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蘇明
【摘 要】新課標的發(fā)布并不能即刻消融理念與實踐之間的高墻壁壘,如何在小學信息科技課堂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yǎng),仍值得一線教師探究。文章以“克隆”一課教學為例,從學科視角出發(fā),分析解構(gòu)“學什么”“為什么學”“如何學”“怎么用”這四個問題,并通過課堂實踐與反思,探究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信息科技課堂實施路徑。
【關鍵詞】學科視角 核心素養(yǎng) 問題解決
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隨著《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發(fā)布不斷深化,核心素養(yǎng)作為價值指向被反復提及,但理念與實踐之間的高墻壁壘并未自然消融,課堂教學作為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一環(huán),仍然有較大的改進空間。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是何模樣,一線教師很多時候仍處于“迷霧”之中。究其原因,是理念與現(xiàn)實之間缺少切實可行的路徑。我們不妨先將“云端”的理念放一放,回到一堂信息科技課必須面對的四個問題:“學什么”“為什么學”“怎么學”“如何用”,再嘗試從學科視角去思考幫助學生解決這些問題,這也許是一條可行之道。
一、課例解構(gòu)
文章以算法模塊中的“克隆”一課為例,嘗試從上述四個問題出發(fā)梳理本課內(nèi)容,探尋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信息科技教學實施路徑?!皩W什么”是一個看起來容易回答卻又很重要的問題。從雙基層面看,學生應掌握的雙基目標:了解“克隆”含義,學會“克隆”操作。“為什么學”解決的是學生學習原動力的問題,也是教學活動開展正當且必需的理由。就本課而言要解決的問題是讓學生體會:克隆好在哪?學習它有何意義?在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又占有怎樣的地位?“怎么學”是學習的手段與方法,是教師通過何種設計路徑讓學生在習得過程中獲得內(nèi)在發(fā)展,而這兩個問題,我們可以一并從“問題解決層面”分析。在本課的學習中,學生通過不同情境下的“克隆”應用,習得優(yōu)化問題解決的方案,提升問題解決的能力?!叭绾斡谩?,既是學生學到什么程度的問題,也是教師要思考引導學生走到哪里的問題。從學科思維層面解讀,引導學生將圖形化編程中的角色與克隆置于對象、關系之中加以觀察和管理,使其逐步具備理解和管理對象世界的基本觀念和基本方法,并獲得從對象管理中獲益的體驗?;谝陨戏治?,筆者將本課的教學設計進行了解構(gòu)(如圖1)。
二、課例實踐
基于上述分析,筆者以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實施為例加以說明,以證其合理可行。
【任務一】車位排整齊
用你擅長的方式為“智能停車場”設計第一排12個車位,要求排列整齊。
現(xiàn)場實錄:學生用“復制角色”和“應用圖章”兩種方式完成,師生總結(jié)兩種方式的特點及任務切合度。
【設計意圖】舊知復習:“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薄翱寺 背蹩此坪跏且粋€獨立于編程知識體系之外的功能,甚至在其他編程語言中也較為少見,在教學中如果不將之與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系做鏈接,而讓其完全獨立于原有知識體系之外,則不利于習得與運用。克隆原意就是“復制”,其與“直接復制”及“圖章功能”在本意上有相通之處,因此,在此處設置有關“復制”與“圖章”的復習環(huán)節(jié),一是為了讓“克隆”在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系上找到可以生長的節(jié)點,二是分析舊知的優(yōu)缺點,為后面即將學習的新知—“克隆”的學習做鋪墊。
【任務二】太空生存挑戰(zhàn)賽
師生競速:修改“太空生存挑戰(zhàn)賽”游戲,使游戲中有200顆運動著的大小不一的隕石。
現(xiàn)場實錄:學生陷入任務困境,用“應用圖章”發(fā)現(xiàn)復制出的隕石不會動,用手動“復制角色”發(fā)現(xiàn)效率低,每個大小一致。教師1分鐘成功完成挑戰(zhàn)。
【設計意圖】新知導入:“進退維谷,柳暗花明?!蓖环N方法在不同的情境中可能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在第一個挑戰(zhàn)環(huán)節(jié)看似更智能的圖章,在這一問題情境中表現(xiàn)得完全“無能為力”,而看似“笨”方法的復制還能部分解決問題,當然也有較大的局限性,此時引出新知“克隆”無疑會對學生們產(chǎn)生極大的興趣。正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既達到了激趣的目的,又解答了“為什么學”的問題。此時幫助學生從對象屬性的視角厘清三者的關系(見表1):復制可以獲得完全一樣的獨立的新對象,手動操作;圖章只能復制對象的外部屬性,不能復制角色自帶的腳本,具備自動化屬性;而克隆既可以復制角色的外部屬性,也可以繼承原角色的腳本,內(nèi)外兼得,具備自動化屬性。
【任務三】隕石動起來
通過完成“隕石動起來”的任務,學會使用“克隆組”控件。
現(xiàn)場實錄:學生迫不及待使用“克隆組”控件,但一定會遇到問題。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克隆組”控件,最終學會使用克隆功能。
【設計意圖】雙基達成:“按圖索驥,引水入渠。”解決了“為什么學”的問題,接下來就要面對“怎么學”的問題。圖形化編程之所以有“零門檻”的特點,很大原因是其有很多好的設計,在教學中如果能引導學生去觀察發(fā)現(xiàn)這些設計,無疑能幫助學生更快地走上學習的“高速公路”。從對象管理來看,我們很容易從顏色分類上找到克隆的上位屬性??寺儆诳刂颇K,與之相關的控件有三個,分別是:克隆、啟動和刪除。從控件名稱來看,學生就大致可以了解每個控件的作用,也就可以大致推斷出克隆技能的操作步驟:先克隆“對象”,再啟動“克隆體”,也就是先復制外部屬性,再繼承內(nèi)部屬性,再通俗地說就是,“先畫外形,再賦生命”。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從對象屬性的視角可以清晰明了地掌握克隆的運用方法,達成雙基要求。
【任務四】場景挑戰(zhàn)賽
一星挑戰(zhàn):“大魚吃小魚”,要求:(1)用“克隆”的方法,改編“大魚吃小魚”的游戲;(2)有10條游動的小魚。
二星挑戰(zhàn):“下雪嘍!”要求:(1)至少有50片雪花;(2)雪花大小不一。
三星挑戰(zhàn):“沙灘腳印”,要求:(1)小貓走過沙灘,沙灘上留下一串腳??;(2)腳印依次逐步消失。提示:(1)使用“等待”功能塊;(2)消失可用“刪除克隆體”或“虛像”特效。
現(xiàn)場實錄: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能力選擇挑戰(zhàn),最終一、二星任務全部挑戰(zhàn)成功,三星任務部分完成。
【設計意圖】問題解決:“知識技能,思維審美?!痹诮鉀Q了“為什么學”和“怎么學”的問題后,“如何用”就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從技術層面看,可以將技術應用分為“簡單模仿—局部修改—精細作業(yè)”三個層次;從創(chuàng)意層面看,可以將創(chuàng)意設計分為“模仿—自趣—創(chuàng)新”三個層面,而每一次修改和創(chuàng)新,都是基于對象屬性的調(diào)整與重組,基于此設計的問題解決環(huán)節(jié),旨在幫助學生完成新知的內(nèi)化過程,促進其思維階段由識記、理解的低階思維過渡到應用、創(chuàng)新的高階思維,完成從知識技能到思維審美的自然升級。
三、課例反思
本節(jié)課教師從幫助學生解決四個問題入手,重新審視本課的教學內(nèi)容,突破了傳統(tǒng)信息技術教學“重技術而輕思想”的禁錮,融入“面向?qū)ο蟆钡膶W科思想后再設計,使得學生不僅學習了圖形化編程中克隆的使用方法,更了解了通過對象來觀察與管理信息世界的基本觀念和基本方法?;趯W科視角的教學設計,真正把握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義,對學生從知識技能到思維審美的提升都能起到較好的效果,使每個層次的學生均有所收獲。
(一)把握“雙基”——面向?qū)ο蟮囊暯?/p>
克隆,其本質(zhì)仍是“復制”方法的一種,但與學生原有知識體系中的復制與圖章又有著較大的不同。從面向?qū)ο蟮囊暯莵砜矗簣D章和克隆分屬圖形化編程的不同功能模塊,這就決定了其屬性的不同。圖章是畫筆模塊,決定了其只具備復制對象外部屬性的功能;克隆屬于控制模塊,除了可以復制對象的外部屬性外,還擁有控制功能,因此,也具備繼承原對象腳本的功能;而操作層面的“復制”僅僅是復制這一操作系統(tǒng)通用技能在圖形化編程軟件中的一種表現(xiàn)?;诖艘暯强础翱寺 ?,我們就能較為容易地發(fā)現(xiàn)克隆的優(yōu)勢,更好地理解分解克隆操作步驟的意義。
(二)問題解決——構(gòu)建從雙基到思維的內(nèi)在橋梁
就本課整體教學設計而言,我們有兩個層次的問題需要解決:一是課堂主線的大問題:“為什么要學克隆”“怎么學習克隆”“克隆怎么用”“還能用在哪些情景中”,解決好這些問題,也就形成了本課教學一條邏輯清晰的主線,有了清晰的來龍去脈,才能使學生有序而深度的學習成為可能;二是實施層面的具體問題:克隆的具體操作,以及在不同的問題情境中如何靈活運用克隆,優(yōu)化方案解決問題。教師如果只關注知識或技能的教學,而不深入研究如何運用知識或技能去解決問題,就無法為學生提供足夠多的應用場景;沒有這些應用場景的支撐,就更談不上構(gòu)建雙基到思維的內(nèi)在橋梁,再談學生的發(fā)展,往往可能只是浮于表面。
(三)思維審美——梯度教學追求的終極目標
學生從一堆堆角色的復制,到一個個圖章的呈現(xiàn),再到一段腳本,就能體會到克隆本身就是一種美。這種美,是簡潔美,腳本寥寥數(shù)塊;這種美,是復雜美,演繹千變?nèi)f化;這種美,是管理美,角色清晰明了;這種美,是思維美,擁有無限可能。這是一個認知逐步推進的過程,從陌生到聯(lián)系,從聯(lián)系到區(qū)別,從簡單模仿到復雜創(chuàng)新,清晰地展示了克隆相關的知識體系。這樣的環(huán)節(jié)安排和思路指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形成較為穩(wěn)定的知識結(jié)構(gòu),獲得認知對象世界的基本觀念和基本方法。教師應把課堂建構(gòu)從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定位提升到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高度,即為改變思維、啟迪智慧而教。
【參考文獻】
[1]李藝,鐘柏昌.談“核心素養(yǎng)”[J].教育研究,2015(9).
[2]成尚榮.把學生帶到高速公路的入口處[J].人民教育,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