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
【摘要】用語篇分析的方法指導英語閱讀教學,可以有效地改進傳統(tǒng)教學以詞匯學習和語法分析為主的不足之處。掌握語篇的中心思想,段落中心,弄清全文的邏輯關系和銜接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從而有效而準確地獲得語篇的整體信息。
【關鍵詞】語篇分析 英語閱讀 閱讀能力
閱讀是外語學習中必須掌握的聽、說、讀、寫四項技能之一。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英語教師的重要任務。如何使學生又好又快地抓住所讀英語文章的整體信息,理解文章的意義是閱讀教學的關鍵。語篇分析的理論和方法對于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語篇分析
語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問世以來,對語言研究和語言教學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語篇分析是研究比詞、比句子更大的語言單位,分析文章中的段落、句子的排列、文章中銜接和連貫,是一種與傳統(tǒng)閱讀教學法不一樣的超句法分析。就像Z.S.Harris所指出的,語言是一些意義相關聯(lián)的句子為達到一定的交際目的,并通過一定的連接手段而實現(xiàn)的有機結合,是以連貫的篇章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而不是雜亂無章的詞句。文章中各個成分之間在形式上是銜接的,在語義上是連貫的。英國教學法專家H.G.Windowson也認為語篇是“若干結合起來的句子的使用”。因此,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包括大學專業(yè)英語高年級的閱讀教學在使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即通過英語釋義,分析句子中的語法點和詞匯用法的同時,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從語篇整體入手,分析語篇的宏觀結構,結合語篇的體裁特征,解剖語篇局部的組織方式,從而在高于句子的層面上,研究語篇的邏輯關系,句子與句子之間,段落與段落之間的層次關系,使閱讀教學更多地集中在“篇”上,少集中在“詞”和“句”上。這種閱讀手段的好處是它不僅重視語言形式,而且重視語言功能,同時還注重文章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識和相關的其它知識。作者的教學實踐證明語篇分析的方法對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語篇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訓練學生獲取完整信息的能力都是很有幫助的。
二、英語閱讀和閱讀中常見的問題
外語教學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逐步走向成熟。近二十年國內(nèi)學者和教師對外語閱讀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對外語閱讀理解的理論和討論也越來越深入。心理語言學認為閱讀是一種猜測游戲。傳統(tǒng)的理論認為閱讀理解是一個“自下而上”的過程。這種理論認為作者通過文字符號和語法規(guī)則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所以如果讀者要理解作者的意思就必須弄懂這些文字符號及語法規(guī)則,即解碼。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是學習詞義,釋義單句和分析語法,通過單句釋義弄懂句中詞匯、短語、句子,最后才是語篇的意義。這種形式的閱讀教學往往成為詞匯教學,句法教學或是語法教學。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圖視理論和背景知識理論強調(diào)“自上而下”的閱讀理解。這種理論認為讀者應是閱讀過程中的積極參與者。讀者無需要逐詞逐句地分析句法語法,而是應該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jīng)歷和情感,抓住文章中的有用信息來理解整個文章的意義。到了八十年代?!跋嗷ナ介喿x理論”得以提出,這種理論認為無論是“自下而上”還是“自上而下”都不能很好地滿足讀者對文章整體理解的需求。這種理論的研究者認為閱讀過程就是讀者大腦中已有的信息同文章中的信息的互動過程??傊喿x是讀者復雜的心理過程和思維過程,閱讀理解和讀者本人的知識和閱歷有關,它是讀者本人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文章信息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結合。閱讀的環(huán)境在閱讀中也發(fā)揮著作用。
筆者多年從事大學高年級英語閱讀教學與研究。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在英語閱讀中存在著的問題。眾所周知影響閱讀質(zhì)量的主要因素有教材,教學方法和學生。在閱讀材料非常難,詞匯量非常大的情況下,學生閱讀出現(xiàn)困難,這是正常的。但是筆者經(jīng)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有時一篇文章中沒有什么生詞,每個單句也不難,學生可以流利地讀完文章,但讀后卻不知道文章的主要意思,甚至不知道文章在說什么。筆者反復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這是由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往往只注重對單個的詞句的理解,而忽略了對文章整體結構的把握,這在很大程度上妨礙了他們對文章的深入理解。學生讀完后一部分就記不清前一部分講了什么,對文章的理解只是些脫節(jié)的片斷。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對文章整體結構的理解造成的。傳統(tǒng)的閱讀過多地看重句子,把句子看成是最高一層的語言單位,通過英語釋義分析其中的詞匯和短語的用法及過度地分析語法點來進行教學。在這種教學方法的影響下,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語法和詞匯上,處于被動閱讀地位,因而缺乏深層理解力和想像力,這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閱讀方法很難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而語篇是具有完整意義和情節(jié)的有機整體。語篇分析法閱讀方法打破了傳統(tǒng)純語法和句本位的模式,主張將語言學習和語篇分析結合起來,讓學生獲得更完整的信息,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
三﹑語篇分析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1.運用文化背景知識。了解文化、熟悉背景知識、掌握語篇意義所依賴的語境、預測文章內(nèi)容的閱讀是一種積極主動的閱讀,是真正地從語言文字材料中獲得信息的思維活動。語境是指語言活動在一定的時間、空間所處的背景。語篇和語境相互依存。離開限定的語境就無法理解語篇中的詞語句子,更無法明確文章的內(nèi)容。因此,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注意閱讀材料背景知識的介紹,并幫助學生在閱讀中有意識地運用這些知識。教師在講解課文前,可就標題提出與文章有關的問題,也可以列出所讀文章中的一些關鍵詞,使學生通過了解文章的語境而猜測將要閱讀的內(nèi)容。心理語言學將閱讀過程視為“預測—推理—證實”的知識轉(zhuǎn)換過程。背景知識介紹及內(nèi)容預測有助于啟發(fā)并改善學生已有的構思圖式,使他們對閱讀材料作好知識上、心理上和語言上的準備,并用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與文章內(nèi)容相互作用,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與交流,從而達到對文章的深層次的理解。例如,在學習吳景榮編寫的《當代英文散文選讀》下冊第一課Then and Now時,筆者首先要求學生課前查閱有關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背景知識,課上就其文化背景知識進行提問和討論,這樣學生對所學課文的內(nèi)容就會有預測,讀起來也就會有更透徹的理解。
2.掌握主題句。準確地把握語篇的中心思想是正確理解文章的關鍵,因為中心思想是對全文內(nèi)容的概括,也是作者的寫作意圖。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在閱讀中首先找出全文的主題句。這就為掌握全文的思想內(nèi)容奠定了基礎。段落組成文章。英文寫作的主要特點是在文章的每一個段落中,作者會用一個主題句點明該段落的主題。而段落的主題句就是段落的核心,主題句有時出現(xiàn)在段首,有時在段末,有時在段中。教師可以用提問式和啟發(fā)式引導學生掌握尋找主題句的方法,理解各段落的主要思想。例如,在學習《當代英文散文選讀》中的 What Use Is Philosophy?一課時,筆者首先啟發(fā)學生在第一段中找出全文的中心思想,然后啟發(fā)學生找出每段的主題句,這樣學生不僅對全文有了基本的把握也掌握了每個段落的段旨,對整篇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也就容易了。因此,在閱讀中找出所讀文章的中心思想及各段落的主題句是一項重要的閱讀技能。
3.弄清邏輯關系與銜接。為促進學生快速有效地進行閱讀理解,除了學習文化背景知識和分析語篇主題及段落主題外,教師還可對文章的外部層次及邏輯關系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宏觀上的整體感知及作者所使用的布局特征。任何語篇的結構安排都不是隨意的,而是為一定的寫作目的服務的。分析語篇結構就是掌握語篇的發(fā)展模式、組織形式和邏輯結構。在語篇中,句子與句子之間不是一個個孤立的單位,它們在語義上是相互連貫的。這種連貫通過各種銜接手段的運用得以實現(xiàn)。銜接手段包括語法手段、詞匯手段和邏輯關系語。這些銜接手段是連句成段,連段成章的主要途徑。語法手段包括關聯(lián)性詞語、連接性詞語、照應、重復、替代和省略等。詞匯手段包括關鍵詞重復、同義或近義關系、反義關系等。邏輯關系語表現(xiàn)了語篇中各個組成部分之間語義上的聯(lián)系和發(fā)展,也構成語篇的主要脈絡和走向。要快速而準確地抓住語篇的意義,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語篇銜接語的敏感和掌握。因此,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應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弄清語篇中的邏輯關系與銜接,掌握承擔語義聯(lián)絡作用的詞和詞組,注意它們在上下文中所起到的起承轉(zhuǎn)合的作用。
四、結束語
總之,語篇分析指導的閱讀教學從宏觀的角度出發(fā),將語篇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這種閱讀教學方法不僅強調(diào)語言知識本身,而且將語用知識、認知知識、文體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同時傳授給學生。以語篇分析的理論和方法指導英語閱讀課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語篇分析的方法能訓練學生迅速準確地把握語篇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內(nèi)容,摸清作者的思維脈絡,了解作者為表達思想而使用的語篇結構形式,掌握閱讀技巧和方法,從整體上理解文章,獲得所閱讀文章的最完整信息,真正提高閱讀速度和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Brown, H.D.2001.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2d ed.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Regents
[2]Francoise, G.1981.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Taylor, B.M, Graves, M.F & Brook, P.2000.Reading for Meaning[M].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4]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5]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