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察院
- 明代大理寺司法運行體系研究
善,只有刑部與都察院兩者維持運轉,對三個司法部門的權責界定亦不明顯,只是對成例的簡單模仿,離后期極具分權特色或者說極具明代特征的“三司會審”時期還有較大差距。洪武初年,明朝法令規(guī)定地方政府只可自行決斷輕罪,凡是徒流以上的重罪均需由刑部處理。這造成了審理程序的拖延,以至于監(jiān)獄里人滿為患,于是洪武六年(1373)開始下放最終審判權至地方。但這一做法存在很大的弊端,它既使中央失去了終審權,削弱了中央集權,又讓地方掌握了過大權力,導致冤假錯案頻發(fā),社會動亂不斷,法
炎黃地理 2023年5期2023-06-21
- 明朝言官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御史臺(后改為都察院),賦予御史們極大的權力,除了糾劾百司、考核百官、提督各道等職能,還是三法司之一。刑部判決,大理寺復核的案件,都察院能提起抗訴要求重新審理,大到國家大事,小到社會生活,都在他們的工作范圍之內。當然在百官眼中,這就是一群專門挑刺的人,一旦被逮到,御史的天賦——彈劾就會立即被觸發(fā)。宣德年間有位著名的左都御史顧佐,以為官剛正著稱,甫一上任就彈劾罷黜了三十多位不稱職的官員,重點還不在于人數(shù),在于這些官員的身份,他們都是都察院的御史。一時間朝綱大
領導文萃 2022年24期2023-01-02
- 論清代三法司“兩議”機制
持天下之平”、都察院“執(zhí)法糾正”、大理寺“辦理冤枉”,且死罪等重案必交三法司核擬的制度已較為成熟。縱覽清代尤其是康雍乾時期的中央司法,使三法司之間的監(jiān)督制衡作用真正落地的關鍵一招,正是“兩議”機制。學界先進已從清代前期司法領域滿漢關系[2]、部(刑部)院(都察院)之爭[3]等角度對“兩議”機制進行了研究。本文主要從清代三法司“兩議”機制的產生背景、具體作用、實踐中產生的問題與糾偏措施等方面展開探討,希圖對當下司法實踐有所啟發(fā)。一、三法司“兩議”機制釋義清代
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2年3期2022-04-19
- 明朝御史不好當
朝,御史臺改為都察院,在中央政府中擁有很大的權力,往往可以輕易決定人的生死。但是,明朝也是一個對官員要求十分嚴厲的朝代,對于御史的處罰也是相當嚴厲。明朝御史的生活,實在是外表光鮮,內里辛苦。據(jù)《世法錄》記載,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五月,御史雷勵誤把良民判為徒罪。明太祖朱元璋聽聞此事,當即責罵他說:“朝廷的法度能讓壞人伏法,也能讓好人受利。一旦評判有誤,就讓老百姓沒了依靠。你作為御史,執(zhí)法不公,還想怎么樣還人清白?萬一你判了死罪,那受刑的人還能活嗎?”
華聲 2022年2期2022-03-09
- 連皇帝都敢罵!明朝言官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御史臺(后改為都察院),賦予御史們極大的權力。有人認為御史臺/都察院就相當于今天的中紀委,這還不太全面。都察院除了糾劾百司、考核百官、提督各道等職能,還是三法司之一,大到國家大事,小到社會生活,都在它的工作范圍之內。刑部判決,大理寺復核的案件,都察院能提起抗訴要求重新審理,它大致就相當于今天的中 紀委再加上檢察院、法院、政法委的部分職能,大到國家大事,小到社會生活,都在他們的工作范圍之內。當然在百官眼中,這就是一群專門挑刺的人,他們就像宿管阿姨一樣不講情面
世紀人物 2022年2期2022-02-11
- 分析取舍口碑史料,涵養(yǎng)史料實證素養(yǎng)
數(shù)記載不同,對都察院態(tài)度的記載更有明顯分歧??涤袨榛貞浿?,都察院直接拒收各省舉人的聯(lián)名上書。而據(jù)梁啟超記載,都察院是接收上書后,因其言辭激切才未轉呈??怠⒘河涊d為何有如此明顯分歧?學生帶著這一問題繼續(xù)探究。材料三:各公車再聯(lián)十八省同上一書,廣東舉人康長素……主其事,草疏萬八千余字,集眾千三百余人……擬定于初十日在察院投遞……是夕議者既歸散,則聞局已大定,不復可救,于是群議渙散……議遂中寢。[14]學生發(fā)現(xiàn),沈善登所著口碑史料明確記載“公車上書”運動中途流產
中學歷史教學 2021年7期2021-08-10
- 明代都察院的職權
王宇彤都察院在明代歷史上是舉足輕重的中央機關,職責重大、地位突出,與刑部、大理寺合稱為“三法司”。在明代,皇帝極為重視都察院的結構設置和制度設計,因此都察院在維護明王朝統(tǒng)治、監(jiān)察百官、選拔考核官吏等方面都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但是在具體職能方面,都察院不僅僅是作為最高中央監(jiān)察機關存在的,還有其他職能,涉及教育、監(jiān)禮、參與司法等。明代都察院的監(jiān)察職能中國古代的監(jiān)察制度是皇帝用以制約百官權力,以及糾舉不法行為的制衡機制,是各個朝代最為主要的政治調節(jié)制度,同時也是專
決策探索 2021年13期2021-07-23
- 淺析明代北鎮(zhèn)撫司與“三法司”之差異
審案機構,會同都察院和大理寺一起定案;二是錦衣衛(wèi)及后來東廠這樣的特殊司法機構。既然這兩種司法機構能夠同時并存,那么它們之間的職能必然存在差異。一、“三法司”與北鎮(zhèn)撫司明代中央的司法機構是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統(tǒng)稱為“三法司”,是明朝最高的司法機構。其中“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糾察,大理寺駁正”[1](P2305),中央的三司與地方的提刑按察使司及各府、州、縣衙門互相配合,形成了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的司法體系。遇有大案要案地方無法決斷的話就要提交到中央,由
安陽師范學院學報 2020年4期2020-12-27
- 正統(tǒng)年間的四條冤魂
中樞,由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輪復審。三個部門一致同意了,再請皇帝來勾決。有了刑科奉旨簽發(fā)的駕帖,才能執(zhí)行死刑。楊安這個案子,先被移交給都察院,御史復審之后,認定死刑得當,又交給刑部,也是同樣意見??傻搅舜罄硭逻@兒,卻卡住了。也算岳氏等人運氣好,這一年大理寺的主管叫薛瑄。薛瑄這個人來頭不小,他上承朱子理學,號稱“開明初道學之基”,所開創(chuàng)的河東學派,后來甚至發(fā)展到可以與陽明學并稱”有明兩文脈“。除了學問,薛瑄做官也頗有手段,以光明俊偉著稱。他曾只身前往湖廣銀
讀書文摘 2020年6期2020-06-24
- 上級官員“打招呼”的玄機
知府已被關進了都察院的大牢中。楊士奇有心幫他,但又不好明目張膽地干涉都察院辦案,怎么辦呢?想來想去,楊士奇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派了一名吏卒,提著一個食盒來到都察院,說,奉閣臣楊大人之命為某知府送飯。御史一聽,大感驚懼,完全按照知府所提的口供判決,知府因此得以開釋,而且還保住了原來的官職。第二個故事:宋朝人王隨(字子正,卒謚文惠)中進士前生活貧困,有一次在翼城(縣名,在今山西曲沃縣東)欠了人家飯錢,被抓進了縣府。有個叫石務均的人,他的父親是縣府的縣吏,這個縣吏
文史博覽·文史 2020年5期2020-06-22
- 謝國楨《江浙訪書記》辨誤一則
乎該書是留存于都察院(明人沿襲前代說法,仍常稱都察院為御史臺)的奏疏匯編。按,《皇明留臺奏議》一書,現(xiàn)存常見的版本為萬歷三十三年刻本,但該書在明代并不止編撰一次。在施沛《南京都察院志》(明天啟刻本)卷三十六“藝文”中,就收錄了數(shù)次編撰的序文,其中第三次編撰的《留臺奏議三編序》(山西道御史趙紱撰寫)中,記載道:“留臺奏議者,緝庚戌咨中所選南臺諸臣奏議之言也,奏議先刻有一編、二編,俱臺中長者序之,辛酉三編成?!笨梢?,所謂留臺又稱南臺(大概是因為元代在南京設置南
讀書 2020年6期2020-06-11
- 耳目之壞:從御史選用制度的演化看明代政治走向
劉祥學摘 要:都察院是明代設立的重要監(jiān)察機構,為風憲耳目之官,總負正風肅紀之責。明代對其所屬監(jiān)察御史的選用,要求明顯不同于一般的官吏。除了普遍性的清正廉潔這一操守要求外,還十分看重其“介直”“骨鯁”的個性。在任職資格上,明英宗正統(tǒng)年間,開始打破了新仕進士不得除授御史之職的規(guī)定。明中葉后,監(jiān)察御史選用“多不得人”,管理御史的“憲規(guī)”“條約”成為空文,御史不斷參與到朝廷的政爭之中,使明代官僚體系的有效監(jiān)督、凈化能力不斷削弱,這是明代政治日趨腐朽,不斷走向衰敗的
史學集刊 2020年3期2020-05-26
- 明代大理寺淺究
凡是來自刑部、都察院、五軍斷事官審理過的獄訟,都會把案卷以及囚徒移送至大理寺,并望大理寺“詳讞”。自弘治以后,大理寺僅書面審理案件,這一點《明史》中也有記載,如若事實與案卷不一致或者不清楚的,大理寺駁回改正,“問駁至三,改擬不當,將當該官吏奉問,謂之照駁?!盵2]弘治以后,大理寺僅對案件進行書面批改,并不將囚徒移送當面進行審理,若有所出入,也僅僅在機構之間用文牘將案件傳遞、修改。明代大理寺自明成祖時期正式確立下來后,正式開始了它的審理復核之路。大理寺審理的
文化學刊 2020年9期2020-01-01
- 明朝監(jiān)察體制的當世之鑒
行監(jiān)察之實。以都察院為代表的中央監(jiān)察機構和以提刑按察使司為代表的地方監(jiān)察機構既相互獨立又互相監(jiān)督,形成了明朝整個縱橫交錯的監(jiān)察體系。(一)中央監(jiān)察機構1.都察院掌中央最高監(jiān)察權在洪武十三年(1380)之前,明朝的監(jiān)察制度繼承元朝舊制,仍由御史臺負責監(jiān)察。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出于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對掌管軍政、民政以及監(jiān)察的機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軍政方面,撤銷了大都督府,設立了五軍都督府。民政方面,一直在中國古代各朝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中書省被六部取而代
文化學刊 2019年8期2019-12-27
- 治水清官王言
朝廷將奏諫轉到都察院辦理。都察院當即派了一位官員來到新淦縣(新干原稱新淦,1957年因淦字生僻改今名)大車里王言的家鄉(xiāng)察訪。經過暗訪發(fā)現(xiàn),王言為官多年,家中房屋仍是一棟土磚房,四壁蕭然,更無長工家奴,只有兩個兒子在家一邊讀書一邊農耕,妻子每日勞作不輟。都察院官員回京后,如實稟告了朝廷。王言自認“身正不怕影子斜”,此后他越發(fā)一心撲在永定河治理工程上??滴跛氖辏?704年),永定河治理工程竣工。康熙御駕永定河,河道總督奉詔宣諭:“永定河官,天下清官第一?!?/div>
人才資源開發(fā) 2019年13期2019-12-22
- 以史為鑒 守正創(chuàng)新 開拓進取 奮發(fā)有為
671年)擔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清初仿明制,設都察院,是全國最高監(jiān)察機構,“凡有政事背謬,及貝勒大臣有驕肆侵上,貪酷不法,無禮妄行者,許都察院直言無隱?!薄胺渤⒄碌檬В裆?,以時條上,百官有奸貪污績,亦得據(jù)實糾彈?!?span id="syggg00" class="hl">都察院主要行使監(jiān)督職責,與現(xiàn)在紀委監(jiān)委監(jiān)督執(zhí)紀問責、監(jiān)督調查處置的監(jiān)督第一職能有類似之處,因此可以說杜篤祜是清初的一名“紀檢監(jiān)察干部”。而從其早期在戶部的任職經歷來看,杜篤祜可謂是一名“改革創(chuàng)新、奮發(fā)有為”的“審計專家”。給事中始設于秦代支部建設 2019年15期2019-11-18
- 獨具特色的明代監(jiān)察制度
間,御史臺改為都察院,時稱“風憲衙門”,以左、右都御使為其長官,對全國的監(jiān)察工作負責;同時創(chuàng)設六科給事中制度,六科給事中分掌六部,除了直言規(guī)勸、封還皇帝失宜詔令、駁正臣下奏章違誤之外,亦負責舉發(fā)督察、檢舉罪狀等事務。同監(jiān)察御史相比,兩者職務基本相似,御史稱為道官、察官,給事中則稱為科官、言官,合稱科道。但御史以一般行政為主要監(jiān)察對象,更加偏重“察”事,給事中則以補正別人的缺點過失、駁正臣下奏章違誤為主,更加偏重“言”事,兩者權力交叉并互不可分,成為了明代監(jiān)檔案天地 2019年10期2019-11-12
- 監(jiān)察機構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
的主要建置有:都察院、六科、十五道、五城察院、督撫、按察使以及道員等,既有承襲前代的地方,又有自身的特點。都察院是最高監(jiān)察機關。最初,都察院的長官有承政和左右參政等。定都北京后,學習了明朝的制度,改承政為左都御史、參政為左副都御史,另外還設有左僉都御史等官職。最高長官是左都御史,滿、漢各一人,即有兩個“一把手”。而右都御史是地亢營督的兼銜,右副都御史是地方巡撫等官員的兼銜。清代都察院的地位和職權都超過了前代?!耙话咽帧惫匐A最高時為正一品,“二把手”是正三品月讀 2019年10期2019-10-28
- 正統(tǒng)年間,一樁冤案引發(fā)的……
子,先被移交給都察院,御史覆審之后,認定死刑得當,又交給刑部,也是同樣意見??傻搅舜罄硭逻@兒,卻卡住了。在正統(tǒng)六年(1441年),薛瑄被任命為大理寺少卿,正好接到了楊安案的覆審。他仔細研究了順天府的審問卷宗,發(fā)現(xiàn)岳氏的供詞前后不一,也和其他人的供詞細節(jié)對不上。薛瑄一看就明白了,這顯然是屈打成招啊。于是薛瑄將此案駁回,讓刑部再琢磨琢磨。刑部很快發(fā)回,說覆審沒問題。薛瑄一看,不行,又一次駁回,赫然形成了拉鋸戰(zhàn)。刑部還沒說什么,都察院可不高興了。這個案子,刑部和故事會(藍版) 2019年9期2019-09-17
- 也談貴州人參與公車上書
5)四月初七,都察院代奏了《葛明遠等貴州舉人條陳》(110人)以及廣東(289人)、江西(121人)、廣西舉人(115人)的條陳。貴州舉人上書署名的有:葛明遠、呂釣璜、喻熙箴、傅夔、吳廷璧、顧?;⒅苤?、吳鵬、杜樹菜、張鴻逵、張煦春、張可烘、王勛、陳清明、馬治源、張清華、謝承圭、吳正樞、申德渠、徐致和、曾鵬星、陳鳳儀、后贇、廖杭、樂嘉藻、廖襲華、聶延祜、羅廷珍、石天榮、周廷琛、蕭正和、戚朝勛、李端(既+木)、羅會恕、黃瑩書、談定安、胡嗣芬、楊澍、華鈖、黃貴陽文史 2019年1期2019-09-02
- 都察院:天子耳目、風紀之司
新的監(jiān)察部門—都察院。察院是唐代御史臺“三院”之一(其他兩院是臺院和殿院)的名稱,“都”是總或首領的意思,在察院前面加一“都”字,表明新機構是最高的監(jiān)察部門,總領監(jiān)察御史,專門負責對百官的糾察。與唐代的御史臺相比,都察院由一院制代替了三院制,簡化了組織結構,更加突出了監(jiān)察御史的地位。朱元璋最忌諱大臣專權,以致于初置都察院時,竟然沒有設高級官員,只有正七品的監(jiān)察都御史8人,以及正九品的監(jiān)察御史幾十人。他的初衷是想以小監(jiān)大,但一群低級官員怎么能撐起這么大的門面月讀 2019年7期2019-07-23
- 明清監(jiān)察制度之比較
清;監(jiān)察御史;都察院中圖分類號:K24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19)12-0137-05古代監(jiān)察制度對于維護封建政權的有效運轉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明清時期的監(jiān)察制度相對完善,又各有特點,目前學術界對此問題的研究主要有葛生華的《試論明清時期監(jiān)察制度》,胡斌的《明清監(jiān)察制度初探》,李健的《明清監(jiān)察獨立性比較與啟示》等。①總體而言,目前對于明清監(jiān)察制度的整體與細節(jié)研究已經日趨完善,但是對于明清監(jiān)察制度之比較,還有一定的研究空間。本文擬從中中州學刊 2019年12期2019-01-17
- 明代如何構建懲貪法律體系
監(jiān)察機構主要為都察院與“六科”(吏科、戶科、禮科、兵科、刑科、工科),都察院的主要職責是監(jiān)察百官;“六科”主要負責監(jiān)督六部,除此之外,還承擔著諫官的職責。首先,設置都察院,都察院內設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僉都御史和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初為十二道,明末增為十五道),總數(shù)有110人之多。都察院總攬監(jiān)察事務,是朝廷的最高監(jiān)察機關。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又稱巡按,是專職監(jiān)察官,可直接行使監(jiān)察權,具有較強的獨立性,甚至可單獨進奏皇帝,代表皇帝巡視地方。監(jiān)察御史與都察院官人民論壇 2019年35期2019-01-14
- 明朝監(jiān)察制度的特點分析
朝在中央設立了都察院,用來對下屬機構進行監(jiān)察。除了都察院之外,還有六科,它們都隸屬于皇帝,由皇帝直接管轄。都察院和六科之間,工作內容是分開的,但是,他們可以互相監(jiān)督、互相彈劾,從而來防止其中任何一方獨大,對皇帝的權威造成威脅。在地方上,每個省都設立了監(jiān)察使,來履行監(jiān)察職能。另外,由于地方人口較多,地理面積較大,監(jiān)察工作難以展開,因此,還設立了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來輔助監(jiān)察使一同開展監(jiān)察工作。其中,最特殊的監(jiān)察制度就是在南京還單獨設立了一套監(jiān)察體系,這是其他朝代新商務周刊 2018年3期2018-12-08
- 唯有寸丹懸帝闕 更無尺素達權門
副使、按察使,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寧夏巡撫,兵部右侍郎兼宣大偏??偠?。嘉靖二十三年二月,晉升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同年冬,蒙古兵先后入犯,逼近畿輔,翟鵬被逮入獄。嘉靖二十四年六月初七日,翟鵬冤死于獄,享年65 歲。隆慶元年五月初十日,皇帝朱載垕下詔,恢復翟鵬原官職。六月二十五日,賜祭葬。身正不怕影子斜翟鵬考中進士后,授戶部主事,負責京城九門征稅工作。在別人眼里這可是個“肥差”,不但可以中飽私囊,還能巴結上司,為自己升遷“鋪路”。當時各門課稅都是由太監(jiān)劉檔案天地 2018年6期2018-07-16
- 試論都察院與明代官方法律知識的控制
謝。有明一代,都察院在監(jiān)察和司法領域扮演重要角色。據(jù)《明史·職官志》記載,都察院“都御史職專糾劾百司,辯明冤枉,提督各道,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而作為都察院派出機構的巡按御史,則“代天子巡狩”,每至所巡地面,“必先審錄罪囚,吊刷案卷,有故出入者理辯之”,*《明史》卷73《職官二》,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768頁。主要承擔對初審案件的復核,以減少冤濫為目標。與以上職掌相關,朝廷明確規(guī)定都察院對于官員法律知識的掌握有監(jiān)督和考校之職?!洞竺髀伞だ袈上隆?/div>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年2期2018-03-18
- 中國古代監(jiān)察機構設置一覽
央將御史臺改為都察院,設左右都御史、副都御史和僉都御史。下設13道監(jiān)察御史,負責具體監(jiān)察工作。又設六科給事中,對六部官員督察,并就六部活動向皇帝進行規(guī)諫,以牽制宰相的權力。清清代仍設都察院,以都御史為主事官,與其他官員共同參與朝廷大議。雍正年間,將六科給事中并入都察院,成為既可對皇帝進行規(guī)諫,評論朝廷大政,又可糾彈官吏的“科道”制,實現(xiàn)了監(jiān)察權的統(tǒng)一。到宣統(tǒng)年間,新內閣成立,都察院被撤銷。endprint廉政瞭望 2018年1期2018-01-27
- 看清廷的監(jiān)察制度發(fā)展及對當代之借鑒
常全面的規(guī)定了都察院的職責和任務,職官的選拔,紀律,獎勵和懲罰。清朝在繼承了明朝的監(jiān)察制度(都察院)的基礎上,擴大都察院官員的權力,允許其“風聞言事”,康熙認為:“國家設言官,專司耳目,凡政治得失,民生利弊,必須詳切條陳,直言無隱,司為稱職?!钡接赫龝r期,將六部的六科給事中劃入都察院管轄。至此,唐代以來的臺(御史臺,明清改為都察院)諫分離,明朝的科,道并行的監(jiān)察體系不復存在,形成了以中央都察院為核心,地方十五道監(jiān)察御史為輔助,全部監(jiān)察權力集于中央的監(jiān)察體系法制博覽 2018年24期2018-01-22
- 皇帝的謠言不可亂傳
。這份署名為“都察院役滿吏員嚴譄”的啟稟,其主要用意是懇請舒赫德為之代遞一份上書,而后者的主要內容是“請議立正宮”。按說,議立正宮是好事,畢竟烏喇那拉氏死了十年了,乾隆再未立過皇后,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外人無從揣測。反正,天下之大,總有人想幫皇上說出他不便說的話,如果趕巧碰對,或許榮華富貴一生享用不盡。嚴譄以一介草民的身份“議立正宮”當然是一種政治投機,這種行為是不妥當且大有風險的。從后來的事實看,乾隆并不喜歡這個話題。更糟的是,嚴譄上書中有這么幾句把乾百家講壇(藍版) 2017年4期2017-09-04
- 我國明朝的行政監(jiān)察制度
二十六年規(guī)定:都察院職?!凹m劾百司,及應不公不法等事”。另據(jù)《糾劾官邪規(guī)定》,監(jiān)察御史對于文武大臣奸邪,小人結黨為非,擅作威福,紊亂朝政者;百官有司,猬瑣闖茸、善政無聞、肆貪壞法者,學術不正、上書陳言變亂成憲、希求進用者;但有見聞,即應不避權貴,隨即具奏彈劾。在《巡撫六察》中以清吏治列為首。在《巡按七察》中屬于整飭吏治的有四條,即:正官風、劾官奸、清屬吏、正法紀。地方官中如有擾害善良,貪贓壞法,致令田野荒蕪,民人受害,監(jiān)察官一旦體訪得實,即可具奏提問。正統(tǒng)21世紀 2017年7期2017-07-25
- 明朝盛行的御史巡按制度 ——廉政法制建設的先導
階段,中央建立都察院,作為最高監(jiān)察機關。同時創(chuàng)立六科給事中職掌監(jiān)察六部,使科道合一統(tǒng)一了監(jiān)察權的行使,提高了監(jiān)察機關的權力地位。尤其是御史巡按地方的制度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從巡按御史的選派、點差、出巡到更代、回道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制度化、法律化,是漢唐以來御史巡按制度的進一步發(fā)展。巡按御史的選派稱為“點差”,即點派差遣。一般先由都察院在都察院御史中擬定2個候選人,再由皇帝點差其中一員。由于巡按御史是“代天子巡狩”,所以由皇帝親自選定。點差通常遵循唯以才力相應、人地21世紀 2017年1期2017-06-01
- 兩句民謠扳倒兩只“大老虎”
務府大臣廣興及都察院左都御史周廷棟,因為兩句民謠而被掀翻。廣興,是“官二代”出身,其父是大學士高晉,因為根正苗紅,所以仕途一路暢通,后來升任內務府大臣。周廷棟的官位也很高,是監(jiān)察機關都察院的長官。有一年,朝廷派這兩個人到山東審理案子。作為朝廷命官奉命到地方審案,本應該奉公執(zhí)法、嚴格辦案,但廣興和周廷棟都是貪婪成性之徒,在審理案件過程中,只想著為自己謀私利,根本不將國法當回事。特別是廣興,在辦案過程中大肆索賄、受賄,貪贓營私、巧取豪奪。身為監(jiān)察機關都察院長官黨員文摘 2017年5期2017-05-20
- 明代御史的權與責
代所設御史臺為都察院,長官為左、右都御史,下設副都御史、僉都御史;又依十三道,分設監(jiān)察御史,巡按州縣,專事官吏的考察、舉劾。都御史為都察院的長官,相當于漢、唐的御史大夫,副都御史則相當于御史中丞,僉都御史則與侍御史仿佛,三者都是主領或分領院務的長官。監(jiān)察御史則為都察院直接行使監(jiān)察權的骨干專職官吏,既受都察院的管轄,又可以不受都察院的統(tǒng)制而獨立行事,有事可單獨進奏天子。監(jiān)察御史掌管監(jiān)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等事務。由此可見,明代御史,權力很大,握公務員文萃 2017年4期2017-04-24
- 兩句民謠扳倒兩只“大老虎”
務府大臣廣興及都察院左都御史周廷棟確是因為民謠被掀翻的。廣興(?-1808)是滿洲鑲黃旗人,官二代出身,其父是大學士高晉,因為根紅苗正,所以仕途一路暢通,后來升任內務府大臣;周廷棟的官位也很高,是監(jiān)察機關都察院的長官。有一年,朝廷派這兩個人到山東審理案子。作為朝廷命官奉命到地方審案,本應該奉公執(zhí)法、嚴格辦案,但廣興和周廷棟都是貪婪成性之徒,在審理案件過程中,只想著為自己謀私利,根本不將國法當回事兒。特別是廣興,在辦案過程中大肆索賄、受賄,貪贓營私、巧取豪奪文史博覽·文史 2017年3期2017-04-01
- 中國歷史上的巡視
御史平時歸中央都察院管理,但在履行職能時又不受都察院控制,直接對皇帝負責。從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中選派巡按御史十分嚴格,每名巡按御史的產生,都是先由都察院選出兩名候選人,引至皇帝面前,請皇帝欽點1名。巡按御史職責是代天子出巡,“大事奏裁,小事立斷”。漢、唐、明三代都是我國歷史上強盛與輝煌時期,典章制度也趨于完備。這些王朝所實行的一脈相承的監(jiān)督方法,有其合理內涵,值得我們借鑒。治理現(xiàn)代化研究 2017年2期2017-03-21
- 陳學愈逼命行賄案始末
。羅柴氏進京向都察院控告也杳無音信。乾隆帝在得到御史彈劾的奏章后派出訥親、方觀承等親信大臣前往浙江調查,才使這一牽連浙江官場及都察院的案件水落石出。陳學愈;乾隆帝;訥親;方觀承一、案發(fā)乾隆十三年(1748)正月,乾隆帝收到一份奏折,左副都御史梅玨成參奏浙江按察使萬國宣,“將尼僧羅柴氏控陳學愈逼斃三命一案,不行詳究,草率完結”。[1]乾隆帝認為如此人命大案,身為大員的按察使,不僅不盡職詳加調查,反而草率處理,接著又記起萬國宣上次來京陛見時就覺得他“粗率卑鄙,哈爾濱學院學報 2017年1期2017-03-11
- 嘉靖敕諭都察院右僉都御史郭宗皋考
文管所嘉靖敕諭都察院右僉都御史郭宗皋考于杰 / 煙臺市福山區(qū)文管所明代皇帝最常用的公文為詔和敕,“敕諭”用途相對廣泛。山東省煙臺福山文管所藏明嘉靖帝頒給郭宗皋的一道敕諭,書寫于龍文緣邊黃紙,保存較完好。其主要內容為嘉靖帝督促郭宗皋整飭邊備,打理事務,并要求其借鑒山西受胡虜侵犯之鑒,力保地方平安。郭宗皋為明代嘉靖至隆慶年間山東福山人,為人剛正不阿,官至南京兵部尚書,正一品。此類明代敕諭現(xiàn)存數(shù)量不多,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敕諭,明代,價值,歷史煙臺福山文管所藏明大陸橋視野 2016年20期2016-12-13
- 中國古代文官監(jiān)察與回避制度
明代改御史臺為都察院,設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定期到地方巡回監(jiān)察,稱為“巡按御史”,又新設六科給事中對中央六部對口監(jiān)督。清代將六科給事中合并于都察院,與御史合稱“科道”,專司監(jiān)察?;乇苤贫戎饕斜苡H和避籍。漢代的“三互法”規(guī)定,“婚姻之家及兩州人士不得交互為官”。唐代官吏不得在本籍及鄰近州縣任職,凡職責相聯(lián)或監(jiān)臨檢察官,親族均需回避。宋代有避親法、避嫌法和避籍法,對回避的范圍、種類均有明確規(guī)定。清代有地區(qū)回避、親屬回避、師生回避、揀選回避等,即官員不得在原籍五百支部建設 2016年33期2016-11-28
- 淺析清代都察院運行機制及其監(jiān)察效能
,中央監(jiān)察機構都察院是清朝整個監(jiān)察體系的核心,為國家機器高效運行提供保障。本文對清代都察院的組織結構及職官設置、監(jiān)察方式、監(jiān)察特點與監(jiān)察效能進行了較全面的研究,認為清代監(jiān)察制度具有皇權專制下監(jiān)察官員的行政權力不充分、民族特權下監(jiān)察主客體的行為關系不對等等特點,進而導致其監(jiān)察效能低下并日漸式微?!娟P鍵詞】:都察院;監(jiān)察體系;監(jiān)察效能;運行機制一、清代都察院的組織結構及其職官設置清朝監(jiān)察體系,初承明制,在中央設都察院以剔政事謬誤、民生凋敝、百官奸貪之流弊,總領西江文藝 2016年9期2016-05-30
- 新見明代查點囚兵公文論析 ——兼論明代巡檢司囚兵的查點
案驗奉5.南京都察院札付,前事備仰本司官吏照依牒文備奉案驗內事理壹體遵守施行。奉此,依奉除前月開報外,今照本年陸月分帶領兵牌人等,于本縣6.概管地方往來巡緝,并無盜賊生發(fā),無憑觧報,擬合就行。為此,卑司今將發(fā)到囚兵姓名,按月、舊管、收、除、實在開坐牒呈本縣外,合行具申施行,須至申者。7. 計開本年陸月分8.舊管囚兵叁拾名: 陳彥興 陳旺祖 陳法祖 程大福 馮議 應旻 吳館 吳鋼 汪毛 高方寄9.汪云大 畢永正 施漢 程珪 曹遠宗 呂來付 吳祥 方天才 黃玄軍事歷史研究 2016年1期2016-04-25
- 古代如何選拔官吏
系隸屬于中央的都察院,每名巡按御史的產生,都是先由都察院選出兩名候選人,最后由皇帝欽點其中一名出任。巡按御史職責是代天子出巡,“大事奏裁,小事立斷”(大事奏請皇帝批準,小事當即自行決定),平時行政隸屬關系雖然歸中央都察院管理,但在履行職能時并不受都察院掌控,而是直接對皇帝負責。雖然級別不高,但權力很大,“以小監(jiān)大”“以卑督尊”,他們既有敢于揭露問題的勇氣和動力,又有處理問題的權威。人民周刊 2016年5期2016-03-16
- 風憲與立憲:清季都察院裁改的沖突*
憲與立憲:清季都察院裁改的沖突*林 劍清末預備立憲,京內官制改革首當其沖,各部院或更名或裁撤合并。風憲衙門都察院何去何從,朝臣和輿論建言獻策,裁改意見分歧明顯,一方面,內有因勢而變的改革動力,外有分化組合的改革壓力;另一方面,科道鼓噪而鳴,高層矛盾重重,上下難以和衷共濟,爭執(zhí)乃至沖突始終存在。激烈交鋒之后,主政者權衡利弊,保存名目、變通整頓成為都察院維系皇權體制與進入憲政政體的折衷選擇,既影響了1906年丙午改制成效,也為日后再議裁改埋下伏筆。都察院 預備學術研究 2016年11期2016-02-27
- 明清三法司芻議
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在中國古代,由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組成所謂的三法司,三法司共同審理一些重大疑難案件叫三法司會審。而我國古代法律形式總結起來主要有這幾種:刑、法、律、令、典、式、格、詔、誥、科、比、例。而明、清法規(guī)以律為主,律外有誥、例、令、條例、則例、會典等。三法司的出現(xiàn),則彌補了我國古代司法體系中的不足,未處理一些重大案件提供了方便。由于明清社會的不同,三法司之間的權力也呈現(xiàn)出消長局面。1明清法律概況明初,丞相李善長等言:“歷代之律,皆以漢《西部皮革 2016年2期2016-02-25
- 古代“巡視組”:官不大權大
設有監(jiān)察機關即都察院(類似今天的中紀委或監(jiān)察部),都察院下面設御史(也稱監(jiān)察御史),明代都察院下屬有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清代都察院下屬有十五道監(jiān)察御史。這些御史可以分為幾類:在京城都察院供職的稱為內差或常差;奉命出巡鹽務的稱為巡鹽御史;奉命出巡漕運的稱為巡漕御史;奉命巡按地方稱為巡按御史……前面提到的“八府巡按”,指的就是巡按御史。據(jù)《明史》記載,明洪武年間即有巡按御史之設,但不是常例,到了永樂元年(1403),才成為定制。巡按御史的官級雖然只是正七品(相當于文史博覽·文史 2016年1期2016-02-20
- 淺析清代監(jiān)察制度
。在中央,仍設都察院,作為唯一最高行政監(jiān)督機關行使監(jiān)察權;在地方,設十五道,專門管理彈劾官吏之非違及上奏治務等事。(一)都察院都察院設置于崇德元年,設定承政及左右參政,是為定官制之始。順治元年,改承政為左副都史,參政為左副都御史。清代都察院作為唯一最高行政監(jiān)督機關,主要負責“監(jiān)察行政得失、查辦官吏邪正、伸張人民冤枉、干與于終審裁判”。[1]雍正元年,為了加強皇權統(tǒng)治的需要,皇帝以“庭議紛囂”、“恣情自肆”為由,將六科給事中并入都察院,“詔以六科隸屬都察院,法制博覽 2016年29期2016-02-01
- 從《菽園雜記》中分析明朝監(jiān)察御史和巡撫
。名義上隸屬于都察院,事實上只對皇帝個人負責的巡撫和監(jiān)察御史職責不盡相同,在某種程度上也有地位高低、權力大小之分。筆者依據(jù)《菽園雜記》中對明朝巡撫和監(jiān)察御史的介紹,結合《明史》職官志以及他人的研究成果,對監(jiān)察御史和巡撫進行了簡單的分析,試圖揭示針對一個地方的案件,御史和巡撫都有權力進行干預的原因,并對兩者的關系進行解釋說明,從而更全面地認識明朝監(jiān)察御史和巡撫。菽園雜記;監(jiān)察御史;巡撫一、《菽園雜記》及其作者陸容的簡單介紹陸容是南直隸蘇州府太倉人,生于明朝正大眾文藝 2016年15期2016-01-28
- 清代“科道合一”得失之再認識
六科給事中轉隸都察院,并于客觀事實上造成了我國古代監(jiān)察法制中諫議制度的終結。通過對比“科道合一”前后六科給事中的權責變化,以歷史辯證法為分析進路,認為“科道合一”在鞏固皇權和穩(wěn)定國家政權、實現(xiàn)監(jiān)察機構和組織的規(guī)范化建設等方面發(fā)揮了應有的實效;然而,皇權專制下的“科道合一”更是加深了皇帝專權的力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清中后期的官場腐敗。關鍵詞:“科道合一” 監(jiān)察法制六科給事中都察院中圖分類號:DF0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330(2015)0北方法學 2015年5期2015-10-08
- 明朝真有一位“零零發(fā)”
大明成化二年,都察院里來了一位“經歷”,叫李晟?!?span id="syggg00" class="hl">都察院經歷”這個職位,負責職掌出納文書,六品,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李晟童鞋雄心勃勃,覺得自己在這個職位實在是屈才了,毅然上書朝廷,大言不慚地談論起邊防與軍隊建設問題。這種越俎代庖的行為,自然被上頭所不喜。結果李晟被批“薦用舊臣,非所宜言”,降職為通判,從此一蹶不振。整整二十二年,他在官場上毫無作為,幾乎快被人遺忘了。等到成化帝駕崩后,弘治帝登基。李晟決定找新皇帝來碰碰運氣,精心準備了《戰(zhàn)法》一篇,《急務》兩南都周刊 2015年17期2015-09-10
- 明代“考成法”治理官員不作為
在本部給事中、都察院、內閣留存;然后,各部尚書每月須呈供完成工作情況的依據(jù),分別親赴這三個部門,對照賬簿,完成一件勾銷一件;最后,內閣、都察院、給事中等三個部門逐件核實官員提供的工作完結依據(jù),如發(fā)現(xiàn)沒有如期完成工作的,就按規(guī)定予以處分。按此辦法,萬歷三年(1575年),查出各省撫按官名下未完成事件共計237件,撫按諸臣54人。張居正當政期間,按“考成法”裁革的冗員約占官吏總數(shù)的三成。(摘自《文史天地》)黨的生活 2015年4期2015-04-18
- 周口市博物館藏天順五年圣旨賞析
。爾贈通議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軒貴,乃左都御史輗之父,積善在躬,晦跡弗耀,篤生令子,為國重臣,推厥慶源,宜申恤典,茲特加贈爾為資政大夫都察院左都御史,服茲恩寵,永慰冥靈。制曰:朕惟賢才,出為國用,茂建事功,而朝廷必舉褒榮之典,以追賁其親者,所以敦本始隆孝治也。爾贈淑人劉氏,乃都察院左都御史軒鞔之母,端靜慈柔,夙宜家室,有子才能副予委任,載稽彝典,宜錫寵章,今特加贈爾為夫人,尚服恩榮,以賁泉壤。制曰:繼母之德,豈但配儷其父,而于子有訓育之勞焉,故子受恩典必推文物鑒定與鑒賞 2014年12期2015-04-15
- 古代的“中央巡視組”是如何工作的
察機關,改革叫都察院。御史巡按地方,不管定不定期,至少要半年?!盎氐馈焙?,要詳細奏報。清朝大體上延續(xù)明朝制度。清朝的監(jiān)察官的法典、依據(jù)的法律,是《欽定臺規(guī)》,已達到了法典的高度。“御史出巡,地動山搖”中國古代監(jiān)察制度的主要任務在于,一方面維持國家綱紀,就是專制制度的政治體制;其次是官僚機構之間的一個權力制衡的機制,能保持權力的平衡;再者,能夠糾正官邪,保持官僚隊伍的廉潔素質,彈劾貪官污吏。御史出巡,巡按地方,確實對地方腐敗起到了作用。以明朝為例,明朝后期政紅土地 2015年3期2015-02-06
- 古代的“巡視組”
設有監(jiān)察機關即都察院(類似今天的中紀委或監(jiān)察部),都察院下面設御史(也稱監(jiān)察御史),明代都察院下屬有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清代都察院下屬有十五道監(jiān)察御史。這些御史可以分為幾類:在京城都察院供職的稱為內差或常差,奉命出巡鹽務的稱為巡鹽御史,奉命出巡漕運的稱為巡漕御史,奉命巡按地方稱為巡按御史。據(jù)《明史》記載,明洪武年間即有巡按御史之設,但不是常例,到了永樂元年二月乙卯,才成為定制。巡按御史的官級雖然只是正七品(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一個正職縣長),但其權力還是非常大的,據(jù)《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4年12期2015-02-04
- 元明清時期地方監(jiān)察制度的演變
年)改御史臺為都察院。明代對地方的監(jiān)察主要是都察院每年差出的巡按監(jiān)察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的出巡和監(jiān)察。巡按御史制度在明代地方監(jiān)察體制中居于核心位置。中央都察院設監(jiān)察御史,每年差遣至各地巡回監(jiān)察。巡按御史的職權主要有:考察官吏、復核和受理訴訟案件,照刷諸司文卷,考察政教民情,舉凡吏政、刑名、治安等,無所不察。小事當即處理,大事則奏請皇帝裁決或候差滿回京匯報時交中央有關部門處置,權力顯赫。巡按制度在明前期保證國家機器正常運轉、加強中央與地司府州縣各級聯(lián)系、革中國機構編制 2015年2期2015-01-30
- 歷史上的“巡視組”
設有監(jiān)察機關即都察院,都察院下面設御史。明代都察院下屬有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清代都察院下屬有十五道監(jiān)察御史。這些御史可分為幾類:在京城都察院供職的內差或常差、奉命出巡鹽務的巡鹽御史、出巡漕運的巡漕御史等。 據(jù)《明史》記載,永樂元年二月乙卯,巡按御史成為定制,官級正七品。因為巡按御史是“代天子巡狩”,所以“大事奏裁,小事立斷”;“凡政事得失,軍民利病,皆得直言無避”,不僅可對違法官吏進行彈劾,也可由皇帝賦予直接審判行政官員之權力,并對府州縣道等衙門進行實質監(jiān)督黨的生活(黑龍江) 2015年1期2015-01-19
- 明朝真有一位“零零發(fā)”
大明成化二年,都察院里來了一位經歷,叫李晟。都察院經歷這個職位,負責職掌出納文書,六品,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李晟雄心勃勃,覺得自己在這個職位實在是屈才了,毅然上書朝廷,大言不慚地談論起邊防與軍隊建設問題。這種越俎代庖的行為,自然被上頭所不喜。結果李晟被批“薦用舊臣,非所宜言”,降職為通判,從此一蹶不振。整整二十二年,他在官場上毫無作為,幾乎快被人遺忘了。等到成化帝駕崩后,弘治帝登基。李晟決定找新皇帝碰碰運氣,精心準備了《戰(zhàn)法》一篇、《急務》兩篇,還附言稱:文苑 2015年33期2015-01-03
- 明代的監(jiān)察制度
并將御史臺改為都察院,罷諫院,設六科給事中,作為六部的獨立監(jiān)察機構。在地方,設置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同時設督撫,形成了地方的三重監(jiān)察網(wǎng)絡。一、明代的中央監(jiān)察制度明代中央監(jiān)察機構的設置包括都察院和六科給事中。其中,都察院即為監(jiān)察系統(tǒng),而六科給事中是嚴格意義上的言諫系統(tǒng)。本文在此也將其列入廣義上的監(jiān)察系統(tǒng)統(tǒng)一論述。(一)都察院明朝的中央監(jiān)察機構是都察院,是與六部平起平坐的獨立機構。同吏部一起負責百官的考核。明代的監(jiān)察機構所負的責任比較多,除了監(jiān)察湖北警官學院學報 2013年4期2013-04-11
- 明朝之監(jiān)察悖論讀《中國歷代監(jiān)察制度》
罷御史臺,改設都察院,始設都御史八人。都察院開始時是一個“位卑權重”的機構,到洪武十六年(1382年),都察院正官才為正三品。都察院都御史自洪武十七年升正二品,職專糾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而都察院監(jiān)察權相對明初時的擴張,主要體現(xiàn)在其地方機構的設置上。在設立之時,都察院分監(jiān)察御史為十二道,每道置三到五人。洪武十七年升十二道監(jiān)察御史為正七品官。宣德十年,監(jiān)察御史始定為十三道,而明末增為十五道。在宣德年間,都察院下轄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共計一百檢察風云 2011年12期2011-10-30
- 明代都察院運行機制考略
3007)明代都察院運行機制考略杜 曉 田(河南師范大學 社會發(fā)展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都察院是明代國家最高的監(jiān)察機構。從內部看,都察院設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僉都御史,經歷、都事、司務、照磨、檢校、司獄,以及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其內部運作既互相協(xié)調,又互相制衡;從外部看,都察院與六科、吏部、大理寺和刑部等衙門也形成了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牽制的關系。都察院的內外運行機制,在維護封建統(tǒng)治正常秩序和保障封建國家機器平穩(wěn)運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明代;都察院;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年3期2011-04-13
- 古代的監(jiān)察機構
明朝御史臺改為都察院,地位又有提高。都察院設左右都御史,為都察院長官,以下設左右副都御史等官。專糾劾百司,辨明冤枉。清朝都察院的地位進一步得到加強。首席監(jiān)察官員稱左右都御史,為一品官。都察院增設了吏、戶、禮、兵、刑、工六科,與朝廷的六部相對應。選自《云南法制報》民間故事選刊·上 2001年10期2001-12-18
- 以史為鑒 守正創(chuàng)新 開拓進取 奮發(fā)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