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晚明劇作家葉憲祖創(chuàng)作的雜劇《易水寒》改編自《史記·刺客列傳》中膾炙人口的“荊軻刺秦”的故事,在基本保留原有的故事氛圍和人物定位的基礎(chǔ)上,葉氏依據(jù)戲劇本身的要求以及文人自身的表達需要對《史記·刺客列傳》的敘事結(jié)構(gòu)、創(chuàng)作特點和感情基調(diào)等方面進行改編,通過主線的突出與旁支的淡化、戲劇性的突出與紀實性的淡化、英雄主義的突出與悲劇色彩的淡化,形成了《易水寒》源于歷史又有別于歷史的獨特風格,完成從歷史到藝術(shù)嬗變。
基金項目:陜西理工學院2015年研究生創(chuàng)新基金資助項目“明代戲劇對《史記》的接受研究”(項目編號:SLGYCX1502)。
收稿日期:2015-03-31
作者簡介:李真真,女,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為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研究。
張大可曾稱《史記》為:“一部熔史學、文學、哲學于一爐的曠世大典?!?[1]39誠然,《史記》作為一部紀傳體通史,是用傳記文學的手法去記載以人物為中心的歷史,司馬遷除了如實地重現(xiàn)史實之外,還兼以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和豐富的人物形象創(chuàng)造了來自史書的“戲劇張力”,對后世的戲劇創(chuàng)作產(chǎn)生重要影響。元明清時期,無論是雜劇還是傳奇,都出現(xiàn)了諸多史記戲,劇作家從《史記》中選取富有戲劇力的故事片段加以改編再搬上舞臺,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依據(jù)時代背景與戲劇特色對原有的《史記》故事進行了多方面的突出與淡化,完成對《史記》的接受與重構(gòu),形成了“源于《史記》又有別于《史記》”的獨特風格。
《史記?刺客列傳》中,荊軻的故事是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司馬遷飽含激情地重現(xiàn)了“荊軻刺秦”之壯舉,以厚重的悲劇感與崇高感奏響了一曲悲壯豪邁的英雄之歌。刺客“本身就具有很濃的傳奇色彩,能帶給受眾愛慕英雄、追求離奇的心理滿足” [2]22,“荊軻刺秦”的故事自然受到了后世文人與劇作家的青睞,晚明劇作家葉憲祖創(chuàng)作的雜劇《易水寒》(又名《易水離情》)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葉氏基本上完整演繹了荊軻刺秦王的始末,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司馬遷所營造的故事氛圍以及對于“荊軻”形象的定位,在此基礎(chǔ)上,葉氏又在劇本中注入了鮮明的時代特色,依據(jù)戲劇本身的要求以及文人自身的表達需要對《史記?刺客列傳》進行了藝術(shù)再創(chuàng)作,在敘事結(jié)構(gòu)、創(chuàng)作特點和感情基調(diào)等方面進行了選擇性的突出與相對淡化。
一、敘事結(jié)構(gòu):主線的突出與旁支的淡化
《史記》雖然是以人物傳記的形式來記錄歷史,但主旨還是為了強化某一思想而選擇幾個可以用來說明的事例?!妒酚?刺客列傳》便是以刺客曹沫、豫讓、聶政、荊軻四人的事例來彰顯“忠義、俠義”之思想,“荊軻刺秦”的故事花費筆墨最多,在敘事上瑣碎而全面,司馬遷兼用正面描寫和側(cè)面烘托的方式,除主角荊軻外,對田光、高漸離、樊于期等人“義”之品格的展現(xiàn)也相對較多,完全為文章的主旨服務(wù)。而在《易水寒》中,圍繞主角荊軻而展開的敘事主線成為作者著重突出的地方,荊軻的忠義與俠義被賦予更深的含義以用來著重體現(xiàn),對作為旁支的田光、高漸離、樊于期等人的敘述被相對淡化?!兑姿氛w的敘事結(jié)構(gòu)呈現(xiàn)出單一化,對主角形象塑造的力度相對加大。
(一)敘事線索的單一化
《易水寒》共四折,均緊緊圍繞荊軻這一條主線而展開。最典型的是第一折,荊軻與好友高漸離一邊飲酒一邊擊筑高歌,抒發(fā)懷才不遇、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燕國的處士田光來拜訪荊軻,告知他自己已經(jīng)將他舉薦給太子丹,希望荊軻能夠助太子丹一臂之力,共圖國事,最后田光為信守秘密自刎而死,由此堅定了荊軻為太子謀秦以報田光知遇之恩的決心:“算偷生可恥,這高名誰比?我只待功成泉下報君知!” [3]393至此,作為配角的田光匆匆謝幕,至于田光向太子丹舉薦荊軻的緣由與過程已被基本省略,僅僅在田光上場時的自述中可以略知一二:
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報恩知是誰?自家田光是也。燕太子與俺謀秦,欲求賢士。俺想非荊卿不勝其任。昨日已面薦太子,不免先去見他,特致太子之意。 [3]392
而在《史記?刺客列傳》中,司馬遷對太子丹想要謀秦的原因、田光向太子丹舉薦荊軻的過程都做了客觀而全面的陳述,為“荊軻刺秦”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做了十分深厚的鋪墊。由此可見,《易水寒》是將荊軻這條主線做放大處理,在開篇將荊軻的個人背景——“懷才不遇”做大篇幅渲染,田光的出現(xiàn)旨在表達荊軻的命運由此出現(xiàn)了重大轉(zhuǎn)折,而作為旁支的敘事線索被省略不提,使整個劇作在敘事線索上顯得單一且集中。
同樣的,在第二折“荊軻面見太子”、第三折“易水送別”、第四折“刺殺秦王”中,依然只設(shè)荊軻這一條敘事線索,樊于期的悲壯獻身、高漸離的寧死不屈等情節(jié)被一帶而過或者只字不提,且司馬遷經(jīng)常采用的伏筆式寫法在戲劇中也沒有得到體現(xiàn)。葉憲祖將更多的筆墨用在對荊軻這個人物的挖掘與塑造上,包括揣測人物的心理、精心裝飾人物的唱詞,這樣的轉(zhuǎn)變是由雜劇的舞臺表演性質(zhì)決定的。雜劇需要在有限的時間與空間中表演出足夠吸引人的劇情,“所以高明的史劇家都力求結(jié)構(gòu)謹嚴,頭緒清楚,中心突出,為塑造人物服務(wù)?!?[4]25這就造就了《易水寒》單一化的敘事線索。葉氏突出荊軻這一主線的另外一個原因是“荊軻”這一形象為觀眾所熟知,余秋雨在《歷史劇簡論》中提到:“在不違背歷史本質(zhì)真實的前提下,選材上要突出所表現(xiàn)的歷史內(nèi)容中那些易為現(xiàn)代觀眾了解的部分,舍棄那些非靠豐富的歷史知識則無法接受的部分。” [5]53葉氏也是充分考慮了當時觀眾的接受能力,對易于理解與接受的荊軻形象給予突出表現(xiàn),相對淡化作為旁支的其他人物與事件,這有利于戲劇的傳播與普及。
(二)荊軻之“義”的層次感
《史記?刺客列傳》的主旨是歌頌刺客“忠義、俠義”之精神,《易水寒》自然也沒有完全的摒棄這一主旨,只不過是將司馬遷從宏觀角度著眼的頌揚轉(zhuǎn)化成對荊軻之“義”的謳歌,通過賦予荊軻之“義”層次感來突出荊軻這條主線,而相對淡化了對旁支人物之“義”的展現(xiàn)。
第一折中,荊軻以“江湖飄泊,市井追隨。逃名溷俗,縱酒忘機。喜來時唱幾曲短長歌,悶來時灑幾點英雄淚。” [3]392描述了自己看似與世無爭實則顛沛落魄的處境,雖以“沈山瘞影,被褐藏輝” [3]392來表達自己愿逃世遁跡、不求顯達的心聲,但隱藏在這背后的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無奈溢于言表。這時田光的出現(xiàn)無異于黑暗中的一道光亮,給荊軻帶來了希望。然而,面對與太子共謀國事的巨大誘惑,他沒有馬上答應(yīng)田光,而是謙虛地推辭:
俺只圖向春風弄錦弦,趂韶年倒玉杯。那曉得帝王憂軍國計?
……
論王門,也不少專諸輩。把我個不文不武一身搪,笑你們知人知面雙眸背! [3]393
荊軻表現(xiàn)出來的冷靜不僅說明了他的謙遜,也說明他在對田光的賞識進行再三的考量,士為知己者死,他需要確定田光與太子是否是他的知己,是否值得他為之賣命,直到田光以死激之,證明自己是個壯士,荊軻才下定了決心。作者將“田光規(guī)勸荊軻”單獨置于一折,放慢節(jié)奏、填充細節(jié),就是為了讓荊軻前面的“不順”與后面的“謹慎”形成對比,從而襯托出荊軻的“義”不是草率的,而是對真正的知己的報恩,這無疑賦予了荊軻的“俠義與道義”更深的內(nèi)涵。
荊軻答應(yīng)為太子“謀秦”的初衷是報答田光的知遇之恩,這本是出于“俠義”的復(fù)仇行為,但是最后荊軻于秦庭之上活捉了秦王,并沒有殺他,而是以“悉返諸侯之侵地”作為交換條件放掉了他,從而此次行刺的目的從“報私仇”上升到“還天下太平”。作者對結(jié)尾的這一改編將荊軻之“義”加入了道德的考量,使最初的俠義與忠義升華到了道義與正義的層次,“這也體現(xiàn)出劇作者和觀眾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變化以及對于‘義’的品質(zhì)的深層次思考?!?[6]52
然而對于其他人物之“義”,葉憲祖采取了相對淡化的方式,最為突出的是高漸離。在《史記?刺客列傳》中,荊軻刺秦失敗之后,秦王追捕太子丹與荊軻的門客,眾人皆逃匿,司馬遷在此補述了一段高漸離與秦始皇之間發(fā)生的沖突:
……高漸離乃以鉛置筑中,復(fù)進得近,舉筑樸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誅高漸離,終身不復(fù)近諸侯之人。 [7]1214
高漸離本是《史記?刺客列傳》中的次要人物,司馬遷在荊軻死后又加上了高漸離的悲壯之舉,是想用高漸離的“義”再次點明《史記?刺客列傳》的主旨,那就是對“士為知己者死”的歌頌。在《易水寒》中,葉憲祖對高漸離等人有關(guān)的情節(jié)做了相應(yīng)的刪減,“史記戲追求的并不是一種完滿的歷史過程再次展示,它們更多地以展現(xiàn)矛盾沖突為主要任務(wù)和把敘事重心放在人物的塑造上面?!?[8]83葉憲祖在賦予荊軻之“義”層次感的同時淡化了對其他角色之“義”的贊揚,這顯然是以突出主線來達到塑造主角形象的目的。
二、創(chuàng)作特點:戲劇性的突出與紀實性的淡化
余秋雨在《歷史劇簡論》中說:“歷史著眼于記錄,藝術(shù)著眼于創(chuàng)造。” [5]44《史記》與以《史記》為基礎(chǔ)改編的史記戲就是歷史與藝術(shù)之間的關(guān)系?!妒酚洝冯m然也有故事情節(jié),也有作者在合理范圍內(nèi)的虛構(gòu)與想象,但由于題材的限制,這種虛構(gòu)與想象是極少的,即便是有,也是對生活真實的一種補充,故事情節(jié)必須符合紀實性的特點?!暗囆g(shù)必須要求充分的具體性、形象性、生動性。顯然我們不可能完全從歷史記載中獲得這一切?!?[5]44因此,史記戲作為藝術(shù),可以對歷史進行夸張、虛構(gòu)、改寫,去編造具有具體性、形象性、生動性的情節(jié)吸引觀眾?!兑姿繁闶峭ㄟ^放大矛盾沖突和重構(gòu)故事情節(jié)的方式對《史記?刺客列傳》進行藝術(shù)創(chuàng)造,呈現(xiàn)出戲劇性突出而紀實性相對淡化的趨勢。
(一)矛盾沖突的放大
矛盾沖突是構(gòu)成戲劇性的重要因素,能夠形成緊張刺激的場面,使情節(jié)變得跌宕起伏,避免了歷史記載的枯燥?!扒G軻刺秦”的故事前期有較長的鋪墊,矛盾沖突主要集中在荊軻于秦庭之上刺殺秦王這一情節(jié)。由于不可能親眼看到并記錄這一幕,所以司馬遷在《史記?刺客列傳》中的記載也是在合理的想象與虛構(gòu)下完成的,較為生動地重現(xiàn)了當時的情形:
秦王發(fā)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荊軻逐秦王,秦王環(huán)柱而走。群臣皆愕,卒不起意,盡失起度……是時,侍醫(y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荊軻也。 [7]1213
司馬遷通過一系列的動作描述塑造了一波三折的情節(jié),引人入勝。而《易水寒》對這一矛盾沖突進行了更為大膽的虛構(gòu),不僅為人物設(shè)置了語言,還使周圍的宮女與御醫(yī)都加入到這場打斗之中,使場面顯得異常宏大而激烈:
(老旦)俺們手無寸鐵,怎么向前?(丑諢介)俺拿藥囊打他何如?(老旦)藥囊濟得甚事?。ǔ螅┙?jīng)著俺的藥囊,十人九死。(各作慌介)(生叱眾介)你們一人動手,俺就刺殺秦王!
……
(老旦丑眾慌介)如今我王脫了身。我們大家上前,一頓拳頭打死了荊軻,便好了也?。ǜ髯呦拢▋艏弊呱希ㄉ壁s上)(老旦丑眾隨上混走介)(丑將藥囊打生諢介)(倒介) [3]400
這一場景顯然是根據(jù)《史記?刺客列傳》中:“侍醫(y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荊軻也?!?[7]1213這一句敷演而成,也不再是荊軻與秦王的“單打獨斗”,而是讓更多的角色加入進來,營造行刺的逼真感,讓人眼花繚亂、應(yīng)接不暇,從臺詞到動作均給予觀眾極強的感官刺激,這樣的處理雖然與史料頗有初入,但更加符合戲劇從情節(jié)上吸引人的要求。
(二)故事情節(jié)的重構(gòu)
《史記》通常是按照故事發(fā)展的真實順序進行敘述,雖然有詳有略,有時也具有跳躍性,但不會擅自將情節(jié)順序打亂重新編排。而戲劇會依據(jù)舞臺表演的需要對部分情節(jié)進行拆分與組合,按照自身的節(jié)奏去打造理想中的情節(jié)順序。
在《史記?刺客列傳》中,樊于期這個人物在田光向太子丹引薦荊軻之前便已出現(xiàn):“秦將樊于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7]1210為后面樊于期自剄獻出首級埋下伏筆。之后是荊軻面見太子,答應(yīng)為太子報仇,太子尊荊軻為上卿,又過了一段時間,荊軻未有行意,太子前來催促,荊軻此時提出要以樊于期的首級奉獻秦王,太子不忍,荊軻遂私見樊于期,樊于期為報太子的恩情自剄而死,最后是太子花百金為荊軻求來趙人徐夫人的匕首?!兑姿穼@段情節(jié)進行了較大的重構(gòu):首先是節(jié)奏更為緊湊,作者將原本具有很長時間間隔的幾件事進行了壓縮,編排于同一場景中,看起來好似在一天之中發(fā)生的一樣——樊于期是在荊軻面見太子丹時首次出場,并參與了荊軻與太子丹的談話,在荊軻答應(yīng)替太子謀秦之后,下人忽報軍情緊急,太子催促荊軻出發(fā),隨后便是“樊于期自剄報恩”的情節(jié);其次是調(diào)換順序,將后面的情節(jié)安插到前面——當荊軻與太子、樊于期相談甚歡的時候,趙人徐夫人聞得“荊軻是個壯士,募求利刃” [3]395特意登門相贈,且執(zhí)意不收一文錢。作者在這里還改動了兩個細節(jié),將太子求劍變?yōu)樾旆蛉酥鲃淤泟?,將花費百金變?yōu)椴灰晃?,通過這兩處細微的改動來襯托荊軻受到世人的敬仰。
葉憲祖對劇情做這樣的改動可謂是煞費苦心,因為戲劇是靠語言與肢體去表達,劇情過于零散會讓觀眾不知所云,葉憲祖是將這些零散的劇情糅合在一起,用合理的邏輯進行編排,即能完整的呈現(xiàn)故事,又能使故事的表現(xiàn)形式符合舞臺上有限的時間與空間。這樣的改動是為戲劇形式而服務(wù),因此《易水寒》是充分挖掘了《史記?刺客列傳》的戲劇性,而相對淡化了它的紀實性。
三、感情基調(diào):英雄主義的突出與悲劇色彩的淡化
司馬遷筆下有各色的悲劇人物,這些人物“為了某種理想、某種信念,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甚至以自己的犧牲與現(xiàn)實、與惡勢力進行頑強斗爭,贏得了人們的敬仰。” [9]125荊軻便是眾多悲劇人物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他為了報答田光與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毅然只身深入秦國刺殺秦王,猶如飛蛾撲火,結(jié)局自然是失敗的,不僅荊軻葬身秦國,還促使秦國卒滅燕國。人物的毀滅與結(jié)局的凄慘使得“荊軻刺秦”的故事成為不折不扣的悲劇,悲壯色彩尤為濃烈?!兑姿冯m沒有完全改變《史記?刺客列傳》的悲劇性質(zhì),但葉憲祖有意地突出了這場悲劇中的豪邁之情,將重點放在歌頌荊軻的英雄形象,甚至為之設(shè)置了大團圓式的結(jié)局,去彌補大家心中的遺憾,這必然會淡化故事原有的悲劇色彩。
(一)化悲情為豪邁
司馬遷為“荊軻刺秦”的故事特意添加了“易水送別”的情節(jié),太子攜眾人穿戴白衣白帽到易水邊送別荊軻,好友高漸離也擊筑而歌那千古名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 [7]1213眾人對以弱擊強的結(jié)果似乎已經(jīng)預(yù)料到,才穿著肅穆的衣服,高唱著悲傷的驪歌,這生死離別的場面無疑為《史記?刺客列傳》抹上了濃重的悲劇色彩。葉憲祖在《易水寒》中將“易水送別”單做一折,是全劇的高潮部分,起初眾人與荊軻話別,淚如雨下,情景十分凄涼,但是高漸離在與荊軻對飲一杯之后改為羽聲,表達了對荊軻這位英雄的贊揚:
【南園林好】請揾住英雄淚眸,且盡此樽前酒甌。莫使神機泄漏,博清名萬古留。覷一命似蜉蝣。 [3]398
而荊軻也慷慨激昂地回應(yīng)他:
俺聞萬金酬士死,一劍報君恩。又道是人生留得丹青在,縱死猶聞俠骨香。高生!荊軻領(lǐng)教矣。 [3]398
在荊軻慷概激昂的唱詞中,沒有生死離別的凄凄慘慘,更多的是視死如歸的英雄豪邁,他談笑風生,將生死置之度外,一句“人生留得丹青在,縱死猶聞俠骨香”頗有大義凜然之感。葉憲祖沒有將“易水送別”塑造成哭哭啼啼的悲情場面,而是借此機會樹立荊軻高大的英雄形象,化悲情為豪邁,處處洋溢著英雄情懷。此外,《易水寒》采取南北合套的形式,北曲皆由荊軻獨唱,其他人物唱南曲,北曲曲調(diào)高亢激昂、慷慨樸實,與荊軻的英雄形象相稱,足見作者的良苦用心。
(二)化悲劇為團圓
《易水寒》對《史記?刺客列傳》最大的改編還是在故事的結(jié)局,將荊軻刺秦失敗被殺的悲劇結(jié)局改編為荊軻成功挾持了秦王逼迫他答應(yīng)將侵占地悉數(shù)返還,最終荊軻還與仙人王子晉共入仙境。結(jié)局的改變使劇情呈現(xiàn)出很大的逆轉(zhuǎn),雖然結(jié)局的團圓不能代表《易水寒》不是悲劇,但其悲劇性已經(jīng)被大大地削弱。
促使葉憲祖創(chuàng)作這種大團圓結(jié)局的原因有兩個:首先,從戲劇層面上來說,大團圓結(jié)局符合國人共同的審美心理。王國維曾說:“吾國人之精神,世間的也、樂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戲曲小說,無往而不著此樂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終于歡,始于離者終于合,始于困者終于亨?!?[10]112王國維認為國人的精神就是“樂天”,無論是作者還是觀眾,都受這種精神的驅(qū)使,潛意識中希望看到“好人有好報”這種符合因果報應(yīng)觀念的結(jié)局。葉憲祖將荊軻的“死”改為“生”,正是實現(xiàn)了“始于悲者終于歡”,彌補了觀眾心中的遺憾,滿足了觀眾的審美需求;其次,從作者個人層面來說,葉憲祖是通過改編表達了自己的愿望。“易代之際,社會動亂促使劇作者不僅特別關(guān)注戰(zhàn)亂題材,而且還更多地幻想能夠有扭轉(zhuǎn)乾坤的英雄人物的橫空出世?!?[11]60葉憲祖創(chuàng)作《易水寒》之時正是閹黨大肆橫行的時期,他因力挺女婿黃宗羲而遭受排擠,晚年光景慘淡,“文人選擇歷史題材創(chuàng)作戲劇,是在獨特的心態(tài)背景下進行的,這些心態(tài)或反映了特殊的社會背景給他們造成的深刻影響,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或帶有文人在長期的社會生活與斗爭中養(yǎng)成的思維習慣與方法的痕跡,或流露出文人人生理想的缺憾與對缺憾幻想式的補償心理?!?[11]68葉憲祖正是在這樣的心態(tài)背景下創(chuàng)作了《易水寒》,通過將荊軻塑造成英雄人物,并賦予他完滿的結(jié)局,來表達自己對英雄的渴望、崇敬與愛惜。
“歷史劇既關(guān)涉歷史,又關(guān)涉戲劇藝術(shù),文人歷史劇作者在歷史劇創(chuàng)作時,總是處于主體意識徘徊于史學與藝術(shù)之間的狀態(tài)?!?[11]185《易水寒》作為一部不折不扣的文人歷史劇,通過對《史記?刺客列傳》“荊軻刺秦”故事的突出與淡化過程,做到既忠于《史記》的原貌與精神又符合戲劇自身的要求,最終達到作者抒發(fā)意志、呼喚英雄的目的,體現(xiàn)了從史學到藝術(shù)、從歷史真實到藝術(shù)真實之間的嬗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