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島群
御史就是言官,他們是一群比較特殊的官員,有鑒于言官們存在的重大意義,我們需要專門介紹一下這群人。御史的主要工作是法律監(jiān)察,朱元璋極其重視國家監(jiān)察系統(tǒng),他承襲元制設立御史臺(后改為都察院),賦予御史們極大的權力,除了糾劾百司、考核百官、提督各道等職能,還是三法司之一。刑部判決,大理寺復核的案件,都察院能提起抗訴要求重新審理,大到國家大事,小到社會生活,都在他們的工作范圍之內(nèi)。
當然在百官眼中,這就是一群專門挑刺的人,一旦被逮到,御史的天賦——彈劾就會立即被觸發(fā)。
宣德年間有位著名的左都御史顧佐,以為官剛正著稱,甫一上任就彈劾罷黜了三十多位不稱職的官員,重點還不在于人數(shù),在于這些官員的身份,他們都是都察院的御史。一時間朝綱大震,顧佐就此一戰(zhàn)成名。
然而御史們并不滿足于此,皇帝本人也在他們的監(jiān)督范圍之內(nèi)。御史不能彈劾皇帝,但一旦覺得皇帝的行為出格了,他們能通過規(guī)諫的方式給皇帝添堵。這些建議除了國家大事,還涉及皇帝私生活。萬歷皇帝有一次在宮中演戲嬉樂興致正酣,忽然聽到傳來巡城御史的嗓門,立即命令收攤打烊。旁人問他為什么,萬歷很老實地說:“我畏御史?!?/p>
雖說御史有時把皇帝氣得干瞪眼,恨不得捶死他們,但是這批人根本不怕死,他們的政治信仰是“必國而忘家,忠而忘身”。而且不殺言官是歷史傳統(tǒng),一旦皇帝敢拿御史開刀,史書就會記錄下哪位皇帝在某年某月某日殺御史某某(趙匡胤打掉御史兩顆牙都被記錄下來),對皇帝的形象大大不妙。
顯然御史權力是很大的,那么誰來監(jiān)督御史呢?為了控制權力溢出,朱元璋設計了一個很絕的制度,除了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僉都御史(正四品)幾個坐院官以外,110名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居然只是正七品(副處級)的芝麻官,用副處去監(jiān)督廳局級官員,這些骨干御史同時也受到其他官員的制衡。
就這樣,朱元璋還是不放心,萬一御史被官員圍獵呢?萬一他們淪為官員同流合污的幫兇呢?這時就要請出另一批人:六科給事中。
給事中又是一群特殊的官員,他們的定員維持在58人左右,與御史合稱言官(科道官)。給事中品級更低(洪武年間正七品到正九品),權力大到?jīng)]邊的地步,他們侍從皇上,每日都有一人值班,站在殿中“珥筆記旨”?;噬辖慌筛餮瞄T口辦理的事件,由他們每五天檢查督辦一次,倘若有拖延不辦,或是動作遲緩者,小報告立馬就打到皇帝那里。
如果說這些還普普通通,那么封駁權就有點嚇人了,皇帝的詔令頒出之前,要由六科給事中進行最后的審核,如果這些芝麻官認為不合適,居然可以封還詔令,請皇帝再行裁奪!
自然,監(jiān)察都察院也是給事中的權力之一。朱元璋設立了兩套監(jiān)察制度,一套以上制下,一套以下制上。都察院可以發(fā)動彈劾,但給事中們有糾劾的權力。
舉例來說,中央官員每六年要迎來一次考核,稱為京察。四品以上官員可以自己寫述職報告,以下官員考核要由各科給事中和都察院御史負責??疾烨埃o事中們會秘密調(diào)查被考核官員的居官舉止是否稱職。如果御史們的報告與給事中的考察結(jié)果出入很大,那就說明哪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
即使有官員僥幸混過京察,給事中還有拾遺的權力,拾遺不是撿皮夾子,而是根據(jù)新掌握的證據(jù)(遺行),對那些漏網(wǎng)過關官員發(fā)起彈劾,百發(fā)百中——拾遺所攻擊,無獲免者。
為找碴而存在的言官群體并不是無事生非,他們的存在對揭露國家的弊政,君主的失德有著重要意義。
明朝中期,皇帝開始經(jīng)常不上朝,御史當面彈劾官員的威力大大削弱?;鹿贆嗔Υ髲?,御史受到西廠壓制。明朝后期,封駁制度早已淪為擺設,連資深給事中都不知封駁為何物(召數(shù)書老手問封駁云何,皆云不知)。晚明,黨爭激烈,各色朋黨形成,一些言官也不得不選邊站,淪為黨同伐異的工具。
不可否認,言官中也不乏貪污腐化迫害忠良的個體,但我們同樣無法否認這個群體存在的積極意義。運轉(zhuǎn)理想的王朝,言官們就是道德的脊梁、百官的表率,他們以彈劾為武器,以自己的性命為賭注,一次次把國家拉回正軌。當這根脊梁被打斷,當言官不敢再進言,當彈劾被濫用,說明這個王朝已經(jīng)病入膏肓。
大明御史的表演就從劉基開始,在未改制成都察院之前,御史臺就已是個從一品衙門,御史臺長官地位極高,與六部尚書一起合稱七卿,御史們的老大正是御史中丞劉基。
為什么選擇劉基,朱元璋知道劉基疾惡如仇,直言敢諫。他對御史臺寄予厚望,授予劉基職務時,朱元璋對他說了這么一段話:
御史掌糾察,朝廷紀綱盡系于此,而臺察之任尤清要。卿等當正己以率下,忠勤以事上,毋委靡因循以縱奸,毋假公濟私以害物。
朱元璋起自底層,從小就見識了官官相護貪贓枉法那些門道,他的這番叮囑,意味深長。“毋委靡因循以縱奸,毋假公濟私以害物”,記住這句話,這不僅是對劉基說的,在洪武一朝,它將成為鋼鐵一般的法律,無數(shù)官員將栽倒在此。
現(xiàn)在,劉基第一個考驗很快來了,李善長一個叫李彬的親信由于犯法被劉基抓了起來,查清罪行后,劉基決定殺掉李彬。
不出意料,李善長親自來求情了。雖然劉基名聲在外,可李善長權勢逼人,就算是朱元璋本人,也得給幾分面子,半路投靠的劉基,怎么敢拒絕呢。
劉基不僅很干脆地拒絕了,他還立刻派出快馬報告朱元璋,要求執(zhí)行法令。李善長不是吃干飯的,他發(fā)動同黨求情,試圖保住李彬,但是朱元璋這次聽了劉基的,將李彬按律斬首。
劉基與李善長有仇嗎,并不是。他長期跟隨朱元璋征戰(zhàn)在外,李善長在家留守,兩人素無瓜葛。那他為何不肯網(wǎng)開一面,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呢,古往今來,這不是官場的慣例么。
是慣例,也是陋習。
早在元至元二年(1336)他擔任高安縣丞之時,就通過明察暗訪,為民除害,處理地方事務“嚴而有惠愛”。剛正不阿,一身正氣的劉基贏得了百姓的愛戴,也迎來了地方豪強的陷害,不得不辭官回鄉(xiāng)。
幾經(jīng)沉浮,劉基出任御史中丞,正二品的高官,掌管國家監(jiān)察機構(gòu)。他在染缸中變色了嗎,劉基用實際行動回答。
甫一上任,他便下令整肅綱紀,御史們檢舉彈劾,不要有任何顧忌。宿衛(wèi)、宦官、侍從中,凡犯有過錯的,一律奏明,依法懲治。
有一類人,他們面對強大的對手,明知不敵,也要毅然應對。因為在他們心中,始終心存“正義”二字。
他們疾惡如仇,直言敢諫,哪怕以個人之力同一個權勢龐大的黨群抗衡,也在所不惜。
大明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人,劉基,就是其中之一。
在元朝怎么玩,在明朝還怎么玩,監(jiān)察就是監(jiān)察,改朝換代與工作無關,監(jiān)察就需要鐵面無私。
小小的李彬口子一開,意味著劉基選擇妥協(xié),他心中的道就將崩塌,一世修為付諸流水。
御史們是大明朝廷上的一股特殊的力量,御史該怎么當,他們的首任長官劉基,用行動為他們作出了垂范。
(摘自《世紀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