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上”作為最基本的趨向動詞之一,表示由低處向高處垂直方向或由遠向近(由后向前)水平方向的位移活動,在使用過程中經歷了語法化過程。位移事件概念是從認知語言學視角對語法化活動進行分析的方法,能夠較為準確地解釋趨向動詞“上”的語法化過程。
關鍵詞:趨向動詞 上 語法化 認知語法
一、引言
“上”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是人們表示方位的概念之一。據資料記載,“上”出現于動詞后作趨向動詞的用法,直到漢代才算出現。如:
(1)齊襄公與魯軍飲,醉之,使力士彭生抱上魯軍車。(司馬遷《史記》)
(2)文帝嘗夢欲上天,不能;有一黃頭郎推上天。(班固《漢書·鄧通傳》)
“上”用在動詞后,表示前面動詞的位移趨向,這被認為是“上”作為趨向動詞的用法開始出現,表示一種由低處到高處的位移。目前,“上”作為典型的趨向動詞隨處可見。其最主要的用法便是位于動詞后,表示謂語動詞動作位移的趨向。對于這一用法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較為權威的有呂叔湘(1980)、劉月華(2001)、孟琮(1987)等對“上”的解釋。這些研究把“上”分開研究,細致全面,為我們進一步探討趨向動詞“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文主要以蔣華(2003)對于“上”語法化歷程的描述為腳本,通過認知語言學的相關理論來解釋趨向動詞“上”的語法化活動。
二、“上”的虛化過程
蔣華(2003)根據“V”與“上”的關系,將“V上”結構分為以下四類:1.“上”表示“V”的趨向;2.“上”表示“V”的結果;3.“上”表示“V”的時態(tài);4.“上”表示輕松的語氣。
(一)“上”表示“V”的趨向
趨向動詞“上”表示“V”的趨向是指“上”出現于謂語動詞后,表示謂語動詞的趨向意義。而“上”在表趨向意義時,其后常標引具體的處所賓語。如:
(3)醉中走上黃茅岡,滿岡亂石如群羊。(蘇軾《登云龍山》)
(4)皇甫殿直拽開腳,兩步趕上,捽那斯回來,問道:“甚意思?看我一看了便走”(馮夢龍《喻世明言》)
該類用法中,趨向動詞“上”在結構中保留位移趨向本義,并由原來獨自承擔謂語的功能變?yōu)榕c動詞共同充任句子中的連動謂語;這時,“上”開始虛化。
(二)“上”表示“V”的結果
該類用法指“上”出現于謂語動詞后作補語,表示結果義,其后仍帶賓語,但不再是具體的處所賓語。如:
(5)謹小楷一本寄上,卻求為書,拋磚之謂也。(蘇軾《東坡文集》)
(6)馬翰和王遵領了榜文,後到錢大王府中,稟了錢大王,求他添上賞錢。(馮夢龍《喻世明言》)
該類用法中,趨向動詞“上”產生了虛化,不再表示位移趨向,而是出現在謂語動詞后作補語,與謂語動詞結合緊密,多表示謂語動詞所能達到的結果。
(三)“上”表示“V”的時態(tài)
隨著結構式“V上”的使用,“上”的語義進一步虛化。該類用法指“上”出現于謂語動詞后,表示動作的持續(xù)狀態(tài),后多不標引任何賓語。如:
(7)咱們只要多派幾個人兒,再重重的懸上賞,還有個拿不住人的?(文康《兒女英雄傳》)
(8)這可不是想不到的投上緣了?(曹雪芹《紅樓夢》
這時,“上”的虛化程度更高,結構式整體結合緊密,多表示動作的開始或持續(xù)狀態(tài)。結構式使用已含有口語化色彩。
(四)“上”表示輕松的語氣
該類用法中,“上”處在謂語動詞后,表示一種輕松的語氣。如:
(9)多買上幾尺,再買點黃色的。(孫犁《山地回憶》)
(10)明天是五四青年節(jié),我和幾個同學想騎車到遠郊區(qū)野餐,痛痛快快地玩上一天。(申力雯《虎年車禍》)
結構中,“上”被“他(它)”替換以后,總體意思不變。其中,“它”是個表語氣的襯字,使語氣顯得輕松,隨便。因此,可以說“上”也表示輕松的語氣。該類用法口語色彩更加濃厚,常見于口語表達中,表達輕松、隨意的語氣。
上文是對趨向動詞“上”語法化歷程的簡單描述,下面本文嘗試用認知語言學相關理論從認知方面對語法化活動進行解釋說明,讓語法化過程更直觀地為人們所理解。
三、位移事件理論框架及其分析
位移事件概念是Talmy(2000)提出的認知分析理論,最初用于對動詞“go(去)”演變成用來表達將來時的助動詞的分析。在認知語言學中,一個位移事件可看作是動體在背景上移動的路徑,其中,至少有一個動體在現實空間中發(fā)生物理位移或者是概念域的抽象位移。在現實空間層面,位移事件主要包括目標取向、變化和視點這三個方面。假設有一條從A通往B的開放路徑,主體的位移趨向總是指向目標體B,那么,可以說它有目標取向的特點。如“他爬上五樓”屬于位移事件,其中動體的位移趨向始終是由下向上的,因此,可以說“上”具有目標取向的特征。在位移的過程中,動作主體沿著路徑不斷變化,最終抵達終點,相應便可以用以說明“動作/變化<>位移”這一基本關系。在位移事件中,動作主體和移動路徑與背景形成對照,背景充當位移趨向的參照點或“界標”。在具體使用中,受說話者對現實世界認知的制約,動體路徑在概念上通過開啟不同注意力視窗來獲取,相應這種表現在“(當前)視點<>界標”這種相互關系中也可以得以說明。下面便通過位移事件概念對“上”的不同語法化階段進行說明。
(11)中國運動員分別于1960年和1975年登上了珠峰。
(12)直系軍閥曹棍采用賄賂國會議員的卑劣手段,當上了總統(tǒng)。
(13)沒喊幾聲,家珍就在那里嗚嗚地哭上了。
(14)辦上幾桌菜、干上幾年、哭上一個鐘頭、跑上幾圈。
上述4個例句是“上”不同語法化階段的不同體現。根據上述對語法化過程的描寫,趨向動詞“上”最基本的義項便是由低處向高處的位移趨向,因此可以看作是有目標取向的位移事件。例(11)“登上了珠峰”代表“上”語法化過程的第一階段,表示動體的空間位移活動。在位移事件中,它選擇“開啟結尾視窗”,并把“終點”選作背景,在這個過程中組成事件框架部分的概念內容被背景化。其中,“開啟注意力視窗”是指凸顯事件框架中特定部分的認知過程,位移事件中“終點”因視窗的開啟,便會通過顯性的語言表達來指稱路徑的特定部分來達到,相應位移事件中其他未被注意到的組成成分因被忽視而被背景化或阻斷。endprint
例(12)中,結構式結果義的具體使用顯示了位移事件前景化方面如何導致概念的擴展,即具體位移目的地轉喻為相關目的或目標。這一階段可理解為是一種認知轉喻機制,是用目標取向的移動代表有意的行為,如:“當上了總統(tǒng)”,便是由目標取向移動轉喻為有意的行為去達到一定的目的或目標。主體終點不再是具體的處所,而是相應的目的或目標。這種認知轉喻機制,是在“PATH”“部分——整體”意象圖式和“目的<>目標”基本經驗關系決定的映射域下產生的。并且,以對沿著路徑移動的動體的概念化為基礎的“目的<>目標”變化<>位移”這兩種相互關系可以將“上”的結果義用法隱喻映射為表積極向上的變化,好的目標的獲取,如:“考上大學、住上新房、買上汽車……”等較高目標、較高標準的實現,抽象目標物作為一種心理預期被凸顯出來。這類隱喻映射是以“上”的位移事件為基礎的,但受人們主觀認知經驗的限制,具有較強主觀性。相應結構式接觸義和添加義則是由于不同注意力視窗的開啟而達到的不同認知凸顯的結果。
當有意的、有目的的行為這一源概念轉移到呈現的狀態(tài)時,隱喻映射再次受到以位移事件為基礎的映射域控制,即由“上——下”意象圖式和“視點<>界標”“變化<>位移”為基礎的映射域,產生新的隱喻擴展。在擴展中,有意的、有目的的行為源概念轉移到呈現的特定的狀態(tài)這一目標概念上,便表現為時間域上狀態(tài)的變化與持續(xù)。如:例(13)中“嗚嗚地哭上了”,即“哭”這一狀態(tài)在時間域上的呈現與持續(xù)。最后一個階段如例(14)中“上”已不再具有任何實際意義,只是依附于謂語動詞后,表達一種輕松的語氣。
四、結語
“上”作為典型的趨向動詞之一,最常見的用法是用在動詞后作補語,表示謂語動詞動作趨向。但在具體的使用中,“上”的語義表現日趨復雜,不再單純表示趨向義,而是漸漸虛化,最終成為相當于進行體標記的詞。位移事件理論是從認知語言學視角提出的一種認知方法,人們對語言的使用,是與其認知能力緊密聯系的,語言的運用是基于人們對外部世界經驗的不同感知,從認知角度去分析趨向動詞“上”的語法化過程,能夠給語法化建立一個認知框架,很好地描述出“上”語法化演變軌跡,解釋力較強。
參考文獻:
[1]弗里德里?!馗袢馉枺瑵h斯·尤格·施密特.認知語言學導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2]蔣華.趨向動詞“上”語法化初探[J].東方論壇(青島大學學報),2003,(5).
[3]李燕.現代漢語趨向補語范疇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
[4]劉儀蒙.趨向動詞“上/下”作補語的粘合式述補結構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5]劉月華.實用現代漢語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6]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7]孟琮.漢語動詞用法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侯蘇皖 江蘇南京 南京大學文學院 2100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