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松
摘 要:在體育課堂上實行游戲教學可以提高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并且在游戲的同時也能夠保證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需要。文章主要闡述了體育游戲在體育課堂中的應用,以及這樣的教學方式給學生們帶來的影響。
關鍵詞:體育游戲;體育教學;課堂教學;健康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27-0063-01
體育與健康課程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程。在體育課堂上,教師若是按照體育教學內容照本宣科,那么就完全失去了體育課堂教學的真正意義。體育與健康作為以身體鍛煉為主要手段,以學習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內容的一門課程,在課堂教學中要想達到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就應當在體育課堂中加入體育游戲,讓學生們在練習過程中身體、心理、智力、思維都能夠得到發(fā)展。本文從體育游戲在教學中實際運用、體育游戲對學生的影響兩方面進行論述。
一、體育游戲在教學中的實際運用
(1)體育游戲設計的合理性。在體育課堂中,教師不管運用什么體育游戲,都必須嚴格按照課程標準來操作。同時,教師要考慮到游戲的實際操作性,要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合理規(guī)范地進行體育游戲,設計的體育游戲要照顧到每個學生的實際身體素質,難度不需要太高,只要能夠在游戲過程中使學生們的各方面素質都得到提高就行。如果強制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約束自己,一味地遵守規(guī)矩,只會適得其反,引起他們的叛逆心理。教師在進行體育教學時,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及特點設計體育游戲,在教學內容中適時加入體育游戲。這樣,教學實踐起來事半功倍,可以讓學生們提高積極性,快速掌握體育教學內容,同時也鍛煉了他們的意志品質。
(2)體育游戲設計符合教學內容。教師在進行體育教學時應當明白,體育游戲并不是體育教學的主要內容,它只是在適當?shù)那闆r下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調節(jié)課堂氣氛。體育游戲是體育教學的形式,但絕不是主要內容,如果一味地進行體育游戲,那么就會造成學生們不注意老師的授課內容,只知道玩游戲,置課堂紀律于不顧。在進行體育教學時,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與游戲實際結合起來。例如,教學廣播體操時,教師可以將廣播體操分解,教給每個學生不同的動作,然后再通過廣播體操接龍的方式讓他們進行實踐操作,讓每個人都學到自己沒有學到的招式,這樣不僅讓課堂氣氛輕松愉快,同時也完成了體育教學的內容。
(3)確立體育游戲與教學課堂的界限。教師應當區(qū)分開體育游戲與課堂教學這兩個概念,在體育教學時要適當?shù)卮┎弩w育游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調節(jié)課堂氣氛。在進行體育游戲時,教師也要把握分寸,不要將課堂變?yōu)橛螛穲@,在該回到教學內容的整體上時就要做到游戲的拿捏有度。教學時要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該進行游戲時要充分調動他們的興趣。在進行課堂內容教授時,要能夠讓學生們快速回歸到課堂上來,這樣體育教學才能取得一定的實際成果。
(4)體育游戲促進學生各方面發(fā)展。體育游戲在體育教學課堂的運用,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們掌握基本的體育知識與體育技能,更是讓學生們在進行游戲過程中提升自身的各方面素質。在體育課堂內容傳授后,教師可以適當讓學生進行體育游戲,這樣可以讓學生們的心理得到放松,運動器官得到休息。教師也可以設計帶有組織協(xié)作的體育游戲,在進行游戲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團結互助、不拋棄不放棄的堅強意志品格。
二、體育游戲對學生的影響
在體育教學中進行體育游戲,對學生們的影響主要在于他們的身體素質、智力發(fā)展、心理素質等。學生在進行跑步或者鍛煉時,增強了自身的身體素質;在進行籃球等運動時,自身的思維與智力發(fā)展、反應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在進行團體游戲、需要相互幫助的體育游戲時,培養(yǎng)了團結互助、不拋棄不放棄的信念;在進行體育游戲比賽時,若是比賽勝利則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心,若是比賽失敗也同樣改善了學生的心理素質。體育游戲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力,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社交能力,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團結互助的優(yōu)秀思想品德以及良好的行為習慣,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體育游戲是將游戲活動引入課堂學習中,豐富體育課堂的教學模式。在體育教學中,以游戲的形式,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使教師的體育教學取得一定的成果。這樣的游戲教學方式深受學生與教師的喜愛。
參考文獻:
[1]李偉順,彭雅靜.談體育游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體育科技,2015(23).
[2]姚紅利.淺論體育游戲對小學體育教學的影響[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5(01).
[3]劉小強.簡析小學體育教學中運用體育游戲的誤區(qū)[J].運動,2013(05).
[4]陳艷麗.試論游戲法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