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明
我曾經讀過一篇很有影響力的文章,對于文章提出的“摒棄雙基理論,樹立兒童本位課程觀”的觀點,我不免思緒紛紛,因為不少專家特別強調小學語文教學不能把“雙基”丟掉。
“雙基”,即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半p基教學理論”作為一種教育思想或教學理論,可以看作是以“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為本的教學理論體系,其核心思想是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F在的人在工作學習中出現的一些典型問題,分析其根源是我們近些年對“雙基”教學抓得不扎實造成的。
文章的作者特別提到:他不反對兒童有興趣地識字,但他反對把識字作為課程、作為教學目標來讓兒童完成。那么,我想,作者同樣也不是要摒棄“雙基”,要摒棄的是“雙基理論”。他認為“雙基理論”的基礎是學科本位的課程觀。學科本位強調學科的獨立性和重要性,把學科凌駕于教育之上,凌駕于人之上,讓學科成為中心,成為目的,沒有與其他學科有機結合,沒有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過分強調學科的邏輯體系而忽視學生的經驗。將課程設置的重點放在學科的完善上,很容易導致學習內容繁、難、偏、舊等,而且教學也更容易側重于知識的灌輸,這無疑會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對課程產生畏難情緒。
為什么“雙基理論”與學科本位的課程觀會有聯(lián)系呢?因為在“雙基理論”中,“基礎”是一個關鍵詞。某些知識或技能之所以被選進課程內容,并不是因為它們是一種尖端的東西,而是因為它們是基礎的,所以“雙基”教學思想注重課程內容的基礎性,同時也注重課程內容的邏輯嚴謹性。在課程教材的編制上,體現為重視教學內容結構以及與邏輯系統(tǒng)的關系,要求教材體系符合學科的系統(tǒng)性,依據學科內容結構規(guī)律安排,做到先行知識的學習與后繼知識的學習互相促進。
“學科本位”是上世紀初提倡“兒童本位”或“個體本位”的“進步派”在批判“傳統(tǒng)派”的課程論時所使用的詞語。近百年來,世界各國的課程不斷地變革和發(fā)展,在課程實踐中,所謂的“學科本位”課程在世界范圍內基本上已不存在了,而所謂的“兒童本位”或“個體本位”的課程也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在課程理論上,國際教育界逐步認識到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是行不通的,不再在這一“本位”或那一“本位”的對立中思維了,因而都在尋求社會、學科、兒童諸多方面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學課程體系里不僅有學科課程,而且也有了一定比重的經驗(活動)課程、綜合課程、選修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每門課程除了以學科知識為主外,還逐步加強了與學生經驗及現實生活的聯(lián)系。所以,將“學科本位”這個早期課程論不成熟的用詞用于我國現行課程,至少是不準確的。
通往教育深層的必經之路就是由基本知識、基本技能鋪設的,“雙基”內容應該是作為社會人生存、發(fā)展的必備平臺。“雙基教學理論”也并不是一個封閉的體系,在其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地吸收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來豐富和完善自身的理論?!半p基”的內涵也是開放的,內容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我想說:“雙基”沒有錯,“雙基”理論也無須摒棄,要摒棄的是文章作者認為的極端的“學科本位”課程觀的“雙基理論”。因此我們不必緊張,也不必茫然和困惑。
(作者單位:河南焦作市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楊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