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馬華詩歌的倫理訴求與情感表達

2015-04-09 11:43:14聶珍釗
山東外語教學 2015年3期
關鍵詞:華族馬華華人

聶珍釗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湖北武漢 430079)

馬華詩歌的倫理訴求與情感表達

聶珍釗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湖北武漢 430079)

馬華詩歌中,表達倫理訴求是詩歌的基本主題,抒發(fā)民族情感是詩歌的基本情調,使用象征手法是詩歌的藝術特色。馬華詩人采用嫻熟的象征手法,表現對中華民族歷史的追憶,對中華民族苦難歷程的哲學思考,對中華民族光輝未來所抱的堅強信念,以及詩人對自己祖國的熱愛。詩人們從中華民族文化的源泉中吸取力量,尋找靈感,抒寫情感,表現自己的文化之源與倫理之根。在木焱、林健文、邢詒旺、何乃健、吳岸、呂育陶等詩人的創(chuàng)作中,都充分顯示出強大的倫理力量,感人至深。

馬華詩歌;倫理訴求;倫理情感;華族倫理;中華文化

在馬華文學中,有一大批優(yōu)秀的詩人,他們用漢語寫作詩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馬華詩人重德尚美,視野開闊,志存高遠,不同流俗。他們繼承中華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對不同藝術的優(yōu)點兼收并蓄,承上啟下,銳意革新。他們在馬華詩壇里辛勤耕耘,懷抱崇高的藝術理想,鍥而不舍。他們精心澆灌的詩歌種子,一次又一次綻放出美麗的花朵,一次又一次結出豐碩的果實。

他們創(chuàng)作的詩歌不僅思想豐富,內容深刻,充滿哲思,而且構思巧妙,手法多樣,藝術精湛。尤其是在創(chuàng)作詩歌時,他們不忘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不忘中華民族的倫理之根,難能可貴。他們把自己的感受、思考、期待、渴望寫進詩歌里,用詩歌表達自己情感和信念,用詩歌表達深沉的倫理訴求,讓我們?yōu)橹畾J佩。

馬華詩歌中,表達倫理訴求是詩歌的基本主題,抒發(fā)民族情感是詩歌的基本情調,使用象征手法是詩歌的藝術特色。馬華詩人往往采用嫻熟的象征手法,表達自己的倫理訴求和民族情感。就詩歌表現的倫理而言,其中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詩人們對中華民族歷史的追憶,對中華民族苦難歷程的哲學思考,對中華民族光輝未來所抱的堅強信念,以及對現在的祖國的熱愛。詩人們從中華民族文化的源泉中吸取力量,尋找靈感,抒寫情感,創(chuàng)作出一首首美麗的詩篇。例如詩人木焱的詩集《毛毛之書:木焱短詩集》中的詩《我們家是黃色的》:

我們家是黃色的:

我們的桌子是黃色的

我們的頭發(fā)是黃色的

我們的衣服我們的手

我們的臉是黃色的

黃色是遺忘的顏色

黃色是腥紅褪盡后的顏色(木焱,2007:9)

在這首詩里,詩人的情感顯然已經上升到種族的倫理高度。詩人采用意象、象征和聯想的藝術手法,通過“黃色”把自己同中華民族連接在一起。詩歌重點突出“黃色”這個意象,有著明顯的意象詩歌的特征。黃色是華夏民族的顏色,也是整個華人種族的象征。詩人通過黃色把自己這個小我融入“我們”這個大我之中,強化華人種族的意象。在詩人表達的倫理情感里,不僅詩人自己屬于華人種族,自己的家,全家人的頭發(fā)、臉,衣服以及通過“桌子”象征的華人生活,都是“黃色的”,即都屬于中華民族。詩人最后的兩行詩“黃色是遺忘的顏色/黃色是腥紅褪盡后的顏色”是值得深思的?!包S色”為什么是“遺忘”的顏色?詩人在這里使用了暗喻,用“遺忘”表示華人在倫理上同他國的融合,已經成了所在國的一部分。這是一種極其艱難的融合。詩歌最后一行詩用“腥紅”同黃色形成對照,突出詩人對華人融于異國的深刻認識,即華人盡管完成了這個“腥紅”的倫理轉化過程,但最終并不能改變種族的倫理特性。黃色是華人的本色,它不可能被改變。最后一行詩正是通過“黃色”這一本色的保留,使整首詩的倫理情感得到進一步升華,讓人回味無窮。在木焱的詩集里,倫理情感是蘊含在詩集中的基調。例如,詩中寫的“早已習慣”的使用“脫毛水筆”的姿勢(木焱,2007:10),“你怎么哭了/天空飄著你黃色的心情/快訴說你悲傷的原因”、“一只沉睡中的獸在/反復說著囈語的夢里”(同上:18)等詩行,都采用暗喻或聯想的手法,用黃色把華人同獸(中國龍)聯系起來,增強了詩歌的情感表現力,深化了倫理主題。

在林健文的詩集《貓住在一座熱帶原始森林》中,詩人用象征手法描寫了科技時代華人種族情感的聯系?,F代文明的發(fā)展,華人身處世界各地,融入不同國家,但華人作為一個種族,始終是血肉相連的。詩的開頭說:“我在一座光線穿越不過的原始森林/尋找一頭/貓的蹤跡”。(林健文,2009)詩人正在“尋找一頭貓的蹤跡”,貓是什么?詩人為什么要尋找貓?顯然,貓指的是詩人用來連接互連網的Modem(調制解調器),詩人尋找貓,是為了讓自己同外界保持聯

系。有了貓,就可以在同北京和吉隆坡之間建立一條情感交流的通道。詩人寫道:

北京和吉隆坡同時

讓步行過王府井、茨廠街的游客覺得

世界慢慢從旋轉的地球儀上變小

而你/仍然以我無法了解的

語言、方程式、鍵盤

在夢的自由窗戶飛騰

如鷲,在兩個屋區(qū)來回奔走

帶來短訊、電郵、聲音。(林健文,2009)

詩人把北京同吉隆坡并列起來,用Modem在二者之間建立聯系。在由Modem體現的科技時代,盡管吉隆坡同北京相距遙遠,但是Modem卻能夠建立一條現代的電子通道,為吉隆坡的華族“帶來短訊、電郵、聲音”,使兩地的華族能夠情感相聯??萍歼M步沒有使華族分裂,文明發(fā)展加強了聯系的紐帶。因此,科技的產物Modem也具有了倫理特性:

愛如時而蒸發(fā)時而流動的

一種變形液體

仔細流過彼此達攝氏36.9度的血脈

再慢慢化成蔓延的根

把我們繁殖在相同的山谷。(同上)

在這里我們看到,這條電子通道里流動的是熱血(36.9度的血脈,即華族倫理),是華族的血脈把北京和吉隆坡連接在一起。華人無論在北京還是在吉隆坡,這種由熱血象征的華人倫理,深深滲透在每一個華人的心里。也因為有了這熱血的澆灌,華人種族才得以繁衍生息。詩人寫貓,實則是通過科技寫中華民族的倫理。

用象征和隱喻的手法抒寫華族倫理,也是詩人王葛創(chuàng)作的特色。例如,他的詩集《雨天的詩》中的序詩《雨天的詩》這樣抒寫:

我是那壯麗的青山,

雨后飄起白色的煙霧喲!

且休問連日纏綿的雨水,

把園囿染得多綠,

花棚上新添蕾苞幾許?

單瞧這滿山升冒的輕煙

乘風飄移如行云就足夠使你樂!

猶憶那古代巫山的傳說么?

但我理想中的神女呢?神女呢?(王葛,1985:1)

在詩中,詩人巧妙地表達了自己的倫理訴求。詩人將自己比做壯麗的青山,同遠方的巫山遙相呼應,表明自己同巫山血脈相連。接著,詩人展開想象的翅膀,在連接古今的時空隧道中快樂穿行,追尋古代巫山的神女。神女的意象同古老的巫山結合在一起,就變成了一個倫理的意象。詩人用巫山表達自己的倫理之根,情感之源,文化之本,使自己的詩歌在感情上得到升華。那么,詩人對神女的追問,表達的是什么情感呢?詩人自己做出了回答:“為我吟唱一支白云之歌吧!我愛聆聽那配有幽谷林丘/且又滲上一泓活水的曲子?!?王葛,1985:1)詩人追尋遠在巫山的神女,就是為了聆聽一支美妙的白云之歌。這白云之歌,就是詩人的倫理訴求,即詩

人希望借助神女達到對倫理之根的確認,從而獲得心靈的慰藉、愉悅的美感和情感的滿足。

在邢詒旺的詩集《家書》里,詩人也同樣采用象征手法抒發(fā)倫理情感,例如《狼毫》一詩。詩人用象征中華古老文化的狼毫抒寫情感:“被先父/揮在祖墳的刻字/發(fā)出新光芒”。(邢詒旺,2009:19)中華民族使用“狼毫”書寫了幾千年的歷史(祖墳),狼毫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它是華族文化的載體,象征的是華夏文化的傳統(tǒng)。詩人用“狼毫”和“祖墳”表達自己的情感,揭示自己的文化之源和倫理之根。父親沒有丟棄狼毫,在祖墳上寫下自己的情感。父親死了,但是父親傳承的中華文化沒有消失,又煥發(fā)出了新的光芒。

在邢詒旺寫作的詩歌里,華人種族的倫理意識是異常強烈的,例如主題詩《家書》,就是一首突出表達詩人情感和倫理意識的詩。詩人不是虛無的幽靈,也不愿做無根的游子。在元旦新年這個華人的世俗節(jié)日里,詩人用寫一封家書的形式,給自己遠古的家即“源”和“根”寫了一封“家書”,寄托自己思念的情感。詩人用“孔子三十而立”隱喻自己的倫理之根,用“五指山”隱喻自己的文化之源。通過一封家書,詩人表達了自己對文化之源和倫理之根的確認。這種“源”和“根”,就像那“五指山”一樣秀麗、原始、永恒,讓詩人無限向往、追尋。(邢詒旺,2009:22)“家書”是詩人情感的紐帶,對詩人太重要了:“它使我實在,不至于虛無——/虛無是一個回家的幽靈。”(同上:23)正是有了這一封家書,詩人才找到了真實的自我,感受到自己的“實在”(同上),找到倫理的歸宿,得到情感的慰藉,從虛無中找到自我的定位。

用象征、隱喻等手法表達詩人的情感和倫理訴求,也是何乃健詩歌的基本特色。在他的詩歌中,情感的抒發(fā)是直接的、強烈的,倫理主題的表達是宛轉的、深刻的,例如《端午》一詩。詩人的倫理憂慮和因此而生的倫理責任感,通過華人的長達兩千多年歷史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得到深刻表現。在端午這個節(jié)日里,詩人從在熱水中沉浮的粽子想到了“三閭大夫”,想到了這位偉大詩人帶著滿腹的“幽怨與哀傷”懷抱巨石投江而死。電視里正在播放競賽的龍舟,在詩人的聯想里,龍舟是要劃向歷史,“去把投江的三閭大夫搶救”。(何乃健,2004:4)在詩人的想象里,詩人似乎看到了屈原“枯槁的靈魂”,“低吟著《天問》”。于是詩人發(fā)問,“龍啊,你世代的子孫”,“坎坷的民族”,什么時候“將再現《國殤》里忠耿的鬼雄?”,“什么時候,盛世會到來/賢能行美政,處處聞《橘頌》”。詩人打開楚辭,“在詩行間徘徊”,“像詩人涉江時灑下千年不干的淚/為宗廟坍塌而永遠閃爍著悲哀”。(同上)顯然,詩人要決心守護這承載著文化歷史的倫理宗廟,為了不使這宗廟傾覆坍塌,詩人甚至表現出屈原投江的英勇和氣概,讓人無比感嘆。

接著,詩人駕著詩緒的羽翅,憑吊投江的屈原,猶如“汩羅江畔的蕙草/在憶往日的哀傷里任憑風雨飄搖”。詩人愁緒無限,心里充滿對文化無根和倫理無源的擔憂。然而,當詩人看見孩子們“圍攏著剛蒸熟的粽子/高興地蹦跳,呼叫與嘩鬧”的時候,心中又感到了寬慰。詩人用象征和隱喻的詩行寫道:“只要每粒糯米能夠領悟到/不互相排擠,緊緊地粘貼在一起/就能夠把這顆小小的太陽擁抱”。(何乃健,2004:5)從屈原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兩千多年,文化與倫理,發(fā)生改變是必然的,但是只要華人緊密團結在一起,就仍然是龍的傳人。

詩人不僅寫了《端午》一詩表達自己的倫理情感,而且還寫了《粽子》一詩表現自己的思考?!遏兆印肥恰抖宋纭返逆⒚闷恰抖宋纭穫惱碇黝}的延升。詩人在詩中寫道:

祖母還活著的時候

總愛投入整顆心去里粽子

她堅持挑選梅花香的糯米

餡里的栗子必須精致如楚辭

她只用從家鄉(xiāng)辦來的竹葉

用過了還似帶著黃河泥味的水

細心的把竹葉滌凈、去濕

不管葉子依然完好,還是已經殘破

都放在酸枝森木柜里小心安置(何乃健,2004:3)

詩人巧妙地用聯想、暗示、隱喻表達自己的倫理情感。在詩中,黃河隱喻倫理之根,粽子和楚辭隱喻文化之源,竹葉隱喻故鄉(xiāng)情思。祖母既是一條血脈細流,來自黃河的源頭;也是一根倫理紐帶,把詩人同黃河與楚辭連接起來,表明自己倫理有根,文化有源。在祖母這一代,倫理根深,文化源長,不管竹葉完好還是殘破,祖母“都放在酸枝森木柜里小心安置”,不敢遺忘。但是到了母親這一代,倫理情感開始發(fā)生變化。詩歌寫道:

媽媽年輕的時候,那些年頭

熱騰騰的粽子仍到處獲殷求

雖然她不忘選用神州來的綠豆

她也偏愛天壇牌五香肉

然而她更喜歡采用甘榜種的糯米

又說用雙溪旁的裹粽更可口(何乃健,2004:3)

在媽媽這一代,華人習俗同祖母有了不同。粽子仍然是華人喜歡的食物,媽媽仍然喜歡綠豆和天壇牌子的五香肉,但是媽媽更喜歡在本地甘榜種的糯米,愛上了雙溪旁的裹粽。詩人在坦然接受這種倫理變化的同時,又表達了自己深沉的倫理擔憂:“我心中感到陣陣的創(chuàng)痛/我不懼怕苛政猙獰的面孔/卻擔心孩子們不依祖母的愛心里粽”。(同上)詩人對這種倫理的轉變進行了深刻思考:

龍的精神盡在粽子里包容

這淵遠的手藝一旦失傳后

忘了屈原,忘了端午的龍種

有一天會退化為膽怯的壁虎

只能窩囊地活在墻角的隙縫中(何乃健,2004:3)

粽子和端午,盡管表面上看是一種普通的食物和節(jié)日,然而實際上它們卻是華人文化的符號,倫理的媒介,承載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倫理情感。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在于它擁有自己深厚的文化積淀,有著自己牢固的倫理依附。因此,詩人擔憂,一旦遺忘了自己的文化,丟棄了固有的倫理,龍的傳人就可能“退化為膽怯的壁虎”,“窩囊地活在墻角的隙縫中”。

用節(jié)日表達倫理訴求,是馬華詩歌的特點。何乃健的另一首詩《中秋》也同樣可以看成是《端午》的姊妹篇,是對《端午》表達的倫理主題的哲學思考。詩人開篇即問道:

中秋的月光在草場上結霜

熱帶的林園為何彌漫著北國的秋涼

莫非冰河期又要到來了

冰雪會不會將所有的綠意摧殘?(何乃健,2004)

詩人寫在詩歌開頭的兩行,似乎寫出了唐代詩人王維“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意境,但是詩人筆鋒一轉,寫出了詩人在這美好佳節(jié)生出的惆悵與擔憂:所有綠意會不會被摧殘。綠意是什么?綠意即生命,是“掙扎著求存”的“火種”,在詩中暗喻華族倫理。盡

管“一群餓狼”要吃掉向大地灑下光亮的月亮,即華族倫理面臨的消亡的危險,但是詩人認為,只要大家緊密團結,“把燈籠緊緊靠攏”,“在狼吼聲中把月餅互傳”,“把夾在餡里的詩行輕朗”,因此,“廣寒宮里的桂樹經得起風霜/伐樹是徒然的”。(何乃健,2004)詩人在這里表達了對自己堅守華族倫理的信念:只要華族精誠團結,相互間延續(xù)華族的倫理傳統(tǒng),自己的倫理之根就不會斷裂,自己的文化之源就不會枯竭,華族也就會繁榮昌盛。

詩人還大量運用象征和隱喻表達華族倫理,例如《臍帶》一詩。在這首詩中,詩人以臍帶做比喻,從倫理上表達自己同華人故國血脈相連。詩人盡管40年前已經來到了新的祖國,但是心上“還牽著一條倔強的臍帶”,連接著溢滿熱血的胎盤,而那孕育生命的子宮,“懷過三皇五帝”以及靈魂“照亮二十四史的胎”。(何乃健,2004:6)詩人在異國他鄉(xiāng)出生長大,童年時代吃的是用“湄南河的泥水燒煮”的稀粥,少年時身背“行囊”,移居梹城,成年后又情系“米鄉(xiāng)”吉打,但不管詩人走到哪里,“心中那條固執(zhí)的臍帶”,不僅沒有被剪斷,而且一直在為詩人輸送華族的母體營養(yǎng)。雖然有人說這是一條“累贅”的臍帶,要把它像“盲腸”一樣割斷,不必在乎“失落淵遠的族譜”,但是詩人一再表達自己的決心,要“永遠以這條臍帶去吸吮/母體里蓄了五千年的蛋白質/以及令我免疫的抗體”。(同上:7)因為,“這臍帶所輸送的磷和鈣/令我的脊椎垂直而立”,因為臍帶輸送的是氣節(jié)、傲岸、冷艷和生機。詩歌不假雕琢,樸素自然,情感深沉,意境高遠。字里行間,無不盡顯詩人的冥思神態(tài)、悵惘心情,深刻哲思。尤其是詩人用臍帶作喻,強調自己在文化和倫理上同華族的血脈相連,從而強烈地突顯了詩歌的倫理主題,發(fā)人深思。

詩人寫作的另一首詩《燈籠》,在主題上是同《臍帶》相連的姊妹篇。這首詩在表達詩人的倫理情感方面,同《臍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掛在異國他鄉(xiāng)屋檐下的《燈籠》,盡管“蔡倫糊上的臘紙被雨水淋濕了/倉頡的字跡變得斑駁朦朧”,但是燈籠里挑戰(zhàn)“黑夜與酷寒”的火舌,仍然在“無聲地傾述自己的滄桑”。(何乃健,2004)詩人借燈籠對華族的苦難歷史進行了回顧:黃帝戰(zhàn)蚩尤,峰火御蠻夷。在中華民族經過的苦難歷程中,正是靠了這弱小的燭火,消除了“五胡亂華的黯?!?,照亮了“盛世的漢唐”,將外來的成吉思汗“融化于泱泱華人的汪洋”。祖父揚帆南渡,全靠“燈籠為他導航,指引方向”;“遭遇風浪與險灘/全憑燈籠里不滅的燭火壯膽”。然而,一陣憂愁不禁涌上心頭,因為詩人看到,在大廈林立的都市,燈籠被人淡忘了,燈籠被棄置于古廟的檐頭,耀眼的霓虹掩蓋了燈籠的燭光。詩人為此感到痛苦和擔憂,發(fā)出哲學的追問:“愚昧的心呀,一旦燈籠火滅光熄/電流中斷的漫漫長夜里/沒有燭火,泥濘與深坑如何回避?”(同上)詩人的心盡管“為燈籠將熄而哀傷”,但是,詩人仍然表達了自己的堅強信念:“讓我們?yōu)闊艋\把塵埃揩凈/把雨水抹干,把破檐修茸/把風雨遮攔,還有別忘了/去把火相傳,把更多燈籠點亮!”(同上)詩歌語言樸素、自然,感情真摯、深沉。詩人用燈籠象征華族倫理,解說自己的文化傳承,追溯炎黃子孫的血脈,表示要一心呵護燈籠中的火種,不讓它熄滅,從而做到薪火相傳,世代不熄。

馬華詩人對文化之源和倫理之根的抒寫,是真誠的、直率的、強烈的。這在其他詩人的詩中也可以充分感受到,例如吳岸的詩。在《祖國》一詩中,吳岸通過對兒子送別母親回歸故國的描寫,揭示了祖國對于兒子和母親的不同涵義。兒子對母親說:“你的祖國曾是我夢里天堂,/你一次又一次的要我記住,/那里的泥土埋著祖宗的枯骨,/我永遠記得——可是母親,再見了!”(吳岸,1988)可是現在,母親的祖國已經不再是兒子的祖國了:“我的祖國也在向我呼喚,/她在我腳下,不在彼岸?!?同上)從詩中可以看出,兒子倫理情感的變化就是對現在的祖

國的認同。但這種認同不是倫理紐帶的斷裂,而是對祖國在倫理關系上的重新定位,因為“北方的大陸和南方的島嶼”之間有著不可割斷的聯系。

表達對華人文化之根的認同,是吳岸詩歌的一大特點。例如在《歌唱中華文化的繁衍》一詩中,他用另一種方式即從語言的角度表達了自己的倫理情感:

母親的語言

是珍珠的語言

晶瑩亮潔

光明璀璨

在天地間閃耀著光芒

詩人把中文比作母親,通過華人的語言表達了自己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與情感。在《長城賦》里,詩人從文化的角度描寫自己對中華倫理的感悟:“李白的一片月/依舊是映入鄜州閨中的/杜甫的清輝。”(吳岸,1988:42)詩人自問:“問客從何處來/我曾是樂游原上的歌者/西出陽關的故人。”(同上)詩人通過對唐代詩人王維的《渭城曲》、李白的《憶秦娥》和李商隱的《登樂游原》中的詩行的化用,表達了一個華夏子孫對自己母親的祖國的摯愛以及對中華文化的接受。在另外一位詩人呂育陶的《在我萬能的想像王國》里,詩人的《端午1998斷想》一詩,借助端午表達了與吳岸類似的倫理情感。雖然“二十歲以后就忘了粽子香/離家的舌頭已被榴櫣和炒粿條收買”(呂育陶,1999:42),但是詩的“憂郁的造型”仍然繼續(xù)在華人的文化傳統(tǒng)里。詩人從華人的倫理立場出發(fā),表達對多元文化即華人文化的訴求:“漸漸忘卻在多元文化的叢林我們注定/必須耗費更多力氣撥開藤蔓與枝干/爭取單元族群的一口食水”。(同上:68)詩人在文化的源流里找到了屈原,并借助這位三閭大夫強烈地表達了歷史不能被改變(歷史不能轉彎)的信念:“巨石也準備就義/你注定沉落如鐵達尼……”。(同上:42)就義的“巨石”和沉沒的“鐵達尼”,不僅把華人的倫理情感寫得悲壯崇高,更是表達了中華民族倫理的強大精神力量。

總之,馬華詩歌的倫理特性明顯,倫理情感厚重,字里行間流淌的濃濃深情,感人至深。經過多年的融合,馬華詩人終于在異國落地生根。但是,異國的融合與歸化并沒有割斷華族的倫理情感與聯系。他們在詩中一方面表現自我融合與歸化的歷史必然,另一方面又抒寫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以及同華夏民族的聯系紐帶,同時也為中華文化的淡化和倫理意識的減弱感到擔憂。馬華詩人的感情是復雜的,有快樂也有哀傷,有欣喜也有憂愁,有思考也有向往。他們在詩歌中能夠堅守自己的信念,相信龍的子孫不會切斷自己的倫理之根,不會堵塞數千年的文化源泉。因此,正是馬華詩人的創(chuàng)作中顯示出的倫理力量,才使他們的詩歌感人至深。

[1]何乃健.馬華文學大系·詩歌(一)[C].吉隆坡:彩虹出版有限公司,2004.

[2]林健文.貓住在一座熱帶原始森林[M].吉隆坡:有人出版社,2009.

[3]呂育陶.在我萬能的想像王國[M].吉隆坡:大將書行,1999.

[4]木焱.毛毛之書:木焱短詩集[M].吉隆坡:有人出版社,2007.

[5]王葛.雨天的詩[M].Petaling Jaya:海天出版社,1985.

[6]吳岸.盾上的詩篇[M].麻坡:南風出版社,1988.

[7]邢詒旺.家書[M].吉隆坡:有人出版社,2009.

Ethical Appeal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Malaysian Chinese Poetry

NIE Zhen-zhao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There are three artistic dimensions in Malaysian Chinese Poetry.Articulating ethical appeal is its essential theme,voicing national emotion is its basic sentiment and using symbol is its artistic feature.Malaysian Chinese poets skillfully em ploy symbols to trace back to Chinese history,to meditate philosophically on Chinese national sufferings,to express their strong belief on the bright future of Chinese nation and their profound love for their homeland.Malaysian Chinese poets absorb strength and seek aspiration from the source of Chinese culture,expressing their strong emotions and representing Chinese cultural origin and ethical root.The poems written by Muyan,Lin Jianwen,Xing Yiwang,He Naijian,Wu’an and Lv Yutao all fully demonstrate powerful and moving ethical strength.

Malaysian Chinese Poetry;ethical appeal;ethical emotion;Chinese ethic;Chinese culture

I106

A

1002-2643(2015)03-0071-07

10.16482/j.sdwy37-1026.2015-03-009

2014-02-20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文學倫理學批評:理論建構與批評實踐研究”(項目編號:13&ZD128)和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文學倫理學與文本研究”(項目編號:13AWW001)的階段性成果。

聶珍釗,男,湖北秭歸人,教授、主編、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與比較文學、文學倫理學批評理論與方法。

猜你喜歡
華族馬華華人
何為“華人”?
英語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1:58
1939年馬華抗戰(zhàn)電影運動研究
海外華僑華人詠盛典
華人時刊(2019年19期)2019-11-18 10:59:27
新加坡當代華族戲曲實踐的啟示
戲曲研究(2018年1期)2018-08-29 01:18:16
華僑華人慶“國慶”度“中秋”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6
日據時期新加坡的華族戲曲①——小出英男《南方演藝記》的價值與謬誤
戲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1:07
砂拉越華族族群母語教育與文化傳承的維護:以古晉中華第一中學之興辦為個案研究
東南亞研究(2015年1期)2015-02-27 08:30:38
馬華微型小說“微”探
《華人經濟》雜志社特別鳴謝
華人經濟(2009年4期)2009-05-22 09:22:06
丰镇市| 赫章县| 扎鲁特旗| 新密市| 乐安县| 南平市| 平山县| 田林县| 东至县| 阿瓦提县| 会昌县| 武胜县| 白朗县| 娄烦县| 通化市| 江西省| 花垣县| 海南省| 衡阳市| 三门峡市| 汨罗市| 临清市| 涡阳县| 诸城市| 林甸县| 中西区| 治县。| 岳普湖县| 大冶市| 赤城县| 常德市| 唐山市| 余干县| 剑河县| 财经| 灵璧县| 乌恰县| 民乐县| 黎平县| 莱芜市| 兴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