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羚洪
【摘要】“四基”是在傳統(tǒng)意義“雙基”的基礎上對數(shù)學教學提出的新要求,在“雙基”基礎上解讀“四基”,尤其是從“雙基”“四基”的概念出發(fā),把握其“此階段”與“今后”的意義,真正在教學中落實“四基”,才是真正尊重學生的基礎,才能真正讓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過程具有促進其成長的意義。從教學研究的角度來看,“四基”可以幫助教師解構教學內容,但解構是為了建構,只有當教學具有整體意義時,學生的學習過程才是有效的。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 夯實“雙基” 落實“四基”
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討論“基礎”的意義是再現(xiàn)實不過的。數(shù)學教學改革、課程改革歷來走在所有學科的前列,當《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提出“四基”之后,關于“雙基”與“四基”的討論再次熱烈起來。在筆者看來,這是一個很好的現(xiàn)象,因為這意味著小學數(shù)學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基礎這一教學理念沒有出現(xiàn)任何的松動。但筆者仍然想指出的是,無論是回顧“雙基”,還是再讀“四基”,仍然要對其意義進行全面把握。鑒于此,在課程改革十多年之后,再次圍繞“雙基”和“四基”進行一次梳理,有助于一線教師的教學思路更加清晰。本文以“20以內的進位加法”為例,闡述“四基”落實的相關觀點。
一、從“雙基”走向“四基”
如果僅僅將“雙基”理解為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那對數(shù)學教學的理解就太片面了。事實上,《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的“雙基”是指:經過此階段的學習,學生為適應今后進一步學習與工作所必備的最初步、最基本的數(shù)學知識和技能,包括數(shù)學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法則、方法,以及基本運算、推理、作圖等技能。在這樣的描述中,筆者認為: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對“雙基”的理解與把握,應當基于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即解讀中的“此階段”的含義,以及研究當下,即解讀中的“適應今后”的含義,包含學生學習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等。這樣的理解,其含義顯然要比從字面上理解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要豐富得多,尤其是對于小學數(shù)學教學而言,這樣的理解,有助于教師在教學中更好地把握教材編寫思路,分析教學思路。
以“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一知識的教學為例,任何人都知道這一能力是學生成長中必備的技能,因此本內容的教學要著重培養(yǎng)好學生20以內進位加法的能力?;谶@樣的思考,要確定本課的“雙基”是非常容易的,因此此處不贅述。但仍然需要強調的是,確定本內容的“雙基”,是需要考慮“此階段”與“今后”兩個關鍵詞的,“此階段”的學生意味著什么?學生“今后”又會如何運用此知識?這兩個問題的回答,可以讓“雙基”具有更豐富的意義。筆者的回答是:當下學生基于生活經驗,其中有的學生已經能夠用自己的默會知識計算出20以內加法的結果,但他們的默會知識常常無法轉換成顯性的數(shù)學思路,因此數(shù)學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這種默會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換;而“今后”的意義在于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去積累一些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如將其中一個加數(shù)分解成兩個數(shù),與另一個加數(shù)湊成10的方法等。這就是“雙基”在本內容教學中的基本意義。
二、教學中落實“四基”
在上面“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一例子的分析中提出了“雙基”的教學目標,但仔細研究之后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目標定位還需要發(fā)掘,例如,說要知道此時的學生已經具有了哪些知識與技能?他們此時的能力離掌握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能力還有多遠?什么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獲得這一能力?思考這些問題,可以讓教師的眼光不僅落在“雙基”的達成上,還會落在如何實現(xiàn)“雙基”的達成上,從而也就實現(xiàn)了教學由“重結果”向“重過程亦重結果”的轉變。也就是說,“四基”落實可以遵循這樣的兩個步驟:
1.夯實“雙基”
夯實“雙基”,需要在“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教學中由教師提供示例,然后讓學生模仿。在這樣的模仿過程中,學生可以構建出完整的20以內進位加法的解題思路。在這里,即使采用最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完全不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也能讓“雙基”圓滿達成。當然,這樣的思路其實又是忽視“雙基”完整意義的產物,因為其忽視了“此階段”與“今后”兩個關鍵詞對學生的成長意義。因此,本內容的教學要回答上一段提出的三個問題,即通過下面的努力來落實“四基”。
2.落實“四基”
筆者的觀點是:在此前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就需要關注學生已經獲得了哪些數(shù)學知識,已經積累了哪些數(shù)學經驗,已經擁有了什么樣的能力等。注意到這些,本內容的教學就可以在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性的基礎上,由學生去主動構建20以內進位加法的方法與技巧。
例如,當教師給出了9個蘋果加4個橘子的情境之后,就有學生分別拿出1個橘子去湊足10,拿出6個蘋果去湊10,這就是隱性問題解決思路的顯性化,是問題解決方法的有意義的形成過程。與這個過程對應的其實就是數(shù)學思想,而情境所帶來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學生的思維有了一個明確的載體,學生就有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數(shù)學活動,并可以在此活動中生成、積累一定的經驗,于是基本思想與基本活動經驗也就油然而生。
而基本活動經驗則強調教師要為學生設計一些數(shù)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生成、積累經驗。這是針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而言的,是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教學舉措。因為在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的數(shù)學活動其實是很少的,基本上就是思維圍繞著教師的問題轉,而有了數(shù)學活動之后就不同了,學生可以自己在活動過程中揣摩,進而生成有益的經驗。如在“20以內的進位加法”教學中,教師不再是畫實物圖去“引導”學生判斷,而是直接給出實物,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獲得結果的方法。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維過程是“慢”的(不可能有教師引導的那樣快),學生的問題解決方法還有可能是“錯”的(不可能像教師引導之下的那樣準確),但這些過程都是有意義的。更重要的是,在數(shù)學活動當中,學生會生成許多默會知識(經驗),這些默會知識很多時候都會成為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重要潤滑劑甚至是支撐力量。
三、落實“四基”的思考
經以上分析可知,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與基本活動經驗,是支撐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四個重要支柱。筆者以為,在“四基”的基礎上去研究教學,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應有之義。
我們不妨回過頭來再看看“20以內進位加法”這一內容的教學。筆者思考,如果從“四基”角度來審視本課的教學,需要建立什么樣的教學思路呢?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以“四基”為“手術刀”去解剖本內容的教學,是可以收獲很多的,但對于面向學生的教學過程而言,這種肢解式的教學分析又不完全具有實踐意義,筆者所追求的還是一個“四基”支撐下的整體課堂教學意義的建構。
有了這一思路,筆者所建構出來的“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教學過程是這樣的:在認識到學生已經具有了默會的生活經驗與知識的基礎之上,給學生一個實際的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實例,讓學生自己揣摩求結果的方法——這時只要求學生的計算結果正確,并強調要能夠說出自己的分析與解題思路。這是本課教學的核心,也是數(shù)學實踐活動的重要體現(xiàn)。在此活動過程中,學生的慢與快、錯與對都會逐步顯現(xiàn),并成為重要的教學資源,學生基本的數(shù)學思想就需要從此過程中被發(fā)掘。事實上,當學生在掌握了計算9+4的方法之后,再去計算9+1+8這類的題目時,有的學生能迅速地先計算出9+1,然后再加8,還有的學生別出心裁先將8看成1+7,然后將其中的1與原來的1相加得出2,加8以后一樣可以得到10。這樣的過程固然有些復雜,但其得到的經驗卻是在前面學習過程中習得的,能夠在新的問題中有效遷移與運用,恰恰說明學生在此前數(shù)學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經驗是正確的,且是可遷移的。尤其是這個能力的形成是學生自主摸索得到的,教師的干預極少,因此可以回過頭來確認此前的教學設計是有效的。
這樣看來,從“四基”的角度去解構某一教學內容,然后再從整體意義上去建構教學過程,就可以獲得一個能夠保證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基本活動中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形成數(shù)學思想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積累的學習經驗又可以在新的情境中得到有效的遷移。筆者以為,有效教學的意義可能正在于此。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四基”最需要強調的仍然是“基”,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有限,建構能力較弱,緊扣一個“基”字,才能讓教學設計更好地契合學生的實際。
【參考文獻】
[1]顧沛.數(shù)學基礎教育中的“雙基”如何發(fā)展為“四基”[J].數(shù)學教育學報,2012(1).
[2]廖翔.基于“四基”建構的數(shù)學課堂教學設計[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