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芬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基于學生立場和教師發(fā)展,我校在保障國家課標、部編版教材的全面落實的前提下,致力于通過課程開發(fā)探索素質教育的實施路徑,創(chuàng)新多元化的教育模式,讓學生擁有內外兼修的陽光與自信,讓學生真正享受到讀書的幸福和快樂,打破千人一面、千校一面、千篇一律的格局,使課堂教學提質增效,讓課堂之外豐富多彩。
【關鍵詞】課程生長點 整合設計 系統(tǒng)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基于學生立場和教師發(fā)展,我校在保障國家課標、部編版教材的全面落實的前提下,致力于通過課程開發(fā)探索素質教育的實施路徑。一路走來,我們深刻認識到學校教育必須通過課程傳遞信息、表達意義和提升價值,只有聚焦課程建設,才有可能取得學校變革的實質性的成功。
一、精準分析學?;A,選擇課程建設的生長點
為了創(chuàng)新多元化的教育模式,讓我校學生擁有內外兼修的陽光與自信,讓學生真正享受到讀書的幸福和快樂,打破千人一面、千校一面、千篇一律的格局,使課堂教學提質增效,讓課堂之外豐富多彩。我校領導班子覺得開發(fā)和編寫適應學校實際和學生需要的校本特色教材迫在眉睫,不是跟風,不是應景,而是學校發(fā)展的需要,是一種自覺的教育行為。
為此,學校結合本校的傳統(tǒng)和優(yōu)勢、資源的配備以及學生的興趣和需要,自主開發(fā)和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在“精彩六年,為理想奠基”的辦學理念的指導下,我校構建了以課程為支撐點的校本課程系統(tǒng),為學生鋪設幸福成長的跑道,以實現(xiàn)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
在充分考慮資源、師生等方面的差異后,我們對校本課程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整合,構建了“基礎型” “興趣型”兩大類的1.0層次的課程體系。
(1)基礎型課程包括“快樂Do Re Mi”“美文誦讀”“小學生禮儀”“紅領巾之聲”四門課程。這四門基礎課程的開發(fā),讓校園不僅有琴聲、讀書聲、禮儀聲,還有充滿著童真的歡笑聲。
(2)興趣型課程包含體育類、藝術類、益智類、文學類、手工類等共80多個教學班,學員招聘號稱“百團會師”,學生選課能夠“百里挑一”,活動展現(xiàn)“百家爭鳴”,課程考核“百花齊放”。
這個層次的課程變革,主要是以課程門類的增減為標志,開發(fā)一門又一門的校本課程,并不斷增減,這是“點狀”水平的課程變革。
在具體實施中我們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課程實施方式單一,依然是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學科學習為主范域,以知識拓展為主要追求,學校課程建設沒有觸及課堂教學改革,課程建設與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沒有關系,因此教師們參與課程建設的積極性普遍不高,他們覺得“課程開發(fā)浪費時間”,對提高教學質量沒有用。淺嘗輒止的課程開發(fā)在很大程度上還只是行政推動或為了學校辦學特色而進行的。
二、整合設計課程內容,打造師生共同成長平臺
如何采取合理的方式,識別、發(fā)現(xiàn)、回應、滿足、引導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是學校課程發(fā)展的關鍵。從學生學習需求的動態(tài)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去分析、研究學生的學習需求,在學生學習需求的滿足與不滿足的動態(tài)平衡中去研究學校課程架構才有實際意義。我們的課程設計應該貼近學生的學習需求,聚焦學生的生長點。在“回歸”意義上,學校課程建設把學習需求放在中央,這是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理念的具體反映。
在1.0層次課程的基礎上,我們輔之以興趣小組、社團活動,戶外學習、服務學習、綜合學習、動手操作等方式,基于學校實際,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就這樣我們的2.0層次的校本課程誕生了,主要是將教育背景、內容、形式與信息中的“相似塊”整合在一起,以德育為先導,以語言學科為龍頭,以課堂教學為中心,以學生活動為途徑,圍繞同一個主題,從各個不同角度集中開展教育活動。學校圍繞“季節(jié)”和“節(jié)日”主題實施體驗式校本課程,分為《春之誦》《夏之愛》《秋之韻》《冬之品》四季課程,同時開展《春天圓舞曲》《夏天成長曲》《秋天歡慶曲》《冬天暢想曲》四季體驗活動。讓學生們誦詩、唱歌、賞景、品食、繪圖、玩游戲、寫文章、過節(jié)日。主題大單元活動讓學生們在實踐中感悟、學習、交流,學生們高興地把大單元活動取名為“幸福課程”。這個層次的課程變革是圍繞辦學特色的“線性”課程設計與打造水平。
2.0層次的校本課程的組織形式:“全體必修+個體任選+群體必選”?;A型課程全體學生必修;興趣型課程根據(jù)學生個人喜好,可進行選修,采取班級授課制、分層分項走班制、團體輔導制、自主體驗等多種形式,每逢周一到周四的下午,學生依照自己的選課組合,到興趣班上課;主題大單元活動以年級為單位,一個主題,多種設計,年級群體必選,每當新的一個季節(jié)或節(jié)日來臨,各年級組就爭先恐后開展為期一周或兩周的主題大單元體驗活動。真正實現(xiàn)了“基礎課程養(yǎng)好習慣,興趣課程發(fā)展個性,主題活動體驗快樂”,從多個層面滿足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求。我們在校本課程建設中,抓住了“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兩個關鍵環(huán)節(jié)。
“自下而上”指的是在校本課程的生成上讓全體教師主動參與,生成改進,學生、班主任、年級組長,大家積極參與,讓校本課程成為有根之木,有源之水。
“自上而下”指的是校本課程開發(fā)的頂層設計。它如何與學校文化相融合,如何與辦學理念相符合。我們組隊來到情境教育發(fā)源地之一的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聽國家督學成尚榮,教育專家李吉林老師的講座,通過一次次考察、學習,在專家的引領下,校本課程的理論架構、體系建立、開發(fā)要點、育人定位等應運而生。
當然,校本課程的打造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在實施過程中也遇到了難點:校本課程的專業(yè)性與教師實施課程能力之間的差距,師資力量在有形無形中成為校本課程推進的瓶頸。如何破解呢?我們的做法是“培植一束輻射源”——校長好好領悟,“催生一支種子隊”——骨干教師好好引領,“影響一個教師群”——全體教師好好實施。只有全體教師參與了,校本課程才會被廣泛認同、深入推進。
三、尋找課程育人之道,展開學校課程系統(tǒng)建設
一所優(yōu)質學校應該建構自己獨特的課程模式,這是由學校內涵提升與特色發(fā)展的要求所決定的。正當我們沉浸在校本課程開花結果的幸福時刻時,我們又在思考:學校雖然開發(fā)了很多課程,但對課程沒有進行合理分類,課程之間的關聯(lián)性與結構性比較弱;雜亂無序的“課程碎片”以及隨意拼湊的“課程拼盤”,很難發(fā)揮整體育人效果。我校的課程變革亟須運用系統(tǒng)思維把經(jīng)驗模型化,形成自己的課程模式。經(jīng)過我們領導班子成員的再三思量,決定千方百計訪問名家,2018年暑假我們邀請上海著名課程專家韓立芬教授來我校傳經(jīng)送寶,打開鑄造課程精品化、體系化的大門。經(jīng)過專家的指導,根據(jù)學校的辦學實際,將國家課程與校本特色育人指標相結合,我們的3.0層次“小帆船”課程應運而生。在這個層次中,學校課程發(fā)展呈鳥巢狀,以多維聯(lián)動、有邏輯的課程體系為標志,將課程、教學、評價、管理以及師生發(fā)展融為一體,這是文化建構與創(chuàng)生層次的課程變革。我校的“小帆船”課程的概況如下:
(1)課程哲學:來源于學校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理念。
(2)育人目標:培養(yǎng)能夠自主駕馭生活之舟,綻放生命之精彩,具有理想抱負的少年。
(3)課程理念:我們將學校課程建設理念定位為“一人一葉舟,千人千帆競”。期望學生能夠自主駕馭生命的小舟,應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huán)境與生活,建立人生理想,創(chuàng)造自己生命中的精彩,向著理想的彼岸一道前行。
(4)兩層含義:一方面,希望每一個學生都能自主駕馭人生的航船,放眼世界、乘風破浪,勇敢前行;另一方面,希望每一個學生如同學校的校名一樣,有自己的志趣與理想,以學校課程為舟,登上理想的彼岸。
(5)課程圖譜構架:以“小帆船”課程為載體,通過達志、達美、達慧、達人四大課程系列,上百門課程,為學生創(chuàng)設健康多元的發(fā)展空間。本學期我們成立了“小帆船”課程研發(fā)中心,教師們開發(fā)出了一系列好玩又有趣的課程,其中涵蓋了德育、體育、社團、生活等方面的內容?!靶》闭n程的主題大單元活動有:一年級的“祖國媽媽,生日快樂”;二年級的“我和家鄉(xiāng)最親親”;三年級的“2018,樂享金秋”;四年級的“家鄉(xiāng)味正濃”;五年級的“有風吹來稻谷香”;六年級的“月是故鄉(xiāng)明”。同時,“小帆船”課程中的社團活動也豐富多彩,有圍棋、網(wǎng)球、輪滑、球類、跳水、航模、舞蹈、陶藝、皮影等,各種社團活動百花齊放。
我們堅信一所學校構建了自己的課程模式,有邏輯地推進課程變革,學校課程發(fā)展就會出現(xiàn)不一樣的格局,學校發(fā)展就會呈現(xiàn)不一樣的態(tài)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