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有效解讀文本是一名語文教師的基本功之一。然而,很多一線教師在文本解讀中往往有淺表化解讀或過度化解讀的傾向,從而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從文本內容、價值、語用和素養(yǎng)四個方面入手解讀文本,可以提升教師文本解讀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 鍵? 詞 小學語文 文本解讀 文本內容 文本價值
引用格式 趙永攀.小學語文文本解讀的四個著眼點[J].教學與管理,2022(17):34-36.
解讀文本是上好語文課的前提。然而,很多一線教師,在文本解讀中往往有淺表化解讀或過度化解讀的傾向,從而導致課堂教學效率的低下。筆者認為,文本解讀應該從文本內容、價值、語用和素養(yǎng)四方面入手,而且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階梯式上升過程。
一、關注內容,引領學生正確理解文本
文本解讀首先要關注內容,讀出作品的基本義,讀出它的原汁原味,盡可能準確地弄清楚作者試圖表達的情感。然而在現實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近乎離奇的文本解讀案例,比如狐貍很聰明,因為它能夠用自己的智慧從烏鴉口中得到食物;丑小鴨之所以變成白天鵝,并不是因為它有多努力,而是因為它本身就是白天鵝的孩子?!瓕@些脫離實際、違背文本價值取向的解讀,有一些教師卻大加贊賞,認為是多元化解讀的最好體現。然而,如此處理是因為對文本缺乏正確的理解,對語文知識沒有了基本的是非判斷?!八刈x”是近幾年來提倡的一種閱讀方法。這種方法不借助任何輔助資料,而是在反復誦讀中參透作者寫作的本意。葉圣陶先生曾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币馑季褪钦f,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作者的寫作思路,循著這個思路,才能夠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
以三年級上冊《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為例,作者運用寫實的手法,講述了一個家境貧苦、美麗可愛的小姑娘大年夜在街上賣火柴,最后凍死在街頭的凄美故事。這篇童話是安徒生根據朋友寄給他的一幅圖畫展開的想象,以此表達對窮苦百姓的同情。根據這一寫作意圖,教師在解讀文本時,可以抓住“可憐”一詞,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從課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這是一位“可憐的小女孩”?
當學生找出答案之后,教師可以根據課文的最后一句話“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痹O計這樣一個問題:小女孩臨死前經歷了哪些幸福?
當學生找出溫暖的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圣誕樹、慈祥的奶奶之后,教師可以再設計一個問題:小女孩的真實狀況是可憐,而一切的“幸?!倍际腔孟耄餐缴@樣寫的意圖是什么呢?通過這樣的“素讀文本”,以問題的方式步步推進,就能知道安徒生是在通過對比的手法表達自己的滿腔憤怒和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在學習課文結束時,還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賣火柴的小女孩明明是凍死的,死前應該是很痛苦的,嘴角上為什么還帶著微笑呢?通過這一問題的設計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內涵,了解這一悲劇的偉大之處。
關注文本內容,讓學生在反復閱讀中一步一步走進文本深處,和作者的心一起跳躍,去揭秘作者寫作的真諦。在這樣的閱讀中學會抓關鍵詞、關鍵句,提煉關鍵問題,不斷提高閱讀能力。
二、關注價值,引領學生把握正確取向
關注文本內容是文本解讀的全部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那么還應當包含些什么內容呢?我們先來看一則案例:
一位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愚公移山》一文時,通過解讀,學生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愚公是一個陰險毒辣的“陰謀家”,是一個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的“蠢老頭”。他自己挖山就罷了,為什么還要讓子子孫孫也來挖山,這完全是把自己一意孤行的想法強加給子孫。一座大山,哪能那么容易挖走,這完全違背了自然規(guī)律。
很明顯,這樣解讀是對《愚公移山》這篇課文缺乏深層次的理解。這篇課文的學習目的是要學生學習愚公為造福子孫后代而敢于付出的精神,懂得愚公是一個“大智若愚”的人,重在引導學生學習愚公面對大山而無所畏懼,毅然挖山的精神。對文本的多元解讀不是對價值取向的曲解,違背文本的本意。因此,引領學生正確理解文本的價值取向是文本解讀的方向性指引。
比如《司馬光》一文中,司馬光勇救落水兒童,這是機智勇敢的表現;《金色的魚鉤》一文中,老班長以生命為代價照顧三個小病號走出了草地,這是忠于革命的表現;《景陽岡》一文中,武松喝了十八碗酒,并且知道山上有老虎后依然要上岡,這是大膽無畏的表現;《將相和》一文中,藺相如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趙國,并且力戰(zhàn)秦王,維護了國家的尊嚴,這是有勇有謀的表現,廉頗主動向藺相如請罪,這是“知錯就改”的表現。這些價值取向,我們不能隨便更改。
在講授五年級下冊《景陽岡》一文時,當筆者講到武松在酒店喝酒的情節(jié)時,有學生說:“武松的表現很不文明,因為他在酒店敲桌子而且大聲喊叫。”學生的理解顯然有一定的道理,因為文中店家勸武松少喝酒,武松卻認為自己酒量大,一直喝了十八碗;店家說岡上有老虎,勸武松不要上岡,武松卻懷疑店家要謀財害命。從這些行為和語言可以看出武松很粗魯、疑心很重,把店老板的好心當做驢肝肺。
如果這樣理解,顯然違背了文本的價值取向。在認真傾聽學生的發(fā)言之后,筆者先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打虎”的情節(jié),看看武松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的答案是:武松是一位英雄,武藝高強、勇敢無畏、機智敏捷。這顯然和喝酒時的武松判若兩人。
《水滸傳》是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施耐庵這樣寫肯定是有一定道理的。于是筆者引導學生反向思維:如果武松聽了店家的話只喝三碗酒,如果武松聽了店家的話不上岡,會有怎樣的結果呢?那就沒有流傳后世的武松打虎了。所以作者這是先抑后揚的寫法,目的是突出武松的英勇。
語文是一門思想性很強的課程,它的導向直接影響一個人的成長。正所謂“方向不對,努力白費”。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必須要正確解讀文本,引領學生把握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保持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三、關注語用,引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
關注內容,引領學生正確理解了文本;關注價值,引領學生把握正確的價值取向。在此基礎上教師更應關注基礎知識的教學和語言文字能力的訓練。
三年級上冊《去年的樹》是一篇日本童話,講述了一只鳥和一棵樹之間發(fā)生的故事。教師解讀時,有的從誠信入手,教育學生要珍惜友情;有的從環(huán)保入手,教育學生要愛護環(huán)境。在講讀這篇課文時,方法也是各有千秋。但這些解讀大多注重人文精神,卻忽視了作者是通過什么樣的語言形式來體現這些人文內涵的。因此,文本解讀還要引領學生關注文本語言文字的運用。
語言運用是語文教學工具性的體現,也是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重點培養(yǎng)學生形成的一種關鍵能力。語文教材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編者精心選編的,包含著豐富的語用點。我們要通過文本解讀進行挖掘,引導學生掌握語言文字特點,并在實際學習和生活中加以運用。
筆者在教學四年級下冊《文成公主進藏》時,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分析民間故事的特點,從中掌握民間故事的寫作方法,并嘗試寫作。
教學伊始,通過學生已知的民間故事,引導學生第一次感知民間故事的特點:美妙、神奇等,掌握學生對民間故事的了解程度。
接著,小組合作學習進藏部分,文成公主一路上遇到哪些困難?是如何克服的,又有怎樣神奇的結果呢?引導學生具體分析“樹干搭橋”“撒羊毛”“修石屋、寫血書”“背乃巴山”四件事中,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超現實的,并進行歸納:一種是遇到的困難是真實的,但解決困難的辦法是超現實的;一種是遇到的困難是超現實的,但解決的辦法是真實的。引導學生第二次感知民間故事的特點:從生活本身出發(fā),展開想象。
文成公主進藏途中遇到的困難還有很多,教師在最后引導學生創(chuàng)編故事:根據文成公主進藏遇到的實際困難,展開神奇想象,創(chuàng)編一個故事。安排1~2位同學上臺講故事。拓展思考:文成公主從人到神的原因是什么?從文中找出答案。教師補充文成公主做出卓越貢獻并被奉為“綠度母”的資料,引導學生第三次感知民間故事的特點:人們把對文成公主的情感轉化為神奇的故事,世代流傳。
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在文本解讀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探索語言文字表達的密碼,并在深入剖析的基礎上轉化成自己的語言實踐。既讓學生明白寫什么,又讓學生明白怎樣寫,將閱讀、積累、運用融為一體,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
四、關注素養(yǎng),引領學生走向全面發(fā)展
文本解讀僅僅關注文本內容、價值取向和語言運用都太單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的四大核心素養(yǎng):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是文本解讀所要指向的核心。因此,文本解讀更應關注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六年級上冊《窮人》一文最后一段:“‘你瞧,他們在這里啦?!D壤_了帳子?!惫适碌竭@里戛然而止。顯然后面還有故事,只是作者有意留下了“空白”,此時教師可以發(fā)問:發(fā)揮想象,思考漁夫和桑娜還有什么故事,兩人彼此會說些什么?并讓學生寫一寫。這樣的小練筆,既加深了學生對漁夫和桑娜善良品格的理解,又訓練了學生通過人物對話的方式表現主人公性格特征的寫作方法。這是對學生語言運用的培育。
五年級上冊《獵人海力布》是一篇民間故事,通過文本解讀,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三個問題訓練學生的思維:課前診問:說出幾個你讀過的民間故事,并說說民間故事的特點?課中導問:從獵人海力布救小白蛇、救鄉(xiāng)親們兩件事中想一想,哪些可能是真實發(fā)生的,哪些可能是虛構的?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民間故事的特點。課后追問:人們世世代代紀念海力布,海力布的故事也流傳到現在,從中你認為民間故事又有怎樣的特點?這三個問題緊緊圍繞民間故事的特點展開,層層深入,有利于學生形成敏銳的文體意識,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思維品質。
四年級上冊《海上日出》一文文質兼美。作者經過細致觀察,對日出的過程進行描寫,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作者甚至在每個字的運用上都精心安排:一個個動詞把太陽寫得那樣活潑、有力;一個個名詞把太陽的光彩和亮麗表現得淋漓盡致。還有“轉眼間”“過了一會兒”“后來”等表示時間的詞語的運用也十分恰當、耐人尋味。這種景色美和文字美都需要學生細細品味。
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以“民風民俗”為主題,編排了《北京的春節(jié)》《臘八粥》《古詩三首》《藏戲》四篇課文。這些課文體裁和題材不同,但都充滿了濃郁的民俗風情:春節(jié)貼對聯(lián)、穿新衣、拜年、放花炮;元宵節(jié)吃湯圓、看花燈;臘八節(jié)吃臘八粥;藏戲演出戴面具、沒有舞臺、一部戲演出三五天;還有寒食節(jié)吃冷食、七夕節(jié)男女相會、中秋節(jié)吃月餅等等。這些習俗有著豐富的內涵,充分體現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源遠流長。教師要善于利用文本引導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發(fā)掘文化精髓,并把它們傳承下去,發(fā)揚光大。
文本解讀是語文教師的第一項修煉,只有對文本進行準確深入地解讀,挖掘教材的教育價值,深層次解讀文本,才能提升教師的文本解讀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吳玉豐.文本解讀要找準“發(fā)力點”[J].小學語文教學,2019(26):41-42.
[2] 陳潔群. “多元解讀”滑向“過度解讀”的原因與對策——以郭初陽《愚公移山》教學解讀為例[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18(Z1):33-34.
[3] 黃權.以學為中心,生成素養(yǎng)取向的文本解讀——以《竊讀記》為例[J]. 福建教育,2018(27):44-46.
[責任編輯: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