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貴
6月7日到8日(江蘇等12省至9日),千萬考生將迎來2019年的高考。我國現(xiàn)代高考制度的建立有兩個重要來源:一是科舉考試制度所形成的傳統(tǒng)考試思維和價值,二是西方現(xiàn)代考試制度的模式和手段。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是卓有成效的文官選拔制度,共實行1300年。宋朝的科舉制度被公認為嚴密、完備、成熟、有效。南宋鄭樵在《通志》中說本朝“取士不問家世”。那么,宋朝的科舉制度如何做到分數(shù)面前人人平等,“寒門出貴子”又是如何得以實現(xiàn)的?
科舉制度在唐代基本定型,起決定性作用的往往是“行卷”和“公薦”?!靶芯怼敝缚忌鸀榍笸扑]錄取而在考試前投送給達官貴人的個人詩文;“公薦”指公卿大臣向主考官推薦人才。這種考試制度對世家子弟有利,對貧寒子弟則有點不公平。
兩宋之交則流傳開一個說法:“唯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闭f的是,糊名制度保證了考試的公道,孤寒子弟應當努力在科舉中求取功名。
與唐代相比,宋朝科舉的變化主要有:
第一,開放考試門戶,幾乎人人均可應舉。唐代規(guī)定,犯法令者、工商雜類及州縣衙門小吏不得參加科舉考試。宋朝徹底取消出身和門第限制,士農(nóng)工商雜類皆許應舉入仕。南宋時期,連惡霸、黥吏的子弟及以屠殺為業(yè)者都準許應考。
第二,廢除薦舉殘余,一切以程文為去留。禁公薦,罷公卷,以成績高低定去取,防止考場內(nèi)外的徇私舞弊活動。
第三,嚴格考試制度,鎖院糊名謄錄并行。鎖院制即指考試前將考官和工作人員召集到貢院里面、晝夜鎖閉,與外界隔絕,直到放榜始得出來。糊名制是指將所有考生的姓名都糊起來,考官們看不到考生的身份信息。謄錄制,則是由工作人員把所有考生的答卷重新謄寫、抄錄一遍,經(jīng)過對讀官、謄錄官和校勘官的三道程序,確定謄錄的卷子(草卷)與考生的原答卷(真卷)一致無誤,再送考官評閱。
第四,考試內(nèi)容多樣。進士科考試由以詩賦為主轉(zhuǎn)變?yōu)榻?jīng)義、詩賦、策、論并重,經(jīng)義由試墨義改為試大義,考生光憑死記硬背或吟詩作賦已難以取得科第。
第五,取士之多空前絕后。兩宋享國320年,共開科118榜,取士人數(shù)超過11萬,是唐五代登科總?cè)藬?shù)的10倍多,元明清各代取士人數(shù)均不及宋代。
宋朝科舉制度相對較公平公正,許多貧寒子弟僅憑自身努力也得以中舉為官。
宋初的張雍逃荒流浪,孤單困苦,時常沿街乞討,但對《詩經(jīng)》深有研究,于太祖開寶六年考中進士,以尚書右丞退休。謝深甫家本寒微,但是他立志苦學。為了不讓自己困倦時睡著,竟然晚上在地上放置一個瓷瓶并灌滿水,把腳搭在上面,以警困怠,終在孝宗時登科、寧宗朝拜相。
王淑是汪激的書童,侍候主人讀書過程中耳濡目染,與汪激同時考中,同科登第的還有蘇軾、曾鞏等。王淑名次還在曾鞏之上。這是“取士不問家世”和“寒門出貴子”的佳話。
據(jù)統(tǒng)計,在新舊《唐書》所載830名進士中,出身望族和公卿子弟者最多,高達71%。而在《宋史》有傳的北宋1533人中,平民入仕者占比55.12%;—至三品官中,來自平民者約占53.67%,至北宋末已達64.44%。完全可以說,宋朝是一個開放性的平民社會,寒門多出貴子,努力就有機會。
(摘自《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