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曦 龔敏杰 談雅皓
摘 要:對聯(lián)是中華語言所特有的文學形式?!都t樓夢》作為中國古代小說的經(jīng)典之作,涵蓋了大量優(yōu)秀的對聯(lián)。文章根據(jù)楊憲益夫婦及大衛(wèi)·霍克斯兩個版本的英譯《紅樓夢》,從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視角,通過對聯(lián)中自然意象的作用來分析翻譯的文化缺失現(xiàn)象和相應的補償策略,對如何翻譯文中的對聯(lián),使其中的意象能為譯語讀者理解而又保留原文的美感進行討論。
關鍵詞:自然意象 功能對等 補償策略
★基金項目:江蘇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編號:201310320021Z,項目名稱:以《紅樓夢》為例對中國古代典籍中自然意象的英譯研究
一、引言
《紅樓夢》中的大量對聯(lián)是經(jīng)過作者精心構思的上乘之作,與小說情節(jié)結合可謂是珠聯(lián)璧合。然而,由于對聯(lián)在小說中主要起襯托作用,且作為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在英語作品中難以對應,在翻譯時往往會被譯者忽略,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信息、意義、語用功能、文化因素、審美形式及其功能的喪失(夏廷德,2006)。不能真正體現(xiàn)原作的精髓。近年來,有學者提出對聯(lián)翻譯的“三美”標準,但忽略了對聯(lián)在小說中的作用,對自然意象的研究也略有不足。本文將從對聯(lián)中的自然意象這一重要載體在全文的作用出發(fā),將原文與楊憲益、戴乃迭的譯本(以下簡稱楊譯)和大衛(wèi)·霍克斯的譯本(以下簡稱霍譯)進行對比,探討翻譯過程中的缺失與補償現(xiàn)象以及一些翻譯理論指導下的體會。
對聯(lián)中的自然意象通常有以下作用:
二、烘托人物性格
大觀園中的幾處住宅各有特點,作者預先描寫它們各具不同風格的景色,大家按各自喜好挑選,從側面烘托每人的典型性格,使人物形象更豐滿。瀟湘館的竹林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鼎茶閑煙尚綠,幽窗棋罷指猶涼。
楊譯:Still green the smoke from tea brewed in a rare tripod,Yet cold the fingers from chess played by quiet window.
霍譯:From the empty cauldron the steam still rises after the brewing of tea,By the darkening window the fingers are still cold after the game of go.
此聯(lián)的中心意象是庭院之竹。上聯(lián)寫煮過茶的寶鼎上綠色的蒸汽還未消散;下聯(lián)寫窗邊的棋局已結束,可手指仍能感到絲絲涼意。綠“煙”和“涼”意顯然是翠竹蔭蔽之故。此聯(lián)將視覺與觸覺二者結合,不著“竹”字而把竹林寫得讓人身臨其境。雖然“竹”所象征的高潔之意在譯文中難以體現(xiàn),但兩個譯本都考慮到了視觸覺結合,并且前后兩句句式統(tǒng)一,已屬不易。不過quiet window仍有待商榷。
三、呼應地名
蓉影破歸蘭槳,菱藕香深瀉竹橋。
楊譯:Magnolia oars shatter the reflections of lotus;Caltrops and lotus-root scent the bamboo bridge.
霍譯:Lotus reflections shatter at the dip of a lazy oar-blade,Lotus fragrances float up from the swirlround a bamboo bridge-pile.
上聯(lián)詩意全從造句表現(xiàn)。先寫水上芙蓉的倒影“破”,再道出“破”的原因,即“歸槳”,給人以畫面感。在文學語言中,尋常之景也能妙筆生花。作者通過“對標準語言的偏離”,將讀者的注意力“重新吸引于語言表達上”(申丹,2001:115)。如果寫成“蘭槳歸破蓮影”就平淡無奇了。楊譯打破了原有的倒敘手法,使原文的曲折韻味喪失;而霍譯保留原文語序,更勝一籌。下聯(lián)則使用了“分嵌”的修辭手法(李鐵范,2009),即把人名、地名等拆開分別嵌入兩聯(lián)。下聯(lián)“菱藕香深瀉竹橋”中分別嵌入了“藕”“香”“瀉”,正與“藕香榭”呼應,每個字又各自獨立,可謂精妙。這正是漢字所獨有的黏著性特點,然而這種修辭是字母文字所難以企及的。可見翻譯時既要能傳達原作的風格美、文體美,又要保留形式美、音韻美(屠岸,2005)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
四、典故運用體現(xiàn)文化深蘊
與自然意象密不可分的是文學典故,屬于文化意象。而在翻譯過程中,往往出現(xiàn)文化意象的空缺和錯位,文化的缺失現(xiàn)象就在所難免。典故英譯一般采取三種方法:省典、化典和注典,但無論運用哪種方法,最根本的是要在正確理解原文的基礎上進行翻譯。(劉雪芹)如:
新漲綠添浣葛處,好云香護采芹人。
楊譯:The green tide fills the creek where clothes are washed.Clouds of fragrance surround the girls plucking water-cress.
霍譯:Emergent buds swell where there washerwoman soaks her cloth.A fresh tang rises where the cress-gatherer fills his pannier.
上聯(lián)的“浣葛”出自《詩經(jīng)·葛覃》“言搞師氏,言告言歸,薄污我私,薄浣我衣,浣害浣否,歸寧父母?!闭諔菏∮H的情節(jié);下聯(lián)的“采芹”則出自《詩經(jīng)·泮水》:“思樂泮水,薄采其芹”,暗指賈蘭。這個典故與李紈恪守婦德相符。然而這類典故對于中國現(xiàn)代的讀者來說尚且陌生;即使加以注釋,西方讀者仍然難以理解。因此兩個譯本均省典。然而筆者認為此處可以采取化典的手法,參考古英語中對“學子”的稱呼,以求意義上的功能對等。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讓清客和寶玉在文才詩思方面作了一個諷刺性的對比。譬如同是寫蘅蕪苑,清客所寫的就不如賈寶玉高明:三徑香風飄玉蕙,一庭明月照金蘭(清客)吟成豆蔻才猶艷,睡足酴醿夢亦香(寶玉)。然而,不同作品的高低優(yōu)劣在翻譯作品中卻難以體現(xiàn)。如何在翻譯時針對一本小說內(nèi)不同角色的性格、文風,使其各自的作品呈現(xiàn)層次性,對譯者來說是另一個巨大挑戰(zhàn)。筆者認為,除了修辭手法的運用差異之外,可通過注釋繁簡的對比來加以體現(xiàn)。
五、烘托氣氛為下文的發(fā)展作鋪墊
嫩寒鎖夢因春冷,芳氣襲人是酒香。
楊譯:Coolness wraps her dream, for spring is chill;A fragrance assails men, the aroma of wine.
霍譯:The coldness of spring has imprisoned the soft buds in a wintry dream;The fragrance of wine has intoxicated the beholder with imagined flower-scents.
作者在這里杜撰了許多擺設,如武則天的寶鏡,趙飛燕的金盤,壽昌公主的臥榻,同昌公主的珠帳等,暗指秦可卿在寧國府這個大染缸里已經(jīng)墮落了。此外,寶玉此時已十三歲,正值青春萌動,臥室里這一切對他也是一種朦朧的暗示。因此此聯(lián)也為下文寶玉游太虛幻境、會警幻仙子的夢境這一重要情節(jié)作了很好的鋪墊。上聯(lián)中的“嫩寒”意為“微寒”,但“嫩”字妙在更顯輕佻。楊譯“chill”略顯簡單,而霍譯“the soft buds”則屬無中生有。下聯(lián)中,楊譯將“襲人”照字面譯成“襲擊男人”,屬于對原文的扭曲,相比之下,霍克斯發(fā)揮了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巧妙地采用補償策略,將原文的意思很好地呈現(xiàn)出來,基本實現(xiàn)了功能對等。美中不足的是沒有考慮原文語序,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美感。筆者認為,正如原文中作者列舉的一系列物體意象,對于秦可卿臥室氛圍的烘托,主要依靠對這些意象的翻譯。這里應當通過注釋說明加以補償。
六、結語
對聯(lián)是中國先人留給今人的巨大的文化遺產(chǎn),在當今的生活中也是一種常見的文化形式,可以陶冶情操,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在與各國文化的不斷交流中,保護、繼承和發(fā)揚我們的對聯(lián)文化尤為重要。與詩歌一樣,對聯(lián)對形式和內(nèi)容都有很高的要求,翻譯對聯(lián)時更是受到格式、內(nèi)容上的種種限制。對此,我們只有盡可能地追求功能上的對等,以期在減少譯本讀者的閱讀障礙又能更好地將原著的語言魅力傳達出來。
參考文獻
[1] 曹雪芹,高鶚.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
[2] 李鐵范.紅樓夢對聯(lián)的修辭分析[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
[3] 廖七一.當代英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4] 劉春芳.對聯(lián)翻譯的方法與策略[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
[5] 劉雪芹.紅樓夢對聯(lián)中的典故譯介[J].紅樓夢學刊,2002.
[6] 劉雪芹.談《紅樓夢》對聯(lián)翻譯中三美的再現(xiàn)[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
[7] 夏廷德.翻譯補償研究[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8] Hawkes,D.The Story of the Stone[M].London:Penguin Books,1973.
[9]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A Dream of Red Mansion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