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族
- 嵌入與傳承:新加坡華族家庭祖語治理研究*
在實地調研新加坡華族家庭語言使用情況的基礎上提出“祖語治理”的概念,考察不同類型華族家庭(本土華族、新移民華族、本土與新移民華族組合的家庭等)的語言治理尤其是祖語治理的理念和模式,分析“嵌入”作為家庭祖語治理機制的類型及特點。文章指出,跨學科視角有助于深入研究海外華族祖語治理的區(qū)域國別特征以及華族祖語的活力和韌力。一、引言“祖語”意為“祖?zhèn)髦Z”,主要指社會主體語言之外作為語言文化傳承的祖輩語言,具有歷史性、象征性、資源性的性質,以及邊緣化、需要學習的特點
國際中文教育(中英文) 2023年4期2024-01-18
- 從“過番”到“落番”
——新加坡華族歌謠研究
是海外唯一一個以華族為主體的國家,華族作為一個獨立的族群已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可。然而,曾幾何時,這些華族先民只是因生活所迫無奈“下南洋”。那時,他們雖遠赴異國他鄉(xiāng),卻時常思念故土和親人,普遍期盼有朝一日能夠回到祖國,過上富足美滿的生活??墒?,隨著歲月的變遷,這種感情漸漸地流逝了,對他們來說“新加坡”的概念越來越強,這里逐漸成為他們新的祖國,由此也開始產(chǎn)生新的“認同”。這一過程,用閩粵方言來表示,即“過番”和“落番”,新加坡流傳的華族“歌謠”鮮明地體現(xiàn)了這一過
中國音樂 2022年4期2022-08-12
- 分層融合視角下族群融合的彌合機制研究*
——以新加坡華族為例
合理念下的新加坡華族1965年以來,通過構建“CMIO”模式,即“新加坡社會是由華人(Chinese)、馬來人(Malays)、印度人(Indians)、其他種族(Other)四大族群組成的總和”,新加坡政府塑造了“新加坡人”的國家認同。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和其他族群均享有獨立且平等的地位,并在語言、文化及宗教等方面保持各自的族群特性。[1]在移民政策方面,新加坡經(jīng)歷了先松后緊的發(fā)展歷程。1990年,新加坡政府通過寬松的移民政策吸引高端人才進入,移民人口數(shù)
華僑華人歷史研究 2021年1期2021-03-04
- 21世紀新加坡酬神戲演出的困境與求存之道
全球化視野下海外華族文化的生存現(xiàn)狀與當代價值。[1]就戲曲領域而言,在進入新世紀全球華族戲曲發(fā)展整體式微的情況讓我們不得不去反思其在當代社會的存在價值。以新加坡酬神戲為視窗,去探索華族戲曲在新世紀的存續(xù)命運,不只可以輻射整個東南亞華人社會的演劇情況,還是對其他海外地區(qū)華人社會戲曲生存現(xiàn)狀的透視。21世紀學界多聚力于對新加坡華族戲曲的在地化研究以及對劇院戲曲的藝術性探討,尚未有人對民間酬神戲進入21世紀的發(fā)展脈絡進行梳理。本文從這一空隙去探究傳統(tǒng)戲曲在華人民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1年2期2021-02-01
- 自駕暢游馬來西亞
ket探索新加坡華族文化于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內舉辦,首個探索新加坡本土華族文化的常設展《新加坡華人·探索本土華族文化》,已于7月13日重新對外開放。主辦單位透過使用多媒體展品以及互動的方式,呈現(xiàn)出本土華族文化,讓人們以更輕松有趣的方式,了解華族文化、文化交融及公共政策如何塑造當?shù)鬲氂械奈幕瘹庀?。該展入場免費。@singaporechineseculturalcentre行李新規(guī)則U轉亞航早前修改了隨身行李規(guī)則,但在收集乘客意見后,于7月7日更改政策,重新允
暢游行 2020年10期2020-10-30
- 流亡、礪煉、沉思,春秋霸主重耳的靈魂之路
王侯故事,那是“華族”在少年時期骨骼發(fā)育的沉夜爆裂,是“華族”先輩由簡約直接走向宏大精深的蛻變掙扎,是“華族”巨人發(fā)育階段璀璨思想的生機蓬勃。我們的文明,自古以來就是在戰(zhàn)亂與祥和的對立中建立,春秋之“無義戰(zhàn)”,即為其時文明進步的裂變場。43歲的晉國公子重耳在彪悍追兵的亂箭飛殺之下,帶領舅父狐偃、武將先軫、謀士辛霄等隨從亡命白狄,開啟了近二十年的流亡之路。重耳作為一國之公子,有天下抱負嗎?當然有。在部落爭戰(zhàn)不斷的白狄偷生13年,前無希望、后無歸處,加之人單勢
上海人大月刊 2020年8期2020-08-31
- 印度尼西亞華文小說的柔性敘事
戀愛與婚姻題材的華族愛情小說大量催生,這種創(chuàng)作風氣在華文解禁后也不無影響余續(xù)。這些愛情小說的敘事策略大體分為兩類,一是直接表現(xiàn)愛情主題,這也為絕大多數(shù)作家所采用;二是借愛情主題間接傳達族群或文化寓意。在印華文壇,茜茜麗亞、袁霓、白放情、許也許、何淑慧等都有大量的愛情小說。一般而言,女作家傾向于表現(xiàn)愛情比較容易理解,那么印華男作家為何也常鐘情于愛情題材呢?這顯然不是個別現(xiàn)象,已經(jīng)成為一種普遍的集體創(chuàng)作潮流。在習慣思維中,女性多與委婉、含蓄、嬌羞、溫柔、感性等
臨沂大學學報 2020年4期2020-02-27
- 海上戲曲傳播路 南洋依依中華情*
——評康海玲的《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戲曲傳播》
語戲曲之下的海外華族想象中“戲曲中國”或者說“藝術中國”,以此借以與自己的文化“母體”保持一定聯(lián)系的人類學意義,還原了東南亞華族的源文化身份。在世界戲劇史上,中國戲曲與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并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戲曲不僅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海外華僑在異地他鄉(xiāng)和“母文化”相連的通道,相對與音樂等其它藝術在海外傳播的濡化和涵化的問題,戲曲在海外的傳播更具有其穩(wěn)定性,這與中國戲曲特有的表演方式與敘事方法、內容有關,更為主要的戲曲還擔當海外華族在宗
黃河之聲 2019年8期2019-12-15
- 禁忌語與馬來西亞漢語教學
語。相比較而言,華族的禁忌語比巫族要多,主要是因為華族的求福心理更強些。本文分析了馬來西亞不同民族的禁忌語,對完善馬來西亞漢語教育的基本原則和基本策略很有幫助。[關鍵詞]禁忌語;馬來西亞;華族;巫族;漢語教學[中圖分類號] G7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9)09-0025-08[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9.005一、前言語言本是人們用來交流的工具,是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伴隨著
現(xiàn)代教育科學 2019年9期2019-11-06
- 越南華族會館的今與昔
,延續(xù)至今。越南華族會館的生存機制以地緣(同鄉(xiāng))、神緣(神靈)為基礎,是二元合一的結果,會館的“生”來自于族群群體的意愿、文化與實力,而會館的“存”則是適應時代背景與社會變化的結果。其生存機制是一個動態(tài)的歷史過程。越南的華人會館通常修建在華僑華人密集地區(qū),大多數(shù)會館以神廟、同鄉(xiāng)會或商業(yè)行會的名義及形式建立起來,用以配合當?shù)厝A僑華人社會的諸多事宜,因此會館與本族群的宗教信仰、教育醫(yī)療、福利慈善、風俗習慣等各方面聯(lián)系緊密。許多會館的建立首先是為了供奉具有地域特
文化縱橫 2018年4期2018-09-27
- 新加坡華族的身份與認同
錯誤認知,新加坡華族的身份認同與中國人迥然不同。新加坡華族的身份與認同可從“政治身份與認同”“文化身份與認同”“情感認同”三方面分析?!吧矸荨笔强陀^的,而“認同”則是主觀的。新加坡常住人口(居民)約550萬,其中新加坡公民約340萬,永久居民約50萬,外籍人士約160萬。新加坡公民中華族約占75%,馬來族約13%、印度裔約9%,歐亞混血人約3%。這種構成在一個世紀前就已經(jīng)基本形成。一般認為,新加坡永久居民的族群構成與公民的相似。外籍人士的族群構成不詳。本文
世界知識 2018年15期2018-08-13
- 人類學視野下的新加坡華語話劇
等聯(lián)系起來,揭示華族演戲這種社會性的儀式背后所具有的人類深層的文化心理。在新加坡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的社會土壤里,華人的精神世界中少不了中國的形象,華語話劇是新加坡華人的精神家園。隨著華人政治地位、身份認同的變化,華語話劇在其發(fā)展的過程中,必然走上一條本土化的主體重建的道路,以一種嶄新的姿態(tài)生存于新加坡多元的文化版圖中。華語話劇在新加坡,難以避免地遭受被邊緣化的命運,其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是新加坡華人文化權訴求的結果。一、華語話劇:新加坡華人的精神家園在有著多元文化
民族藝術研究 2018年1期2018-07-16
- 越南華族會館的生存機制
——以胡志明市堤岸區(qū)華族會館的田野調查為例*
價值。一、扎根:華族會館的歷史記憶與社會功能堤岸,因該區(qū)域歷史上聚居了大量從事商貿的華僑華人,并形成了規(guī)模龐大的市場而得名,時至今日,該地仍然是胡志明市華族聚居密度最高的區(qū)域之一。堤岸的歷史,是越南華僑華人開發(fā)越南南部歷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因為投誠越南的明末將領及其兵眷,皆被安置于原屬于真臘的東浦地區(qū)后,在此地開荒墾殖、興市通商,才有了堤岸華僑華人區(qū)形成的基礎。有歷史文獻描述了歷史上堤岸熱鬧繁華的景象:柴棍鋪距鎮(zhèn)南十二里。當官路之左右,是為大街。直貫
文化遺產(chǎn) 2018年3期2018-05-30
- 宗鄉(xiāng)社團的推動與新世紀以來的新加坡華人文化
根據(jù)吳華《新加坡華族會館志(上、中、下)》(新加坡南洋學會1975—1977年出版)的統(tǒng)計,從殖民地時代到20世紀60年代末,新加坡共有會館、宗親會、行業(yè)公會等近600個。新加坡華人宗鄉(xiāng)社團與華人文化研究是筆者長期關注的重要課題之一。本世紀初,筆者相繼主持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兩個與新加坡華人社團及東南亞華人文化相關的研究課題,[2]促使筆者更為深入、持續(xù)地走進新加坡華人社會,廣泛收集各類文獻與口述資料。筆者的考察顯示,新加坡建國之初,基于當時的內外環(huán)境,政府通
華僑華人歷史研究 2018年3期2018-01-23
- 人類學視野下的海上絲綢之路戲曲奇觀
——以新加坡酬神戲為例
城隍神誕是新加坡華族最重視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也是每年宗教祭祀活動的最高潮,對酬神戲的需求也達到了頂峰。華語戲曲在新加坡神誕舞臺上演出,沿用的是中國鄉(xiāng)間演戲的世俗通例。據(jù)新加坡學者賴素春的考察研究,新華戲曲緣起于從中國南傳而來的祭祀酬神傳統(tǒng)。這從新加坡最早的戲臺建于廟宇對面也可看出來。中國移民到達新加坡,最先做的就是建廟以求神佑,如建于1824年的粵海清廟和海唇福德祠;建于1836年的鳳山寺;建于1839年的福德宮和天福宮等。新加坡華族歷來都堅守著在其傳統(tǒng)節(jié)日
藝術評論 2017年8期2017-11-13
- 《瘋狂英語·小學版》調查問卷(2017.05)
認同。可是,身為華族又不能被駐在國民眾所接受,因而變得身份模糊、迷失自我。即使是華文文化保留較多的新加坡也由于受強勢的西方文化的影響與滲透,在接受西方教育的同時,漸漸失去對祖籍國文化的傳承,因而失去中華文化之根。缺乏學習、領悟中華文化的機會,自然導致華裔青少年難以形成民族的自覺意識和自豪感。于是,華族傳統(tǒng)習俗對于青少年來說已顯得可有可無,其存在已不是一種內心的體驗和需求,而只是一種無實體聯(lián)系的形式罷了。本月主題 □ 很喜歡 □ 喜歡 □ 一般 □ 不喜歡
瘋狂英語·新讀寫 2017年5期2017-06-01
- 在新加坡,總理曾親自推廣中文
的多元種族社會,華族、馬來族、印度族和其他種族并存。據(jù)1957年人口普查統(tǒng)計,新加坡的母語群體有25個之多,因此素有“種族博覽會”和“語言(方言)博覽會”之稱。1959年新加坡脫離殖民統(tǒng)治成立自治邦,出于生存和政治策略的考慮,自治邦憲法規(guī)定馬來語、華語、泰米爾語和英語為新加坡的官方語言。然而由于語言林立、種族摩擦頻發(fā)、國家意識淡薄,新加坡需要確立一種各族群都能接受的共同語言。李光耀曾在回憶錄中說:“各族之間務必要有一種共同的語言,這一點在新加坡武裝部隊中尤
中國-東盟博覽(政經(jīng)版) 2017年3期2017-01-25
- “華族盛世”品牌開創(chuàng)者曹玉水的人生情懷
文/何晰竹“華族盛世”品牌開創(chuàng)者曹玉水的人生情懷文/何晰竹常興浩淼卷狂瀾,也為穿石志不遷。舉善終歸成造化,心純借得洗塵寰。----七絕·水之頌伴著 “千歌萬舞不可數(shù),就中最愛霓裳舞?!钡木跋?,耳邊響起“霓裳羽衣”隨磬、箏、簫、笛、箜篌、篳簟、笙的金石絲竹。記住吧,記住吧,曾經(jīng)有一個時代叫漢唐,曾經(jīng)有一個帝王叫成湯,曾經(jīng)有一對圖騰叫龍鳳,曾經(jīng)有一件羽衣,名叫霓裳!記得嗎?你的祖先名叫炎黃。遙想盛唐,華族文化,走在時代的塵世間,帶著古老的記憶,非同凡響。因玉和
商業(yè)文化 2016年32期2016-06-05
- 印尼華族集聚區(qū)語言景觀與族群認同
甸、北干巴魯三地華族集聚區(qū)華語標牌與族群認同之間的互動關系。具體內容包括標牌內容與華人族群感知、標牌語碼參數(shù)與華人族群態(tài)度、標牌文字順序與華族行為模式、標牌功能與華人族群認同等的關系。此外,通過對三地196位華人的問卷調查和110位華人的口頭訪談,發(fā)現(xiàn)其族群認同、語言能力、語言使用等存在較高的一致性,已形成華人言語社區(qū)。此次考察也顯示,判斷少數(shù)族群的言語社區(qū)是否形成,其公共空間的語言景觀應成為重要的參照指標。因為對于少數(shù)族群而言,族群語言景觀是增強族群語言
語言戰(zhàn)略研究 2016年1期2016-05-30
- 越南華文文學的一扇窗口(評論)
口9000多萬,華族為100萬左右,占越南總人口1%。按照越南各民族人口數(shù)量排名,華族是越南第八大民族。據(jù)說胡志明市的華人有50多萬,占胡志明市人口的5%,但華人占該市經(jīng)濟的比例高達30%。2007年,胡志明市文化廳舉辦過華人文化日。但中國的大部分讀者對越南華文文學的了解幾乎等于零。這次委托曾廣健代組的一組散文,多少讓中國讀者了解了生活在越南的中國僑胞與華裔后代當下的心態(tài)與境遇。曾廣健的《圣誕情溫暖了底層》,使我們知道了越南的華裔青年也開始西化了,接受了圣
紅豆 2016年6期2016-05-14
- 民國時期東南亞華族對異族語言的學習——以新、馬、印尼為例
?民國時期東南亞華族對異族語言的學習——以新、馬、印尼為例□張建平 于錦恩摘 要:東南亞華語學校的學生不但要學習華族的語言,而且還要學習異族的語言。本文以新、馬、印尼為例進行分析認為,華族學習異族語言一是為了生活方便,二是所在國的國民就要學習所在國的語言。那些在華校教授華族學習異族語言的教師,都對居留地的語言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實際的教學以語言對比為基礎,以技能學習為中心。學習材料除了少數(shù)比較符合第二語言教學要求之外,大部分編寫水平不高。關鍵詞:民國 東南亞
現(xiàn)代語文 2016年3期2016-05-09
- 民國時期東南亞華族對異族語言的學習
的學生不但要學習華族的語言,而且還要學習異族的語言。本文以新、馬、印尼為例進行分析認為,華族學習異族語言一是為了生活方便,二是所在國的國民就要學習所在國的語言。那些在華校教授華族學習異族語言的教師,都對居留地的語言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實際的教學以語言對比為基礎,以技能學習為中心。學習材料除了少數(shù)比較符合第二語言教學要求之外,大部分編寫水平不高。關鍵詞:民國 ?東南亞 ?華族 ?異族語言研究華文教育的人士一般多研究華人如何學習華文華語和華族的歷史文化,而對華人
現(xiàn)代語文 2016年1期2016-02-29
- 東南亞華文教育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必要性研究
。一、多元文化下華族凝聚與生存的必要從華族整體上講,文化傳承從根本上決定了華族的凝聚力?!懊褡鍎?chuàng)造文化,文化融凝民族。”文化的獨特性是一個民族存在的標志。語言與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標志與載體,華文教育對于保全華人族群具有重大意義。東南亞各國為了同化華族,都曾對華人文化進行過不同程度地打壓。印尼在蘇哈托時期實行全面同化政策,強制華人改用印尼姓名、取消華人社團、華校與報刊,禁止節(jié)日活動,取消孔教的地位;甚至禁止使用華文,禁止銷售和進出口華文出版物等,菲律賓的全
劍南文學 2015年16期2015-11-22
- 日本古代貴族制社會結構
1869年建立的華族制度,昔日形同水火的公卿與大名諸侯這兩大貴族終于在集中到東京,徹底告別舊公卿與舊諸侯身份,成為“同族”——“天皇的華族”。面對高漲的自由民權運動,出于在未來開設國會后建立以華族為主的貴族院,以作為“皇室的藩屏”的需要,1884年,明治政府以明治天皇的名義頒布《授榮爵之詔》,同時發(fā)布“華族令”,授予華族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等爵位,地位僅次于皇族。值得注意的是,根據(jù)“華族令”,39位既非公卿華族、也非諸侯華族的人因倒幕維新及之后的各
古代文明 2015年1期2015-06-25
- 出師抗日誓詞①
我輩皆黃帝子孫,華族胄裔,生當其時,身負干戈,不能驅逐日寇出中國,何以為人!我們誓率全體紅軍,聯(lián)合友軍,即日開赴前線,與日寇決一死戰(zhàn),復我河山,保我民族,保衛(wèi)國家,是我天職?!吨斓聜鳌纷?釋:① 1937年7月14日,朱德為紅軍奔赴抗日前線題寫了該誓師詞。同日,毛澤東、朱德電令紅軍各部:限10天內完成各項抗日準備工作,聽候出動命令。并要葉劍英通過西安行營轉告蔣介石:“紅軍主力準備隨時出動抗日。已令各軍十天內準備完畢,待令出動。同意擔任平綏線國防。惟紅軍
黨史文匯 2015年4期2015-05-25
- 馬華詩歌的倫理訴求與情感表達
訴求;倫理情感;華族倫理;中華文化一在馬華文學中,有一大批優(yōu)秀的詩人,他們用漢語寫作詩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馬華詩人重德尚美,視野開闊,志存高遠,不同流俗。他們繼承中華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對不同藝術的優(yōu)點兼收并蓄,承上啟下,銳意革新。他們在馬華詩壇里辛勤耕耘,懷抱崇高的藝術理想,鍥而不舍。他們精心澆灌的詩歌種子,一次又一次綻放出美麗的花朵,一次又一次結出豐碩的果實。他們創(chuàng)作的詩歌不僅思想豐富,內容深刻,充滿哲思,而且構思巧妙,手法多樣,藝術精湛。尤其是在創(chuàng)作詩
山東外語教學 2015年3期2015-04-09
- 中國音樂藝術在海外華族的傳播
同時也是擁有海外華族(ethnic Chinese group,由保持華人意識的中國移民及其后裔組成的穩(wěn)定的群體,是當?shù)刈迦褐唬瑯嫵僧數(shù)貒颐褡?state-nation)的組成部分[2])人數(shù)最多的大國。然據(jù)筆者近年來的實地調查,上述華僑華人較多的東南亞國家,除馬來西亞外,相當數(shù)量的當代華人、華裔已不太會講華語了,或僅能聽而不能說,新形勢下如何在海外華族中有效地傳播中華文化,且在保持高度文化認同與民族自豪感的同時,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這是新時
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年2期2015-03-17
- 新加坡華族對華語的認同度考察
——基于文化合流視角*
的官方數(shù)據(jù),其中華族人(Chinese)占76.8%,馬來族人(Malay)占13.9%,印度族人(Indian)占7.9%,其他種族主要為歐裔占1.4%。[1]華族在新加坡社會的人口構成中占絕大多數(shù)。新加坡的華族經(jīng)歷了歲月的變遷和歷史的洗禮,也與東南亞其他國家一樣,在“華僑”向“華人”的歷時轉變中印證著“華人性”(Chineseness)在新加坡本土化中的遷延與嬗變。新加坡的華族群體將一如既往地秉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與弘揚者身份,還是在外族文化的消融包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 2014年1期2014-03-10
- 卓越的"產(chǎn)業(yè)規(guī)劃者"澀澤榮一
田、伊達、松平等華族一同,組建了東京鐵道會社.但在建設鐵道時卻遇到資金問題,只好求助澀澤榮一商量對策.最后商議的方案是通過收購已經(jīng)運營的東京-橫濱國有鐵路.這次收購的手續(xù)和之后的鐵道經(jīng)營全部交由澀澤榮一操辦.作為華族聯(lián)盟組成的鐵道下放聯(lián)合會總代表,他負責與政府進行交涉.正在他竭力思索經(jīng)營的具體方法時,傳來了好消息.1876年7月,政府決定以310萬日元的價格將這家企業(yè)賣給民間.而且,政府打著保護華族的名義,提出七年分期付款的優(yōu)惠條件,并同意在繳清收購費用之
支點 2014年9期2014-02-09
- 體會吉隆坡
900萬人口中,華族約占25%,文化的同根同源,較小的語言障礙,對于國人而言,這絕對是出國旅游,體驗異國風情的好選擇。占整個馬來西亞人口55%的馬來族基本上都信奉伊斯蘭教,吉隆坡里的國家清真寺(masjid nagara)是整個東南亞最大的清真寺,宏大,肅穆。非穆斯林只有在每天幾個特定的時間段可以進入?yún)⒂^,但禮拜廳則絕對是游客止步的,這里只有虔誠的穆斯林信徒才能入內朝拜。同時,吉隆坡還是一個兼容并蓄的國際大都市:郊外的云頂賭場被譽為“南洋群島的蒙地卡羅”;
中國攝影家 2013年8期2013-04-29
- 中國尋根之旅與文化認同及華文教育之關系
勝古跡等。東南亞華族因其歷史原因,在中華文化的認同上迷茫甚多,尤其是當今處于青少年時期的華裔子弟,其中不少不但不懂中文,而且對自己的族群亦毫無歸屬之感。華裔青少年是未來華人社會的中堅力量,培養(yǎng)他們的族群意識,促進他們傳承中華文化,不僅是老一輩華人的責任,也是中國政府和廣大華文教育工作者的歷史使命。本文試圖通過對華裔青少年參加“中國尋根之旅”活動狀況的分析,揭示“尋根之旅”在培養(yǎng)華裔青少年的族群意識、促進華族文化認同、加強華族文化傳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此基
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2013年5期2013-04-11
- 北美華文詩歌的中華民族想象
。北美華文詩歌的華族想象就是北美華人作家通過中西族裔文化的比較和參照而展開的。這些想象不僅歷史化地書寫著北美華人漂泊于北美的生命體驗和內心情感,而且言說著北美華人對華族歷史和現(xiàn)實境遇的認知;不僅表征著華族命運的變遷和華裔歷史文化進程,同時寄寓了想象主體對華裔與世界各個族裔包括北美族裔關系的焦慮和期盼及想象主體的身份文化認同的深層訴求。下面,我們將從文化濡化、文化疏離和文化播化視角來考察北美華文詩歌中的華族想象,希望有助于對北美華文詩歌的華族想象的深入的認識
池州學院學報 2013年1期2013-04-02
- 試論戰(zhàn)前日本華族制度
施,歷經(jīng)近百年的華族制度被廢除。作為一個在大日本帝國憲法 (以下稱明治憲法)框架內依法享有特權的集團,華族制度從此沉入歷史塵埃,華族階層黯然退出日本主流社會的視野。雖然,位于東京霞關的華族會館 (霞會館)仍舊遵循傳統(tǒng)按時編撰華族制度相關歷史文件資料,但是在當今日本社會,華族作為一個曾經(jīng)的特權階層的影響早已式微。重新檢視短暫的華族制度歷史,結合明治維新以來一個半世紀的日本國家發(fā)展歷程,就會發(fā)現(xiàn),華族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影響頗有商榷的余地。華族從其誕生之初構
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年4期2013-03-31
- 嬗變中的“他者”形象:論后蘇哈托時代印尼當?shù)厣鐣?span id="syggg00" class="hl">華族觀
要的少數(shù)民族,即華族[1]。自印尼建國以來,華人問題一直是印尼國內政治中的一個重大問題。在其建國50多年之后,1998年的五月風暴更釀成了華族的慘痛悲劇。華人社會在付出鮮血和財富的巨大代價后,不斷反思過往與其他民族之間的交往關系,并在近年來將如何融入印尼主流社會、參與建構多元和諧的印度尼西亞作為華族社會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印尼華族能否真正融入主流,除卻自身的努力外,印尼政府的民族政策及當?shù)厣鐣τ?span id="syggg00" class="hl">華族的認同與否亦是其中重要的影響因素,由此在新時期,印尼當?shù)厣?/div>
東南亞研究 2012年6期2012-04-01
- 印尼民主改革時期華人社會幾個熱點問題
年來,全國各地的華族忠于祖國的決心不容質疑,特別是他們在國家經(jīng)濟建設方面所做的積極貢獻。希望華族再接再厲,繼續(xù)致力于國家和民族建設,與各族同胞一起共建繁榮昌盛的印度尼西亞。團結是我們成功的先決條件,共同維護多元民族、社會和文化才能實現(xiàn)我們的美好愿景。”[4]但一些華人對生存環(huán)境的較大改善熟視無睹,繼續(xù)給政府添亂,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2012年春節(jié)期間,印尼國家情報局官員、民族統(tǒng)一團結鞏固機構主任李克沃 (Krisno Widjaja)發(fā)表文章《華族應如何在東南亞研究 2012年6期2012-04-01
- 華文報紙在華文教育中的作用 ——以馬來西亞華文報紙為例
同感,承傳優(yōu)秀的華族文化傳統(tǒng)。華文報紙通過發(fā)表新聞評論,創(chuàng)辦教育??⑽乃嚫笨确绞?,在推動華文教育的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從而與華文教育形成了相互依賴的關系。0.引言馬來西亞是除了中國之外,華文教育保留最完整,開展最好的國家。在完整而系統(tǒng)的華文教育的幫助下,華文報紙呈現(xiàn)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擁有著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和文化傳播力。作為紙質媒體,馬來西亞華文報紙以華語作為傳播語言,又承擔著信息傳播的載體,因此成為推廣華文教育的重要媒介,并與華文教育形成了華文教學與研究 2012年4期2012-03-27
- 新加坡雙語教育與華人語言習慣和態(tài)度的變遷
全國四大民族 (華族、馬來族、印度族、其它族)在內的日常用語田野調查,彌補了上述調查的不足。限于篇幅,主要分析雙語教育制度的變遷對新加坡華人語言習慣和語言態(tài)度的影響。一 雙語教育制度的變遷新加坡雙語教育歷史主要經(jīng)歷了萌芽、發(fā)展、成熟、定型四個時期,所采用的雙語模式比較復雜,主要有淹沒式、外語教學主流式、過渡式、保持式,但貫穿新加坡雙語教育發(fā)展史的主線條是過渡式和保持式。過渡式雙語模式和保持式雙語模式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相互交融,其主要特點是以過渡模式為主、保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2年2期2012-01-14
- 釋讀賀蘭山巖畫花
,我國北方西戎、華族、羌、匈奴、鮮卑、高車、突厥、黨項、蒙古等民族在這里頻繁活動,度過了他們襁褓歲月和風采年華,上演了一幕幕悲壯的歷史話劇,在彪炳千秋的史冊上書寫了光輝的一章;同時也在賀蘭山的山石之上制作了千古不朽的巖畫藝術。這些巖畫藝術瑰寶,雖然歷經(jīng)了歷史風雨的侵蝕和戰(zhàn)亂兵燹的踐踏,但依然聳立于山石之上,以昭歷史,以彰文化,以啟來者。賀蘭山巖畫是我國北方地區(qū)巖畫藝術中的杰作,千萬年來猶如一顆藝術的明珠被鑲嵌在山石之上,熠熠生輝,光照千秋。如今,這些技藝精文化學刊 2010年4期2010-03-22
- 酬神、娛人與文化權的訴求
根”在中國,它是華族移民在馬來西亞異質文化土壤里培育起來的一種特殊的藝術樣式,體現(xiàn)了華族的文化認同。在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的國家里,華語戲曲作為一個標志性文化,它是華族的一個象征性符號,與馬來族、印族及其他民族相區(qū)別。華語戲曲在馬來西亞存在的意義以及社會文化功能不是單方面的,在不同的語境下有不同的功能和意義,其走向是多元的,表現(xiàn)在從較為單一的宗教范疇,擴大到世俗社會的領域。一、宗教功能的發(fā)揮:酬神娛鬼華語戲曲在馬來西亞生存的最首要的決定因素,在于宗教功能的發(fā)華文文學 2009年4期2009-09-30
- 生命的纖毫
他說:“大家都是華族人。”華族人,一個奇特的稱呼,也是新加坡特有的稱呼。在中國,是沒有這種說法的。要么是中國人,華人,要么是漢族人。也許中國人在外漂得久了,也許中國人在外漂的地方多了,有中國血統(tǒng)的地方就統(tǒng)稱華族嗎?這時候我的眼前又出現(xiàn)了那綠色的祖國馨香,沁人心脾,催人淚下。那些飄綠中無著無落的毛毛頭,正是我們這些漂泊的游子啊,我們生長在城鄉(xiāng)山野,也生長在湖泊林間,但只要有綠色的召喚,我們就走在了一起。也許,李先生已經(jīng)不再是單純的中國血統(tǒng),但他知道自己與祖國山花 2009年24期2009-01-28
- 不愛皇權愛美人
的妃子應為皇族或華族的女兒。松平節(jié)子卻出身平民,皇后只得作罷。1925年,松平恒雄被任命為駐美大使,他決定攜全家前往赴任。松平的夫人信子帶著女兒進宮向皇后辭行時,準備去英國留學的雍仁恰巧也在場。這是他與節(jié)子的第一次見面。一見面,雍仁立即為節(jié)子的美貌所深深吸引了。當兩人第二次在華盛頓見面時,此時的節(jié)子更加秀麗動人,談吐不凡。雍仁的心再一次為節(jié)子所打動,同時,心中也產(chǎn)生了一個堅定的決心。雍仁回到日本,在辦完父皇的喪事之后,他斷然發(fā)表了“與平民松平節(jié)子的婚約”,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9年5期1989-01-01
- 印尼民主改革時期華人社會幾個熱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