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藻
- 中肋骨條藻和赫氏圓石藻生長過程中低分子量有機酸的產(chǎn)生動力學及其影響因素?
代表性藻類中肋骨條藻和赫氏圓石藻為研究對象,通過設置不同滅菌狀態(tài)和光暗周期,考察細菌共存和光照條件對它們生長過程的影響,追蹤不同生長條件下兩種藻生長過程中培養(yǎng)液LMWOAs含量、pH、葉綠素含量等參數(shù)的變化情況,探究藻類生長過程中LMWOAs的產(chǎn)生動力學及其影響因素。本研究有助于進一步了解海洋浮游微藻生命活動與海洋環(huán)境相互作用情況,為更加深入地掌握不同藻類大量繁殖形成的藻華,特別是赤潮等有害藻華對海水CO2系統(tǒng)和海洋有機碳組成的影響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1 材料與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3年6期2023-05-22
- 陸源DON親水和疏水組分對米氏凱倫藻和中肋骨條藻生長及種間競爭的影響?
ans)、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costatum)、叉角藻(Ceratiumfurca)、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globosa)、米氏凱倫藻(Kareniamikimotoi)和紅色中縊蟲(MesodiniumRubrum)[6]。近20年間福建沿海赤潮主要發(fā)生在每年4-7月,高發(fā)期為5-6月,主要赤潮種為東海原甲藻(Prorocentrumdonghaiense)、夜光藻(Noctilucascintillans)、中肋骨條藻(S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3年1期2023-02-21
- 東海春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生態(tài)特征及其影響因子分析
季優(yōu)勢種為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細弱擬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cuspidata),夏季優(yōu)勢種為菱形海線藻(Thalassiothrix nitzschioides)、中肋骨條藻和細弱擬菱形藻[7]。2006年春季在長江口及其鄰近海域的研究表明,浮游植物以硅藻和甲藻為主,主要優(yōu)勢種為具齒原 甲 藻(Prorocentrun dentatum)、骨 條 藻(Skeletonemasp.)和米氏凱倫藻(Kar
海洋漁業(yè) 2022年5期2022-11-11
- 北部灣沿岸三種常見赤潮藻類對浮游微食物網(wǎng)主要類群的影響
形棕囊藻和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costatum)都曾在水溫20 ℃左右形成藻華[16-18]。此外,不同原因種藻華對海洋環(huán)境的影響也不相同。一般認為,除可能分解耗氧,在海洋底部形成缺氧區(qū)外,大部分的硅藻藻華對海洋環(huán)境是無害的,甚至有些種類硅藻的藻華對漁業(yè)生產(chǎn)還可能是有益的[19]。而紅色哈卡藻和球形棕囊藻會分泌毒素、在海水表面形成泡沫,對海洋環(huán)境和漁業(yè)生產(chǎn)造成危害,形成的藻華被認為是有害藻華[20-22]。本研究以自然水體中的微食物網(wǎng)為研究對
應用海洋學學報 2022年3期2022-08-15
- 微塑料對兩種硅藻生長以及二甲基硫產(chǎn)生的影響?
料下,以及中肋骨條藻暴露在不同濃度的聚乙烯(Polyethylene,PE)微塑料下,研究微藻的生長、光合色素含量以及DMS、DMSP產(chǎn)量的變化,可以為探究不同類型和粒徑的微塑料對浮游植物釋放甲基硫化物的影響以及全球生源硫循環(huán)的變化提供參考。1 材料與方法1.1 海洋微藻本文選用兩種硅藻-旋鏈角毛藻(Chaetoceroscurvisetus)和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costatum)作為研究對象,藻種由中國海洋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海洋界面化學實驗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2年7期2022-06-28
- 海水酸化和鐵離子對中肋骨條藻光化學活性的影響
見浮游植物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costatum作為受試種類,通過測定其葉綠素熒光參數(shù),闡明CO2酸化和Fe離子對中肋骨條藻細胞光化學活性的影響,以期為評估海水酸化背景下中肋骨條藻的生理生態(tài)響應特征提供基礎數(shù)據(jù)。1 材料與方法1.1 材料中肋骨條藻購于上海光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2 方法1.2.1 藻種的培養(yǎng) 選用f/2培養(yǎng)基[20],培養(yǎng)溫度(22±2)℃,光照強度為(80±10)μmol/(m2·s),光暗比為12L∶12D。1.2.2 酸
大連海洋大學學報 2022年2期2022-05-23
- 常見橈足類對赤潮生物中肋骨條藻和東海原甲藻的攝食效應研究
赤潮生物為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 costatum)、東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米氏凱倫藻(Karenia mikimotoi)[11-13],其中東海原甲藻赤潮和中肋骨條藻赤潮的數(shù)量分別占東海赤潮總量的30.2%和13.8%,但目前在中型浮游動物攝食效應對其赤潮生消影響方面的研究還未見報道。本文以東海區(qū)硅藻赤潮優(yōu)勢種中肋骨條藻和甲藻赤潮優(yōu)勢種東海原甲藻為研究對象,采用餌料濃度差減法研究了東海區(qū)常見中型浮游
海洋漁業(yè) 2021年6期2021-12-22
- 廈門市筼筜湖硅藻時空分布及其影響因素初探
檢出藻種為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costatum)、菱形藻(Nitzschiasp.)、剛毛根管藻(Rhizosoleniasetigera)、角毛藻(Chaetocerossp.)等。(2)干渠。整體處于高密度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全年呈1~7月小幅升高,8~11月穩(wěn)定小幅下降,12月再次小幅升高的變化趨勢。全年干渠水體藻類密度范圍為8.42×105~1.13×106cell/L,平均密度為1.06×106cell/L,主要檢出藻種為中肋骨條藻、菱形
綠色科技 2021年22期2021-12-09
- 2017年春季??跒尘W(wǎng)采浮游植物和赤潮生物研究①
勢種主要有中肋骨條藻、勞氏角毛藻和長菱形藻原變種(表2)。中肋骨條藻平均豐度為844.09×103cells/L,細胞豐度占總細胞豐度的75.87%,優(yōu)勢度大,為0.76,在該海域出現(xiàn)頻率100%,高值區(qū)分布在14號站位為6 592.50×103cells/L;勞氏角毛藻平均豐度56.27×103cells/L,占總細胞豐度的5.06%,出現(xiàn)頻率100%,優(yōu)勢度為0.05,高值區(qū)位于6號站位,為255.00×103cells/L;長菱形藻原變種平均豐度45
熱帶農(nóng)業(yè)工程 2021年2期2021-06-25
- 不同溫度下抑食金球藻、中肋骨條藻和海洋卡盾藻間的相互作用
赤潮爆發(fā)種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 分別作為硅藻和甲藻的代表種, 研究它們與抑食金球藻在雙藻混合和三種藻混合狀態(tài)下生長的相互作用。已有研究表明中肋骨條藻可通過化感效應對微小亞歷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 血 紅 哈 卡 藻(Akashiwo sanguinea)、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獲取競爭的優(yōu)勢地位(Qiu et
熱帶海洋學報 2021年3期2021-06-03
- 2017年春季??跒掣∮沃参锶郝浣Y構①
勢種主要有中肋骨條藻、瑪氏骨條藻、海鏈藻未知種1和小環(huán)藻未知種(表2)。春季中肋骨條藻細胞豐度占總細胞豐度的35.31%,優(yōu)勢度大,為0.290,分布面積廣,涵蓋整個海域。以往研究顯示,中肋骨條藻是該海域的優(yōu)勢種[15]?,斒瞎?span id="syggg00" class="hl">條藻細胞豐度占總細胞豐度的37.84%,優(yōu)勢度為0.149,出現(xiàn)頻率為47.83%。海鏈藻未知種1高值區(qū)集中位于17號、13號和16號站位的表層,細胞豐 度 為23.60×104、3.26×104和2.08×104cells/L。小
熱帶農(nóng)業(yè)工程 2021年1期2021-05-15
- 2017年冬季??跒尘W(wǎng)采浮游植物和赤潮生物研究①
勢種主要有中肋骨條藻、紅海束毛藻和瓊氏圓篩藻(表2)。冬季中肋骨條藻平均豐度36.68×104cells/L,細胞豐度占總細胞豐度的65.73%,優(yōu)勢度大,為0.61,在該海域出現(xiàn)頻率達93%,分布面積較廣,僅9號站位沒有調(diào)查到,高值區(qū)分布在10號站位和13號站位,分別是169.36×104cells/L和147.15×104cells/L;紅海束毛藻平均豐度7.11×104cells/L,占總細胞豐度的12.75%,出現(xiàn)頻率93%,僅12號站位沒有調(diào)查到
熱帶農(nóng)業(yè)工程 2021年1期2021-05-15
- 2017年冬季??跒掣∮沃参锶郝浣Y構①
勢種主要有中肋骨條藻、瑪氏骨條藻、海鏈藻未知種1、菱形海線藻、小環(huán)藻未知種和顫藻未知種等(表2)。冬季中肋骨條藻細胞18站表層細胞豐度達到7.82×104cells/L,細胞豐度占總細胞豐度的25.09%,優(yōu)勢度大,為0.224,在該海域出現(xiàn)頻率達89.29%,分布面積較廣,基本涵蓋整個海域。以往研究顯示,中肋骨條藻是該海域的優(yōu)勢種[15]。瑪氏骨條藻細胞豐度占總細胞豐度的30.09%,優(yōu)勢度為0.182,出現(xiàn)頻率較高為30.04%。海鏈藻未知種1高值區(qū)集
熱帶農(nóng)業(yè)工程 2021年1期2021-05-15
- 中肋骨條藻規(guī)模化培養(yǎng)及在中國明對蝦育苗中的應用
產(chǎn)中發(fā)現(xiàn)的中肋骨條藻分離、保存,并進行室內(nèi)水泥池規(guī)?;囵B(yǎng),指數(shù)生長狀態(tài)可維持72h,實現(xiàn)了短期內(nèi)大量繁殖。中國明對蝦幼體投喂實驗表明,利用4萬個cell/mL中肋骨條藻投喂組與未投喂組比較,Z3~M1變態(tài)發(fā)育所需時間縮短24h,Z1~Z3期變態(tài)發(fā)育成活率分別為93.3%、68%,差異顯著。利用中肋骨條藻所育中國明對蝦苗活力強,變態(tài)期成活率高,育苗周期短,具有良好的經(jīng)濟效益。中肋骨條藻隸屬硅藻門、中心硅藻綱、圓篩藻目、骨條藻科、骨條藻屬,屬于溫帶、熱帶海洋
中國水產(chǎn) 2020年10期2020-11-19
- 珠江口自源有機顆粒物沉降對沉積物反硝化過程的影響
富含蛋白的中肋骨條藻()和多糖顆粒對珠江口沉積物反硝化速率和反硝化功能基因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 這兩類有機物的添加能夠刺激微生物礦化過程的發(fā)生, 16S rRNA豐度和反硝化過程有關的基因Z 與S豐度顯著提高, 礦化發(fā)生同時能夠有效的為沉積物脫氮過程提供碳源與能量, 提高了反硝化速率。就有機質可利用性而言, 富含蛋白的中肋骨條藻和多糖的生物利用性存在差異, 在添加中肋骨條藻組中, 因有機質中蛋白含量高于多糖組, 有機質降解速率高于多糖組, 其可利用性高于
生態(tài)科學 2020年4期2020-08-24
- 中肋骨條藻-裸甲藻-雙毛紡錘水蚤營養(yǎng)傳遞的級聯(lián)效應
sp.)和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 costatum)都是我國黃渤海浮游植物典型的代表物種[11-12], 經(jīng)常是形成赤潮的原因物種[13-14]。裸甲藻能夠通過吞噬營養(yǎng)的方式來選擇攝食隱藻、甲藻和等鞭金藻等[15-16]。Yoo等[16]用透射電鏡證實了裸甲藻能夠攝食中肋骨條藻, 并通過室內(nèi)實驗研究裸甲藻對中肋骨條藻的攝食率。營養(yǎng)級聯(lián)效應越來越引起生態(tài)學家的重視, 已有的研究大多用來定性分析或解釋攝食問題和實驗現(xiàn)象[17-19], 但是營養(yǎng)級聯(lián)
海洋科學 2020年5期2020-06-03
- 一株嗜鹽桿菌對中肋骨條藻的溶藻作用機理研究
[1]。而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 costatum)作為一種廣溫廣鹽性近岸硅藻,廣泛分布在我國沿海地區(qū),每年在我國沿海都會引發(fā)藻華,對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尋求一種有效的藻華治理方法顯得尤為迫切。海洋中細菌是微生物種群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藻類共同調(diào)控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2]。在藻際環(huán)境中存在著錯綜復雜的菌藻互作關系,一方面,藻類對細菌生長的促進或抑制:藻類為細菌提供營養(yǎng)物質,促進細菌生長;藻類也可以通過釋放抗菌物質殺死部分細菌[3
生態(tài)科學 2020年1期2020-03-19
- 2018年春季福建近海浮游植物群落結構變化
附近海域從中肋骨條藻和東海原甲藻雙相赤潮變?yōu)闁|海原甲藻單一赤潮, 赤潮數(shù)量級106~ 107cells/L;赤潮附近海域的浮游植物多樣性指數(shù)較低;表中層細胞豐度變化差異大,底層豐度變化差異小。浮游植物優(yōu)勢種群由硅藻為主向甲藻為主演替。有害赤潮; 赤潮原因種; 生物多樣性; 演替中國首次文件記載的有害赤潮是1933年浙江沿海發(fā)生的夜光藻和中肋骨條藻赤潮[1]。近幾十年統(tǒng)計顯示浙江和福建近海發(fā)生的有害赤潮頻率最高,面積最大[2-4]。東海赤潮的發(fā)生存在季節(jié)性變
廣東海洋大學學報 2020年2期2020-03-17
- 實時熒光定量PCR 分析中不同鐵濃度處理下瑪氏骨條藻內(nèi)參基因的篩選
00)1 引言骨條藻(Skeletonema spp.)屬于海鏈藻目(Thalassiosirales)、骨條藻科(Skeletonemataceae),是我國近海海域常見、數(shù)量多、分布范圍極廣的一類海洋浮游硅藻,有時會引發(fā)赤潮。由于不同骨條藻種類之間的形態(tài)學差異十分細微,準確鑒定的難度相對較大。因此,前些年國內(nèi)的研究者通常將我國近海海域的骨條藻都定名為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 costatum)并對其進行研究[1]。近些年來,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快
海洋學報 2020年2期2020-03-12
- 不同紫外波段對中肋骨條藻光合生理特性的影響
紫外波段對中肋骨條藻光合生理特性的影響朱镕軍1, 高嘉鈺1, 吳亞平1, 徐軍田1, 2, 3(1. 江蘇海洋大學 江蘇省海洋生物資源與環(huán)境重點實驗室, 江蘇 連云港 222005; 2. 江蘇省海洋生物技術產(chǎn)業(yè)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 江蘇 連云港 222005; 3. 江蘇海洋大學 江蘇省海洋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 江蘇 連云港 222005)人類活動導致臭氧層變薄和混合層變淺, 迫使混合層的浮游植物暴露在更高的紫外輻射下。實驗以中肋骨條藻()為研究對象, 在自然
海洋科學 2020年11期2020-02-07
- 溫度與溶解態(tài)有機磷源對中肋骨條藻生長的影響
有機磷源對中肋骨條藻生長的影響張小華1, 2, 3, 劉東艷4(1. 中國科學院 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海岸環(huán)境過程重點實驗室, 山東 煙臺 264003; 2. 中國科學院大學, 北京 100049; 3. 濱州醫(yī)學院 藥學院, 山東 煙臺 264003; 4. 華東師范大學 河口與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上海 200241)為探討溫度與溶解態(tài)有機磷(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 DOP)對浮游植物生長的共同影響, 本文以中肋骨
海洋科學 2020年11期2020-02-07
- 不同光照條件下滸苔與三種赤潮微藻的競爭
)下滸苔與中肋骨條藻、東海原甲藻和新月菱形藻對營養(yǎng)鹽的競爭作用;并與蘇北淺灘實際水體光照相結合,評估了滸苔與3種微藻在不同深度下的生理狀態(tài).滸苔與微藻的競爭,是決定暴發(fā)何種藻華的關鍵因素之一.結果表明,與3種微藻相比,滸苔對光照的適應性更強,最大日均相對增長率為11.91%/d.微藻與滸苔共培養(yǎng)時,生長情況明顯劣于單獨培養(yǎng), 中肋骨條藻、東海原甲藻和新月菱形藻的生長抑制率分別為30%~46%,3%~44%,25%~ 41%,并且不同微藻對競爭作用的響應不同
中國環(huán)境科學 2019年8期2019-08-28
- 海水淡化濃海水對海洋浮游植物的影響研究
結果,選擇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costatum)、旋鏈角毛藻(Chaetoceroscurvisetus)、多列擬菱形藻(Pseudo-nitzschiamultiseries)和隱秘小環(huán)藻(Cyclotellacryptic)共4種海洋微藻進行培養(yǎng)試驗。藻種由上海光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1.2 實驗方法1.2.1 海水水質分析海水中鹽度和pH值采用便攜式YSI-556MPS型多參數(shù)水質測量儀現(xiàn)場測定,濁度采用哈希2100P濁度儀現(xiàn)場測定。
鹽科學與化工 2019年3期2019-03-20
- 生物膜中活性菌株的分離純化及抑藻活性研究
物海洋微藻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 costatum):硅藻門、中心綱、圓篩藻目、骨條藻科、骨條藻屬。中肋骨條藻是一種廣溫廣鹽的海洋浮游硅藻,它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的近海海域,對近岸海域初級生產(chǎn)力以及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具有重要作用[12]。中肋骨條藻是我國沿海近岸海域浮游植物常見優(yōu)勢種類[13],其赤潮也頻繁發(fā)生。因此本研究將其作為試驗生物。1.4 活性菌株通過對防污涂料樣板表面生物膜進行分離純化,共獲得6種活性菌株,如表1所示。表1 篩選活性菌
上海涂料 2018年1期2018-02-28
- 幾種單胞藻對太平洋真寬水蚤生物學特性的影響
心形扁藻、中肋骨條藻和三角褐指藻的存活率高于球等鞭金藻和小球藻(P<0.05);投喂中肋骨條藻的產(chǎn)糞數(shù)明顯高于投喂其他4種單胞藻的產(chǎn)糞數(shù)(P<0.05);投喂亞心形扁藻和中肋骨條藻的產(chǎn)卵量明顯高于小球藻(P<0.05),其他餌料種類的產(chǎn)卵量無顯著差異(P>0.05)。實驗進一步研究了不同濃度亞心形扁藻和中肋骨條藻對太平洋真寬水蚤生物學的影響,結果表明:不同濃度的亞心形扁藻對太平洋真寬水蚤的產(chǎn)卵量無顯著影響(P>0.05);不同濃度的中肋骨條藻對太平洋真寬水
浙江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年4期2018-01-03
- 不同餌料搭配對脊尾白蝦幼體發(fā)育的影響
水小球藻、中肋骨條藻分別與蝦片和鹵蟲無節(jié)幼體搭配投喂對脊尾白蝦幼體的變態(tài)速率、存活率及體長變化的影響。結果表明,單一使用蝦片的育苗效果較差,幼體發(fā)育至2期溞狀幼體后開始大量死亡,只有約30%的幼體變態(tài)成3期溞狀幼體;投喂鹵蟲無節(jié)幼體與中肋骨條藻搭配組的脊尾白蝦幼體組在第8 d時有46%的幼體變態(tài)為仔蝦,至第10 d時幼體100%變態(tài)為仔蝦;此外,鹵蟲無節(jié)幼體與中肋骨條藻搭配組幼體的存活率為92%,其幼體在1期仔蝦平均體長為5.199 mm,平均日增長達到0
水產(chǎn)科學 2017年5期2017-12-18
- 三種海洋微藻對石油烴的降解技術研究
微綠球藻、中肋骨條藻和塔瑪亞歷山大藻在不同濃度的石油烴溶液中培養(yǎng)后測定細胞密度,葉綠素a和SOD酶變化以及結束石油烴的剩余量,結果表明微綠球藻、中肋骨條藻和塔瑪亞歷山大藻濃度在低于2 mg/L的石油烴中能夠較好的生長,可以用來利用降解一定含有一定濃度石油烴的污染海水。石油烴;海洋微藻;生物降解石油類是成分復雜的混合物,含有多種難以被生物降解的有害物質[1,2]。水中較高濃度的石油類不僅影響動植物的攝食、生長和繁殖,導致不可逆的組織損傷,而且可以在生物體內(nèi)富
浙江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年3期2017-09-19
- 海水中藻菌共培養(yǎng)體系對碳氮磷的吸收轉化
通過純培養(yǎng)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costatum)、東海原甲藻(Prorocentrumdonghaiense)、天然海水中的細菌以及藻菌混合培養(yǎng),分析了營養(yǎng)鹽和有機物隨藻菌生物量的變化情況,并計算了溶解有機碳(DOC)和溶解有機氮(DON)的濃度比值[(DOC/DON)a]。結果發(fā)現(xiàn),在共培養(yǎng)體系中,細菌對中肋骨條藻的生長有抑制作用,對東海原甲藻影響不明顯;中肋骨條藻有利于細菌生長,東海原甲藻抑制細菌生長,這種不同可能與微藻的粒徑有關。海洋細
生態(tài)學報 2017年14期2017-08-28
- 尿素對中肋骨條藻與米氏凱倫藻生長的影響
4?尿素對中肋骨條藻與米氏凱倫藻生長的影響李志林1,2,周艷蕾1,2,王雪景1,2, 石曉勇1,2,3, 張傳松1,2,*1 中國海洋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青島 266100 2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化學理論與工程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青島 266100 3 國家海洋局海洋減災中心, 北京 100194采用實驗室一次性培養(yǎng),研究了尿素對我國東海赤潮優(yōu)勢藻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costatum)和米氏凱倫藻(Kareniamikimotoi)生長的影響。
生態(tài)學報 2017年9期2017-06-22
- 金門島北部海域浮游植物的季節(jié)變動及與環(huán)境的關聯(lián)
icaus)、骨條藻(Skeletonema spp.)、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微小海鏈藻(Thalassiosira exigua)、標志星桿藻(Asterionella notula)、旋鏈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新月菱形藻(Nitzchia closterium)、派格棍形藻(Bacillaria paxillifera)、異常角毛藻(Chaetoceros abmormis)、小細柱藻(Lep
水生生物學報 2017年3期2017-05-16
- 不同丙氨酸氮比率對中肋骨條藻生理生化的影響
酸氮比率對中肋骨條藻生理生化的影響黃仲文1,2,曾德智1,劉文華1,李平1(1.汕頭大學理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廣東汕頭,515063;2.中國科學院城市環(huán)境研究所,福建廈門,361021)本文以不同丙氨酸氮比率(0%,25%,50%,75%和100%)人工海水培養(yǎng)基(ESAW)一次性培養(yǎng)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 costatum),研究丙氨酸氮對其生理生化指標的影響.結果表明中肋骨條藻不能利用丙氨酸作為氮源進行生長.與對照組相比,高濃度丙氨酸(0
汕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年4期2017-01-18
- 基于瑪氏骨條藻轉錄組的細胞死亡相關功能基因解析*
71)基于瑪氏骨條藻轉錄組的細胞死亡相關功能基因解析*王華龍1,2,4, 米鐵柱2,4**, 甄 毓2,4, 劉 乾1,2,4, 于志剛3,4(1.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山東 青島 266003;2.海洋環(huán)境與生態(tài)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山東 青島 266100;3.海洋化學理論與工程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山東 青島 266100;4.海洋國家實驗室海洋生態(tài)與環(huán)境科學功能實驗室,山東 青島 266071)本研究以瑪氏骨條藻(Skeletonemamarino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年4期2017-01-12
- 金塘島附近海域春秋季浮游植物調(diào)查研究
物優(yōu)勢種為中肋骨條藻、短角彎角藻和三角角藻。10月,浮游植物優(yōu)勢種為條紋小環(huán)藻和中肋骨條藻。5月,浮游植物豐度春季高于秋季。5月多樣性指數(shù)、均勻度和單純度較低,豐富度指數(shù)較高。9月多樣性指數(shù)、豐富度指數(shù)較高,均勻度和單純度較低。浮游植物;種類組成;豐度;多樣性;金塘島金塘島是舟山群島中的第四大島,與舟山本島僅一水之隔,全島面積為76 km2,東與舟山本島最近岸距6.25 km,南與寧波北侖港相隔僅3.5 km[1]。本文通過2013年5月(春季)和10月(
浙江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年3期2017-01-11
- 臺山核電鄰近海域春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結構特征
季僅出現(xiàn)了中肋骨條藻1種, 優(yōu)勢度高達0.996; 秋季出現(xiàn)了7種, 包括中肋骨條藻(0.291)、柔弱擬菱形藻(0.222)、擬彎角毛藻(0.214)和并基角毛藻(0.056)等。海域春季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shù)、Pielou均勻度指數(shù)和Margalef物種豐富度指數(shù)均值分別為0.55、0.18和0.50; 秋季分別為2.80、0.62和0.80。多樣性指數(shù)顯示臺山核電附近海域水質狀態(tài)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浮游植物; 群落結構; 生物多樣性
海洋科學 2016年9期2016-12-13
- N/P比失衡對兩種硅藻元素組成及水體中氮磷組成的影響*
6071)中肋骨條藻和三角褐指藻是廣泛分布于近岸海域, 并在諸多海域有赤潮記錄的硅藻(霍文毅等, 2001;林鳳翱等, 2008; 許翠婭等, 2010; 梁瑜, 2010), 兩者均是植食性動物的常見餌料(李捷等, 2005, 2007; 李超倫等, 2007), 其元素組成對植食性動物具有重要的影響。目前, 關于 N/P比失衡對兩種硅藻影響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不同N/P比條件下浮游植物生長狀況以及脂肪酸等某些化合物組成變化的方面(李荷芳等, 2000;廖啟
海洋與湖沼 2016年1期2016-01-15
- 海帶和厚葉解曼藻中防污活性物質研究*
洋污損生物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costatum)和東方小藤壺(Chthamaluschallengeri)的Ⅱ期幼蟲為受試生物研究了海帶(Laminar-ia)和厚葉解曼藻(Kjellmaniellacrassifolia)粗提物的防污活性,為天然生物活性物質作為防污劑應用到防污涂料中提供參考。1 實驗部分1.1 儀器和試劑LDZX-50FBS型立式壓力蒸汽滅菌鍋(上海申安醫(yī)療器械廠);GXZ-3800型智能光照培養(yǎng)箱(寧波東南儀器廠);Fl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年10期2015-12-02
- Cd2+脅迫下中肋骨條藻細胞內(nèi)多胺的生理響應
2+脅迫下中肋骨條藻細胞內(nèi)多胺的生理響應欒紅艷1,2,趙衛(wèi)紅1*,苗 輝1(1.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態(tài)與環(huán)境科學重點實驗室,山東 青島 266071;2.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 100049)通過室內(nèi)添加Cd2+培養(yǎng)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 costatum),開展了Cd2+脅迫對中肋骨條藻生長的影響及藻細胞內(nèi)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二胺氧化酶(DAO)、多胺氧化酶(PAO)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和各形態(tài)多胺含量變化的實驗,以探究多胺
中國環(huán)境科學 2015年5期2015-11-19
- 納米銅粉對中肋骨條藻的毒性效應
納米銅粉對中肋骨條藻的毒性效應李芳芳,潘 容,張 偲,王江濤*(中國海洋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以中肋骨條藻作為受試藻種,研究銅離子、納米銅和微米銅對它的毒性效應.結果表明,3種銅試劑在不同程度上都會抑制中肋骨條藻的生長,藻密度和葉綠素的增加值與銅試劑加入量基本呈負相關.在整個實驗周期96h內(nèi),當Cu2+濃度大于0.1mg/L時會對藻產(chǎn)生很大的抑制作用,而納米銅濃度大于0.15mg/L會嚴重影響藻密度和葉綠素,在24h內(nèi)當微米銅濃度低于
中國環(huán)境科學 2015年9期2015-08-30
- 舟山海域浮游植物生態(tài)調(diào)查與研究
主要類群。中肋骨條藻的優(yōu)勢地位明顯。表層浮游植物豐度年均值為7.24×104 cells/L。浮游植物Margalef指數(shù)、Shannon-Weaver指數(shù)和Pielou指數(shù)均值分別為1.62、2.01、0.65,浮游植物生物多樣性尚好。近5年的監(jiān)測數(shù)據(jù)比較顯示,浮游植物豐度基本穩(wěn)定,保持在一個數(shù)量級上。舟山海域;浮游植物;種類組成;群落多樣性浮游植物是海洋中最重要的初級生產(chǎn)者,是海洋動物的直接或間接餌料,在海洋漁業(yè)上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浮游植物的分布直接受
浙江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年3期2015-08-30
- 鹽度脅迫下中肋骨條藻和東海原甲藻的生長及內(nèi)源多胺含量的變化*
的比較少。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 costatum s.l.)和東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是我國東海海區(qū)發(fā)生赤潮的主要肇事種之一(周名江等, 2003)。已有觀測數(shù)據(jù)表明, 在各種環(huán)境因素和赤潮生物生態(tài)學過程的作用下, 東海的赤潮高發(fā)區(qū)在特定季節(jié)呈現(xiàn)著以這兩種優(yōu)勢種交互演替的硅藻和甲藻赤潮(周名江等,2006)。赤潮的研究表明了環(huán)境條件在赤潮暴發(fā)優(yōu)勢種的篩選和演替中的重要作用, 而鹽度是影響優(yōu)勢種形成的重要物
海洋與湖沼 2015年1期2015-04-10
- 2009年夏季膠州灣同步調(diào)查浮游植物群落結構特征*
均為硅藻: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大洋角管藻(Cerataulina pelagica)。這兩個物種出現(xiàn)的頻度都很高, 分別為1和0.943, 而且其優(yōu)勢度也分別高達0.538和0.186。2.2 浮游植物的細胞豐度夏季膠州灣浮游植物的細胞豐度介于 2.1—336.9cell/mL, 平均 77.2cell/mL, 最高值位于灣東北部區(qū)域 1號站表層。硅藻細胞豐度介于 2.0—336.2cell/mL, 平均 75.5cel
海洋與湖沼 2015年1期2015-04-10
- 不同營養(yǎng)鹽條件下赤潮高發(fā)區(qū)圍隔生態(tài)系內(nèi)多胺的變化
11年取用中肋骨條藻赤潮爆發(fā)處海水,所有圍隔生態(tài)系內(nèi)優(yōu)勢種都發(fā)生了從中肋骨條藻到東海原甲藻的演替。各圍隔生態(tài)系內(nèi)腐胺濃度最高,在中肋骨條藻生長初期腐胺濃度下降,隨著中肋骨條藻的生長有所上升,實驗后期隨著東海原甲藻的生長又整體呈現(xiàn)出下降趨勢;各實驗組精胺濃度較低,在中肋骨條藻消亡東海原甲藻出現(xiàn)的種群演替期間,都呈現(xiàn)出較大波動;各圍隔內(nèi)亞精胺濃度較低,在整個種群演替過程中沒有明顯的變化。圍隔生態(tài)系中補充營養(yǎng)鹽,通過對浮游植物生長的影響,間接影響圍隔生態(tài)系內(nèi)的多
生態(tài)學報 2015年8期2015-03-15
- 兩種微藻對中華哲水蚤繁殖的影響——基于餌料生化組成分析
春季, 以中肋骨條藻和海洋原甲藻培養(yǎng)中華哲水蚤, 以饑餓培養(yǎng)作為對照, 測定了餌料的脂肪酸和揮發(fā)性不飽和醛類的組成和含量、雌體的產(chǎn)卵率和卵的孵化率, 試圖探討藻類生化組成對橈足類繁殖的影響。結果表明, 中肋骨條藻單不飽和脂肪酸、∑16脂肪酸的含量相對較高, 而海洋原甲藻則具有更高含量的總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ω3、∑ω6、∑18脂肪酸。中肋骨條藻和海洋原甲藻分別測得了6種和3種不飽和醛類, 二者醛類總含量分別為1438.95 μg/g和114.58 μ
海洋科學 2015年12期2015-03-07
- 東海原甲藻與中肋骨條藻的種間競爭數(shù)值模擬
nse)與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costatum)是我國東海兩種常見的赤潮藻種。因兩者生態(tài)位的不同, 由其所引發(fā)的赤潮通常出現(xiàn)在不同時間。中肋骨條藻赤潮多發(fā)生于早春, 東海原甲藻赤潮發(fā)生于4月初到5月間[1]。赤潮優(yōu)勢種的演替是多因素(如溫度、鹽度、光照、營養(yǎng)鹽、他感作用等)共同作用的復雜過程, 且對其發(fā)生原因與控制機制等方面的了解仍處于探索階段。在以往的研究中, 針對這種演替現(xiàn)象已經(jīng)做了大量的現(xiàn)場調(diào)查與室內(nèi)實驗, 如張傳松[2]通過對2002
生態(tài)學報 2014年23期2014-09-19
- 銅、鋅對中肋骨條藻生態(tài)毒理研究*
究銅、鋅對中肋骨條藻的生態(tài)毒理影響從而反映海區(qū)環(huán)境中其變化情況,是對這一需求的有益嘗試。銅、鋅離子在低濃度下是海洋有機體正常生理活動所必須的元素,然而當它們在有機體內(nèi)累積超過某一閾值時,則會對有機體產(chǎn)生毒害作用。隨著污染物的增加,河口區(qū)銅、鋅離子有增加的趨勢。中肋骨條藻是河口區(qū)常見的富有種類,是廣溫廣鹽的典型代表。中肋骨條藻分布很廣,從北極到赤道,從外海高鹽水團至沿岸低鹽水團以至半咸水中都有分布,尤以河口附近有時數(shù)量很大,我國近海常見。中肋骨條藻還是養(yǎng)殖貝
江蘇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年3期2014-09-17
- 多環(huán)芳烴在赤潮微藻光合作用中所起作用的研究?
歷山大藻和中肋骨條藻光合速率的影響。結果表明:較低濃度的菲、芘和蒽處理使3種赤潮微藻的光合速率有所提高,而較高濃度處理則降低了藻細胞的光合速率。3種多環(huán)芳烴-菲、芘和蒽脅迫對赤潮異彎藻光合速率的96 h·EC50分別為0.089、0.110和0.124 mg·L-1,對中肋骨條藻的96 h半抑制劑量分別為0.103、0.127和0.138 mg·L-1,對亞歷山大藻的96 h半抑制劑量分別為0.116、0.131和0.141 mg·L-1,說明3種多環(huán)芳烴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年10期2014-06-24
- 旋鏈角毛藻對中肋骨條藻化感作用的影響因素及化感物質性質初探
鏈角毛藻對中肋骨條藻化感作用的影響因素及化感物質性質初探張議文1,王江濤1*,譚麗菊1(1.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化學理論與工程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山東青島,266100)在已知旋鏈角毛藻對中肋骨條藻具有化感作用的前提下,進行了溫度、生長時期、光照、細菌等因素對旋鏈角毛藻化感作用的影響、化感物質的萃取及粗提物對中肋骨條藻的化感效應檢驗等實驗,研究了旋鏈角毛藻化感物質的性質、降解特點,并初步測定了化感物質的結構。結果表明:旋鏈角毛藻化感作用與生長時期有關,指數(shù)期
海洋學報 2014年2期2014-06-01
- 不同氮源對骨條藻光合活性、生長和中性脂積累的影響
上[3],其中骨條藻屬的中肋骨條藻是一種常見的硅藻屬赤潮藻,具有很高的油脂含量(14%~51%)[4],同時作為海產(chǎn)動物養(yǎng)殖中蝦蟹的餌料,其培養(yǎng)技術已經(jīng)相當成熟,有一定的培養(yǎng)規(guī)模;但是,以骨條藻作為生產(chǎn)生物能源的原料,關注其油脂積累過程和油脂含量提高的研究還不多見.因此,本實驗研究了培養(yǎng)液中以不同濃度的硝酸鈉、氯化銨和尿素作為氮源對骨條藻的光合活性、生長和中性脂積累的影響,希望能夠為生產(chǎn)生物能源的大規(guī)模培養(yǎng)提供經(jīng)驗.1 材料與方法1.1 實驗材料與培養(yǎng)方法
天津科技大學學報 2014年3期2014-05-08
- 滸苔和江蘺中抑藻活性物質提取初步研究*
氏凱倫藻和中肋骨條藻等赤潮微藻生長的物質[8-9],并采用甲醇浸泡制備到具有明顯抑藻活性的提取物[10-11]。然而,由于采用甲醇和丙酮浸泡制備的海藻提取物含有較高含量的色素,在祛除色素過程中致使活性組分損失較多。因此,本文采用乙醚浸泡滸苔和江蘺粉末,經(jīng)過濾、濃縮和液液萃取分離,制備到海藻分離組分。在此基礎上,利用化合物鑒定試驗(主要是生物堿、酚酸和內(nèi)酯、香豆素檢測)對這些海藻組分進行定性,并采用抑藻活性檢測方法,確定活性組分。更進一步,采用硅膠GF254
江蘇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年1期2014-04-22
- 溫度、光照和鹽度對2株曼氏骨條藻生長及脂肪酸組成的影響
作。國內(nèi)外關于骨條藻屬中的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costatum)研究的較多,主要集中在中肋骨條藻的脂肪酸組成[1-2],溫度、光照[3]、氮磷營養(yǎng)鹽[4-6]等對其生長的影響方面,對影響總脂含量、脂肪酸組成的重要環(huán)境因素鮮有報道。本文在分析了5株海洋微藻的總脂及脂肪酸組成,篩選出3株總脂、EPA含量較高藻株的基礎上,研究了溫度、光照和鹽度對分離篩選藻株曼氏骨條藻(Skeletonemamunzelii)SM-1、曼氏骨條藻SM-2的生長、總脂
生物學雜志 2014年6期2014-03-26
- 5株新分離海洋硅藻總脂和脂肪酸組成的比較研究
tum)、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costatum)、小球藻(Chlorellaspp.)等[3]。本實驗室從浙江海域采集浮游植物,從中分離微藻,最終篩選出5株硅藻,進行了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組成的比較分析,以期為海洋微藻EPA或DHA的開發(fā)利用提供理論依據(jù)。1 材料與方法1.1 水樣采集從浙江漁山列島、朱家尖海域,采用25號浮游生物網(wǎng)拖采,采集的樣品用裝有培養(yǎng)基的透明塑料瓶保存,然后帶入實驗室進行分離。1.2 微藻的分離采用平板分離法和水滴分離法對
生物學雜志 2014年1期2014-03-22
- 9種海洋硅藻揮發(fā)性成分的比較分析
uh002)、骨條藻(Skeletonemacostatum,NMBguh004-1)、骨條藻(Skeletonemacostatum,NMBguh004-2)、骨條藻(Skeletonemasp.,NMBguh004-3)、威氏海鏈藻(Thalassiosiraweissflogii,NMBguh021)、擬微型海鏈藻(Thalassiosirapseudonana,NMBguh005)和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tricornutum, N
生物學雜志 2014年2期2014-03-22
- 2009年春季膠州灣浮游植物群落結構特征*
cus)和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 costatum)。其中丹麥細柱藻在各站位各水層都有出現(xiàn), 優(yōu)勢度高達0.717, 是調(diào)查期內(nèi)膠州灣浮游植物的最優(yōu)勢物種。2.2 浮游植物的細胞豐度春季膠州灣浮游植物的細胞豐度介于131.13—2341.94cell/mL, 平均827.77cell/mL, 最高值位于灣東北部區(qū)域7號站底層(4.3m)。硅藻細胞豐度介于130.27—2338.71cell/mL, 平均826.35cell/mL, 最高值亦位于
海洋與湖沼 2014年6期2014-03-19
- 滸苔干粉末提取物對東海原甲藻和中肋骨條藻的克生作用
海原甲藻及中肋骨條藻為實驗對象,用不同溶劑的滸苔提取物,在不同濃度的添加情況下,分別研究對這兩種赤潮藻生長的克生作用。通過在不同條件下對這兩種常見赤潮藻生長克生作用的分析,為滸苔藻體內(nèi)克生物質的分離、鑒定以及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學基礎。1 材料與方法1.1 實驗材料1.1.1 滸苔實驗所用的滸苔均采自青島沿海,滸苔采集后除去雜藻,用經(jīng)醋酸纖維濾膜(孔徑0.45μm)過濾后的滅菌(120℃,20 min)海水反復清洗,以除去藻體中泥沙及其它雜物。將其培養(yǎng)于已滅菌
生態(tài)學報 2013年23期2013-12-20
- 中肋骨條藻和東海原甲藻的散射特性
的赤潮藻種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costatum和東海原甲藻Prorocentrumdonghaiense的散射光學特性進行研究,探討這兩種藻種在光學特性上的異同及其原因,使人們對藻類的散射特性有一些基本的認識,為今后從遙感反射率的角度區(qū)別不同藻種提供理論依據(jù),并提供一種比較可行的藻類細胞散射特性測量方法。1 材料與方法1.1 理論背景藻類的散射特性主要是由其折射指數(shù)實部決定的,而折射指數(shù)的虛部決定其吸收的特性。對于各向同性的均勻介質,由洛倫茲振
海洋學研究 2013年1期2013-05-30
- 金屬離子對中肋骨條藻的脅迫效應及葉綠素a合成的影響
金屬離子對中肋骨條藻的脅迫效應及葉綠素a合成的影響王洪斌12, 成 明3, 錢 鵬1, 李士虎1, 閻斌倫2(1. 淮海工學院 海洋學院, 江蘇 連云港 222005; 2. 江蘇省海洋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 江蘇 連云港 222005;3. 連云港市榮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江蘇 連云港 222005)研究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 costatum)生長對不同質量濃度的5種金屬離子脅迫的響應, 探討5種金屬離子對中肋骨條藻葉綠素a合成的影響。結果顯
海洋科學 2012年7期2012-10-23
- 一株海洋細菌對中肋骨條藻的溶解效應及其溶藻特性
海洋細菌對中肋骨條藻的溶解效應及其溶藻特性汪 輝,劉 玲,牛丹丹,劉兆普*(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江蘇省海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江蘇 南京 210095)從山東膠州灣分離得到1株海洋溶藻菌,暫將其命名為JZ-1.根據(jù)生理生化及16S rDNA 序列分析鑒定,菌株JZ-1屬于交替單胞菌屬(Alteromonas).研究表明,菌株 JZ-1對中肋骨條藻具有很好的溶解效果,它能夠破壞藻細胞膜內(nèi)物質的結構和細胞膜的完整性,使細胞膜內(nèi)物質流出導致藻細胞死亡.溶藻現(xiàn)象發(fā)生在細菌培
中國環(huán)境科學 2011年6期2011-12-20
- 不同黏土對中肋骨條藻的絮凝去除研究
不同黏土對中肋骨條藻的絮凝去除研究王洪亮1,2, 曹西華1, 宋秀賢1, 俞志明1(1. 中國科學院 海洋研究所 海洋生態(tài)與環(huán)境科學重點實驗室, 山東 青島 266071; 2. 中國科學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比較了不同種類黏土對中肋骨條藻的絮凝去除效率, 分析了黏土理化特征對絮凝去除效率的影響。結果表明, 不同種類黏土的Zeta電位為-36.1~-15.9 mV, BET比表面積為0.31~60.76 m2/g, 硅鋁比為1.35~3.62。
海洋科學 2011年12期2011-01-12
- 六種大型藻浸提液對中肋骨條藻的抑制及活性成分分離*
二次污染。中肋骨條藻是全世界分布廣泛、我國近海發(fā)生頻率高且危害嚴重的典型赤潮藻[2,14],目前利用大型藻化感作用抑制中肋骨條藻的研究還較少見。因此本文選取孔石莼、羊棲菜、長滸苔、蜈蚣藻、馬尾藻和裙帶菜6種常見大型藻,比較其干粉末的海水浸提液對中肋骨條藻的化感抑制效果,篩選出具高抑藻能力的大型藻,并進行初步的化感物質分離,為進一步提取抑藻化感物質奠定基礎。1 材料與方法1.1 實驗材料1.1.1 大型藻 實驗采用的6種大型藻分別為孔石莼(Ulva pert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年7期2011-01-10
- 一株新型寄生溶藻細菌的分離及初步鑒定
.該菌株對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 costatum1115)的溶藻效果較好,感染1 d后,藻細胞基本裂解,葉綠素a減少達66.5%.在透射電子顯微鏡下觀察菌株XD-G感染9 h后的中肋骨條藻切片,發(fā)現(xiàn)藻細胞內(nèi)有大量細菌出現(xiàn),由此推測,菌株XD-G是1種寄生性溶藻細菌.菌株XD-G不但能裂解中肋骨條藻及熱帶骨條藻(Skeletonema troicum),而且對赤潮異彎藻(Heterosigma akashiwo)也有一定的溶藻效果.赤潮;溶藻細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年4期2010-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