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
摘要: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學的不同階段挖掘出恰當的關鍵點,引領學生言語表達彰顯靈性和智慧,實現“意至而言達”的佳境。
關鍵詞:閱讀教學;語用能力;文體特點;言語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5)05-033-1
一、文本解讀,重視文體特點
我們經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苯處熤挥邢冗\用自己的知識、經驗對文本進行獨到的理解,才能有效地組織全體學生參與言語實踐活動。然而,長期以來,教師對文本的解讀過于注重內容的深挖,忽視對文體的把握,語文課堂呈現出人文泛化、討論泛濫的現象。語文課程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我們不僅要重視語言承載的內容,更應重視語言的外在表達形式,即文體特點,變深挖“寫什么”為探尋“怎么寫”。
我們強調文本解讀要重視文體特點,并不意味著語文教學中要對文體知識進行系統(tǒng)地講解。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必要的文體知識是為了讓學生從宏觀角度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二、對話過程,體現語文味
1.遣詞造句,品味其匠心獨運。
課文中,有很多詞句是作者經過反復推敲的結果。在教學中,我們要抓住這些詞句進行品味,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獨運。
《愛如茉莉》中有這樣一個句子:“初升的陽光從窗外悄悄地探了進來,輕輕柔柔地籠罩著他們?!毖Ψǜ蠋熢趫?zhí)教此處時,緊扣一個“探”字,讓學生思考、比較、揣摩“探”與“照”、“射”的不同,發(fā)現“探”字的妙用。通過這樣抓重點詞進行換詞比較,學生不但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也明白了,作者是運用這些字詞去準確表達內容的。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品味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語言有溫度,字詞知冷暖”,一些關鍵的詞句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能夠成為把握思想感情的突破口。教學時,我們可以以詞語為切入點,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換詞、換句比較或者增刪比較等方法引導學生潛心涵泳和體會,品味詞句背后的溫度。
2.段落結構,領悟其寫作意圖。
作者在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時,按照一定的思路將表達同一意思的句子集中在一起,形成一個自然段。在閱讀過程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了解這個自然段“寫什么”,還要領會是“如何寫”的,從而使學生掌握段落的內部結構,更深層次地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
在對話過程中,掌握段落結構,不僅能讓學生把握段落內部的邏輯關系,同時也可以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不拘泥于零敲碎打,從形式上反觀文本的內容。
3.謀篇布局,把握其語言形式。
歌德曾說過:“閱讀的內容人人看得見,涵義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個秘密?!睆倪@點而言,語文教學應該引領學生探索揭開這個“秘密”的方法,語言形式的學習應該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
《錢學森》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的一篇記敘文。文章選材獨特,構思精巧,運用多種描寫手法,采用倒敘的記敘順序寫出了“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的濃濃愛國情,拳拳報國心。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找出錢學森的語言描寫,引導學生討論錢學森分別在什么情況下說這些話的,讓學生從正面感受錢學森的愛國情;接著,抓住美國海軍的一位高級將領的語言,讓學生從側面領悟錢學森對祖國的無限熱愛;最后,讓學生了解倒敘寫作手法,從整體著眼感知人物急切的報國心。
教學過程中關注文本的謀篇布局,能使學生從表面的理解走向深刻的認識,從內容的糾纏走向形式的把握,高屋建瓴,更深層次地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言語實踐,挖掘語用點
1.精彩之處,仿一仿。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通常會遇到精彩的句子,它們大都句式整齊且運用了某種或幾種修辭手法,我們要有意識地將它們作為言語實踐的語用點。
《莫高窟》一文中飛天部分的描寫文字凝練、句式整齊、畫面感強,是很好的語言訓練點,我毫不猶豫的將之設計為句式仿寫訓練點。在師生合作讀文后,我請同學們發(fā)揮想象,仿照課文的寫法,用“有的……,……;有的……,……”這樣的句式把想象到的飛天姿態(tài)寫一寫。當然讓學生一時之間毫無準備地憑空想象的確有一定困難,為了達到“跳一跳,摘桃子”的目的,我事先選擇了幾幅有代表性的飛天圖,如半空擊鼓圖、仙女散花圖、捧桃獻壽圖。學生興致勃勃地進行仿寫,在之后的交流中,幾乎每一個學生都有話說,其中不乏讓教師耳目一新的精彩句子出現。
2.讀文有感,抒一抒。
語文教材“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意蘊豐富深遠。學生帶著思考、帶著情感學完一課后,內心肯定會掀起一陣波瀾,有對人物精神的欽佩,有對景物的贊美,有對道理的思考,有對美好感情的祝?!绻?,學生的這種體驗沒能及時得以抒發(fā),那它會自然遺忘。所以,這時我們教師要敏銳地捕捉學生情感的漣漪。
我在執(zhí)教《愛如茉莉》一文時,當學生從父母親之間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話語中深切地感受到父母之間那真真切切時,我讓學生將自己對“真愛”的理解寫下來。
3.巧用留白,想一想。
中國畫講究“留白”,留白之處,未曾著墨卻給人以無限遐思,產生“恰是未曾著墨處,煙波浩淼滿目前”的效果。語文教材有好多文章語言精練,細心閱讀,我們就會發(fā)現課文中有一些留白,給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挖掘這些留白,使之成為言語實踐的重要語用點。
如在教學《花瓣飄香》時,小姑娘為了讓生病中的媽媽高興,“偷”摘花瓣送給媽媽。我讓學生想象:小女孩媽媽摸著絨布一樣的花瓣,聞著淡淡的清香,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學生在交流中更加加深了對小女孩的認識,感受到她的懂事、孝順。這樣巧用留白之處,不僅優(yōu)化了課堂結構,對學生進行了生動活潑的語言訓練,發(fā)展了學生的語言,更給了學生馳騁想象的廣闊空間,培養(yǎng)了他們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