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金平
摘 要:所有語文課堂都涉及到語用,語用即指語言文字的運用,聽說讀寫都包含在其中。某種角度而言,語文課都是語用課堂。但語用也有高效和低效之分,如果課堂僅停留在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分析,以及碎片化的隨意的問答和討論中,那么學生的語言運用實踐效果將大打折扣;相反,如果語言文字的運用是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或緊扣語境進行積極又有思維品質(zhì)的語言構建,這樣的語用課堂才是高效的。本文嘗試從“高效語用課堂”的提出及其基本特征、構建高效語用課堂的策略以及實踐成效三個方面來闡述。
關鍵詞:高效語用課堂 語言文字運用 語文核心素養(yǎng) 策略探究
語文課堂從以前的滿堂灌、一言堂,到滿堂練,再到后來的滿堂討論。學生的主體地位應該體現(xiàn)得越來越充分,課堂也越來越熱鬧,聽說讀寫一應俱全。很多學生反映,上課能聽懂,也喜歡上了語文課,但語文素養(yǎng)和成績卻不見提高,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覺得,其根源還在于語文課堂效率低下。
一、“高效語用課堂”的提出及基本特征
1.基于對“低效語用課堂”的反思
語文課堂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課堂實踐中語用低效。語用,顧名思義就是語言運用,聽說讀寫都屬于其范疇,但是課堂實踐中,語用也存在高效與低效之分。一些碎片化的、脫離文本和得體語境的、缺乏思維品質(zhì)的聽說讀寫訓練,是隨意的、消極的,所以低效甚至無效。下面筆者結合《范進中舉》一課中的一則讀寫設計來談。
你覺得范進是一個怎樣的人?請小組合作討論,試著寫上幾句話簡要評析這一人物形象。
這樣的訓練也許學生確實討論了、動筆了,但學生的文字能力沒有明顯提高,還是停留在原有的語言習慣和經(jīng)驗上,學生可以很隨意地表達,而且情境設置也非常平淡,沒有矛盾沖突,幾乎不能引起學生的思維碰撞。
如果改變一下,這樣來設計:
范進當官了……,他會是一個怎樣的官吏呢?A.一心為民、清正廉潔的好官。B.渾渾噩噩、政績平平的庸官。C.同流合污、蠅營狗茍的贓官。
文本不變,但語境改變了,學生必須在讀懂原文的情況下,提煉原文中對主人公的語言動作等的描述,還原范進的人物形象,然后發(fā)揮想象做出合理的判斷和評價。這其中有明確的情境設置,清晰的思辨性、層遞性,其語用訓練任務是明確并且高效的。
2.基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這一概念,在新《課標》中作了這樣的界定:“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建構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xiàn)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zhì)?!边@個概念用了三個短語來闡釋培育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條件,即“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積累和建構”“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
3.“高效語用課堂”的基本特征
上述“語文核心素養(yǎng)”概念表述中的三個短語,正好指向高效語用課堂的三個基本特征:
(1)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首先不是消極的、隨意的,而應該具備較高的思維品質(zhì);
(2)積累和建構,積累的目的是建構,建構就不是碎片化的,而應該是相對系統(tǒng)的整體性表達;
(3)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這個真實不是絕對的,而是與一定文本或語言運用條件相吻合的語境。
二、構建高效語用課堂的策略
1.從讀學寫、以寫悟讀,貫穿閱讀課堂設計
現(xiàn)在的語文課堂基本以教材為學習載體,教學從一篇課文到一個單元以致一本書,從理解文意到分析結構再到主題意義的感悟。這種教學方式看似思路清晰、目標明確、循序漸進,但也存在諸多弊端。首先,它著重于文本語言及思想內(nèi)容的理解,但對于語言的遷移運用卻很少涉及。其次,教學內(nèi)容存在一定的隨意性,帶有老師的個性及經(jīng)驗,課文可以多上幾篇也可以少上幾篇,可以這樣上也可以那樣上;課本內(nèi)容為框架,教師講授為課堂主導,學生以聽為主要的參與方式;依靠老師的設計和步步追問來推進,學生讀寫的實踐機會很少,而且很零碎,缺乏系統(tǒng)。
在教學設計和推進上,挖掘選取不同文本的讀寫結合點,實施從讀學寫、以寫悟讀。從文本中學習遣詞造句、謀篇布局、表達技巧;有疑問可以寫,有感悟也可以寫,思路過程可以寫,聯(lián)想拓展也可以寫。讀不一定是起點,也不一定是終點;寫可以成為手段,也可以成為目的;讓寫成為課堂常態(tài),成為主要學習方式。
先結合《列夫·托爾斯泰》的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來闡述。
(1)列出提綱:對一個你熟悉的人物進行外貌描寫的簡明提綱;
(2)朗讀選讀:朗讀全文,找出你最喜歡的語段再讀一讀;
(3)思考討論:文章哪部分寫得最精彩?用了什么手法?
(4)遷移仿寫:調(diào)整提綱,抓住眼睛,仿寫借鑒,分享交流;
(5)修改提升。(作為家庭作業(yè))
首先找到這篇文章的讀寫結合點,當然這個結合點在文本閱讀中也應該有重要的價值,不能為寫而寫,列夫·托爾斯泰是大文豪,長相平平卻有一雙非凡的眼睛,能夠洞察世事。這是文本的一個亮點,值得從言語上去品讀和借鑒。此課的教學思路以“寫”導入,調(diào)動寫作初體驗;然后借“讀”來體悟語言描繪之精彩,并為“寫”積累鋪墊;然后參照比較,模仿借鑒;最后總結修改提升,以“寫”為落腳點。
再結合《風雨》的教學設計來闡述。(發(fā)給學生的課文打印稿把課文的標題及相關部分隱去)
(1)猜讀摘錄:朗讀課文;摘錄文中有表現(xiàn)力的詞句,學生據(jù)此猜文題。
(2)從讀學寫:補寫文中兩處省略部分;對照原文,揣摩本文側面烘托的寫法。
(3)以寫悟讀:補寫孩子的表現(xiàn),體悟面對人生社會中狂風暴雨的情感態(tài)度。
賈平凹筆下的風雨可真不尋常,它好像一只充滿魔力、無所不能的手,改變了一切景物的形態(tài)和色彩,讓人讀來稱奇。不過最讓人稱奇的是,全文竟然沒有出現(xiàn)這幾個字!“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是本文最大的語言特色,而面對狂風暴雨的人生態(tài)度則是思想精髓。面對如此難得的奇文,如何避免學生走馬觀花式的聽讀?猜讀這種挑戰(zhàn)性的讀寫結合方式,必然促使學生深度揣摩并與文本對話,對側面烘托這一寫法的學習就不再是停留在概念層面了,主題思想也不會僅僅從老師的分析說教中體悟出來。
類似的課堂設計策略還有很多,可用換角色等方式創(chuàng)造性地復述課文,如《散步》小男孩說,《我的叔叔于勒》于勒說;還可以遷移課內(nèi)知識推測人物命運,如范進做官了……,假如楊修沒有死,曹植被扶正……。在比較對照中,分析歸納、推理聯(lián)想,養(yǎng)成自主思維能力,通過語言的實踐活動,不斷熏陶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對于循序漸進地改變目前閱讀效率低下、思維和寫作低幼的現(xiàn)狀是頗具實踐探索意義的。
2.以建構性寫作代替碎片化習題,指導作業(yè)設計
有些老師發(fā)現(xiàn)單純的“講課”方式已經(jīng)喚醒不了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也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于是走上了另一個極端,干脆課文少教甚至不教,整冊書只關注文言文,其他課文輕描淡寫一筆帶過,大片的語文學習空白用題海戰(zhàn)術來填補。
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也許短期內(nèi)對語文分數(shù)的提高有幫助,但絕非長久之計,極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厭學情緒,從而破壞了語言教學。練習題大多脫離生活實際,而且題目質(zhì)量參差不齊,數(shù)量繁多瑣屑;學生最關心的是如何盡快完成任務,老師關注的重點則在于答題技巧和步驟,卻忽略了文本語言,無法調(diào)動學生獨立地進行系統(tǒng)充分的語言文字訓練。
課堂作業(yè)的終極目的是什么?其實試題的背后是考點,考點的背后是能力,考題是永遠做不完的,但培養(yǎng)語言運用能力卻可以不變應萬變。運用精煉的語言描述場景、事物,表述觀點,抒發(fā)情感。與零碎的練習題不一樣,這種“建構性寫作”一般比較簡短,但結構內(nèi)容相對獨立,自成系統(tǒng),而且明確指向某一任務。在完成的過程中,學生的語言組織和邏輯思維能得到鍛煉。
(1)化繁為簡,整合考點
與其做零碎的題目,不如把數(shù)量徹底減下來,整合成一道專題“小寫作”,引導學生做完某道題后寫解題思路,歸類對比,甚至對題目進行評價修改等,形成一個小專題。這樣的建構性小寫作還可與課文對接,讓學生續(xù)寫、改寫、補寫、縮寫,或寫課堂的學習,或為插圖配文等等。
經(jīng)常有一些枯燥無趣的作業(yè),比如聽寫、抄寫字詞,如何讓它們“華麗轉身”?我嘗試讓學生用詞語編故事代替抄詞語;聽寫則讓學生主持,而且不能簡單地報字詞,而是要事先或現(xiàn)場構思一個包含這些字詞的故事,這就變成了聽寫故事了,學生往往在笑聲中完成了原本枯燥的聽寫,同時在不經(jīng)意間進行了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練習。
下面是一則運用課文《在山的那邊》生字詞編故事的學生作業(yè),加點字為課文生字詞:
“哇!蝴蝶!”不知是誰喊了一聲,寂靜的教室喧騰了!瞧他的雙翅,布滿了隱秘的花紋,一瞬間,老師鐵青的臉不經(jīng)意燦爛如花。大家伏在桌上癡想,那薄薄的翅膀充滿了誘惑,大家紛亂的念想凝成一個小小的愿望:帶我去沒有作業(yè)的地方,像天空一樣自由……
(2)合作互動,形成學習共同體
對于手機網(wǎng)絡,可以因勢利導,讓它成為完成作業(yè)的平臺和載體。比如我班級里有博客(現(xiàn)在也可用公眾號),學生的一些優(yōu)秀作品都發(fā)布在上面,有時候作業(yè)就是讓他們評論博客文章。
教師可以對如何評論進行培訓和示范,可以對文章的內(nèi)容主題進行評論,也可以就文章的寫法或布局進行評論,還可以品詞品句。評論的對象可以是學生的文章、朗讀音頻、表演或講解視頻;評論的主體可以是同學,還可以是老師、家長,或者其他伙伴朋友等。這樣做一方面引導他們互相學習優(yōu)秀作品,另一方面,評論本身也是一種語言文字的交流和表達;而且評論以實名制發(fā)出來,大家都看得到,這無疑刺激了學生的表達需求,加強了他們對自我表達的要求。有些已經(jīng)畢業(yè)的學生,仍然會在一定的時候過來訪問他們曾經(jīng)的博客,重溫他們的初中生涯,因為作品也是他們?nèi)松阚E的體現(xiàn)。
這樣的作業(yè)學生在手機或電腦上就可以完成,這時他們似乎并不是在完成某項作業(yè),一定程度上如同現(xiàn)實生活情境中的自我表達。而且通過這樣的平臺或方式,所有作者和評論者突破了時空限制,形成了一個有熱力的學習共同體。
3.巧借東風創(chuàng)設情境,開設說寫活動課
我們初一初二年級,差不多每周會開設一節(jié)語文活動課,涉及藝術影視、話劇、歌詞等。
學生將此視為一塊屬于自己的園地,活動有時會走偏,天馬行空,不倫不類;但有時也會很走心,酣暢淋漓。以下兩者屬于我們的“家常菜”,也“玩”出了一些相對固定的套路。
(1)借藝術短片,開展說寫活動
這里的藝術短片大多選自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被選擇成為語文活動課的資源,是因為其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和特點:
①藝術性和哲學意味比較濃厚,所以又叫藝術短片,出身和氣質(zhì)均不同于魚龍混雜的微電影和其他影視作品,內(nèi)容上常詩化、散文化,甚至抽象荒誕化,敘事上不以情節(jié)和沖突吸引眼球,比較注重作者的個人表達。
②它相當于詩歌或微型小說,言簡義豐。很多在10分鐘以內(nèi),但卻濃縮概括,穿越滄海桑田;洞察人性,探究生命,管窺社會百態(tài);不以單純的娛樂為目的,追求一種文化價值,因此可以有豐富的解讀空間。
③一般由特別的制作材料而非真人演出,減少了直接的視覺刺激而妙增了許多意趣。
一般活動程序設計:
①觀看短片,復述故事;
②角色分析,說演結合;
③主題探討,感悟哲思;
④聯(lián)系生活,回歸現(xiàn)實;
⑤文字轉移,創(chuàng)作體驗。
活動課的主陣地留給學生。在這里,他們體驗著活動的整個過程,不管是負責組織和主持的學生,還是參與的其他成員,都進行了各種形式的充分的聽說讀寫的語言運用訓練,有由畫面視頻到語言文字的轉化,有由虛擬到現(xiàn)實的遷移與構建,而且這些語言實踐都是在短片故事所創(chuàng)設的“真實”情境中進行的。這種語文活動課的組織方式當然還有很多值得改進的地方,但也是對高效語用課堂策略的一種實踐探究。
(2)借文本材料,開展辯論活動
辯論是最具現(xiàn)場激烈沖突的語言對抗性活動,對于資料的搜集整理,以及歸納演繹、假想思辨都要求很高。當然,如果辯論的話題切合文本,其語用實踐將更加高效而有價值。下面筆者結合最近的一次辯論活動進行闡述。
在講授《〈論語〉十二章》時,發(fā)現(xiàn)《論語》里有不少關于“樂”的內(nèi)容,覺得這個話題很適合開辯論賽。最開始設想的辯題是“君子是否快樂”,為了縮小切口,便于辯論,也讓這場辯論的語文味更足一些,筆者將題目改成了“孔子是否快樂”。為了讓更多學生參與,還修了改賽制,每隊設6名辯手,增加討論環(huán)節(jié)和觀眾互動,辯手只能在提示卡上手寫關鍵詞,不能準備稿子;先小組進行,然后班級,再是我教的兩個班之間進行比賽。
因為要參加辯論,學生們學習《論語》的熱情猛漲。除了反復閱讀《論語》外,他們還看了《孔子傳》,搜索孔子的生平,專門看了長達兩個多小時的電影《孔子》,還觀摩了大學生辯論賽視頻。搜集資料、整理、討論,在辯論賽上較勁,用兩周的時間認真研究一個古人,和孔子如此親近,這都是學生們沒有過的經(jīng)歷,相信他們對《論語》和孔子會有深刻的了解,也對孔子人生灰暗時期的暖色心志有所體悟。
三、構建高效語用課堂的成效
構建高效語用課堂,至少會在三個領域發(fā)生較為顯著的成效:一是學生的“學”,二是教師“教”,三是課堂育人模式的轉型。
1.引領學生進行深度的語文學習
語文課上,學生不應該僅僅理解感悟文本,也不僅僅是回答老師的提問,平時的作業(yè)也不能都是關于答題技巧的瑣屑習題。課堂上只有那些切合生活情境,或緊扣文本語境的,具有建構和思維品質(zhì)的語言運用訓練,才是指向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深度學習行為。
2.推動教師創(chuàng)新語文教學設計
高效語用課堂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顛覆了初中語文教師固有的“照本宣教”的陋習,它推動基層教師開始深入?yún)⑽蚪滩?、研究學情。在教學展開的過程中,以如何組織、引領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實踐活動,作為設計教學策略的基點。
3.促進語文學科育人模式轉型
持續(xù)構建高效語用課堂,促進了應試教育環(huán)境下傳統(tǒng)語文課堂的變革。這一變革,又引發(fā)了初中語文學科的育人理念、教學內(nèi)容、方式等育人模式的轉型,即對語文課堂中“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學什么”“怎么學”等內(nèi)容,賦予了全新的思考和探索空間以及思路。
此外,在先前教學改革確立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它進一步修正了學習主體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方式,同時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語文課的內(nèi)涵和外延,使語文課堂富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