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瓊 陶春暉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國醫(yī)學院中醫(yī)臨床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1)
東漢張仲景之《傷寒雜病論》一書,有效指導著后世醫(yī)者的臨床實踐,歷代醫(yī)者無不推崇。而其中所蘊含的重脾胃之學術思想對后世醫(yī)者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正是在對仲景脾胃學術思想揭示、繼承、發(fā)展過程中,脾胃學說逐漸形成,成為中醫(yī)學術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金元醫(yī)家劉完素,《河間府志》對其評價到:“鄚之有扁鵲,河間之有劉守真……皆精于歧黃者”,將其醫(yī)術與神醫(yī)扁鵲相提并論,是開創(chuàng)金元時期醫(yī)學爭鳴先河的醫(yī)家,其學術思想促進了醫(yī)學的發(fā)展,而自成河間一派。劉完素尊崇仲景,在其所作《素問玄機原病式》自序中說:“仲景者,亞圣也,雖仲景之書未備圣人之教,亦幾于圣人。“《河間府新志》卷十三《人物志》:“說者以完素《要旨論》《原病式》作而《內(nèi)經(jīng)》之旨昭如日月;《直格書》《宣明論》作而長沙之法約如樞機,則河間為有功云”。[1]可見劉完素學術思想承繼于仲景。劉完素對仲景脾胃學術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思路如何呢?經(jīng)對劉完素著作研究發(fā)現(xiàn),其主要從脾胃氣機升降失常、恢復脾胃氣機角度繼承和發(fā)展了仲景學術,其思路對今天研究前賢經(jīng)驗頗有啟示。今將劉完素對張仲景脾胃學術思想的繼承、發(fā)展思路簡述如下。
《素問·六微旨大論》中說:“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于地;地氣上升,氣騰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碧斓亻g的氣存在著升降運動,升降相因,生生不息,產(chǎn)生了天地間各種變化。又說:“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睔獾纳党鋈脒\動不僅存于天地間,世間萬物無不具備,氣的升降出入是生命體的基本活動形式。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碧斓亻g氣機的升降形成了清升濁降,在人體又當如何呢?“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fā)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比绻麣獾纳凳С?,清陽、濁陰不能到達其該到的地方,則各種疾病會相繼出現(xiàn)。
脾胃為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脾胃氣機升降的生理平衡一旦被打破,則出現(xiàn)“清氣在下,則生飧瀉;濁氣在上,則生 脹”(《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的病理狀態(tài)。針對脾胃氣機升降失常,導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的各種臨床病證,仲景以升清、降濁恢復脾胃氣機為主旨。并在《素問·至真要大論》之“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的用藥原則指導下,以辛味升散升發(fā)清陽,以苦味降泄以降陰濁,又有寒熱錯雜在中者予寒溫并用,開辛開苦降、寒溫并用之先河[2]。其以辛開苦降、寒溫并用之法,開中焦之郁結,復脾胃氣機之升降,謹守病機。如治熱結陽明之燥屎內(nèi)結的三承氣湯中大黃之苦寒清降;如治療邪熱內(nèi)陷陽明之下利的葛根黃芩黃連湯,以葛根之辛升合黃芩黃連之苦降,恢復中焦脾胃之氣機;再如治療寒熱錯雜于中之心下痞的半夏、生姜、甘草瀉心湯,三方以生姜、半夏之辛溫配黃芩、黃連之苦寒,辛開苦降、寒溫并用以解寒熱錯雜于中之氣機失調(diào)。仲景這一恢復脾胃氣機的治療思路從宏觀上給后世醫(yī)家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后世選方用藥治療脾胃病的基礎。
劉完素在繼承仲景緊扣脾胃氣機之升降,以辛開苦降、寒溫并用治療脾胃病證的學術思想基礎上,結合其所創(chuàng)玄府學說從微觀上對恢復脾胃氣機給出了自己新的見解。
2.1 玄府學說 劉完素之“玄府”學說源出《內(nèi)經(jīng)》,在《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火類》[3]中指出玄府:“然皮膚之汗孔者,謂泄氣液之孔竅也,一名氣門,謂泄氣之門也。一名腠理者,謂氣液出行之腠道紋理也;一名鬼神門者,謂幽冥之門也;一名玄府者,謂玄微府也。”且玄府“無物不有,人之臟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之萬物,盡皆有之,乃氣出入升降之道路門戶也?!毙侨梭w組織器官中無處不在的、幽隱玄微的、氣液出入升降的門戶,是與氣機升降密切相關的微觀孔竅。
一旦玄府閉塞,則“氣液、血脈、榮衛(wèi)、精神,不能升降出入”,而導致“目無所見,耳無所聞,鼻不聞臭,舌不知味,筋痿骨痹,齒腐,毛發(fā)墮落,皮膚不仁,腸不能滲泄”;而玄府閉塞,氣液不能升降出入,致“陽氣怫郁,不能通暢,則為熱也”[3],出現(xiàn)陽熱怫郁;反過來陽熱怫郁,“熱郁則閉塞而不通暢也”。這樣玄府閉塞→氣機升降失常→陽熱怫郁→玄府閉塞,形成一個惡性的病理循環(huán),其中玄府閉塞是疾病發(fā)生的關鍵。
脾胃作為臟腑系統(tǒng)中重要的組成成員,玄府同樣存在,而玄府的閉塞必然也是其各相關疾病發(fā)生的關鍵因素。如“腸不能滲泄者,悉由熱氣怫郁,玄府閉密而致”“腸胃怫熱郁結……以致氣液不得宣通”“寒熱相擊,而致腸胃陽氣怫郁而為熱”[3],可見劉完素認為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的胃腸疾病,其發(fā)生與玄府閉塞致氣機升降失常,氣液不得宣通密切相關。玄府學說從微觀視角解釋了脾胃氣機失常的問題,玄府閉塞是脾胃氣機失常的關鍵。解決了脾胃玄府的閉塞問題,也即解決了脾胃氣機升降失常的問題。
如何解決玄府閉塞問題,以恢復氣機正常升降?《素問·藏氣法時論》中認為辛能“開腠理、至津液、通氣”,所以劉完素首選辛味藥;同時以苦燥濕針對氣機升降失常所致津停為濕之患;以寒勝陽氣怫郁之熱。且辛、苦同用正宗仲景之意,辛開苦降于玄府幽微處復氣之升降出入之機。劉完素以辛、苦、寒藥分別針對玄府閉塞、氣機失常之津停化濕、陽熱怫郁,使玄府通,氣機達,怫熱散。當然,在臨證中因辛熱之品開通力雄,亦“微加辛熱佐之”[3]以助發(fā)散開通玄府郁結。
2.2 脾胃本氣為濕 劉完素在《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濕類》[3]中說:“足太陰濕主乃脾胃之氣也”,指出脾胃本氣為濕。自然界中的土壤之所以能生萬物就是因為具有濕潤之性,以此來類比人之脾胃,他說:“土為萬物之母,水為萬物之元。故水土同在于下,而為萬物之根本也,地干而無水濕之性,則萬物根本不潤,而枝葉衰矣?!薄笆橙胗谖福樽兡?,布化五味,以養(yǎng)五臟之氣,而養(yǎng)榮百骸,固其根本,則胃中水谷潤澤而已……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受氣皆在于脾胃,土濕潤而已?!闭f明脾胃的濕潤是其發(fā)揮功能的基礎。但是不是越濕越好呢?“亦不可水濕過與不及,猶地之旱澇也”。水之過猶不及都不利于土壤中作物的生長。同理,脾胃之本氣為濕,過多過少都不可以,須當維持著濕潤的狀態(tài),脾胃功能方能正常發(fā)揮。
脾胃之濕潤狀態(tài)的維系有賴于水、火兩個方面,水者脾胃之陰液,火者脾胃之陽氣。氣液運行于玄府,脾胃之陰液、陽氣即水火是否能維持在正常狀態(tài),能否使脾胃發(fā)揮正常的生理功能,則與玄府之開闔密切相關。劉完素在《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卷八·水濕門》[3]中說:“夫諸濕者,濕為土氣,火熱能生土濕也,故夏熱則萬物濕潤,秋涼則濕物燥干也?!鄙頎顟B(tài)下,玄府開闔正常,火(脾胃陽氣)能推動水濕(脾胃陰液)穿過脾胃玄府到達脾胃各處、特別是胃腸黏膜以濡潤脾胃,從而維系脾胃運化水谷功能。若“因于大熱怫郁,水液不能宣通,即停滯而生水濕也”,熱氣怫郁致玄府閉塞,陰液不能在陽氣的推動下發(fā)揮其濡潤脾胃作用,且陰液停而為濕;或火不足,陽氣無力推動陰液,陰液停而為濕,又且陽氣不能出玄府,外來之水濕不能溫化,皆可致水濕過盛。若津液虧少、水不足失于濡潤,或熱氣怫郁致玄府閉塞、陰液不能在陽氣的推動下發(fā)揮其濡潤脾胃作用,均致胃失潤澤。也即火之過與不及都會導致水濕的過盛,且致水濕過盛的機理都與玄府閉塞有關;陰液的不足責之津虧或熱盛,亦與玄府閉塞相關。
火不足者,一因飲食生冷或火不足,寒勝脾胃陽氣,玄府閉塞,陽氣不能出行于胃中以運化水濕,則“濕氣自甚,則為積飲痞膈,或為腫滿”[3]的脾胃濕盛證;二因“胃中陰水實而陽火虛”,而出現(xiàn)食已不饑、吐利腥穢、下利清白等胃寒虛冷證。若火過盛者,一則與寒相抗,就如“寒傷皮毛,則腠理閉密,陽氣怫郁,不能通暢,則為熱也”一樣,因玄府閉塞,陽氣怫郁化熱,熱擾于胃膈腸道則出現(xiàn)嘔、吐酸、暴注下迫、吐下霍亂、嘔涌溢食不下等腸胃熱盛證;另一方面“腸胃怫熱郁結……以致氣液不得宣通,因以成腸胃之燥”,“地干而無水濕之性,則萬物根本不潤,而枝葉衰矣”,熱盛津傷或者怫熱郁結致津液不能宣通,胃腸失于濡潤,則有大便秘結、消渴等腸胃燥熱證。
2.3 治脾胃四法 針對玄府閉塞、氣機失常這一發(fā)病關鍵,劉完素[3]認為:“法宜溫藥散之,亦猶解表之義,以使腸胃結滯開通,怫熱散而和也?!薄吧w辛熱之藥,能開發(fā)腸胃郁結,使氣液宣通,流濕潤燥,氣和而已。然病微者可愈,甚者郁結不開,其病轉加而死矣。凡治熱甚吐瀉亦然。夫治諸痢者,莫若以辛苦寒藥治之,或微加辛熱佐之則可。蓋辛熱能發(fā)散開通郁結,苦能燥濕,寒能勝熱,使氣宣平而已。”可以溫藥、辛熱、辛苦寒藥等以宣散玄府,開通郁結,使氣機條暢,氣液運行通暢。劉完素繼承了仲景辛開苦降、寒溫并用的思路,從微觀玄府著眼,以辛、苦、寒、溫復玄府之正常開闔,使氣機得以正常升降出入。
在開通玄府的前提下,根據(jù)脾胃疾病發(fā)病機制,劉完素治療脾胃病證的大法可以總結為以下四個方面:一者,溫補。對于胃寒虛冷證,“當以溫補胃中陽火之虛,而退其陰水之實”[3],以溫補中陽以化水濕之法治之。此法與仲景中陽虛時扶助脾陽、補火生土[2]思路一脈相承。二者,燥濕。根據(jù)五運六氣“相反之者,則能泄之”[3],燥與濕反,故對脾胃濕盛證,“以藥燥去其濕”[3]。三者,寒涼。對腸胃熱盛證,“以寒藥下之,后以涼藥調(diào)之,結散熱去則氣和也?!保?]如用仲景承氣湯之急下而保胃陰,源出仲景,正是對仲景寒涼清降胃腑[2]思想的發(fā)展。四者,寒潤。“以其本化,則能補之”“病燥熱太甚,而脾胃干涸……土濕之氣衰也,宜以寒潤之藥,補陰瀉陽、除熱潤燥,而土氣得其平,是謂補其脾土之本也?!保?]以寒潤治腸胃燥熱證。
劉完素以玄府學說從微觀領域繼承、發(fā)展仲景重視脾胃氣機的思想。劉完素認為脾胃本氣為濕,維系脾胃運化功能與水、火即脾胃陽氣和陰液之過與不及密切相關,而玄府閉塞、氣機升降失常為脾胃疾病發(fā)生的關鍵。因火之過與不及,導致水火關系的失衡,臨床有脾胃濕盛證、胃寒虛冷證、腸胃熱盛證、腸胃燥熱證等不同見證。劉完素繼承仲景辛開苦降、寒溫并用的思路,從微觀的玄府著眼,以溫藥、辛熱、辛苦寒藥等以宣散玄府,開通郁結,使氣機條暢,同時分別以溫補、燥濕、寒涼、寒潤施治,發(fā)展了仲景脾胃學術思想。
劉完素對仲景脾胃學術思想從微觀玄府入手,宣通玄府的思路對其后之李杲的健脾益氣升提、喜用風類藥是有啟發(fā)的。而其認為脾胃本濕、注重胃的濕潤的思路對葉天士之胃陰說亦不無影響。劉完素繼承、發(fā)展仲景學術的思路值得今世之人借鑒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