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驊
【摘 要】學生的度量意識不是憑空形成的,需要在度量的活動中培養(yǎng)和發(fā)展,而度量原理和方法則需要在大量的實驗中發(fā)現(xiàn)和感悟。度量實驗能夠幫助學生實現(xiàn)對度量方法的自我建構,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文章以“角的度量”為例,闡述如何在度量實驗中發(fā)展學生思維。
【關鍵詞】技能學習 度量實驗 角的度量
量角器作為高度簡約化、高度智慧化的度量工具,其建構過程對學生度量意識的培養(yǎng)和數(shù)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以往因教學設計的偏差,教師容易將學生角色定位成“量角器的使用者”,讓學生進行大量的技能訓練,學生沒有真正掌握其要領,學習效果不如預期。而度量意識的建立和發(fā)展,需要從度量實驗入手。通過調動度量經驗、提出猜想、控制變量、設計量角器,學生逐步感悟到量角器中蘊含的度量的本質,積累了豐富的數(shù)學活動經驗,將度量技能的學習上升到度量意識培養(yǎng)。基于以上認識,筆者以數(shù)學度量實驗為學生主要學習方式,以“角的度量”為例,進行了教學的改進設計。
一、聯(lián)結舊知,調動度量的經驗
師:全鋪、半鋪、邊鋪這三種方法,有什么共同點?
生1:都是用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去量的。
生2:從測量結果可以發(fā)現(xiàn),有多少個這樣的正方形,長方形的面積就是幾平方厘米。
師:回顧一下長度的測量,我們是怎么測量的?
生3:用直尺測量,觀察直尺上的刻度。
師:如何根據刻度判斷長度?
生4:一般我們以1厘米為單位,線段包含幾厘米,長度就是幾厘米。
師:角的度量也需要單位嗎?
度量是將事物的屬性量化,即以一定的標準為單位進行測量。度量角就是以一種統(tǒng)一的度量單位作為標準,對某個角進行測量得出的一種數(shù)據,是對角的大小的描述。
角的度量對象是兩條邊張開的程度,是具有二維特征的特殊對象。因此,學生在理解角的度量時存在障礙,容易誤認為“角的大小”等于角的兩條邊之間的“寬度”,從而得出錯誤的結論:角的兩條邊越長,角的度數(shù)就越大。學生如果對角的度量本質不明,對量角方法的本質理解就會出現(xiàn)偏差。
“角”作為陌生的度量對象,和長度、面積與質量等有著明顯的不同,但其度量原理是相同的,即用具有同一屬性的單位去比較、填充、度量。被測的對象角中包含多少個單位角,它的角度就是多少。學生已經具備長度和面積測量的經驗,這對角的度量的學習具有正向的遷移價值。
筆者教學“角的度量”這節(jié)課時,重在引導學生結合以往的度量經驗,明確度量單位往往比度量對象要小,也就是“以小量大”。接著引導學生類比遷移,對比長度和面積度量,思考角的度量是否也需要度量單位和工具。
在導入階段,筆者讓學生對長方形的面積的測量進行回顧和梳理,以調動學生關于面積測量的基本經驗。接著,出示一個長6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形,組織學生圍繞兩個問題進行交流:你準備怎樣測量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如果只有一個小正方形,怎樣確定面積值?通過交流,學生進一步明確測量面積需要用測量單位,其中“邊鋪”的方法是最佳選擇,它基于測量原理又不囿于測量原理。只需要從“邊”下手,以邊長1厘米的小正方形為單位去度量,有多少個這樣的面積單位,長方形的面積就是幾平方厘米。這一原理將貫穿學生角的度量學習的始終。
二、提出猜想,遷移度量的本質
師:要測量一個角的大小,怎么辦?
生1:可以用三角尺比一比。
生2:如果角的大小是67°呢?
生3:看來角的度量也需要單位。
師:簡單地猜想一下,單位角可能是多少度?
生4:我們測量面積用的是1平方厘米,測量長度用的是1厘米,所以單位角應該是1°。
生5:我不同意,1°角太小了,你能找得到嗎?
我們常??匆妼W生拿著量角器茫然無措的樣子,他們不知道如何擺放量角器,才能使量角器上的“角”與所測量的角重合。
在復習導入的基礎上,學生能夠將長度和面積測量的經驗遷移到角的度量上,初步明確度量角的本質,即包含多少個單位角,被度量的角的度數(shù)就是多少。
教學中,筆者首先讓學生思考:要測量一個角的大小,怎么辦?學生結合度量經驗對如何測量一個角提出猜想??梢越柚浅弑纫槐?,利用已知度數(shù)來測量。經過全班交流,學生意識到如果在三角板上找不到與這個角相匹配的角度,也無法拼接測量得到時,那么這個角的度量就需要單位。
在激烈的討論過程中,學生自主合情推理出角的度量單位的可能樣態(tài)。有的學生選擇1°角,有的學生選擇10°角。學生在選擇時經歷了一個糾結的過程,可以看出他們對1°角和10°角的概念并沒有直觀上的認識,需要從實際生活中進一步建立1°角和10°角的直觀表象。
猜想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對度量角的學習具有正向的遷移價值,為后續(xù)的實驗開展奠定了基礎,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猜想去實驗和去探索,還滲透了對科學研究及其態(tài)度的培養(yǎng)。在達成“用單位角比較”共識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開展之后的小組實驗活動。
三、設計角度量實驗,確定單位角
師:如何證明你們的猜想是準確的呢?
生1:選擇幾個角量一量,通過測量結果來判斷。
生2:測量后,如果和猜想有較大差距,可以對照猜想進行調整。
同桌協(xié)作完成活動一。
活動一:
要求:選擇三角尺或10°角,測量出圖1中3個角的大小,并說說你是怎么測量的。
實驗材料:一副三角尺、若干個10°角、①號角(75°)、②號角(40°)和③號角(36°)。
全班匯報交流。
生3:三角尺上的45°角和30°角拼接在一起,可以和①號角相匹配。
生4:②號角的度數(shù)不是我們熟悉的,但它可以用4個10度角拼起來去量。
生5:測量③號角用不上4個10°角,但是3個又不夠,它的度數(shù)應該在30°~40°。
師:③號角很特別,怎樣才能較為準確地測量出它的度數(shù)呢?
小組討論,其他學生補充:還需要比10°角更小的角,要繼續(xù)往下分。
學生在測量的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用三角尺上的45°角和30°角拼接后,正好與①號角相匹配,角度就是75°。②號角,4個10°角拼起來可以測量,角度是40°,但實際拼接的過程并不順利,需要同桌協(xié)作。學生感慨:如果有合適的測量工具便能夠事半功倍;測量③號角,發(fā)現(xiàn)角度在30°~40°,需要把10°角繼續(xù)細分,比如1°角。三個角的設計是有梯度的,旨在引導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不斷質疑,在解決困難的過程中,啟發(fā)學生用作測量單位的角應盡可能小,而1°角能滿足測量所有角的大小的需要,比較精確。但是,這個“1°角”實在太小,實際操作會比10°角更加不方便,容易數(shù)錯。
在這個基礎上,筆者提出設問:如何保留“1°角”的優(yōu)勢而彌補它的不足?順勢引導學生把單位小角合并為半圓工具,這樣就非常巧妙地揭示了“量角器就是單位小角的集合”。活動一既突出了度量的原理,又建立了“1°角”和“10°角”的直觀表象,突出了角的單位的認知,讓學生明白用1°角這個單位去量,其結果就是多少度。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筆者抓住“學生的認知沖突”這一核心,引導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不斷改變量角方法,并調整單位角的度數(shù),在一次次思維爭辯中明確、理解、應用1°角。此外,結合設問促使學生發(fā)現(xiàn)和辨別1°角的特征,為學生真正理解量角器的本質打好基礎。
四、控制變量,感悟量角的本質
學生獨立完成活動三后,小組交流。
師:你是怎么量的?上來演示給大家看。
生1演示測量125°角的過程。
教師相機點撥,強調“點重合,邊重合”。
生2演示測量55°角(不同朝向),認為度數(shù)也是125°。
生3:我不同意,這個是銳角,應該是55°。我是這么量的。
生3先把角旋轉,調整到同一個朝向,測量結果是125°。
生4:我們小組發(fā)現(xiàn)可以不用旋轉,只要再添一圈刻度。
生4展示兩圈刻度量角器。
教師組織學生嘗試畫第二圈刻度,再次量角,總結量角方法。
教材中的量角器作為一個“成品”被直接呈現(xiàn),它是怎么出現(xiàn)的?它的構造原理是什么?中心點、零刻度線、內外刻度線等這些晦澀的、抽象的數(shù)學概念又該怎么理解?對學生來說這些疑問都給認識角的度量的原理造成障礙,學生不了解量角器的來龍去脈,對量角器的結構特點也不理解。
為了有效突破這一難點,教師應為學生認識量角器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間,引導學生參與對量角器的制作中,把學生的角色從“量角器的使用者”解放出來,在探索和實踐中有效轉變?yōu)椤傲拷瞧鞯脑O計者”。
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講解、示范操作,按部就班地直接教授度量的基本規(guī)則,而后學生模仿并反復操練的教學方式,以此來解答學生的疑問。學生無法真正參與其中,很難在操作和嘗試中發(fā)現(xiàn)問題,學習效果也不理想。
因此,教師需要對量角器的結構和使用的教學步驟進行合理的設計和分解。于是,筆者對現(xiàn)有教材進行了補充,設計了活動二、活動三的測量實驗活動。
活動二:用若干個10°角擺出90°角。
實驗材料是若干個10°角。首先,學生展示擺一擺的過程。其次,教師用課件動畫演示。在這個基礎上,筆者提出設問:如果再加90°,會是怎樣的?接著教師用課件動畫演示,18個10°也就是180°,形成了一個半圓。教師帶領學生10°、10°地數(shù),使學生再次充分感受單位角累加的過程,領悟量角器的本質,為理解量角的原理打下堅實的基礎。最后,利用提供的“簡易量角器”讓學生初步練習量角。
這個實驗活動的變量是什么?
從“10°角”推廣到“簡易量角器”。通過這一變化讓學生親歷量角器的動態(tài)“漸變”過程,賦予其“現(xiàn)實需要”,促使學生理解量角器的來龍去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先展示無刻度的量角器,讓學生初步認識量角器的“雛形”。相比于“成品量角器”,簡易量角器線條稀疏、無刻度。正因為這個特點,學生掌握量角的方法時減少了很多干擾,對于學習量角方法有較大的優(yōu)勢。
教師按需給予了學生“10°角”這個直觀材料,一方面從建立角的大小的量化觀念出發(fā),引導學生在觀察和操作等過程中聚焦量角器的本質,使學生鞏固“量角器的本質是單位小角的集合”的認識;另一方面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引導學生對單位小角的選擇進行優(yōu)化。擺一擺的操作活動,學生充分參與量角器的制作過程中,同時教師借助課件演示,為學生認識半圓形量角器的形成提供了感性材料。
活動三:安排學生測量兩個開口正好相反的角——125°角和55°角。(如圖2)
這一活動的變量是從單圈刻度過渡到兩圈刻度。觀察平時的教學,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對量角器上兩圈刻度的作用和由來,并不太理解。“尺”作為學生最熟悉的度量工具,只有單向刻度。如果量角器只有單向刻度,那么量不同朝向的角的大小就非常麻煩,因此不得不在內圈也加上刻度。通過這個活動,進一步突顯矛盾沖突,產生一種強烈的心理傾向,即量角器要有內外兩圈刻度,到此,一個完整的量角器成型了。這樣一來量角器成了學生自己的作品,學生自主建構起量角器這一模型。
為了讓學生正確地量角,筆者改變了策略。除了安排學生上臺展示量角的過程,集體交流,還組織小組互相學習量角方法,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動手操作,觀察別人是怎么量的,引導學生之間互相啟發(fā)。最后,安排學生開展“讀角”游戲,引導學生思考要度量的角與哪條始邊重合,重點關注從哪邊的0°開始讀起,從而幫助學生真正理解角的度量的內在原理。學生在這樣真實、自然、動態(tài)的游戲過程中不斷積累量角的經驗,繼續(xù)加深對內圈和外圈的區(qū)分,從而將度量規(guī)則自我內化。
度量意識的形成不是憑空出現(xiàn)的,需要在實踐中培養(yǎng)。提升技能學習,要以學生的實質發(fā)展為目標,以數(shù)學實驗為依托,創(chuàng)造性地構建技能學習的方式,通過數(shù)學實驗促進學生思維的縱深發(fā)展,才是技能學習的核心和最終歸宿。
注:本文系南京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課題“指向核心素養(yǎng)提升的‘好玩數(shù)學課實踐”(課題批準號:L/2021/230)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