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興》是當代著名作家賈平凹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其中涉及大量陜西民俗文化相關(guān)詞匯。韓斌對《高興》一文中文化負載詞的有效翻譯,為該小說在英語世界的成功推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本文擬從紐馬克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理論出發(fā),對《高興》一文中的文化負載詞譯例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韓斌較好地利用了紐馬克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的技巧,成功地翻譯了小說《高興》中的文化負載詞。
【關(guān)鍵詞】 《高興》;文化負載詞;語義翻譯;交際翻譯
【中圖分類號】H31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02-009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2.032
文化負載詞(Culture-Loaded Words)是指標志某種文化特有事物的詞、詞組和習語。這些詞匯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長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的活動方式。[1]232文化負載詞凝聚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特有的文化內(nèi)涵,在當今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過程中,文化負載詞因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復雜性,反而成為文化外譯傳播的難點。因此,漢語文化負載詞的英譯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知網(wǎng)可查的有關(guān)《高興》文化負載詞或文化專有項英譯研究的論文有九篇,有的是從文化圖式理論[2]、關(guān)聯(lián)理論[3]、生態(tài)翻譯理論[4]、目的論[5]以及功能對等理論[6]探討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有的是從譯者慣習和翻譯規(guī)范[7]來分析《高興》英譯本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情況,還有的則是單純地對《高興》英譯本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現(xiàn)象進行解釋或批評,但尚且缺乏從紐馬克翻譯理論的視角對《高興》進行的研究。
紐馬克的語義翻譯強調(diào)在譯入語句法結(jié)構(gòu)和語義允許的范圍內(nèi),盡可能地傳達原語精確的含義;而交際翻譯則試圖使用譯入語讀者熟悉的表達方式來實現(xiàn)信息傳遞,使譯文對譯文讀者產(chǎn)生與原文對原文讀者一樣的效果。文化負載詞的翻譯要求譯者在準確傳達原語文化含義的同時又能確保譯入語讀者理解原文的內(nèi)容,以此達到不同文化之間的有效交流。由此可見,以紐馬克翻譯理論為理論依據(jù)研究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其優(yōu)勢顯而易見。
一、《高興》作品簡介
《高興》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賈平凹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講述了城市中拾荒人的命運。小說描繪了農(nóng)民工進城務(wù)工的生活圖卷,不僅反映出當時拾荒者的生活狀態(tài),更反映出整個西安城里各行各業(yè)的外來打工者的生存現(xiàn)實。此外,《高興》一文還富含大量描述土味人名、迷信習俗、特色小吃和菜肴以及鄉(xiāng)土語言等詞匯,是讀者了解陜西民間文化習俗的重要媒介。
二、紐馬克翻譯理論
彼得·紐馬克是英國籍捷克著名的語言學家、翻譯家和翻譯理論家。1981年,在《翻譯問題探討》中,紐馬克提出了“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強調(diào)了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的區(qū)別,并且對兩種翻譯策略的本質(zhì)和適用范圍進行了準確的闡述,這是他對翻譯理論的最大貢獻。[8]
紐馬克(2001)認為,“交際翻譯試圖使譯文對譯文讀者產(chǎn)生一種效果,這效果要盡可能接近原文對源語讀者所產(chǎn)生的效果。語義翻譯試圖在譯入語的語義和句法結(jié)構(gòu)允許的范圍內(nèi)傳達原作的確切上下文意義。”[9]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的區(qū)別在于:首先,語義翻譯較為客觀,講究語言表達的準確性,服從原語文化和作者,不改變原文中富有民族文化色彩的概念,力求保留原作者的語言特色和獨特的表達方式。[10]交際翻譯則較為主觀,只注重譯文讀者的反應,為幫助讀者閱讀和理解,譯文一般以譯入語和譯入語文化為中心,以此達到交際的目的。其次,語義翻譯在語言結(jié)構(gòu)和整體表達上應盡量使譯文向原文的形式靠近,甚至對于原文表達有誤之處,譯者也應當遵從原文作者的表達方式,而交際翻譯則可以擺脫原文語言結(jié)構(gòu)的束縛,在翻譯時,譯者可以選擇使用譯入語讀者習慣的表達,使譯文流暢、地道。
三、對《高興》英譯本的文化負載詞翻譯策略研究
根據(jù)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1945),文化負載詞分為五大類:生態(tài)、物質(zhì)、社會、宗教和語言文化負載詞。小說《高興》中廣泛涉及了這五類文化負載詞,本文擬從紐馬克翻譯理論的視角對《高興》一文中的生態(tài)、物質(zhì)、社會和語言文化負載詞的英譯舉例分析。
(一)與生態(tài)文化有關(guān)的文化負載詞
生態(tài)文化負載詞,包含某個民族或國家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地理環(huán)境、動植物以及人體相關(guān)的詞匯。[11]由于生活的自然環(huán)境以及中西思維方式的不同,生態(tài)文化負載詞在中西方文化中呈現(xiàn)出差異性。小說《高興》中有許多關(guān)于陜西當?shù)亟值?、寺廟和園林的地名。
例1 ST:他說塔街,塔街我不知道。[12]64
TT:“Pagoda Street” he said. I didn't know it.[13]106
地名是人們對各個地理實體賦予的專有名稱,每一個地名的誕生,都蘊含著人文、歷史、地理等多方面的文化因素。[14]中西方國家因其歷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在對地理位置命名時也表現(xiàn)出極大的差異性。中國的地理名稱,有的和歷史文化有關(guān),比如以英雄人物姓名、文化古跡以及重大歷史事件命名;有的則和地理實體有關(guān),比如以自然地理實體、人文地理實體、地理方位等命名。在小說《高興》中,那條古董市場所在位置的街道名叫“塔街”,因為街道里邊有一座塔。塔又可分為像塔形的建筑物和佛教的建筑物兩大類,一般的塔譯作tower,而古時用于供養(yǎng)舍利等圣物吉祥物、紀念圣者的佛塔一般稱為pagoda。譯者將塔街譯為“Pagoda Street”,正是因為在小說中,這是一座刻有碑文的佛塔,相傳鎖骨菩薩曾在此普度眾生。譯者采用語義翻譯策略,在保留中國傳統(tǒng)地名形式與意義的基礎(chǔ)上,又譯出了塔街一詞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還能幫助目標讀者理解上下文語境中有關(guān)鎖骨菩薩的描寫。此外,《高興》一文中類似的翻譯還有諸如清風鎮(zhèn)(Freshwind Township)、永樂街(Eternal Happiness Street)等。與上述翻譯方式不同的是,小說中還有一些地名譯者采用的是音譯加直譯的翻譯方式,比如興善寺(Xing Shan Temple)、大明宮(Daming Palace)。在地名的專名如興善、大明的部分采用音譯的方式用漢語拼音拼寫,在通名如寺和宮的部分使用直譯的方式。這樣的翻譯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既忠實了原文,又譯出了地名的內(nèi)在含義,既實現(xiàn)了文化傳播的意義,又達到了交際的目的。
(二)與物質(zhì)文化有關(guān)的文化負載詞
物質(zhì)文化負載詞指的是不同文化中特有的人造物,涉及衣食住行等多個方面,這類詞匯一般與當?shù)鼐用竦娜粘I钕⑾⑾嚓P(guān)。物質(zhì)文化是由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生存和生活需要而創(chuàng)造的各種物質(zhì)產(chǎn)品形成的。[15]74由于各個民族生產(chǎn)生活的方式各異,所以其物質(zhì)文化也存在巨大的差異性。食物名稱是《高興》一文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各式各樣的面食到名字各異的餅和饃,這些都反映著陜西當?shù)鼐用癃毺氐娘嬍沉晳T。與西方簡單的“noodles”表述不同的是,中國食品原材料、本土烹飪方式以及食物切分方式的多樣性,使得其面條成品的多樣化。
例2 ST:面食有油潑面、擺湯面、臊子面,還有大盤雞拌面。[12]51
TT:in chili oil,in soup,with meat sauce,and noodles with chicken and hot pepper in a huge bowl.[13]86
油潑面是陜西傳統(tǒng)的特色面食之一,它與普通的面條最主要的區(qū)別在于:制作油潑面時,先將蔥花碎、胡椒粉等佐料和辣椒面一起平鋪在面上,然后用熱油澆在調(diào)料上面。熱油和辣椒面則是油潑面區(qū)別于其他面條的顯著特征。韓斌將油潑面一詞譯作“noodles in chili oil”,其中面條是油潑面的主要原材料,辣椒面和熱油是油潑面的輔料。譯者采用語義翻譯的策略直接譯出食物主要原材料和輔料的翻譯方式,一方面能達到保留中國本土食物的特色,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另一方面,譯入語讀者也能大體上透過譯文得到該食物的基本信息,達到原語信息的有效傳遞,以此保證跨文化交際目的成功達成。同樣的,把湯面譯作“noodles in soup”,臊子面譯作“noodles with meat sauce”以及大盤雞拌面譯作“noodles with chicken and hot pepper in a huge bowl”都是屬于直譯主要原材料加輔料的翻譯方式。這樣簡潔明了且地道的表達方式,既符合譯入語語言規(guī)范,使目的語讀者能讀懂、理解,又做到了忠實原語語言和文化。
(三)與社會文化有關(guān)的文化負載詞
社會文化負載詞主要涉及與生活方式、禮儀、價值觀和信仰等社會文化相關(guān)的各個方面的詞匯,該類詞匯具有較強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獨特性,在其他文化中很難找到與其對應物。[15]75《高興》中包含大量諸如稱謂語和風俗禮儀等相關(guān)的社會文化負載詞,正是這些反映社會文化的詞匯展現(xiàn)出陜西地區(qū)特有的文化。
例3 ST:“是劉高興,劉高興!以后不準再叫劉哈娃,叫劉哈娃我不回答,我的名字叫劉高興!”[12]11
TT:“Happy Liu,that's what I'm called from now on.No more ‘Hawa Liu.If you call me that,i won't answer.”[13]19
眾所周知,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姓名通常都不僅僅是個簡單的稱呼,一般都蘊含著作者想傳達的深層次的含義。[16]劉高興和劉哈娃都是指小說的男主人公,哈娃是他的原名,當他離開清風鎮(zhèn)來到西安城以后,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像城市人,他便給自己改名為劉高興。譯者將劉哈娃直接音譯為“Hawa Liu”,這樣直接音譯的方式,簡潔明了,既展現(xiàn)了農(nóng)村質(zhì)樸的鄉(xiāng)土氣息,又使得譯文節(jié)奏緊湊。劉高興是來到縣城后哈娃給自己新起的名,“高興”一詞傳達出他來到大城市難以言表的激動愉悅的心情,更是暗示城市人的身份能給他帶來更多“快樂”和幸福感,而這些都是“劉哈娃”所在的農(nóng)村環(huán)境無法滿足他的。因此,譯者將劉高興直接譯作“Happy Liu”,不僅同“Hawa Liu”形成鮮明對比,更是將小說男主人公的心理路程轉(zhuǎn)變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男主人公名字的變化也恰是映射出他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
(四)與語言文化有關(guān)的文化負載詞
語言文化負載詞指富有文化內(nèi)涵和民族特色的表達、詞匯和習慣用法等。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一個民族的語言不僅是用于交流的工具,更是該民族文化特色的體現(xiàn)。漢語中含有大量的典故、四字成語、諺語和歇后語等等,這些表達因其特殊的語義和表達方式,負載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和民俗習慣。《高興》一文中就有大量的四字成語和固定表達,這些詞語大多簡潔有力且富含修辭色彩,部分能從字面意思結(jié)合上下文語境推斷出其深刻意義,而部分只能通過闡釋原文文化內(nèi)涵來實現(xiàn)信息的有效傳遞。
例4 ST:山窮水盡時突然有了柳暗花明,我的心情開朗了。[12]240
TT:Just when things had looked really bleak, here was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and i cheered up.[13]374
“柳暗花明”,原形容綠柳成蔭、繁花似錦的景象。也比喻經(jīng)過一番曲折后,出現(xiàn)新的局面。小說中孟夷純因涉嫌非法賣淫被捕,拯救她的唯一途徑就是上交五千塊錢罰金,可是五千塊對于高興來說無疑是天價,身邊的朋友能給予的幫助又微乎其微。在高興走投無路之時,突然就想起了韋達,想來他是孟夷純的朋友,又是個不缺錢的大老板,思緒飄到這里的時候,高興的心情突然就明朗了起來,正可謂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傲祷鳌币辉~,如果直接翻譯的話應當為“dense willow trees and bright flowers”,描繪的正是綠柳成蔭、花繁似錦的景象,但是在該語境中如此翻譯必然會令目標讀者感到費解。而文中譯者將其處理為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意為隧道盡頭的光亮,恰是用來比喻絕境中的希望。這一翻譯方法將“柳暗花明”一詞的隱含意義有效地轉(zhuǎn)換為非隱含意義,能讓讀者更加清晰地理解“柳暗花明”的內(nèi)在含義,并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的目的。
四、結(jié)語
紐馬克的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理論為文學作品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提供了一個新的理論視角。韓斌翻譯的《高興》融合了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各自的優(yōu)勢,在保留原語文化特色的基礎(chǔ)上又成功地實現(xiàn)了交際的目的。一方面,對于諸如附有隱含意義的人物姓名、地名和食物名稱等詞匯,韓斌選擇使用直接翻譯或是音譯的方式保留文學作品的原汁原味;另一方面,對于那些對西方讀者而言晦澀難懂、存有疑惑的詞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獨有的習俗、禮儀等,譯者選擇交際翻譯的策略,在盡可能使用譯入語讀者熟悉的句式來幫助譯文讀者理解的同時,又不忘傳遞中國文化的初心。
此外,文中對于部分詞匯直接采用音譯的翻譯方法會給目標語讀者帶來疑惑,可以通過添加注釋的方式補充說明,以便目標語讀者更好地理解原語的含義又不至于造成原于文化特色的丟失。通過對紐馬克翻譯理論的視角下文學作品中文化負載詞翻譯情況的探究,本文希望能為今后中國文化負載詞的英譯實踐和譯介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232.
[2]王丹丹.文化圖式理論視角下《高興》中文化負載詞英譯研究[D].四川外國語大學,2019.
[3]梁倩.關(guān)聯(lián)理論視角下《高興》文化專有項的英譯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9.
[4]程彬.生態(tài)翻譯視角下《高興》英譯本研究[D].河南工業(yè)大學,2020.
[5]史嘉維.目的論視角下《高興》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探微[J].海外英語,2018,(17):138-139.
[6]張婷婷.功能對等理論視角下《高興》中文化特色詞的翻譯研究[D].西北大學,2021.
[7]馬如桃,路東平.翻譯規(guī)范與譯者慣習視角下當代文學作品的外譯——以《高興》英譯策略研究為例[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5(03):112-116+130.
[8]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9]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10]嚴明.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理論與實踐[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09:61.
[11]周衛(wèi)濤.《論語》生態(tài)與物質(zhì)文化負載詞的英譯比較——以辜鴻銘與理雅各的英譯版本為例[J].欽州學院學報,2017,32(08):55-60.
[12]賈平凹.高興[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13]Harman,N.Happy Dream[M].Seattle:Amazon Crossing,2017.
[14]黃煒.論地名命名與更名的文化傳承[J].中國地名,2012,(10):19-21.
[15]王珺.跨文化視域下的英漢翻譯策略探究[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20.
[16]陳艷,金仁旻.《紅高粱》英譯本人名翻譯策略的社會符號學解讀[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3(07):145-147.
作者簡介:
王麗君,女,江西上饒人,哈爾濱師范大學西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研究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