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士
- 取士視角下中華經(jīng)典誦讀教育的古今省思*
評價“指揮棒”的取士制度,對經(jīng)典誦讀教育有著重要影響。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密切且悠久。早在漢初尉律中便已有“學僮十七已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吏”的記載[11]126。故此,從取士視角出發(fā),對我國經(jīng)典誦讀教育的初衷與流變進行宏觀脈絡梳理,可為當今中華經(jīng)典誦讀工程的決策落實提供有益參考。一、“成于樂”:經(jīng)典誦讀教育的初心談經(jīng)典誦讀教育需先明確何為“誦”“讀”。許慎《說文解字》云:“誦,諷也?!盵12]69又云:“讀,誦書也?!盵12]69其中“諷”是背書的意思
湖州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1期2023-04-05
- 八股取士
舉考試稱為“八股取士”。 明清八股取士,使科舉考試有了一個固定的考試項目,為士子們提供公平的競爭機會,他們可以通過寒窗苦讀來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完成階層躍升。但是,八股取士也存在很多缺點,其過多講求格式、思想統(tǒng)一,不重視文章的實際內(nèi)容,有的人平日里下筆如有神,卻始終得不到考官的眷顧,所謂“文章雖好,難入試官眼”,說的就是這些才智出眾卻名落孫山的士子。 隨著八股文的弊端逐漸暴露,在近代以前,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廢除八股的提議。清乾隆年間,兵部侍郎舒赫德上書,提出取消八股文
小品文選刊 2023年2期2023-03-17
- 論宋高宗朝科舉制度之演變
三舍法,取消詩賦取士。其一,三舍法廢除和復用。三舍法弊端,徽宗朝已經(jīng)清楚彰顯,遂有“罷三舍法”之舉。高宗即位初,朝野不斷反思徽宗朝的重大失誤,科舉制度方面三舍法首當其沖。建炎元年(1127)九月,東京留守宗澤上表列舉徽宗朝弊政,其一云:伏睹國家,當變更三舍之法以取士。意謂皋、夔、稷、卨皆自此途出,卒之迫于月試,剽竊時文,罔有稽古者。是三舍果不足以取士也。(2)《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九,第1冊,第226頁。然而,徽宗朝累積的三舍考生需要逐步予以消化。南宋初年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年2期2022-12-31
- 戊戌變法運動與八股文的近代命運
了眾矢之的。八股取士之弊乃至閉卷筆試之弊,是與明清科舉制度同時產(chǎn)生的,也幾乎是在制度推行之初就被“有識之士”認識到并提出警惕,明末顧炎武已對之進行猛烈抨擊。道光年間甚至有人認為,朱元璋所設立的科舉制度不是為了選拔人才,而是為了束縛、收編、扼殺天下之英才,是一種更為陰毒的蒙昧主義。19世紀洋務運動的重要思想家馮桂芬早年侍飲林則徐公署,座客有饒廷襄者,夙有狂名,即恃酒而發(fā)狂言:明祖以梟雄陰鷙猜忌馭天下,懼天下瑰瑋絕特之士起而與為難,以為經(jīng)義詩賦,皆將借徑于讀書
文藝理論研究 2022年4期2022-11-05
- 吳敬梓與蒲松齡對八股取士態(tài)度之差異
定毒害甚深的八股取士制度,但兩者態(tài)度卻存在差異。一、吳敬梓與蒲松齡的人生道路蒲松齡,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出生于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為貢生。為生活所迫,他主要以塾師為業(yè)。吳敬梓,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出生在安徽全椒一個“科第仕宦多顯者”的官僚家庭。早年生活豪縱,初入學為生員,后屢困科場,家業(yè)衰落,經(jīng)歷世態(tài)炎涼之苦。乾隆元年(1736年)薦舉博學鴻詞,托病不
語文天地·高中版 2022年10期2022-05-30
- 從《儒林外史》的第一章看士人在科舉制度面前的主動性
中提到“禮部議定取士之法”,這個取士之法就是所謂的八股取士制度,文中的王冕評價說:“這個法卻定的不好!將來讀書人既有此一條榮身之路,把那文行出處都看得輕了[1]13。”此句下的黃評也指出這是“作書本旨”[1]13。許多學者正是依據(jù)這個“大義”,并結(jié)合正文中作者對八股取士制度的揭露和諷刺將“八股取士”等同于“榮身之路”,并且把這條“榮身之路”的存在視為是讀書人丟掉“文行出處”的原因。但是仔細分析王冕的這段話,可以發(fā)現(xiàn)八股取士、榮身之路、文行出處三者之間的關系
海外文摘·藝術 2022年20期2022-04-24
- 從“以名取士”到“莫取有名”:論漢末魏初士人“名聲”的浮沉*
有三累”而“以名取士”[5]108便是其一的觀點,可見,其時“以名取士”現(xiàn)象已經(jīng)多有發(fā)生甚至成為君主的主要牽累之一。后代取士又有不同標準,秦代多以軍功取士,西漢重視血緣權(quán)力家族,而“后漢取士,必經(jīng)明行修”[6]827。至東漢后期,士人的名聲復又成為朝廷察舉人才的重要尺度,“以名取士”之風愈演愈烈。曹魏時期,統(tǒng)治者不再倚重士人的名聲,明帝曹叡甚至下詔要求“選舉莫取有名”[7]651。那么,這一時段,從“以名取士”到“莫取有名”,其間發(fā)生了什么?是什么導致了士
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年6期2022-03-23
- 吳敬梓與蒲松齡對八股取士態(tài)度之差異
定毒害甚深的八股取士制度,但兩者態(tài)度卻存在差異。一、吳敬梓與蒲松齡的人生道路蒲松齡,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出生于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為貢生。為生活所迫,他主要以塾師為業(yè)。 吳敬梓,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出生在安徽全椒一個“科第仕宦多顯者”的官僚家庭。早年生活豪縱,初入學為生員,后屢困科場,家業(yè)衰落,經(jīng)歷世態(tài)炎涼之苦。乾隆元年(1736年)薦舉博學鴻詞,托病
語文天地 2022年10期2022-03-17
- 白衣御史何群
建言,稱科舉以賦取士,是造成上述學風、官風的主要根源,請求廢除以賦取士的制度。石介對何群的建言十分贊同。當時正是范仲淹、富弼、歐陽修等主持“慶歷新政”時期,各方建言獻策雖多,仁宗皇帝都能認真對待。他將何群這位來自僻遠地方的普通士子的上書交朝臣討論?!端问贰る[逸列傳上》說,當討論到何群的建言時,許多諫官、御史都大力反對,理由是進士科以賦取士,自隋唐來已實行300余年,“將相多出此”,“且祖宗行之已久,不可廢也?!焙稳郝牭阶约旱慕ㄑ员环駴Q,痛哭失聲,“取平生所
文史雜志 2022年1期2022-01-06
- 北宋熙豐科舉制度與元祐科舉制度的比較研究
通道,體現(xiàn)了科舉取士的公平原則,受到廣大下層民眾的廣泛歡迎。宋太宗即位之初,就對大臣說:“朕欲博求俊彥于科場中,非也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為政治之具矣?!盵1](卷一百一五,P659)充分顯示了宋太宗趙光義希望通過科舉選拔人才的真實意圖。但當時的科舉制度仍存在一些問題,如科舉取士類別主要有進士、諸科(包括九經(jīng)、五經(jīng)、明法等)。進士考試科目主要試詩賦,兼試論、策,及帖經(jīng)、墨義;諸科主要試帖經(jīng)、墨義。王安石等變法派官員認為通過這些方式選拔出來的官員“但知誦
南昌師范學院學報 2021年2期2021-12-31
- 功利化教育的研究
——以唐時教育為例
、唐以前的教育及取士制度最初的教育起源于部落中,是長者對幼者的指導,包括各種技能的掌握:架柵欄;獲得充足的食物;躲避可能到來的危險。此時的教育與生活基本一致,部族長者教育幼者以達到基本生活保障以及部族延續(xù),是出于生物欲目的,也并未形成完善的制度。虞夏商三代的學校均分為大學和小學兩個層次,其主要目的在于使被教育者明人倫、知禮義?!皩W而三代共之,其所以明人倫也”[4],其時學校注重倫理教化,重秩序的建設。此時的學校除了教育外主要精力集中在養(yǎng)老,“有虞氏養(yǎng)國老于
呂梁教育學院學報 2021年2期2021-12-29
- 論蒲松齡對八股取士的矛盾態(tài)度
作者蒲松齡對八股取士制度表現(xiàn)出十分矛盾的態(tài)度。從情節(jié)以及各方評價當中可以看出,蒲松齡對于八股取士的矛盾態(tài)度大體上有三點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首先,他對于八股取士這種考察方式,是持支持態(tài)度的,他還曾規(guī)勸士子通過修行積德來換取功名。其次,對于八股取士主考官的考核態(tài)度,他表現(xiàn)得異常不滿,抨擊其“目不識丁”,導致真正具有才華的人才無法入其門。最后,他對于在科舉考試過程當中出現(xiàn)的一系列徇私舞弊之事感到十分憤怒,因為科舉考試的整個過程黑暗無比,許多貧窮人家的士子往往科舉無門
青年文學家 2021年29期2021-11-19
- 感于民情愴惻欲泣
的發(fā)跡還反映了“取士”的漏洞。古代選拔官員采用“科舉取士”。但,當年成名“操童子業(yè),久不售”時就被“猾胥報充里正”,身份不合格即進入仕途,這就是選官的漏洞。“科舉取士”和“考課用官”,一選一用,是封建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途徑。當階層流動掌握在貪官污吏的手中,就會出現(xiàn)各種“偶然”。正常的階層流動之路就會被堵塞。而任何打破“法度”的“偶然”都可能成為壓倒所有人奮進的最后一根稻草。久而久之,對于下層百姓而言,階層流動無望矣!其實,這種因“流動無望”而生的人生“失望
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6期2021-08-09
- 感于民情,愴惻欲泣
的發(fā)跡還反映了“取士”的漏洞。古代選拔官員采用“科舉取士”。但當年成名“操童子業(yè),久不售”時就被“猾胥報充里正役”,身份不合格即進入仕途,這就是選官的漏洞?!翱婆e取士”和“考課用官”,一選一用,是封建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途徑。當階層流動掌握在貪官污吏的手中,就會出現(xiàn)各種“偶然”,正常的階層流動之路就會被堵塞。而任何打破“法度”的“偶然”都可能成為壓倒所有人奮進的最后一根稻草。久而久之,對于下層百姓而言,階層流動無望矣!其實,這種因“流動無望”而生的人生“失望
讀寫月報(高中版) 2021年8期2021-07-06
- 以應試為輔,以視野為要
政策的產(chǎn)物“八股取士”,由單一毫無創(chuàng)新的考試內(nèi)容篩選出專門為國家忠心服務的提線木偶。可在當今社會,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是國家乃至世界的主題,視野和資源可以輔助國家的發(fā)展。因此,視野就顯得尤為重要。?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面對視野和資源的缺失,我們該如何應對?就個人而言,我們應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打好應試的基礎,然后再積極參與社會實踐,走出去,拓寬視野,獲取豐富的資源,努力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就國家而言,應積極出臺優(yōu)化教育資源
中學生天地·高中學習版 2021年2期2021-05-11
- 論宋代哲宗朝科舉制度之演變
見是反對省試經(jīng)義取士制度,要求恢復詩賦取士。不過,許多舊黨大臣仍然支持經(jīng)義取士,唯獨對王安石以一家之說為準的科場錄取標準提出批評。朝廷最終采取折中立場,經(jīng)義和詩賦兩存之,然偏向詩賦取士。宋哲宗親政,再廢詩賦取士,而設“宏詞科”彌補之。同時,司馬光從鄉(xiāng)舉里選的立場出發(fā),新設經(jīng)明行修科。此舉在專制體制下不可行,所以在元祐年間并無多大作為。部分舊黨大臣還對殿試用策、三舍取士等熙豐新法提出批評意見,要求恢復殿試詩賦論三題,廢除上舍取士。舊黨人士對這兩點依然爭論很大
江蘇社會科學 2021年5期2021-04-15
- “倒霉”居然是考試專用詞
朝后期。明朝科舉取士競爭激烈,為求吉利,在考試前,有考生的家庭會在自家門前豎起一根旗桿,為考生打氣壯行,時人稱這根旗桿為“楣”。當揭榜之時,誰家的學子榜上有名,自家門前的旗桿可以照豎不誤,如果不幸失利,該考生的家人就會把自家的旗桿放倒撤去,叫作“倒楣”。此后,這個詞被愈來愈多地用于口語和書面表達中,用法也更多樣。因“霉”與“楣”是諧音,本身就有不吉利的意思,“倒霉”漸漸成為更常規(guī)的寫法。蘭花草摘自微信公眾號“兒童文學”
意林·少年版 2021年1期2021-02-22
- 宋代『寒門出貴子』為何成為普遍現(xiàn)象
考試真正實現(xiàn)了“取士不問世家”,以至于有“寒門出貴子”的佳話。那么,宋代到底有什么樣的環(huán)境和制度,以至于如此呢?一是以儒立國,整個社會崇尚知識,尊重讀書人;二是科舉面前人人平等,上至官宦子弟,下至乞丐,任何人皆可應試;三是廢除推薦制度,以成績定去留;四是完善考試制度,鎖院、糊名、謄錄并行,嚴防營私舞弊;五是試題靈活多樣,重視考生的個人見解及致用能力;六是擴大錄取名額,其中北宋平均每年大約錄取360人,取士人數(shù)遠超各代;七是登第后即可授予官職,而且升遷途徑較
文史博覽 2020年7期2020-09-17
- 宋代“寒門出貴子”為何成為普遍現(xiàn)象
考試真正實現(xiàn)了“取士不問世家”,以至于有“寒門出貴子”的佳話。那么,宋代到底有什么樣的環(huán)境和制度,以至于如此呢?一是以儒立國,整個社會崇尚知識,尊.重讀書人;二是科舉面前人人平等,上至官宦子弟,下至乞丐,任何人皆可應試;三是廢除推薦制度,以成績定去留;;四是完善考試制度,鎖院、糊名、謄錄并行,嚴防營私舞弊;五是試題靈活多樣,重視考生的個人見解及致用能力;六是擴大錄取名額,其中北宋平均每年大約錄取360人,取士人數(shù)遠超各代;七是登第后即可授予官職,而且升遷途
文史博覽·文史 2020年7期2020-08-07
- 吃出來的名相
基后,擴大科舉的取士人數(shù),他在位的第一次科舉的取士人數(shù),就比宋太祖時期猛增了兩倍多,這使得不少有才華之人都有機會入仕。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張齊賢進士及第,先后擔任通判、兵部尚書、吏部尚書等職,還曾為相前后二十一年??磥砣藗冋f張齊賢是“吃出來的名相”,還是有幾分道理的。(選自《北京晚報》)【談古論今】與其說張齊賢是“吃出來的名相”,不如說他是以“吃”為契機從而展露了自身的才華。有時候,抓住時機不是最重要的,抓住時機后的作為才是決定成功與否的關鍵性條件。
作文評點報·作文素材初中版 2020年27期2020-07-23
- 唐代國家取士制度系統(tǒng)表釋(下)
234)一、初級取士制度系統(tǒng)上篇[注]詳見陳飛:《唐代國家取士制度系統(tǒng)表釋(上)》,《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按:原擬分上、中、下三篇,現(xiàn)將中、下并為一篇。談了唐代國家的高級取士制度和中級取士制度,本篇談談初級取士制度和其他取士制度。初級取士是國家最低層級的取士,也是最具基礎性的取士層級,其對象主要是尚未入仕為官的“白身人”。通常情況下,士子要想入仕為官必須先有“出身”是,因而初級取士的對象數(shù)量最多,競爭也最為激烈。唐代初級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0年3期2020-06-13
- 文章,透射的是人之智慧(上)
聶聞在我國,科舉取士之前,實行的是舉孝廉制,被舉薦者皆為文人雅士,能提筆立言是這一群體之共性。從隋朝開始,統(tǒng)治者開始科舉取士,開啟了借助文章為國家選拔人才的時代??婆e制度,也被譽為人類封建史上最科學、最公正的人才選拔制度。即便是科舉制度最后淪為八股取士,仍然能為統(tǒng)治階級選出需要的、優(yōu)秀的人才。無論是舉孝廉制,還是科舉取士,都有一個明確的指向:人才來自能寫文章的人,能寫文章的人即為人才。由此,我們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人”或“人才”,與“文章”之間,究竟
新作文·小學作文創(chuàng)新教學 2020年5期2020-06-08
- “魁首”為何排第五
”指科舉時代五經(jīng)取士每經(jīng)的第一名。既然都是第一,怎么會用來代指五了呢?大多數(shù)人認為,“五魁首”是“五經(jīng)魁首”的簡稱,又作“五魁”。我國古代的讀書人,大多要讀《詩》《書》《禮》《易》《春秋》五種經(jīng)籍著作,尤其是到了明代,科舉考試以五經(jīng)取士,最后綜合五經(jīng)的名次獲得總排名。每科的第一名,都叫“經(jīng)魁”,五科加一起,就有五名“經(jīng)魁”,是為“五魁”。或許,“五魁”的說法與民間信仰有關。我國古代將天上的星星分為二十八宿,其中白虎七宿里有“奎”(即“魁”),主文運,能保佑
快樂語文 2020年7期2020-05-09
- 唐代國家取士制度系統(tǒng)表釋(上)
4)本文題目的“取士”主要是指“以文取士”;以文取士,簡明地說,就是將“文”作為重要準則和試項來選任所需之士的制度。這個“文”,相對狹義地說,是指考試所用的各種文章(體),也可延伸至相關學識和技能。以文取士的精神(包括意識、理念、原則等)及活動,古已有之;其有史可據(jù)的制度性施行,最晚也可溯至漢初文帝的詔舉賢良文學。相沿至于唐代,國家全面實行以文取士制度,形成龐大而嚴密的制度系統(tǒng),并著為典章,載入文獻,成為一代盛事,亦為后世所取法。唐人云:“夏之政尚忠,殷之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0年1期2020-01-16
- 宋代何以『寒門多出貴子』
李貴兩宋時取士人數(shù)超11萬,是唐五代登科總?cè)藬?shù)的10倍多,其中,北宋取士總數(shù)約61000人,元明清各代取士人數(shù)均不及宋代。南宋鄭樵在《通志》中說本朝“取士不問家世”,即選拔官員不問家庭出身、門第高低和社會關系,只問考試成績。那么,宋朝的科舉制度如何做到分數(shù)面前人人平等,“寒門出貴子”又是如何得以實現(xiàn)的?科舉制度在唐代基本定型,但當時尚未由考試成績決定一切。不僅考生的家庭出身、社會關系、個人名聲、外貌口才等很重要,而且起決定性作用的往往是“行卷”和“公薦”。
黨員生活·中 2020年11期2020-01-11
- 從北宋科舉制度的變革看洛蜀黨爭的起因
元祐年間關于經(jīng)義取士與詩賦取士的制度爭議。王安石在熙寧年間(1068-1077)主持了科舉制度改革,將詩賦取士改為經(jīng)義取士。而這次改革,在元祐更化時并沒有被完全廢除,它的存廢之爭,在元祐更化之初變得異常復雜而激烈。我們先說科舉改革的來龍去脈。在宋初,科舉考試的辦法是延續(xù)唐制,以詩賦取士?!胺策M士,試詩、賦、論各一首,策五道,帖《論語》十帖,對《春秋》或《禮記》墨義十條?!盵8]3604看似有詩賦、策論、帖經(jīng)、墨義等內(nèi)容,但實際上還是以詩賦為主。一方面,當時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3期2020-01-07
- 談殿試的專制特征
度的形成也將科舉取士的權(quán)力牢牢把握在君主手里。但仔細推敲,這樣一個偶然事件的發(fā)生也是歷史的必然,推動科舉變革將科舉取士的權(quán)力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這樣一個過程是君主加強統(tǒng)治的必經(jīng)途徑。一、殿試的制度安排宋太祖開寶六年(973),翰林學士李昉知貢舉,這一次科舉考試錄取了宋準等十一人,但經(jīng)過宋太祖考核,“進士武濟川、《三傳》劉睿材質(zhì)最陋,對問失次,上黜之。濟川,昉鄉(xiāng)人也。 ”[1](2415)顯然,在十一名錄取的進士中,武濟川沒有通過太祖考核,而他又剛巧是李昉同
文教資料 2019年35期2019-12-27
- 宋朝何以“寒門多出貴子”
通志》中說本朝“取士不問家世”。那么,宋朝的科舉制度如何做到分數(shù)面前人人平等,“寒門出貴子”又是如何得以實現(xiàn)的?“唯有糊名公道在”科舉制度在唐代基本定型,起決定性作用的往往是“行卷”和“公薦”?!靶芯怼敝缚忌鸀榍笸扑]錄取而在考試前投送給達官貴人的個人詩文;“公薦”指公卿大臣向主考官推薦人才。這種考試制度對世家子弟有利,對貧寒子弟則有點不公平。兩宋之交則流傳開一個說法:“唯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說的是,糊名制度保證了考試的公道,孤寒子弟應當努力在科
中外文摘 2019年19期2019-10-15
- 閑話“考試”
錄》中說:“唐制取士之科,有秀才、有明經(jīng)、有進士、有俊士”等等。這些都是經(jīng)常性的科考,也叫常舉。有時皇帝根據(jù)特殊需要專發(fā)詔令而科考日制舉。武則天時又增添武舉。故史稱科舉有“常舉、制舉和武舉”三類。宋時分科較少,但重視以經(jīng)取士,所以宋時理學興盛。明清兩朝以《四書》 《五經(jīng)》的文句為題,以八股文取士。歷代諸科中,進士科為常設也最為重要,有“雖未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之說。通過考試大量有才智的知識分子進入仕途,使其為封建王朝服務。1905年,清光緒帝推行
文史春秋 2018年7期2018-12-04
- 淺析蘇軾與科舉制度
學,加之認為詩賦取士使西北人才選出過少,遂下詔令眾大臣議論科舉改制一事,此提議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對,蘇軾便在其中,反對興學及罷詩賦改經(jīng)義。王安石力主改制,熙寧三年,王安石升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開啟了科舉改革的步伐。熙寧變法的成果隨著神宗去世、哲宗即位而大都廢除。哲宗年幼,高太后聽政,一直反對新法,召反對變法派的大臣回朝,但是科舉改革的相關制度卻被保留了下來,科舉科目、內(nèi)容不變?!斗虐窈笳撠暸e合行事件》這篇公文是作者在當年科舉放榜之后所寫,針對當時禮部奏名進士
文學教育 2018年26期2018-11-28
- 從科舉制的學習內(nèi)容看部編教材的變化及教學應對
求學生“了解科舉取士制度的創(chuàng)建”及其重大轉(zhuǎn)變——“八股取士”。新舊兩版課標對此表述不同,體現(xiàn)了制度史教學理念的重大轉(zhuǎn)型。實驗稿要求學生掌握科舉制的主要內(nèi)容,既是內(nèi)容,當然免不了條條框框,而2011年版將著眼點放在“創(chuàng)建”上,強調(diào)的是科舉制創(chuàng)立與建設的過程,從根本上說,是要求教授和學習動態(tài)的制度史,從制度的“變”與“不變”中理解創(chuàng)新與傳承,感悟古人的政治智慧,得到一些規(guī)律性認識。去掉“隋唐”這個時間限定以及新增“八股取士”的學習要點,是為了延伸科舉制在隋唐之
中學歷史教學 2018年6期2018-09-10
- 北宋進士科詩賦經(jīng)義取士之爭與儒學復興
有停止過,相應的取士政策承轉(zhuǎn)反復,大致經(jīng)歷了宋初以詩賦取士為主到王安石“熙寧變法”專門以經(jīng)義取士,再到北宋后期并立詩賦經(jīng)義兩科取士的過程。爭議帶來考試重心由詩賦轉(zhuǎn)向經(jīng)義的變化,使經(jīng)義占據(jù)主導地位,客觀上又推動了儒學復興。1 爭議之始:“詩賦取士”受質(zhì)疑“宋初承唐舊制,仍以詩賦取士?!盵1]北宋初期,省試進士科考試的內(nèi)容和取舍標準主要以文詞詩賦為主,雖然傳統(tǒng)科考中的帖經(jīng)、墨義仍然存在,但終因其所占份額較低,未曾受重視。司馬光曾指出:“所有帖經(jīng)、墨義一場,從來
中國考試 2018年12期2018-04-10
- 唐詩與仕途的關系
多人說,唐代以詩取士。其實這種說法不是完全正確,正確地說,唐代是以科舉取士。中國的科舉制度創(chuàng)始于隋朝,至唐朝而大備。科舉考試的項目很多,唐初大概分為秀才、明經(jīng)、進士、明法、明書、明算、道舉、童子八科,但此后至終唐,科舉項目時有增減??荚嚨膬?nèi)容和文體多以時務與經(jīng)書的策論為主,唐初沒有考詩的規(guī)定。科舉考詩是從高宗時開始的,這可能與武后(則天)喜歡詩有關。武后時常出題命群臣賦詩,一次游龍門(在今河南洛陽城南),武后以錦袍為獎品,命群臣賦詩比賽,先成詩者賜以錦袍。
閩南風 2017年8期2017-08-29
- 古代偏科和就業(yè)
理學為標準的經(jīng)義取士制度,更加劇了科舉考試中的“偏科”現(xiàn)象。明清兩代,科舉制的“偏科”取士達到了頂峰。明代的科目,“沿唐、宋之舊,而稍變其試士之法,專取四子書及《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jīng)命題試士”,而清代的“科目取士,承明制用八股文”,其命題、考試、錄取“悉仍明舊稱也”。雖然仍叫作“科”舉,但在諸科中,唯以進士為獨尊,尤其在明代后期及整個清代,進士壟斷了幾乎所有高級官職。而從元代既已取消的明法科等,明清時期并未恢復,可以說,明清時期已不是“偏科
方圓 2017年15期2017-08-25
- 明代應天府鄉(xiāng)試考官新探
天鄉(xiāng)試考官給鄉(xiāng)試取士造成的影響,則是積極遠大于消極的一面。明代;應天府;鄉(xiāng)試考官鄉(xiāng)試是明代科舉中關鍵的一級考試,中舉之人便獲得做官和參加會試的資格,故能否在鄉(xiāng)試中甄拔英賢,顯然是為國掄才的重要一環(huán)。而鄉(xiāng)試中,考官掌握著取士大權(quán),故鄉(xiāng)試考官的選任十分關鍵,其對鄉(xiāng)試取士成敗亦產(chǎn)生重要影響。綜觀以往對明代鄉(xiāng)試考官的研究,多集中在考官選任制度的變遷及其職責①以上成果分見:郭培貴:《中國科舉制度通史·明代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張連銀:《明代鄉(xiāng)、會試
巢湖學院學報 2017年4期2017-03-29
- 論宋代八行取士*
00)論宋代八行取士*王曉暉(長江師范學院白鶴梁石刻文化研究中心,重慶408100)北宋末期,朝廷以“孝、友、睦、姻、任、恤、忠、和”八行取士,其來源于《周禮》的“六行、六德”,崇尚倫理與德行。宋廷以此選才,也是“熙寧興學”的一部分,州縣、鄉(xiāng)里、個人對此或有褒貶,或以進退。大觀八行八刑之碑的刻立,既是一種宣示,也有垂遠的目的。透視八行取士,實際上和宋廷的新舊黨爭、學術之爭密切相關。北宋,八行,德行,黨爭熙寧年間,北宋朝廷頒布貢舉新制,罷詩賦而以經(jīng)義取士,這
歷史教學(下半月刊) 2017年10期2017-03-11
- 對中國考試制度的反思
舉制至唐朝的科舉取士,每一步均是朝著這一客觀標準的邁進??疾煳覈荚囍贫仁房梢园l(fā)現(xiàn),以考試為核心的取士制度,可追溯至漢朝的“察舉”制度,而后真正萌芽于南北朝,始于隋而成于唐,歷經(jīng)宋朝之發(fā)展,至明清而衰落,直至走向消亡。[2]其中,唐之科舉制度,不僅在中國古代史上占據(jù)有重要地位,而且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制度、考試制度亦有著深刻的影響。下文以唐之“科舉制度”中“公卷制”與“通榜制”為例進行分析,希望能對今天考試標準之完善有所啟迪??疾臁翱荚嚒钡脑家饬x,“考”指考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年1期2017-03-09
- 什么是一流人才
與全。從過去科舉取士的八股,到現(xiàn)在招考的標準答案,都有許多弊端,但仔細想來,對于選擇人才,卻并非完全無效。所謂高分考生,歷來有不同情況,即使狀元,也多有只會背書的庸才。但必須承認的是,狀元肯定不是最愚蠢的,而且其中確有天才。眾所周知,科舉的八股取士是足以使天才變成庸才的。因為它本來就并非只為取士而設,試想,天下人才如果太多,朝廷用不了怎么辦?人才藏于民間,皇帝豈能安睡?這就需要一種教育和選拔的機制,使被選擇者好用,使被淘汰者無用。嚴復在《論世變之亟》中曾經(jīng)
雜文月刊 2017年24期2017-03-03
- 比較蒲松齡與吳敬梓對八股取士態(tài)度的差異
——以《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為代表
齡與吳敬梓對八股取士態(tài)度的差異 ——以《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為代表張正博(廣西大學 文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和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中都有很多討論八股取士制度的章節(jié)。在對待八股取士態(tài)度上,兩者在共同批判八股取士制度的一些弊端的基礎上有很多不同之處,可以分三個方面概括:一是分析八股取士的視角不同,蒲松齡著眼于士人而吳敬梓著眼于社會;二是對待八股取士的心態(tài)不同,蒲松齡悲憤深沉,吳敬梓冷眼旁觀;三是對于八股取士弊端的歸因不同,蒲松
河北開放大學學報 2017年4期2017-02-23
- 唐代以詩賦取士與唐詩繁榮的關系
劉存斌唐代以詩賦取士與唐詩繁榮的關系劉存斌唐朝是中國詩歌發(fā)展的黃金時代,詩歌數(shù)量之多、質(zhì)量之高,都是其他任何一個朝代所不能望其項背的,但詩歌為什么單在唐代得以蓬勃發(fā)展趨于成熟?有學者認為這和當時的以詩賦取士的科舉制度有很大關系,但也有另外一些學者表示反對,甚至認為以詩賦取士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唐詩的發(fā)展,莫衷一是。本文從唐代以詩賦取士的緣由,以詩賦取士是否促進唐詩繁榮的爭論,唐代社會推崇詩歌的良好風氣,以及列數(shù)唐代和科舉有關的佳作等四個方面。再次論證唐代以詩
文學教育 2017年35期2017-02-08
- 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題解析
甚。有司方以詩賦取士格非獨用意經(jīng)學著《禮記說》至數(shù)十萬言遂登進士第。調(diào)冀州司戶參軍,試學官,為鄆州教授,郡守以其貧,欲使兼他官,謝不可。入補太學錄,再轉(zhuǎn)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蘇軾。常著《洛陽名園記》,謂“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之候也”。其后洛陽陷于金,人以為知言。紹圣立局編元祐章奏,以為檢討,不就,戾執(zhí)政意,通判廣信軍。有道士說人禍?;蛑?,出必乘車,氓俗信惑,格非遇之途,叱左右取車中道士來,窮治其奸,杖而出諸境。召為校書郎,遷著作佐郎、禮部員外郎,提點京東刑獄,
新課程·中學 2016年11期2017-02-04
- 制度視域下的唐代律賦
權(quán)的懷抱成為科舉取士的工具,成為一種制度化的產(chǎn)物,影響著文學的興衰和得失。律賦在唐代產(chǎn)生和繁榮,又逐漸成為唐宋科舉考試采用的一種試體賦,“詩賦取士”的說法意味著唐代科舉制度的實施與唐代文學繁榮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律賦重格律和對偶的特點將文學的形式主義之美發(fā)揮到了極致,其中也充分體現(xiàn)出賦這種文體的歷史變遷。唐代 科舉制度 律賦 詩賦取士 演變律賦是唐賦的代表體式,它從六朝駢賦中蛻變而出,因為被納入科舉考試制度而形成創(chuàng)作高峰,活躍于唐、宋、金、清四朝。唐代律賦作品
名作欣賞 2017年27期2017-01-28
- 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題解析
A.有司方以詩賦取士/格非獨用意經(jīng)學/著《禮記說》/至數(shù)十萬言遂登進士第。B.有司方以詩賦取士/格非獨用意經(jīng)學/著《禮記說》至數(shù)十萬言/遂登進士第。C.有司方以詩賦取士格非/獨用意經(jīng)學/著《禮記說》/至數(shù)十萬言/遂登進士第。D.有司方以詩賦取士格非/獨用意經(jīng)學/著《禮記說》至數(shù)十萬言/遂登進士第。5.對下列加點字詞的相關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有司方以詩賦取士,格非獨用意經(jīng)學,著《禮記說》至數(shù)十萬言,遂登進士第。句子當中,“進士”指中國古代科
新課程(中學) 2016年11期2017-01-23
- 科舉制背景下明清文學的生態(tài)
科舉實質(zhì)上是八股取士,八股取士這種做法的流弊在明清時代已經(jīng)為人所深刻認識并給予了無情的批判,八股文無論其作為一種知識形態(tài)還是作為一種文學形態(tài)而言,其對知識和文學的作用不但沒有起到弘揚和光耀之外,相反其整體上扮演了一種反知識、反文學的備受批判的不光彩的角色,對此明清時代的學人對八股文的深刻批判可以佐證。王陽明、黃宗羲等載氣著作著述中都表達了科舉制對“圣人之學”的危害,顧炎武揭示了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對文人士人知識和器量的消磨和侵蝕,指出科舉制對真正的圣人之學的
環(huán)球市場信息導報 2016年25期2016-12-29
- 曹丕的人才觀
德茂才,特頒布《取士勿限年詔》,明確指出:“若限年然后取士,是呂尚、周晉不顯于前世也”;命令“郡國所選,勿拘老幼。儒通經(jīng)術,吏達文法,到皆試用”。曹丕認為:“人才”之異于常人者“才”也,不在年之老幼;關鍵是能通達“經(jīng)術”“文法”,二者具一,即可“試用”。這不僅說明曹丕在人才問題上有獨到見解,而且也表明他同其父曹操一樣,也是思賢若渴的。曹丕曾說過:“豈有賢智之士,處于下位乎!”(《三國志·魏書·文帝紀》)他說到做到,比如對“忠而且智”的高才陳群(原屬劉備陣營
文史雜志 2016年6期2016-12-03
- 淺析明代的八股取士
航淺析明代的八股取士周 航明代的科舉制度,以八股文取士為主。八股文是明代科舉制度中一種特殊的考試文體,對當時的社會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放在特定的政治環(huán)境中來具體分析八股取士,同時了解八股文的結(jié)構(gòu)、出題方式、發(fā)展脈絡以及怎樣正確評價這種制度,對我們了解明代的取士制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古代科舉制度起源于隋朝,《通典·選舉二》中記載“煬帝始建進士科”。在之后的一千多年中,科舉制度對社會、政治、文學等方面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是中國古代制度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明代的科
唐山文學 2016年8期2016-11-26
- 趙匡胤與官二代
過不錄取。在科舉取士過程中,對官宦子弟嚴格設限,貫穿了整個宋代,有時甚至顯得不近人情。1038年的殿試,六個高干子弟榜上有名。宋仁宗認為這很丟人,連夜通知這幾家家長:趕緊做孩子們的工作,給窮人讓讓道!朝廷每回圈定殿試名次時,都盡量把干部子弟往后排,以至于形成了禮讓平民子弟的良好風尚。宰相范質(zhì)的侄子范杲就說,我們家庭條件好,不該與平民爭利。于是主動放棄了殿試,經(jīng)商辦企業(yè)去也。宋代有這樣一句俗語:“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北砻魃鐣毡槌姓J科舉的公正性
鄉(xiāng)音 2016年2期2016-04-06
- 曹丕、曹植兄弟文學掾?qū)倏颊?/a>
為兼取文章之士,取士任官的標準正在發(fā)生悄然的歷史變化。關鍵詞:曹丕;曹植;文學掾?qū)?;?jīng)學;文章;取士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文學史演進的關鍵時期,盡管魯迅先生“文學自覺時代”的論述被學術界不斷地檢討和反思,該時期文學的新變及其歷史地位卻無法否定。建安文學又是魏晉南北朝文學的第一座高峰,涌現(xiàn)出一大批各種類型的優(yōu)秀作家,并以曹氏父子兄弟為核心,形成了具有集團性的群體。其中,曹丕、曹植兄弟文學掾的設立,是這一團體得以構(gòu)成的制度性條件之一。從政治、文化兩方面考察,曹氏兄弟
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6年2期2016-04-03
- 進士浮薄與亡唐政治研究
001)晚唐科舉取士以詩賦為主,標準不一,選用分離,與社會需要脫節(jié)。士子鉆研詩賦,漸趨浮薄,無心國計民生,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唐亡進程。晚唐;進士;浮??;研究文人在社會歷史的舞臺上一直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文人為學何為?“橫渠四句教”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1](P664)。因為受客觀環(huán)境的影響不同和自身的主觀傾向不同,文人在其置身于社會的表現(xiàn)也不同。隋唐,科舉考試是讀書人踏入仕途的主要途徑。科舉制度伴隨政治更迭也在發(fā)生重大
湖北科技學院學報 2016年7期2016-03-07
- 八股取士下的科第心態(tài)和文學程式
○賈芳媛八股取士下的科第心態(tài)和文學程式○賈芳媛有明一代,八股取士制度化,具有了功名富貴和治平理想的雙重號召力,而八股時文勾連社會的學校教育、朝廷的選拔體系,也被賦予了擷英和禁錮的雙重深意。明人的文學關注置于時文,歷來作為文學正宗的詩歌淪為八股之余,因之形成了“余事”視之的詩歌態(tài)度,而士人心志也為“八股”所束縛。八股套路的模式禁錮,換字和選本所滲透的制藝技法的心理及科名失落的意緒排遣,無一不體現(xiàn)著八股程式下的科第心態(tài)。八股 程式 科第心態(tài)八股制度起于明代,延
現(xiàn)代語文 2016年19期2016-03-02
- 析探宋代“恩科”之弊
徑??墒请S著后期取士人數(shù)的不斷增加,宋代“恩科”制度的弊端不斷顯現(xiàn),并引起了當時諸多有識之士的反對,他們希望能夠改良甚至廢除“恩科”制度,可是終宋一代,盡管對“恩科”有過一定的限制,但是其始終存在,并深刻地影響著宋代的政治生活,成為了宋朝統(tǒng)治者鞏固統(tǒng)治的工具。一、宋代“恩科”制度宋代“恩科”包括“特奏名”制度和“恩蔭”制度,兩者所針對的對象不同,“特奏名”制度適用對象是屢試不第的士子,而“恩蔭”制度則針對在朝高級官僚或權(quán)貴的子弟以及門客。1.特奏名制度《宋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2015年8期2015-09-01
- 八股應試教育:清代書院改革的主要指向*
識之士在批評八股取士弊端的同時,也提出增加實學和西學等教學內(nèi)容,有的書院甚至直接將八股文排斥在教學之外。至清末,八股文被廢止之后,書院則隨之被改制為新式學堂。從八股文與書院改革、改制的關系來看,清代書院改革的出發(fā)點和目的基本不是全面否定科舉應試教育,而是反對片面強調(diào)以八股文為主要內(nèi)容的應試教育。一 清中葉之前:書院八股應試教育的批判清初,黃宗羲、顧炎武、陸世儀等人即對八股取士的弊端進行了嚴厲抨擊,提出以廢八股文為核心的改革建議。浙江甬上證人書院的創(chuàng)建者黃宗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年2期2015-03-18
- 宜用經(jīng)義,參之時務:宋代科舉試策析論
等考試科目中。在取士標準上,宋代的統(tǒng)治者常常表現(xiàn)出對策問的極大重視。宋仁宗時期,策問和論一度超過了詩賦成為衡文去取的首要因素。宋神宗時,策問還躍升為殿試的唯一試項,其巨大的影響力和導向作用更是不容忽視。宋人何以如此重視試策?試策為何會在宋代成為科舉取士的標準?這些問題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一、宋代科舉考試中的試策宋代貢舉科目常設的有進士、諸科等;宋仁宗時期又置武舉、明經(jīng)科;??浦猓€有制舉。除了諸科,這些科目都需要試策。以下分別考述試策在進士科、明經(jīng)科、
云南社會科學 2014年1期2014-03-10
- 基于文化角度淺析近代中國科技落后的原因
從儒家思想、科舉取士、科學精神三個方面淺析近代中國科技落后的原因。1 傳統(tǒng)儒家思想窒息學術氛圍儒家思想在漢代成為了中國的正統(tǒng)思想,中國至今還深受其影響。在古代和近代,中國的儒家思想居于正統(tǒng)地位,科技只能處于被動地位。人們只是借助科技輔助儒家思想,所以,中國科技在當時根本沒有獨立發(fā)展的條件,并且深受儒家思想的制約。儒家提倡仁義禮智信,這是它的精華部分,對古代中國的科技發(fā)展也曾經(jīng)起到過積極作用。如張法瑞,潘憲生(1989)指出,中國的儒學思想統(tǒng)治并非像歐洲中世
中國科技縱橫 2014年20期2014-03-04
- 論漢代試賦對漢賦創(chuàng)作的影響
孔德明漢代以辭賦取士始于何時,以辭賦取士是不是制度性的,學界頗多爭論。如果漢代已形成試賦制度,則會對漢賦的創(chuàng)作和興衰都會有極大影響。故對此問題進行討論是有必要的,也是有意義的。一、漢代的試賦活動漢代試賦始于漢武帝,翦伯贊《秦漢史》云:“西漢至武帝時,商人地主已經(jīng)變成了東方世界的主人。他們掌有地上的一切財富,享受人間最奢侈的物質(zhì)生活。在窮奢極欲的物質(zhì)生活中,便需要文學作為他們靈魂的慰安,……所以到武帝時,西漢政府便開始以辭賦取士,而文學遂一變而為士大夫爬上政
終身教育研究 2013年1期2013-12-19
- 中學生歷史學習興趣培養(yǎng)“六法”
。如,講明朝八股取士時提出問題:(1)什么叫八股取士?(2)明朝為什么要實行八股取士?(3)八股取士有什么危害?(4)明朝八股取士與今天的創(chuàng)新教育相比有何區(qū)別?這樣層層深入,調(diào)動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三、情感交流,培養(yǎng)興趣俗話說,親其師而信其道。人的任何認識活動都是在一定情感誘發(fā)下產(chǎn)生的。作為教師,給學生們留下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在教學中,一個語言幽默、親近學生、對待學生和藹,再加上擁有高超的教學水平的教師,往往比一個過度嚴厲的的教師更能贏得學生的喜愛,同
現(xiàn)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 2013年2期2013-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