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征宇
【摘要】大單元教學設計因立意更高,而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設計.課堂習題作為重要的教學手段,必不可少.本文從大單元的視角,論述目前課堂習題存在的問題,課堂習題設計的重要意義及設計原則,并以“動量守恒定律的課堂習題設計“為例,闡述基本設計思想.
【關鍵詞】大單元;高中物理;課堂教學
大單元教學設計往往以某一問題為主線,層層推進,在解決一個個問題的過程當中,學習知識、掌握方法.課堂習題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能幫助學生鞏固和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更能整合串聯知識,提高解題能力,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本文將從大單元的視角對課堂習題的設計進行初步的探索和總結.
1 習題設計的原則
1.1 注重物理模型的建構
物理模型天生可以簡化各種不同的物理表象.基于建立模型的學習方法,是最高效的學習方法之一.
1.2 根據教學進度,設計合理的課堂習題
了解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成為課堂習題設計重要考慮因素.課堂習題設計的要根據新課、章末復習、高考復習等不同階段設計適宜的習題.
1.3 注重創(chuàng)新意識和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高中物理課程習題的設計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科學素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課堂習題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發(fā)積極的思考,并在思考、分析的過程當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1.4 注重課堂習題的層次性
設計習題時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設計一些富有層次的習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基于自身能力獨立完成部分或全部問題.
1.5 重視真實物理情境的創(chuàng)立
真實的物理情境更容易使學生產生共鳴,觸發(fā)他們的追尋本質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從而觸動他們主動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并通過分析、計算和討論發(fā)現解決問題的途徑,達到掌握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目的.
2 課堂習題設計案例
“動量守恒定律“的課堂習題設計
教材內容和結構(如圖1)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了速度、加速度的求解、牛頓運動定理的應用,并且初步形成了相互作用觀、運動觀和能量觀,具備一定的守恒思想.這些成為本章學習的基礎.
重點知識和難易度分析(如表1)
習題設計及分析
例1 作為國球的乒乓球運動在我國有很高的普及度.運動員擊打乒乓球時的速度可以達到50m/s,假設乒乓球飛來的速度為20m/s,運動員將乒乓球以40m/s的速度反向擊回,乒乓球的質量為2.5g,則乒乓球的動量,變化量(? )
(A)大小為0.15 kg·m/s,方向與乒乓球飛來的方向相同.
(B)大小為0.15kg·m/s,方向與乒乓球飛來的方向相反.
(C)大小為0.05kg·m/s,方向與乒乓球飛來的方向相反.
(D)大小為0.05kg·m/s,方向與乒乓球飛來的方向相同.
設計意圖
(1)動量的變化量ΔP=P末-P初.
(2)動量和動量的變化量都是矢量,應用時要先確定正方向,ΔP的方向也要進行說明.
設計原則
(1)面向全體學生;(2)創(chuàng)建真實情境.
案例評析
動量是矢量,但是其表達式與動能非常相似,所以,學生會下意識地把動量理解為標量.通過本題的解答,學生將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觀念,使問題得到及時糾正.
例2 小劉同學是一位籃球愛好者,他讓籃球由靜止釋放,籃球下落后與地面相撞,反彈后籃球上升.已知,籃球的質量為0.5 kg,釋放后籃球下降高度為1.25m,反彈的最大高度為0.45m,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且不計空氣阻力,求地面與籃球碰撞過程中:
(1)籃球動量的變化量;
(2)籃球動能的變化量.
拓展延伸:如果籃球反彈后仍然上升到1.25m高度處,且不考慮與地面碰撞時的能量損失,則籃球動量和動能的的變化量分別是多少?
設計意圖
動量和動能概念相近,公式相近,決定因素相近,極易混淆,通過本習題幫助學生辨析.
設計原則
(1)原題面向全體學生,拓展題面向中等及以上學生;(2)創(chuàng)建真實情境;(3)適合動量概念學習.
案例評析
本案例把動量變化和動能變化的求解放在一起.解答完成之后,可以借助解題結果深入分析和比較動量和動能的區(qū)別.學生將通過對比明確動量和動能決定量都是質量和速度,但動量是矢量,動能是標量.動量變化動能不一定改變,動能變化動量一定變化.
例3 如圖2所示,小劉同學在學習慣性知識時,老師演示了杯下取紙的實驗.小劉發(fā)現,老師緩慢拉紙條時,杯子容易滑離桌子,而快速拉動紙條時,發(fā)現杯子并沒明顯的運動.對于這個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緩慢拉動紙條時,摩擦力對杯子的沖量較小.
(B)快速拉動紙條時,摩擦力對杯子的沖量較大.
(C)為使杯子不滑落,杯子與紙條間的動摩擦因數應盡量大一些.
(D)為使杯子不滑落,杯子與桌面間的動摩擦因數應盡量大一些.
設計意圖
根據動量定理FΔt=p′-p=Δp可知:
1.ΔP一定,Δt短則F大,Δt長則F??;
2.F一定,Δt短則ΔP小,Δt長則ΔP大;
3.Δt一定,F大則ΔP大,F小則ΔP小.
設計原則
(1)面向全體學生;(2)創(chuàng)建真實情境;(3)培養(yǎng)解決問題能力,激發(fā)學習興趣.
案例評析
按照生活經驗,學生很容易錯誤地認為“運動越快,力就越大,沖量就越大”,這種錯誤觀念主要是兩個原因引起:①運動越快,摩擦力越大;②由牛頓第二定律“F=ma”可知力越大,加速度越大,運動變化越快.③因知識點的不熟練而忽略了時間對沖量的影響.
例4 如圖3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質量為m2的滑塊A處于靜止狀態(tài),A的左端與水平輕質彈簧相連,另有一質量為m1的滑塊B以速度v0向右運動,并與彈簧發(fā)生相互作用,兩滑塊和彈簧處在同一直線上,問:
(1)彈簧的彈性勢能什么情況下最大?最大為多少?
(2)兩球共速后,兩球的速度如何變化?彈簧長度如何變化?
(3)小球B的速度什么情況下最大?最大為多少?
拓展延伸1
(1)系統(tǒng)動能何時最???求系統(tǒng)動能的最小值.
(2)從小球與彈簧相互作用至彈簧恢復原狀的過程,系統(tǒng)動能何時最大?求系統(tǒng)的動能的最大值.
拓展延伸2
(1)如圖4,兩個彈性小球或剛性小球在光滑水平面碰撞,各物理量如何變化?
(2)如圖5,兩個同種性質電荷的小球在光滑的絕緣水平面從較遠處靠近(不接觸),各物理量如何變化?
(3)如圖6,小球沖上靜置于光滑水平面上的光滑斜面,各物理量如何變化?
設計意圖
(1)模型建構: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物體與彈簧組成的系統(tǒng),在相互作用的過程中,若系統(tǒng)合外力為零,則系統(tǒng)動量守恒.若接觸面光滑,彈簧和物體組成的系統(tǒng)機械能守恒;
(2)彈簧處于最長(最短)狀態(tài)時兩物體速度相等,彈性勢能最大,系統(tǒng)動能通常最?。ㄏ喈斢谕耆菑椥耘鲎?,兩物體減少的動能轉化為彈簧的彈性勢能);
(3)彈簧恢復原長時,彈性勢能為零,系統(tǒng)動能最大(相當于剛完成彈性碰撞);
(4)“拓展延伸2”通過類比的方法把“小球—彈簧碰撞模型”拓展到更多的情境中.
設計原則
分層設計:原題面向全體學生,拓展延伸1面向中等以上學生,拓展延伸2面向學優(yōu)生.
案例評析
本案例不僅為了建立解決碰撞問題的基本模型,更通過“拓展延伸1”使學生從能量轉化和守恒角度理解碰撞規(guī)律;“拓展延伸2”通過類比的方法把這種用“定量+能量”的觀念解決問題的方法擴展到鋼球碰撞、帶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問題,最后,又拓展到小球斜面模型(某一方向動量守恒).以后還可以拓展到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
3 結語
在習題實際使用過程中,也發(fā)現了存在的很多不足,留下了遺憾.習題設計只是習題教學的開始,如何用好這些習題,如何在習題使用中發(fā)現問題,總結優(yōu)缺點,反過來指導習題的設計也成為習題設計的重要一環(huán).筆者將在后續(xù)教學中進行實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