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曦
(安徽大學,安徽 合肥 230601)
部分學者在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中采用獨具個人特色的敘事方法,使用多種修辭技巧,使文學作品在表達上呈現(xiàn)出獨特性。 布斯認為,文學作品的表達應堅持“統(tǒng)一的藝術性”,并在文學表達上,注重互動與交流,摒除了以往文學作品的模仿性。 布斯在重點研究敘事技巧和修辭手法表達的同時,為英美文學的作品表達開辟了新渠道,闡述獨特的見解。
布斯理論將“行動情節(jié)”“再現(xiàn)行動”敘事方式作為主要的研究內容。 他認為,采用以上兩種敘事方法可以降低文學作品的說教形式,使得文學作品不再枯燥。 非說教類的文學作品中,更加強調“再現(xiàn)行動”在修辭方面的表達和應用,核心是如何表達人物、事件的真實性,使得讀者受眾可以在閱讀期間身臨其境,感受到人物的內心及情感的內在表達,感悟到作者在修辭敘事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文學作品在修辭、敘事上,也強調細節(jié)的表達和描寫,最終目的也是還原真實的情景。 布斯在對講述開展批判的過程中,將“講述式表達”“突破讀者的藝術表達”“現(xiàn)實主義表達”進行了一系列的評價。 他認為,文學作品在修辭敘事表達上,應重點強調讀者的理解性,以讀者、受眾的理解力為前提,在修辭、敘事上,更加注重事實的敘述,這樣才可以充分展現(xiàn)出文學表達的魅力。 然而文學作品的“展示”“表達”,在主觀和客觀上均是可以共存的,同時也具有選擇性。 作者在表達自我觀點過程中,應從多維度的角度開展討論,將評論與敘述描寫方式相結合,采用一種“非個人化”的敘事方式。 雖然部分文學作品在道德觀念、價值取向上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作者可能會在作品中對“合謀”“私密交流”等內容的描寫尋求與讀者之間的共識,這使得道德層面的寫作技巧難以深刻表達[1]。
布斯理論在文學修辭敘事上,更加強調主題的表達和技巧的應用。 同時,布斯理論也對克萊恩理論中的“藝術統(tǒng)一性”進行擴展,但克萊恩更加注重細節(jié)技巧在敘事上的作用,這與布斯將核心放在修辭意圖上存在明顯的不同。 在修辭技巧、敘事技巧的表達上,布斯著重關注的是作者是否在表達上反映了自己的真實意圖,這種強調“模仿”和“修辭意圖統(tǒng)一”的核心概念,更加強調文學作品之中的連貫性,并將修辭意圖與文學作品的核心宗旨相結合。
布斯在評價?湯姆?瓊斯?這一作品時認為克萊恩對作品的評價并不準確。 克萊恩認為作者在展開人物故事敘述過程中未使用模仿原則,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就顯得不真實。 布斯則表示,文學作品在主人公故事講述過程中,著重進行了次要情節(jié)的描述,使得敘事更加完整,這些描述也并未對故事主線發(fā)展產生影響,反而使得讀者可以更加真實地體會作品的思想,且使得文學作品在敘事的趣味性上有所增強,故事人物的內心活動和情感表達也更加客觀。 因此,基于布斯理論分析英美文學作品的修辭敘事,布斯則更加傾向于講述者與讀者之間的思想碰撞和交流,并在表達技巧上呈現(xiàn)出模仿原則向互動效果演變的趨勢。
布斯理論在修辭、敘事技巧的表達上提出了“隱匿作者”的概念,該理論的提出對英美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在敘事理論上使其更加豐富。 通常文學作品的作者是指寫作者,而“隱匿作者”是指作者的敘事視角,兩者存在本質上的差別。 作者在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中通常會虛構一個“我”,用于故事的評論,或者推動故事的發(fā)展,這個虛構出來的“我”便是布斯所提出的“隱匿作者”。在分析布斯“隱匿的我”的觀點時,可以對兩個“我”的概念加以區(qū)分,兩者在本質上是相互矛盾的,在此可以將“隱匿的我”稱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第二個我,主要作用是表達文學故事中的思想、情感等,是作者對文學作品進行主觀評價的方式,將作者的內心所想通過文本的表達傳遞給讀者,解釋后的文本可以促進讀者閱讀過程中的理想化解讀[2]。
在態(tài)度的表達上,“隱匿作者”的修辭敘述方式是多樣的,態(tài)度也包括多個維度,其中包括引導讀者對細節(jié)的推導以及對人物情感和人物表達的感受。 作者采用這種形式表達的方式,將思想傳遞給讀者,使得修辭敘事方式區(qū)別于具體文學流派。 在布斯理論中,“隱匿作者”代表著形式的表達,這種自我表達在敘事中以讀者推斷出來的形象而存在,這就使得英美文學作品的整體形式、藝術范式之間相互連接。 讀者如果想要理解作品的人物情感、思想內涵,就必須從敘事模式的角度著手,尋找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中“隱匿作者”所表達的內容。 英美文學的作者在創(chuàng)造“隱匿的我”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受眾,三者在觀念、思維、感知達到統(tǒng)一狀態(tài)時,可以準確表達作者的寫作目的。 因此,布斯強調,讀者在對英美文學作品進行理解性閱讀時,應強調理解、敘事、作者的統(tǒng)一。
同時,布斯所提出的修辭理論將交流作為核心,這種交流是指作者與受眾之間通過文學作品的交流,這就凸顯出了“作者”在修辭敘事中的重要性。 因此,布斯提出,文學創(chuàng)作必須擁有一個及以上的作者,可以主動進行技巧性選擇,使得讀者在讀到這一部分時,可以產生預期的反應。 在20 世紀60 年代,當布斯的?小說修辭學?問世之時,國外的文學界學者們正開展“新批評理論”的研究,并普遍認為文學作品之中不應該摻雜作者態(tài)度和觀點,邏輯關系才是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的重點。 而布斯理論的提出在確定了文本規(guī)范性的同時,也突出了修辭的主體性,突破了作者寫作目的及表達意圖桎梏的同時,也可以實現(xiàn)兩者之間的雙向交流。 例如,創(chuàng)作者在文學作品寫作過程中,基于某個人物或者某個事件,在敘事上設置一定的落差,讀者與敘事者之間的距離將會被拉開。 在此過程中,“隱匿作者”的出現(xiàn)可以與受眾共同批判,兩者在同一立場下表達對敘事者的不滿。 而此時,要認識到“隱匿作者”與真實讀者之間的不同,“隱匿作者”雖然站在讀者的角度共同批判內容,但這個讀者是過于理想化的。 因此,布斯提出的理論在故事情節(jié)表達上所形成的規(guī)范具有一定的范式,這種范式與故事的組織原則及情節(jié)構成并不相同。 布斯雖然沒有對“隱匿作者”的規(guī)范對象進行明確的闡述,但也給出了自己的理由。 他表示,“隱匿作者”的修辭敘事方式在表達上主要依賴于讀者的主觀推斷,即使這是作者所主動選擇的寫作方式。 所以,在分析“隱匿作者”寫作范式時,也要從文章結構和讀者認識的角度出發(fā),探討敘事表達方式對讀者所產生的影響[3]。
“不可靠敘事者”也是布斯所提出的理論。 由于文學寫作表達中的敘述類型是多樣的,根據敘述類型可以將文本之中的主體分為敘事者、“隱匿作者”、作品人物等,不同的敘事方式會使得讀者與作品之間產生相應的距離感。 這種距離感產生的原因是多樣的,可能受宗教文化、地域文化、語言差異、文化程度等各方各面的影響。 在布斯看來,這種距離的產生反而可以佐證作品的真實性、藝術性,使讀者在現(xiàn)實與作品中尋找落差,這種落差主要表現(xiàn)在讀者交流中,人物思想與作者真實思想間的誤差。 因此,布斯提出的“不可靠敘事者”理論中,共計指出了五個距離,即在修辭敘事表達上,作者主觀創(chuàng)造的“隱匿作者”與作品中人物之間存在的落差、與敘事者之間產生的落差、與讀者及人物形象產生的落差以及讀者與敘事者之間的落差。在修辭和敘述表達上,布斯提出的“不可靠敘事者”理論強調,“隱匿作者”與敘事者存在相應的思想規(guī)范矛盾,在同一個敘事體系之中,兩者之間可能存在相互抵觸的關系。 而在該理論之中,布斯卻并未考慮作品真實作者所帶來的影響,僅僅將文本范圍作為依據判定“不可靠敘事者”[4]。
因此,從認知學、敘事學的角度分析讀者與作者敘事模式之間的表達,這種“自然化”的敘事表達方法,規(guī)避了僅判斷文本現(xiàn)象的誘因而忽視排斥的現(xiàn)象,將“隱匿作者”作為范式。
基于布斯理論的指導,英美文學在修辭手法運用上也呈現(xiàn)出范式特點,很多文學作品中使用多種修辭手法使得敘事表達上更加注重與讀者之間的交流。 其中包括用典修辭手法、警句修辭手法、Conceit 修辭手法。 用典修辭手法是指使用一些經典的寓言、民俗等,使得文章的表現(xiàn)力更加突出,呈現(xiàn)與讀者相互交流的狀態(tài)。 在“隱匿作者”的范式表達上,也可以使用用典修辭方法,使得中心思想更加透徹,內涵表達更加深入。 例如,文學修辭手法的表達上使用?伊索寓言?中農夫與蛇的故事,將文學作品之中主人公的心理、情感表達出來,使得人物形象更加入木三分。 這種通過“隱匿作者”渲染的方式,使人物的情感表達更加立體化,展現(xiàn)了一個渴望正義的主人公形象。 而讀者在此間,可以深刻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和內容,在作者引導下對故事中忘恩負義之人產生批判。 英美文學之中使用用典修辭手法的范式比較多,主要用于激化矛盾、推動高潮,這種采用“隱匿作者”表達的方式,使得故事的情感內涵更加豐沛。 英美文學中比較常用的用典修辭手法包括希臘神話、民間故事等。
警句的修辭手法應用通過將一些簡短但具備真理事實的句子應用到作品的敘事之中,使得作品的感染力有所增強,說服力有所提高。 例如,英美文學作品中涉及讀書重要性的評論時,在隱匿作者范式表達上引用了警句。 強調了讀書可以陶冶情操、熏陶素養(yǎng),提高人的思想境界。 這種主觀性的表達,如果采用平鋪直敘的方式,反而缺乏一定的信服力,而使用警句修辭手法,會使得整個敘事表達方式更加讓人信服,同時可以起到警示讀者的作用。 通常情況下,警句多為短小、精悍的語言,也是被讀者所熟知的語言,屬于縮減落差、減少距離的修辭手法,可以使得作品文本結構更加完整、嚴謹,語言更加干練,實現(xiàn)對文學作品思想內涵的映射。
Conceit 修辭手法在表達上與我國的比喻相類似,通過使用一種事物比喻另一種事物的方式對敘事內容進行客觀評價。 例如,英美文學之中將兩個相愛的人比作圓規(guī),表示兩人之間的感情深厚,密不可分,同時又引發(fā)了讀者的深思。 奇喻的方式,也使得作品的趣味性有所提升,作品的文本敘事表達更加生動、形象,這種修辭方式在表達上給予了讀者想象的空間,但不失為一種采用“隱匿作者”引導讀者思考的寫作方式[5]。
英美文學在敘事上多采用結構性的敘事方法,主要基于作者的構思、文本寫作風格采取不同的敘事模式。 作者使用一種“隱匿作者”的范式,從全知視角、限制視角、戲劇視角敘述文學作品中的故事。通常情況下,英美文學作品并不會采用兩種不同的敘事方法。 同時采用多種敘事模式對作者的能力要求極高,?小王子?雖然采取了兩種敘事模式,但作為兒童讀物,作者在敘事上所構建的奇妙世界觀,也沖淡了多種敘事模式對故事表達產生的影響。 英美文學中的敘事模式多沿用狄更斯的敘事方法,在視角、人稱之間結合,形成對作品表達的限制。 在結構敘事學的理念指導下,很多作者開始采用結構主義敘事方式,這種敘事方式顯然與布斯的理論存在一定的矛盾之處,布斯稱之為“不可靠敘事者”,但結構主義敘事模式在由靜態(tài)向動態(tài)方向轉變過程中,已經逐漸脫離了原本的時代,很多作品將“真實故事表達”的敘事方法隱匿在結構敘事之中,形成了一種文化學與政治學相結合的模式,并仍保留著敘事學的標準價值。 例如,?魔戒?作為比較知名的英美文學作品,其在敘事模式上探索倒U 型的敘事模式,對故事中的正面人物使用正軌敘事方法,對反面人物則使用了倒U 的敘事模式。 這種鮮明的敘事對比,闡述了“隱匿作者”在善惡價值觀念上的表達,與讀者共同進行對反面人物的批判。 布斯理論提出的修辭敘事模式仍被沿用,但在一定程度上發(fā)生了局部的變化,使英美文學修辭敘事表達向更加長遠的方向發(fā)展。
基于布斯理論的研究,在英美文學的敘事寫作手法上,主要表現(xiàn)為客觀的現(xiàn)實主義手法、意象寫作手法和隱喻寫作手法三種。 在“隱匿作者”和“不可靠敘事者”的理論指導下,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強調客觀事實的把握和描繪,通過背景創(chuàng)設和環(huán)境塑造的方式,增加事物的真實性。 在意象寫作手法上,則采用形象化的藐視,以“隱匿作者”側面表述個人或者事物的自我價值,使得敘事具有象征性意義。 隱喻寫作手法則與Conceit 修辭手法的表現(xiàn)方式相類似。
綜上所述,布斯理論在修辭敘事方式上由模仿向交流的方向轉變,并在修辭理論中提出了“隱匿作者”的理論。 他表示,文學作品在敘事表達上,文學作者和寫作作者兩者之間存在本質上的區(qū)別,一種是虛擬的“我”,另一種則是指本我。 同時,布斯提出了“不可靠敘事”理論,該理論強調敘述類型的多樣性,并強調敘述者和受眾感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