地區(qū)達斡爾族有與鄂倫春族通婚者,海拉爾地區(qū)達斡爾族有與蒙古族通婚者,塔城達斡爾族有與哈薩克族通婚者。自民國初年起,布
呼倫貝爾學院學報 2016年1期2016-01-25
- 論族際個體矛盾的“去民族化”
度強調,往往導致族際個體矛盾十分敏感,原本屬于人際關系層面的族際個體矛盾被“民族化”了。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不能把涉及少數民族群眾的民事和刑事問題歸結為民族問題,不能把發(fā)生在民族地區(qū)的一般矛盾糾紛簡單歸結為民族問題”[1]。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將族際個體矛盾與民族矛盾區(qū)分開來,以“去民族化”的方式處理相關問題,對我國依法治國的推進、民族關系的發(fā)展和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一、族際個體矛盾與民族矛盾的
廣西民族研究 2015年3期2015-12-09
- 當代緬甸族際關系治理的路徑、特點與挑戰(zhàn)*
鐘貴峰緬甸族際關系問題在東南亞國家中獨一無二,在世界多民族國家中也實屬罕見,要全面系統(tǒng)地把握緬甸民族問題的實質及其演變,從緬甸族際關系治理的角度切入是一個相當有效的途徑。緬甸獨立后開啟了族際關系治理的歷史進程,已歷經四個歷史階段,通過對其族際關系治理的價值取向、治理的路徑方式、基本特點和主要挑戰(zhàn)等進行歷史考察,我們對緬甸民族問題的認識將更加全面而深刻。一、當代緬甸族際關系治理的取向與路徑自從緬甸民族國家建立后,歷屆政府的族際關系治理中蘊含的價值取向和治理路
廣西民族研究 2015年4期2015-11-29
- 中國族際婚姻的變化趨勢研究:基于“五普”和“六普”數據的對比分析
劉中一 張 莉族際婚姻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民族之間相互通婚的現象。[1]166由于族際婚姻可以直觀地反映出不同族群之間交往中較深層面的狀況,所以許多領域的學者都把對族際婚姻的研究作為一個重要專題。梳理我國現有相關研究成果,我們發(fā)現民族學、社會學、人類學等領域已經形成很多研究推論。相比之下,人口學對于族際婚姻領域的研究明顯滯后。換句話說,民族學、社會學、人類學等領域關于族際婚姻的研究推論大都沒有得到人口學統(tǒng)計數據的有力支持和嚴格校驗。此外,2010年第六次
廣西民族研究 2015年3期2015-10-15
- 滇川藏毗連藏區(qū)多民族族際共生關系的演變及其調適——一個演化博弈的視角
092)一、引言族際關系最直接的理解就是不同族群之間的關系,是各民族在長期生產實踐中進行的本民族與其他民族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的互動過程。羅康隆研究員提出:“族際關系指的是人類社會針對特定的需要構建起來的個人行為系統(tǒng),即也是這種不同的系統(tǒng)之間的界面互動與調適的復雜依存與制約關系的總和?!盵1]縱觀我國多民族格局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民族關系就是各民族之間為了自身的利益或者爭取更多的資源而開展激烈的爭斗和不斷調適的過程。從整個形成過程看,民族之間互相依存、你中有
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年1期2015-05-08
- 當代中國族際關系的特點和走向〔*〕
650091)族際關系對于當代中國來說,無疑是國內最為重要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對國家的統(tǒng)一、穩(wěn)定和發(fā)展發(fā)揮著根本性的影響??陀^地認識和準確地把握這一關系的性質、特點和走向,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具有重大的意義,直接關系著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也正因為如此,在族際關系或民族關系的話語中對其進行的研究都蔚為可觀,取得的成果也相當豐厚。然而,細究便會發(fā)現,目前研究中的絕大部分是從民族理論政策的角度和具體的民族群體的角度進行的,現行的理論和政策以及相關民族群體的利
學術界 2015年11期2015-02-26
- 當代中國族際政治整合
國家繼續(xù)高度關注族際政治整合問題,在全面總結我國王朝國家時代族際政治整合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仿照蘇聯(lián)經驗重構了當代中國族際政治整合的模式。這一模式實行60多年來,我國的族際關系有了明顯的改善,各民族對國家的認同有了明顯的提高,中華民族的一體化進程有所加快。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一模式也遇到了民族意識日漸強烈、民族分離主義運動有所加劇、中華民族不斷“虛化”的強力挑戰(zhàn)。在此形勢下,全面地分析當代中國族際政治整合的基礎、目標、取向、進程、完善等問題,發(fā)現其可取與不當之
思想戰(zhàn)線 2014年1期2014-04-09
- 試論當代中國的族際政治整合力
)試論當代中國的族際政治整合力單軍偉(大理學院體育科學學院,云南大理 671003)進行有效的族際政治整合是多民族國家建設的重要任務。族際政治整合力即是國家運用資源進行族際整合的政治能力。我國族際政治整合力表現出優(yōu)勢與劣勢并存的特點,應從國家戰(zhàn)略層面提高我國族際政治整合力。族際政治整合力;民族關系;民族意識族際政治整合力體現國家處理族際政治問題的能力,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強大的族際政治整合力是多民族國家穩(wěn)定和發(fā)展的重要保障。一、族際政治整合力的涵義
大理大學學報 2014年5期2014-03-22
- 論主流意識形態(tài)與中國族際政治和諧治理
流意識形態(tài)與中國族際政治和諧治理沈朝華(大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大理 671003)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作為中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既是構建民族理論、民族政策的指導思想,也是凝聚各民族的核心力量。新中國成立60余年來,族際政治關系保持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良好態(tài)勢,源于主流意識形態(tài)在族際政治和諧治理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而族際政治和諧治理又促進了各民族人民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主流意識形態(tài);族際政治和諧治理;民族族際政治是多民族國家的民族通過相
大理大學學報 2014年5期2014-03-22
- 傳統(tǒng)和合思想與族際政治治理
榮傳統(tǒng)和合思想與族際政治治理雷信來,劉榮(大理學院,云南大理,671003)族際政治治理是當今民族國家都必須審慎對待的重大問題,中西方學者都曾經對族際政治治理問題進行過探討,而中國的古圣先賢所提出的合和思想為化解此問題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思路。本文認為把傳統(tǒng)和合思想引入族際政治治理研究領域既有可能性和必要性,兩者的結合也存在很強的契合性,并能夠為族際政治治理預設一個理想性前景。和合思想;族際政治治理一、把傳統(tǒng)和合思想引入族際政治治理領域的可能性分析我國正在建構
云南行政學院學報 2014年6期2014-03-11
- 和諧政治文化的內涵和特征及其族際整合功能
多民族政治體系的族際整合,提升族際認同和國家認同的層次和水平,促進民族國家一體化。(二)對政治體系的認同和支持政治體系“是政治關系的組織實體和制度的體現,是社會政治組織和政治制度的有機構成”[10](184)。政治主體通過政治權力實現其利益和權利而按一定的規(guī)則結合成政治組織。政治體系是人們整合利益訴求,運用政治權力實現政治權利的平臺。基于對政治生活的感受、認知和道德習俗規(guī)范,人們對政治體系、政治行為和政治關系的心理反映和思想積淀,就是政治文化。它影響政治主
探索 2014年4期2014-02-12
- 論文化沖突對族際關系的影響及其調適分析
因文化差異而產生族際沖突關系與因政治上或經濟上的差異而產生族際沖突關系,具有不同的性質;且由于文化自身的特殊性,因文化差異而產生族際沖突關系難以消弭,而因政治差異或經濟差異而產生族際沖突關系易于改變。然而,“最令人感到驚訝的不是存在著沖突與斗爭,而是盡管存在著破裂的源泉,但某些秩序依然存在”[2]16。其緣由就在調適主體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調適機制。一、文化沖突對族際關系產生多樣態(tài)影響文化差異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區(qū)分族體?!白弩w之間的歧異和差異在一定意義
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年4期2013-11-12
- 論多民族國家的族際關系治理
形成了內容豐富的族際關系。基于民族利益的族際互動,民族與民族之間常常產生摩擦、矛盾和沖突,從而使族際關系常常處于緊張態(tài)勢,甚至朝惡性方向發(fā)展,繼而危及多民族國家的穩(wěn)定和統(tǒng)一。當代多民族國家的這一現象不斷凸顯的情況下,族際關系治理的意義不斷彰顯。族際關系治理成功,就能有力地維護多民族國家穩(wěn)定和統(tǒng)一。族際關系治理一旦失敗,多民族國家便會陷入族際紛爭的泥沼之中,甚至難逃解體的厄運。那么,把族際關系置于國家治理的框架下來探討,是一種符合理論邏輯與現實邏輯的理路。一
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年6期2013-08-15
- 回族族際通婚對回族文化的影響
我國學者對于回族族際通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族際通婚的影響因素、通婚的模式和通婚的文化基礎、通婚對其子女的影響以及族際通婚帶來的民族關系變化和族群認同等方面。還有就是對于回族婚姻制度形式的歷史和變遷的研究,以及回族“回女不外嫁”觀念的研究。從總體上看,我國學者在回族婚姻問題的研究上,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績。他們注重將文獻資料和田野調查相結合,注重個案研究,豐富了回族歷史和文化的研究成果。但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回族婚姻習俗及回族族內婚的研究,而針對回族族際婚姻進行研
商洛學院學報 2013年5期2013-08-15
- 中國的族際政治整合
一體”,實現中國族際政治整合,推動整個國家和社會的長遠發(fā)展與進步。因此,本文以族群與政治發(fā)展課程的學習為契機,試圖從民族政治的角度出發(fā),對中國的族際政治整合的以往成就和相關問題進行思考和研究,試圖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認識,對中國未來的發(fā)展有所幫助。1 族際政治整合的概念介紹探討中國的族際政治整合的相關問題之前,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族際政治整合”的概念。“族際政治整合”的概念是以“政治整合”為基礎的,而“政治整合”是指若干個政治單位結合成一個整體。這些政治單
華北理工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3年3期2013-04-06
- 論族際政治整合:研究取向與實踐模式
究緣起與概念準備族際政治關系是族群政治發(fā)展的外部政治生態(tài),族際政治關系的好壞對于每個族群而言,都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族際政治關系擁有兩種基本表現形態(tài),即族際政治沖突和族際政治整合。當族際政治關系表現為族際政治沖突時,發(fā)生關系的不同民族群體之間處于緊張對抗狀態(tài),這一狀態(tài)勢必會危及到族群自身的存在與發(fā)展,甚至會對民族國家的地區(qū)安全和主權統(tǒng)一構成嚴重威脅;而當族際政治表現為族際政治整合時,民族群體之間的關系則趨于和解、合作與和諧,顯然,這種狀態(tài)有利于民族國家的穩(wěn)
天府新論 2012年6期2012-08-15
- 族際通婚背景下的苗族服飾文化認同——以云南昌寧土皮太村苗族為例
體間的婚姻組合的族際通婚,作為反映族群關系的重要內容。云南省保山市昌寧縣土皮太村中,苗族與彝族、漢族毗鄰而居,以異族聯(lián)姻為背景來考察婚姻關系中的苗族服飾呈現,與苗族同族婚配相比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我們更進一步觀察在現代化進程中,苗族服飾的文化變遷與民族間的服飾文化互動,從而間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融合,以及民族關系的深層次問題。一、現狀:個別與普遍——影響族際通婚的主要因素與婚姻中的服飾呈現在中國幾千年社會發(fā)展與族群演變過程中,族際通婚十分普遍[1]182
河池學院學報 2012年6期2012-08-15
- 族際政治整合研究緣起、論域與展望
650091)族際政治整合研究緣起、論域與展望朱碧波(云南師范大學 歷史與行政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1)對于一個多民族國家而言,通過有效的族際政治整合實現國家共同體的穩(wěn)固與長治久安,是一個國家不容忽視的歷史使命。多民族國家族際政治整合的現實需要使得族際政治整合成為民族政治的一個研究熱點和學術增長點。學術界在族際政治整合的邏輯起點、價值取向、機制構成等方面展開了較為深入的研究與探討。梳理當前學術界關于族際政治整合的研究成果,標示族際政治整合研究發(fā)展的
淮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2年1期2012-04-13
-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國家族際政治治理合法性探析
民族多元一體國家族際政治治理合法性探析蔡有清 王 波 羅偉剛(云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91)族際政治治理是多民族國家運用國家權力,將國內各民族整合成一個統(tǒng)一的政治共同體,并維護這個共同體的政治過程。從中國民族融和的歷史演繹、所處國際環(huán)境與國內影響因素來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國家的族際政治治理具有合法性。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族際政治治理;合法性二、國際環(huán)境與族際政治治理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浪潮洶涌澎湃,政治多極化趨勢曲折前進,科技迅猛發(fā)
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年5期2011-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