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利娜 肖未
摘要:統(tǒng)編版教科書是傳遞國家主流價值觀的重要媒介,在教科書中塑造勞動者形象是落實勞動教育融入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舉措,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要抓手。文章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勞動者形象為研究對象,以內容分析法為主要的研究方法,對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勞動者形象的編排特征和內容特征進行分析和概括,發(fā)現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勞動者形象的選編體現了時代性、民族性和多樣性,但同時也存在性別比例不平衡、新興職業(yè)呈現不足、精神品質塑造不系統(tǒng)等問題。在此基礎上,嘗試對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勞動者形象的選編提出些許建議:適當優(yōu)化勞動者個別類目的比例和結構,考慮增設與勞動者相關的主題單元,始終遵循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等。
關鍵詞: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勞動者形象
中圖分類號:G624?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008-4657(2024)03-0024-08
一、問題的提出
加強勞動教育是新時代培育堪擔時代大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1 ]。近幾年勞動教育越來越受到關注,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勞動教育的關鍵地位和重要作用。同時《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強調中小學語文等學科要納入歌頌勞模、歌頌普通勞動者的選文選材,加強對學生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合法勞動等方面的教育[ 2 ]??梢?,教科書中的勞動者形象是學校進行勞動教育的重要媒介和載體。
當前對教科書中勞動者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對教科書中的某一個勞動者形象進行研究,如對孔子形象進行縱向分析[ 3 ];或是對教科書選文中塑造的大禹進行解讀[ 4 ]。二是對某一類勞動者形象進行研究,如對教師形象[ 5 ]、農民道德形象[ 6 ]和匠人形象[ 7 ]進行梳理;或是對女性形象[ 8 ]、黑人形象[ 9 ]和老人形象[ 10 ]等進行分析。三是對整體勞動者形象進行研究,如深入解讀部編版初中語文教科書中的勞動者形象[ 11 ];或是對勞動者形象的教學現狀展開調查[ 12 ]。綜上所述,現有研究中對教科書中的某一類勞動者形象的分析較多,對整體勞動者形象的研究較少,尤其缺少對小學階段教科書中整體勞動者形象選編的研究。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是小學生必備的權威讀本,使用范圍廣,影響作用大,是國家主流價值觀念的傳承者和傳播者,是提升學生道德品質的有效載體,也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有力抓手。教科書中的勞動者形象是學生學習和效仿的榜樣,對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形成良好的勞動素養(yǎng)、掌握必備的勞動知識和技能有促進作用。因此,對統(tǒng)編版小學教科書中勞動者形象進行研究,解析其編排和內容特征,充分發(fā)揮其育人功能勢在必行。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勞動者形象是指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選文中,以有效的語言或插圖塑造的有目的、有意識地通過勞動力的支出和使用,創(chuàng)造某種物質或精神財富的人所表現出來的總體特征。本文的研究對象需同時滿足以下要求:有目的、有意識進行勞動的人;通過支出和使用自身勞動力創(chuàng)造某種財富的人;選文中有對其勞動過程進行描述的人。
(二)分析框架
結合已有研究的人物形象分析框架和勞動者所具有的特殊性,本文從編排特征和內容特征兩個方面構建分析框架。具體內容如圖1所示:
1.編排特征
編排特征是指對選取的勞動者形象進行組織排列的方式和手段,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
2.內容特征
內容特征是教科書中塑造勞動者形象的各內容要素所表現出來的特點或規(guī)律,主要包括外在形象和內在形象兩大部分(如表2所示),外在形象是通過勞動者的外部信息即可判斷的要素;內在形象是勞動者所表現出來的精神品質。
3.信度檢驗
本研究用霍爾斯蒂系數公式對信度進行檢測[ 13 ],兩位編碼員從130份樣本中隨機抽取75份樣本對“塑造方式”“年齡”“民族”“時代”“勞動形式”“精神品質”六個類目進行信度檢驗。六個類目的編碼者信度分別是0.96、0.89、0.85、0.91、0.87、0.88,說明各類目的編碼者信度均為良好。
三、教科書勞動者形象的呈現特征
依據所構建的分析框架對教科書勞動者形象進行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教科書中的勞動者形象具有如下特征:
(一)教科書勞動者形象的編排特征
1.冊數特征:數量較多,整體呈上升趨勢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共塑造130個勞動者形象,平均每冊教科書中約有11個勞動者形象。但通過統(tǒng)計發(fā)現,每冊教科書中的勞動者數量大多不同,二年級下冊、四年級上冊和六年級下冊的勞動者數量最多,有16個,一年級上冊的勞動者數量最少,只有4個??傮w而言,教科書勞動者形象的冊數分布整體呈曲折上升趨勢。
2.模塊特征:以課文為主,涉及多個模塊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通過多個模塊對勞動者形象進行塑造,如語文園地、識字、課文、習作例文、閱讀鏈接和綜合性學習等。在眾多模塊中,課文模塊所塑造的勞動者形象數量最多,共94個,占比72.31%,說明課文模塊是塑造勞動者形象的主要載體。
3.課型特征:包含兩大課型,精讀占主導地位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將課文類型分為精讀和略讀兩種。通過精讀課文塑造的勞動者形象共71個,占課文模塊的75.53%,貫穿小學各個年級。略讀課文中塑造的勞動者形象共有23個,占課文模塊的24.47%,僅出現在中高學段。由此可以看出,精讀課文是課文模塊中刻畫勞動者形象的主要陣地。
4.文體特征:形式多樣,小說數量最多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130個勞動者形象所涉及的文體形式多樣,包括小說、故事、散文、詩歌、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文言文、古詩等。故事性較強且內容有利于小學生理解的文體如小說、故事、記敘文和散文等塑造的勞動者形象數量較多,分別占比20%、18.46%、15.38%、15.38%。由于篇幅等問題不太利于呈現勞動者形象的文體以及對學生的認知水平有一定要求的文體,如古詩、說明文、文言文、議論文和應用文等所刻畫的勞動者形象數量較少,占比為4.61%、3.85%、3.85%、3.08%、1.54%。
5.塑造方式特征:方式多元,符合學生認知特點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勞動者形象的塑造方式具有多元化的特點,既有文本塑造的方式,又有人物插圖塑造的方式,還涉及文本和人物插圖相結合的塑造方式。僅通過文本以及文本和人物插圖相結合等方式塑造的勞動者形象數量隨著年級的升高不斷增加,而僅通過人物插圖塑造的勞動者形象只存在于一、二年級,這一分布情況與小學生的認知逐漸由簡單向復雜發(fā)展的特點相一致。
(二)教科書勞動者形象的內容特征
1.性別特征:性別比例不平衡,但呈縮小趨勢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刻畫的勞動者形象存在性別比例不平衡的問題,男性勞動者的數量遠多于女性勞動者,在教科書塑造的130個勞動者形象中,男性勞動者占比73.85%,女性勞動者占比20%。這一性別比例遠大于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所公布的男女比例(男性人口占51.24%,女性人口占48.76%)[ 14 ]。另一方面體現為職業(yè)和精神品質的不平衡,表現出“男強女弱”“男主外、女主內”等特點。首先,在職業(yè)上,男性勞動者所從事的職業(yè)類型多于女性勞動者,且社會聲譽高的職業(yè)形象如政治領袖、革命軍人、醫(yī)生和科學家等均為男性,而女性勞動者較多從事家務勞動,所呈現的職業(yè)形象多為教師、農民等。其次,在精神品質方面,男性勞動者的精神品質類目多于女性勞動者,強調堅毅、奉獻和進取等品質,女性勞動者則更突出其勤儉、親孝和仁愛等品質,在教科書中沒有一個女性勞動者具備愛國、科學、進取或立志等品質。
值得注意的是,教科書中勞動者形象的性別比例呈現出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縮小的趨勢。古代男性勞動者有38個,女性有2個,男女比例為19:1;近代男性勞動者有32個,女性有3個,男女比例小于11:1;現代男性勞動者有25個,女性有16個,男女比例約為1.5:1。性別觀念的轉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數量上看,雖然男女比例呈縮小趨勢,但不可否認的是,不同性別勞動者從事的職業(yè)類型以及表現出的精神品質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異。作為我國受眾范圍廣、影響作用大的教科書所蘊含的性別差異,不僅會使得這一觀念合理化,同時,也會對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學生樹立正確的性別觀念以及增強所屬性別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產生消極作用。男女平等已成為當前社會的主流意識,教科書作為傳遞國家主流價值觀的有效載體,理應順應時代和社會的發(fā)展潮流,盡可能地塑造更為豐富多元的女性勞動者形象,為小學生樹立優(yōu)質榜樣。
2.年齡特征:囊括各個年齡段,重視中青年勞動者
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具體運算和形式運算階段,此時的學生對長大的渴望越來越強烈,較之現實生活會更傾向于將教材中的人物作為自己成長的目標[ 15 ]。從勞動者的年齡形象來看,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勞動者囊括了各個年齡段,既有與小學生年齡相仿的兒童勞動者,如曹沖、青銅等;又有小學生渴望變成的中青年勞動者,如錢學森、魯迅等;同時又包括小學生必然會成為的老年勞動者,如鄧小平、周總理等。教科書通過塑造不同年齡段的勞動者形象,以期為小學生樹立一系列的學習榜樣。
從數量上看,教科書塑造的中青年勞動者形象的數量最多,占比57.69%,超過總數的一半;其次是兒童勞動者,占比17.69%;老年勞動者數量最少,僅占比8.46%。這說明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更加強調對中青年勞動者形象的塑造。需要注意的是,老年勞動者的占比與我國當前的人口現狀有所出入,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可知,我國老年人口占比18.70%[ 16 ]。在老齡化日益加深的社會背景下,我們也應大力弘揚老年勞動者的精神和風采,引導學生感受全民勞動和終身勞動的社會氛圍,并懂得其重要意義和價值。從特征上看,一方面,不同年齡勞動者所從事的職業(yè)以及勞動形式也各不相同。中青年勞動者的職業(yè)類型豐富多樣,且主要從事腦力勞動,老年和兒童勞動者所從事的職業(yè)范圍窄且多為體力勞動;另一方面,教科書中勞動者的內在形象表現出一定的年齡特點,如兒童勞動者往往機智勇敢,中青年勞動者則堅毅進取,老年勞動者通常和善可親。
3.國別特征:以中國為主體,外國分布較為集中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各國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碰撞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和趨勢。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fā)展的重要動力。”[ 17 ]因此,作為傳遞國家主流價值取向的重要載體,教科書中所呈現的內容也應該是多元的,在啟發(fā)學生對本國文化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的基礎上,大力弘揚多元文化教育觀,引導學生學會接納、尊重和欣賞不同國別的文化,不斷拓寬自身的國際視野,提高與不同國別的文化進行交流分享的能力。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塑造了不同國別的勞動者形象,并使其成為各國文化交流的橋梁和紐帶,以實現多元文化的融合。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共有130個勞動者形象,中國勞動者占比86.92%。作為我國母語教學最重要的文本之一,中國勞動者的數量理應超過半數。值得注意的是,教科書中的15個外國勞動者主要來自俄國/蘇聯、德國、美國、英國、日本、加拿大、法國和古希臘8個國家。從這些國家來看,多集中于歐洲和北美洲的國家以及經濟發(fā)展水平較高的國家。此外,在勞動形式方面,教科書更側重對外國腦力勞動者的塑造,且這些勞動者多為名人楷模,如白求恩、貝多芬等,僅有少量的普通勞動者,如日本的老師和德國的沃克醫(yī)生等。
4.民族特征:中華民族符號鮮明,體現共同體意識
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之間相互依存、共同發(fā)展。教科書塑造的113個中國勞動者形象中,民族不詳的占比71.68%,漢族勞動者占比23.89%,少數民族勞動者占比4.42%。這表明教科書偏向于構建沒有民族差異的中國勞動者形象,從側面反映出我國逐漸實現了各民族之間的大融合;此外,教科書中均沒有直接指出勞動者所屬的民族,主要是依據文中信息或勞動者背景資料對其民族進行判斷。涉及少數民族勞動者的選文多是通過插圖對其民族的服飾、建筑或傳統(tǒng)節(jié)日等進行展示,主要以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口吻或視角描述和展現了少數民族勞動者當前的美好生活以及與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友好等,且少數民族勞動者所表現出的精神品質也均是中華民族所共有的特性,中華民族符號鮮明。
教科書中的勞動者所表現出來的各方面特征象征的是整個民族的氣質和精神風貌,而不是僅代表個人。所以,教科書中對勞動者民族形象的展現,不僅有利于讓小學生了解我國各民族的文化和風俗等,增進各民族學生對所屬民族的認同和歸屬感,且有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一步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5.時代特征:各時代比例均衡,注重彰顯現代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簡稱“新課標”)指出,“教材要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革命傳統(tǒng)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且“教材要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保?18 ]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教科書中既塑造了古代勞動者形象,如蔡倫、諸葛亮等,又囊括了近代勞動者形象,如孫中山、詹天佑等,也刻畫了現代勞動者形象,如錢學森、華羅庚等。
教科書中古代、近代和現代勞動者形象的占比依次是31.54%、26.92%和35.38%。由此,一方面可以看出教科書著重塑造現代勞動者形象,體現了“貼近當代學生生活,體現時代性”[ 19 ]這一總體特色;另一方面,這三個時代的勞動者數量相差不大,說明教科書中各時代勞動者的比例較為均衡,既突出自身的現代性,同時又注重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傳統(tǒng)文化。從特征上看,教科書中的古代勞動者既有正面的勞動者形象,又包括負面的勞動者形象;在爭取民族獨立的近代,勞動者形象多被塑造為愛國奉獻等類型;在現代勞動者形象中,教科書較為推崇敬業(yè)、勤學和熱愛生活等類型,以此啟發(fā)學生珍惜現有的美好生活,懂得美好生活是奮斗出來的。
6.職業(yè)特征:種類多樣,新興職業(yè)呈現不足
教科書中的勞動者共涉及十三類職業(yè),類型豐富多樣,既有名人勞動者,如體恤百姓的毛主席、敬業(yè)認真的醫(yī)生白求恩等;又有普通勞動者,如熱情好客的維吾爾族農民老鄉(xiāng)、能工巧匠刷子李等。教科書塑造多種職業(yè)類型的勞動者形象,有助于學生樹立“職業(yè)有分工,但無貴賤之分”的勞動價值觀。
從教科書中各類職業(yè)的勞動者數量上來看,農民的勞動者數量最多,共30個,這主要因為農民是中國勞動大軍中的絕大多數,且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余職業(yè)的勞動者數量從多到少排列,依次是科學家、教師、服務行業(yè)人員、藝術家、帝王將相、學生、政治領袖、革命軍人、工人、醫(yī)生和豪俠義士。教科書正是通過塑造某些職業(yè)的勞動者形象以及決定某些職業(yè)勞動者數量的多寡等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未來職業(yè)規(guī)劃和認同。但是,教科書中未呈現已被當今小學生所熟知的一些職業(yè),如快遞員、外賣員等,更沒有呈現隨著社會的進步和職業(yè)的變遷而產生的一些新興職業(yè),這些職業(yè)的缺乏將會影響學生的職業(yè)認知以及未來的職業(yè)選擇。
7.勞動形式特征:推崇體力勞動,兼顧腦力勞動
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始終存在著“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以及“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等思想觀念,不僅使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兩者分離,同時令人們輕視體力勞動,產生腦力勞動優(yōu)于體力勞動、腦力勞動者社會地位更高等思維定式。再加上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思潮的影響,越來越多的青少年不愿意勞動,不會勞動,不尊重勞動。人只有通過勞動才能夠實現全面發(fā)展,且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始終是我們社會主義教育的根本原則。習近平總書記也一直強調,“一切勞動,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都值得尊重和鼓勵。”[ 20 ]因此,教科書作為傳遞主流價值觀的重要載體,不僅要重視體力勞動,同時也要兼顧腦力勞動,以改變當前的勞動現狀和存在的諸多思想偏見等。
教科書塑造的130個勞動者形象中,體力勞動者72個,腦力勞動者58個。從數量上看,教科書著重塑造了體力勞動者形象,反映出官方意識形態(tài)對體力勞動的強調和重視,意在破除學生對體力勞動的偏見。同時,也對諸多腦力勞動者進行了形象塑造,符合《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以體力勞動為主,注意手腦并用”[ 21 ]的要求。這些有助于學生切實領會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共通和不同之處,懂得每一類勞動者的重要作用和意義,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無貴賤的勞動價值觀。
8.精神品質特征:重點突出,但未系統(tǒng)分布
教科書所塑造的勞動者內在形象內容豐富,共包含二十三個類目。小學生正處于道德品性形成的關鍵時期,勞動者形象將發(fā)揮出強大的引領和導向作用,促進學生潛移默化地進行學習和效仿。
在體現國家意志的語文教科書中,出現頻率越高的精神品質,就越能反映出對它的推崇。從統(tǒng)計結果來看,教科書中頻率最高的精神品質是堅毅,其次是勤儉、敬業(yè)、仁愛、奉獻和進取等,友情和謙讓頻率最低,未塑造具有自尊和寬容特質的勞動者形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編寫指導思想的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愛國和誠信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每個公民提出的要求,也應該與另外兩個類目即敬業(yè)和友愛所占的比例大致相同。并且“新課標”中也提到“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第一目標就是培養(yǎng)愛國主義、集體主義”[ 18 ]。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誠實勞動的勞動精神”[ 22 ]等。此外,教科書中的勞動者未體現自尊這一品質。自尊是學生自我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基礎教育是立德樹人的事業(yè),應引導學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強”[ 23 ],因此,教科書中應適當增加具有自尊品質的勞動者形象。
“新課標”中提到:語文課程結構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體現連貫性和適應性[ 18 ],所以,教科書理應順應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塑造不同復雜程度的勞動者形象,以滿足不同年級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需求。但將勞動者的內在形象進行縱向比較時,未發(fā)現規(guī)律性的學段或年級特征。
四、教科書勞動者形象的選編建議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勞動者形象是貫徹落實新時代勞動教育的重要素材和資源,同時也是實現課程育人的主要載體?!敖滩氖强梢再|疑、改動和調整的”[ 24 ],教科書中勞動者形象的塑造有諸多可取之處,但仍有進一步優(yōu)化的空間。因此,立足于前文的統(tǒng)計分析結果,本文嘗試提出一些優(yōu)化建議,以供參考。
(一)適當優(yōu)化個別類目勞動者的比例和結構
首先,在性別層面。一是可適當增加教科書中女性勞動者的數量,盡量避免對某一時代女性勞動者形象的忽視;二是可豐富女性勞動者的職業(yè)類型,既要改變當前教科書中女性多從事家務勞動或輔助性工作的現狀,又要增加一些杰出的女性勞動者形象。這樣有利于增強女生的性別認同感,樹立正確的性別觀念,進而阻斷性別不平等觀念的再生產。三是可對女性勞動者的精神品質進行補充和完善,如塑造一些具有愛國、科學、進取以及立志等品質的女性勞動者形象,盡可能地淡化不同性別勞動者的品質差異。
其次,在職業(yè)方面。“新課標”中提到“教材要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 18 ]。教科書中勞動者的職業(yè)雖種類豐富,但新興職業(yè)呈現不足。教科書是面向未來所傳達的一種信息和預言[ 25 ],因此,應適當增加一些具有時代特性的職業(yè),以期更好地幫助學生做出科學合理的職業(yè)規(guī)劃,引導學生未來的職業(yè)選擇。
最后,在內在形象層面。除了要增加一些精神品質的占比,如愛國、信實和自尊等,更重要的是從宏觀上合理布局教科書中勞動者的精神品質,使其隨著年級的增長不斷得到拓寬和深化,始終與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相呼應,體現出系統(tǒng)性和內在邏輯性。
(二)考慮增設與勞動者相關的主題單元
部編本語文教材結構上采用“雙線組織單元結構”,按照“內容主題”組織單元,形成一條貫穿全套教材的、顯性的線索[ 19 ]。但當前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塑造的勞動者形象是散落分布在各個學段和單元之中,每一學段教科書中的勞動者數量也大都各不相同。這樣的編排方式不利于學生系統(tǒng)化地學習和感知教科書中的勞動者形象,也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對學生的教育作用。這主要是因為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是在2017年完成編訂并開始投入使用的,而明確將勞動教育確定為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納入教育體系是在2018年提出的,主張“其他課程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以及“語文等學科要納入歌頌勞模和普通勞動者的選文選材”的相關文件均是在2020年頒發(fā)的,因此,導致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勞動者形象沒有被系統(tǒng)化地呈現。
為了滿足新時代切實加強勞動教育,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教科書可考慮增設一個與勞動者相關的主題單元,將所要塑造的勞動者形象進行整體規(guī)劃和系統(tǒng)編排,增強勞動者形象編排特征和內容特征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這不僅能使學生對勞動者形象進行整體感知和系統(tǒng)了解,還有助于教師立足于單元內在邏輯,科學有效地組織和開展有關勞動者形象的教育教學活動,同時也有利于最大化地發(fā)揮這些勞動者形象的綜合育人價值,促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提升自身的勞動素養(yǎng)。
(三)始終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及發(fā)展規(guī)律
“新課標”中明確提出教材要適應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身心發(fā)展水平[ 18 ]。因此,教科書在塑造勞動者形象的過程中,要始終注意將其編排特征和內容特征充分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
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具有順序性。因此,教科書也要根據這一特性循序漸進地編排勞動者形象,如在內在形象等方面,低學段主要塑造小學生熟知且易于理解的勞動者形象,中高學段可增加對立體化、復雜化的勞動者形象的刻畫。
小學生身心發(fā)展具有階段性?!蛾P于全面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強調“小學低年級要注重圍繞勞動意識的啟蒙,感知勞動樂趣。小學中高年級要注重圍繞衛(wèi)生、勞動習慣養(yǎng)成,學會與他人合作勞動,體會到勞動光榮?!保?21 ]因此,不同年級的語文教科書所塑造的勞動者形象要有助于學生完成當前的發(fā)展任務和學習目標等。
小學生天生具有以自我為中心進行探究的欲望。所以,教科書應順應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盡可能多地以兒童的視角對勞動者形象進行描述和刻畫,且在選文中較多地呈現貼近兒童實際生活經驗的知識和內容,以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勞動者形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拉近兩者之間的距離,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五、結語
語文是小學階段最為基礎的一門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功能。教科書不僅是傳遞主流價值取向的重要媒介,同時也是教育教學的基礎性文本和工具。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塑造的勞動者形象不僅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勞動習慣和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還會在品德和審美等方面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是新時代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載體。因此,加強和深化對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勞動者形象的研究,對響應新時代對勞動教育融入學校課程體系的號召,順應五育融合的發(fā)展趨勢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曾天山,顧建軍.勞動教育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0.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EB/OL].(2020-07-09)[2023-12-09].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3]張瑞瑞.中國教育史教科書孔子形象話語百年變遷研究[J].教育史研究,2019,1(3):182-191.
[4]張春紅.通過“1+X”閱讀教學感受神話人物形象——以《大禹治水》教學設計為例[J].廣西教育(義務教育),2021(6):59-60,65.
[5]宋炳南.統(tǒng)編版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教師形象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0.
[6]譚建瓊.統(tǒng)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農民道德形象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1.
[7]許瑞.初中語文教材匠人形象教學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7.
[8]Baldwin P, D Baldwin. The portrayal of women in classroom textbooks[J].Canadian Social Studies,1992:26.
[9]Mc laurin M. Images of negroes in deep south public school state history texts[J].Phylon,1971:237-238.
[10]Phyllis Winet Barnum.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 aged in young childrens literature[J].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1977(77):301-306.
[11]肖仕佳.部編版初中語文教科書中的勞動人物形象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0.
[12]曾檬檬.中學勞動者形象教學的現狀調查及實現路徑[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1.
[13]高維,顏蒙蒙.統(tǒng)編教材與國家認同——統(tǒng)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國家認同教育內容研究[J].教育學報,2020,16(3):34-43.
[14]國家統(tǒng)計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四號)[EB/OL]. (2021-05-11)[2023-12-09].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5/t20210510_1817180.html.
[15]傅建明.教科書價值取向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140.
[16]國家統(tǒng)計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五號)[EB/OL]. (2021-05-11)[2023-12-09].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5/t20210510_1817180.html.
[17]人民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鑒而豐富[EB/OL].(2019-05-15)[2023-12-09].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515/c40531-31085100.html.
[1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52.
[19]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11):3-11.
[20]人民網.大力弘揚勞動精神,勤于創(chuàng)造勇于奮斗[EB/OL].(2021-10-03)[2023-12-09].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1/1003/c40531-32245214.html.
[2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0-03-27(001).
[22]檀傳寶.勞動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認識勞動教育概念的基本內涵與基本特征[J].中國教育學刊,2019(2):82-84.
[23]新華網.習近平:把我國基礎教育越辦越好[EB/OL].(2016-09-10)[2023-12-09].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16-09/10/c_135677198.htm.
[24]溫儒敏.如何用好“統(tǒng)編本”小學語文教材[J].課程.教材.教法,2018,38(2):4-9,17.
[25]Fred Inglis. The management of ignorance:A political theory of the curriculum[M]. New York:Basil Blackwell,1985: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