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賽燕
摘 要: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離不開廣泛、深入的閱讀。低年級學生的閱讀必須從興趣入手,教師要充分考量推薦書目與學生實際認知需要之間的聯(lián)系,為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探尋價值點,提升學生的閱讀實踐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6B-0027-0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指出: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并提倡多讀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新課標還明確提出了9年閱讀總量不低于400萬字,其中對于低年級提出不少于5萬字的要求。作為課外閱讀的起始階段,低年級學生的閱讀究竟如何開展呢?結合教學實踐,筆者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與興趣鏈接,在推薦中喚醒熱情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指出:“學習失去了興趣,就算將孩子綁在課桌前,都不會有任何效果?!钡拇_,任何學習活動如果不能喚醒學生的認知興趣,就無法調(diào)整學生的認知能力。課外閱讀的開展同樣。新課標在課外閱讀中第一點就指出要“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由于時代的變化與發(fā)展,兒童特性也在悄然發(fā)生變化。當下兒童已經(jīng)很少會沉迷于傳統(tǒng)的王子公主的童話之中,他們更多地喜歡另類人物的傳記和光怪陸離的科幻故事。因此,我們應該重新審視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興趣愛好給學生推薦適合的課外閱讀書目。這個年齡間段的孩子在長期的生活和學習中,無論是社會交往能力,還是語言發(fā)展能力都已經(jīng)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想象力尤為豐富,求知欲得到了提升,他們常常有興趣將自己閱讀的故事轉(zhuǎn)述給其他人聽。教師可以為其推薦新穎有趣、內(nèi)容簡潔短小的故事。
教師要充分考量推薦書目與學生實際認知需要之間的聯(lián)系,為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只有契合了學生興趣的需要,他們才能調(diào)動閱讀興趣,從而走進故事,提升閱讀效益。
二、與活動聯(lián)姻,在參與中享受成功
一味地要求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時間長了學生會產(chǎn)生嚴重的抵觸情緒。因此,教師應該抓住學生閱讀和學習的一切契機,努力為學生搭建各種閱讀的平臺,通過各種有趣的活動,讓學生在平臺中展示自我、提升自我,從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激情。
其中,最為學生感興趣的就是“講故事”比賽。低年級學生由于認知能力的限制,保持閱讀興趣具有一定的難度。我們可以引領學生開展具有主體性的閱讀活動,以周或者月為周期,確定主題,要求每個學生都能選擇自己在閱讀過程中最喜歡的故事參加“講故事”比賽。故事的內(nèi)容可以根據(jù)相應的主題來確定,可以是學生喜聞樂見的“科幻故事”“神話故事”“大自然故事”。“講故事”比賽平臺的搭建,不僅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閱讀,還有效地歷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能夠為其他學生提供較好的閱讀資源。如在我班舉行的幾次“講故事”比賽中,更多的學生了解了童話故事中“白雪公主”“七個小矮人”“丑小鴨”等經(jīng)典人物,通過《昆蟲記》了解到自然界中昆蟲生活的世界……
當然,在學生的閱讀活動中,我們可以開展“古詩文誦讀比賽”“童話劇本表達大賽”,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不斷深入文本,展現(xiàn)閱讀成果,提升學生閱讀效果。
三、與課堂鏈接,在分享中體驗快樂
學生的課外閱讀絕不僅僅是學生自主閱讀過程,也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閱讀進行規(guī)劃、指導與分享。這就要求教師在推進學生課外閱讀時,時時對學生的閱讀進行高效組織,引導學生在深入閱讀的過程中進行分享,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實踐能力,起到較好的效果。
以學生閱讀《小豬唏哩呼嚕》這本書為例,在學生充分閱讀之后,教師就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對學生的閱讀過程以及閱讀效果搭建展示平臺:首先,教師在“激趣導入”環(huán)節(jié)先是借助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從題目中的“唏哩呼?!比胧?,借助象聲詞獨有的表達效果激發(fā)學生的交流熱情;然后,教師在“精彩回顧”的環(huán)節(jié)中,引導學生模仿書本中的插圖,將閱讀過程中認為最精彩的情節(jié)繪制成為圖片,在全班交流,從而形成有效的認知空間,最后教師將學生的圖畫按照一定的順序裝訂成冊,形成學生自主創(chuàng)作的繪本;緊接著,在“人物對話”環(huán)節(jié)中,引導學生挑選自己最喜歡的人物,設想:假如你最喜歡的人物今天就來到你的身邊,你最想和他說些什么,將自己想要說的話寫在紙上,嘗試與小組內(nèi)的同學進行交流分享;最后,教師緊扣這本書的作者孫幼軍,對作者進行了介紹,并推薦其他兩部作品《小布頭歷險記》和《怪老頭兒》,達到由此及彼的提升。
由于低年級學生的思維尚處于形象性認知階段,我們的分享課程也應該緊扣課文內(nèi)容,采用豐富多彩的形式展開,讓學生在設置的各環(huán)節(jié)中能夠充分、深入地表達自己的閱讀體悟。教師將尊重兒童獨特的認知作為交流的基礎,引領學生梳理文本內(nèi)容、聚焦核心情節(jié)、開展人物對話。這不僅為學生進行閱讀交流和分享開通渠道,也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而在最后的推薦過程中,讓學生意識到一部書閱讀的結束其實就是另一部書閱讀的開始。
總之,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離不開廣泛、深入的閱讀。低年級學生的閱讀必須從興趣入手,我們可以不在乎學生閱讀的效果。如果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動力和激情,作為學生課外閱讀的“點燈人”,我們就可以說功莫大焉!
參考文獻:
王應雪. 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充滿樂趣[J]. 知識窗(教師版),2014,(5).
內(nèi)蒙古教育·基教版2016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