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建軍
[摘 要]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內容,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已經融入高校德育過程。本文通過分析“三全”模式的含義、理論依據以及踐行“三全”模式的理論及現實意義,思考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更好地踐行“三全”模式的有效途徑,這對塑造大學生的人格,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三全”模式
[中圖分類號] G44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7) 11-0056-03
一 “三全”模式的概念及理論依據
“三全”模式的思想由來已久,但其內涵卻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經歷了漫長的豐富過程,至今仍在不斷地實踐與豐富,其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蘊含著豐富的馬克思主義人學觀點,具有重要的實施價值。
1 含義
“三全”育人不是一個新思想,很早就進入了研究者的視野,但真正提出確切的概念是在2005年的一次教育工作會議上,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思想、新舉措,2005年胡錦濤同志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了“各高校要努力形成黨委統(tǒng)一領導,黨政群團齊抓共管,全體教職員工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工作機制”。這是黨中央在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三全”育人。所謂“三全”育人,是“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簡稱。三全育人是一個系統(tǒng)概念,要求教育過程中動用各方力量對受教育者進行教育。具體說來,全員教育,涉及學校、家庭、社會、學生,組成“四位一體”的育人機制,全過程育人,包含了學生從入學到畢業(yè)整個過程各個方面的教育,全方位育人涉及各種教育載體,利用各種教育資源、教育形式,豐富對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三全”育人模式符合以人為本的發(fā)展理念,在大學生德育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2 理論依據
“三全”模式充分體現了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理論,是對馬克思人學理論的充分踐行與發(fā)展。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是馬克思所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所謂人的全面發(fā)展,馬克思設想“教育將使年輕人能夠很快熟悉整個生產系統(tǒng),將使他們能夠根據社會需要或者他們自己的愛好,輪流從一個生產部門轉到另一個生產部門。因此,教育將使他們擺脫現在這種分工給每個人造成的片面性。這樣一來,根據共產主義原則組織起來的社會,將使自己的成員能夠全面發(fā)揮他們的得到全面發(fā)展的才能?!比说娜姘l(fā)展是從必然向自由的轉化過程,同時,人的本質在于通過勞動實踐,逐步實現人的自由。人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這種意識是建立在社會生活的基礎之上的。“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這符合全方位育人的要求,人們必須意識到自身是社會生活的產物,應該通過生產生活實踐不斷實現自身發(fā)展,人的全面發(fā)展是一個過程,是一個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不斷推進的歷史過程,人們在不同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中發(fā)展著自身思維的至上性,而思維的非至上性又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思考,不斷探索,不斷發(fā)現。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從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角度證實了“三全”模式的可行性。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而言,其目的是通過研究人的心理過程和心理特征,通過分析人的心理活動和實踐活動的關系,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進行指導,培養(yǎng)其健全的人格,這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其全面發(fā)展的重要舉措,因此在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過程中貫徹“三全”育人理念具有重要意義。
二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踐行“三全”模式的意義
“三全”模式的提出和運行既符合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又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有其深刻的理論意義,同時也是實踐發(fā)展的必然,國際國內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給我國的教育帶來了挑戰(zhàn),對大學生自身的心理健康發(fā)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三全”模式對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應對新時代的新挑戰(zhàn)具有重要意義。
1 理論意義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踐行“三全”模式的理論意義,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首先,從國家教育方針來看,教育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目標,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教育目標的重要手段也是目標。國家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fā)展,2015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會議召開,強調要推動建立健全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風格、符合中國文化心理和中國學生特點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叭蹦J皆诖髮W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的有效實施,正體現了中國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有利于鞏固和完善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其次,從教育理念來說,我國教育發(fā)展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提出了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標,現階段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以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為中心的各種教育理念不斷推陳出新,而“三全”育人的教育模式正符合了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思想,是對“以人為本”思想的創(chuàng)造性闡釋;最后,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本身來說,“三全”育人的教育模式,既能豐富學生的心理健康實踐,又能加深師生之間的交流,促進教育者對受教育者心理健康情況的全方面理解,在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同時,能夠在理論上豐富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探索。
2 實踐意義
理論的提出是基于實踐的需要,實踐的發(fā)展又推動理論的革新,“三全”模式的發(fā)展是出于實踐的需要,也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和發(fā)展。一方面從國際國內環(huán)境來看,在市場經濟和資本全球化的影響下,人們越來越受金錢、物質的奴役,成為追名逐利的工具,加之西方所謂的人權思想的叫囂等等對我國的意識形態(tài)形成沖擊,大學生的思想還不成熟,容易受國外各種錯誤思想的蒙蔽,從大學生所面對的現實來看,網絡的發(fā)展在為大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空間的同時,也滋生了危害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土壤,網絡使大學生生活在虛擬世界中,逃避現實,各種網絡色情、暴力等惡俗思想瓦解著大學生的人生觀,加上西方敵對分子利用網絡宣傳各種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挑戰(zhàn)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造成了重大影響,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有必要采取各種措施引導大學生形成健康的社會心理;另一方面,從教育現實來看,長期以來主體性的教育模式下,師生地位不平等,學生的思想很難真實地向老師表達,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交流溝通方式出現了問題,致使有些心理脆弱的學生一時郁結又得不到及時的調節(jié),最終出現了難以調和的心理問題。由此看來,踐行“三全”模式的教育理念具有重要實踐意義,“三全”模式本來就是要通過各方面成員的協(xié)同努力,對受教育者進行全方位的教育,這有利于學校、家庭加深與受教育者的聯(lián)系,加強對受教育者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從而有利于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正確對待各種錯誤思潮的侵蝕,正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自身的全面發(fā)展,同時也有利于深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踐探索。endprint
三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三全”模式踐行路徑
“三全”模式是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過程中,用好“三全”模式,關鍵在于領會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內涵與內在聯(lián)系,使三者有機統(tǒng)一,協(xié)同發(fā)揮作用。
1 發(fā)揮各種微觀環(huán)境的積極影響,實現全員育人
大學生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對象,在不同的生活范圍中受到教育環(huán)境的不同影響,影響大學生生活實踐的微觀環(huán)境包括家庭環(huán)境、學校環(huán)境、社會組織(工作)環(huán)境、社區(qū)環(huán)境、同輩群體環(huán)境。這些微觀環(huán)境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社會行為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應當借助這些微觀環(huán)境的力量,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學校是學生的主要活動場所,是塑造大學生健全人格的最重要的地方,首先要組織專業(yè)的心理健康教育團隊,由專業(yè)知識豐富的教師組成,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理論研究。還要成立以學生為主體的心理健康小組,在輔導員的帶領下,及時了解大學生的思想變化,及時交流溝通,有效解除大學生的心理郁結;其次,除了專業(yè)的心理健康團隊,還要發(fā)揮專業(yè)課教師的作用,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本身就是為了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也要與學生實現平等溝通,將心理疏導帶到教學過程中;最后,學校環(huán)境中,除了教室,還有宿舍和食堂,宿舍阿姨和食堂大媽都應該與學生建立平等友好的關系,使大學生感到家的溫暖,得到心靈的慰藉;另一方面,除了學校,還有家庭、社區(qū)和同輩群體環(huán)境,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學校,社區(qū)是學生朝夕玩耍的地方,同齡伙伴是大學生彼此最能找到共同話題的人,而調動這些方面的因素,最關鍵的問題就是溝通,馬克思強調人們的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語言是一種實踐的、既為別人存在因而也為我自身而存在的、現實的意識?!边@需要交流雙方的共同努力,父母要關注自己孩子的心理變化,與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而大學生本人也應該主動與人交流,學會釋放。
2 合理規(guī)劃心理健康教育過程,實現全過程育人
所謂全過程育人,是指大學生從一入學到畢業(yè)整個的教育過程,對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來說,要有計劃地分階段、分情況進行。一方面,對于不同年級的大學生,所面臨的問題不同,對于剛入學的大學生,突然進入了一個新環(huán)境,可能會有很多不適應,這就需要充分發(fā)揮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健康輔導的形式,指導學生合理規(guī)劃自己的時間,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盡快適應大學學習生活。對于大二大三的同學可以通過加強人際交流溝通,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使大學生正確處理學習生活中的問題,對于大四的學生來說,可能受就業(yè)的困擾,應該有針對性地組織就業(yè)能力測評等活動,使大學生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心理定位,減輕心理壓力;另一方面,對于不同的學生,應該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提出不同的疏導措施,每個人的個性不同,心理特點也不同,承受壓力的能力也不同,這就需要心理輔導員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溝通,了解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狀況,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3 有效實施各種教育措施,實現全方位育人
所謂全方位育人,主要是能夠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豐富對大學生的教育過程。一方面從課程建設資源來說,首先,課程建設是學校教育的重點,高校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選修課和必修課的開設,提高課程質量,優(yōu)化課堂氛圍,針對不同年級學生,開設不同的課程,提高大學生的認知水平、交流溝通能力、抗壓能力、自我調節(jié)能力;其次,要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課程,例如課堂上的小組討論、親身體驗、案例分析,都能使學生在切身體驗中促進自我成長;再次,主題班會是一種最尋常不過的方式,一次成功的班會,能夠使每一個參與者都參與到互動中,再輔三以一些心靈雞湯,能夠打開心靈的窗戶,拉近同學間的距離,起到很好的心理調節(jié)作用;最后,心理健康教育要滲透進其他學科之中,有些專業(yè)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必修課,但有的專業(yè)很少接觸,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不僅傳授專業(yè)知識,在專業(yè)知識的講授過程中,還要融入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通過與學生的交流溝通,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社會心理,因為思維對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學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況能夠提高學習效率,這是師生都希望看到的;另一方面,除了課堂上的知識傳授之外,還有課外的教育資源,既包括豐富的校園文化,也包括對大學生有深刻影響的網絡文化。在校園文化方面,既要加強校風、學風建設,又要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融入到校園文化的方方面面,在豐富多彩的體育、娛樂活動中,使大學生實現自我成長;在網絡文化方面,既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力量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傳播途徑,又要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正確對待各種網絡腐朽文化的侵蝕,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提高自身的心理抗壓能力。
總之,新時代的大學生有更多的競爭壓力,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zhàn),對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全”模式有其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依據,符合國家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和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理念,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選擇,將“三全”模式運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我們不斷努力,探索出與時俱進的發(fā)展模式。
參考文獻
[1]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蔡迎春.大學生心理健康在“三全”育人體系中的構建與實施[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7).
[3]門宏悅,曹軍,劉洋,張茂仁.構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J].沈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4]蔡紅建.從英國高校的學生工作談“三全”育人[J].北京教育(高教),2010(10).
[5]雷金火.構建“三全”模式,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