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吉振 陶然 施驊幸
【摘要】元末明初的文學家劉基在他的寓言故事《工之僑獻琴》中以工之僑獻琴與賣琴的兩次不同遭遇,來揭露社會上評價、判斷事物優(yōu)劣僅憑外表,而非考究內在品質的現象,告誡人們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蒙蔽。這則寓言表面上看寫的是琴的遭遇,實際上是暗諷社會上只注重人的外表或名聲而不看重真才實學的扭曲現象。在故事中,工之僑通過偽造而使非古琴的“古琴”由普通之物而價值陡增,“易之以百金”,并成為眾人廣為稱頌的“稀世之珍”。故事諷刺不重真才實學而只重虛名的虛偽之人,其寓意是十分鮮明而深刻的。但本文拋卻文學角度,而從經濟學角度來探討一下,古琴是否應該價高,以及古琴高價背后的社會因素。
【關鍵詞】《工之僑獻琴》;古琴高價:供求關系;歷史文化:劉基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06-013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6.041
基金項目:麗水學院2023年黨建課題“發(fā)展經濟學視角下的欠發(fā)達地區(qū)高層次人才引進研究——以麗水市為例”(編號:DJ202307)。
一、問題提出
劉基,字伯溫,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豆ぶ畠S獻琴》出自于其寓言集《郁離子·千里馬篇》,原文如下:
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使國工視之,曰:“弗古。”還之。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樂官傳視,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僑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圖之,其與亡矣?!彼烊?,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終。[1]6-7
大致的翻譯是:古時候,有一個很有名的音樂家叫工之僑,他不但善于彈琴,而且做起琴來那也是無人不贊。有一次,工之僑得到了一棵絕佳的梧桐樹,于是就把它削制成一張琴,用這張琴彈奏起音樂來像金鐘、玉磬的聲音一般和諧動聽。工之僑自以為這是天下最好最美的琴了,就拿去獻給朝廷的樂官太常,讓他欣賞并給做個鑒定。太常請宮中最高明的樂工察看了一番,說:“這不是古琴!”就退給了工之僑。工之僑把琴拿回到家里以后,請漆工在琴上畫了一些斷斷續(xù)續(xù)的花紋,又讓雕工在琴上鏤刻了一些難辨的古字。然后用匣子裝著,埋進土里。過了一年,挖出了匣子,把琴抱到市集上去賣,一個達官貴人看到這張琴,立即出一百兩金子買了去,獻到朝廷上。樂官一個一個爭相傳看,都說:“這真是世上絕無僅有的珍寶??!”工之僑聽到這種情況,感嘆道:“可悲啊,這樣的社會!難道僅僅是一張琴嗎?整個世風無不如此啊?!比绻辉缱龃蛩?,就要和這國家一同滅亡了?。?于是工之僑離去,至宕冥附近的山,不知道他最終去哪兒了。
這則寓言以工之僑獻琴與賣琴的兩次不同遭遇,來揭露社會上評價、判斷事物優(yōu)劣僅憑外表,而非考究內在品質的現象,告誡人們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蒙蔽。故事表面上看寫的是琴的遭遇,實際上是暗諷社會上只注重人的外表或名聲而不看重真才實學的扭曲現象,其寓意是十分鮮明而深刻的。[2][3][4]但本文拋卻文學角度,而從經濟學角度來探討一下,古琴是否應該價高,以及古琴高價背后的社會因素。
古人撫琴圖
二、古琴高價的原因
(一)后人賦予古琴文化內涵
“古”與“今”表面上是一個對等的時間概念,但是從本質上講“古”與“今”這兩個時間概念是不對等的。“古”是以現在的時間為終點的,向前追溯是一個很長時間段的概念,對人類歷史來講至少有幾千年;而“今”是一個在時間上很短的時間點的概念,一般而言最多指幾十年的時間內。根據物以稀為貴的原則,古代人類社會很長時間內生產的打上人的烙印,具有人文氣息的東西雖然很多,但是在地球上人類社會這個一切皆流,一切皆變的世界,世事無常,古代遺留的東西能完整無缺地保留下來的是很稀少的,大多數都被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剩下的古物當然會價值連城,也會高價。古代的東西流傳到今天是不容易的,而大多數古代寶貴的東西不是毀于人類內部戰(zhàn)火,就是毀于大自然的造化之中,流傳下來的東西都是極為稀少的,這些流傳下來的寶物都是經過了時間檢驗的精品,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古琴應該高價。
更為重要的原因是,這些古代流傳下來的古物被后人賦予了它歷史文化內涵。古琴代表著人類歷史上某個社會時期的文化,但是今琴在更多意義上就不是文化之物,今琴在很多情況下僅僅作為一種工具或商品來使用,它還沒有被人們賦予歷史文化的內涵。也就是說,古琴是文化載體,但是今琴是工具載體。古琴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在后人看來可能經歷了很多波折才被保留下來,可能有一段美麗的傳說或故事,這個流傳物就更富有情感,更美麗動人,當然更有價值了,而今琴就無法與之相比了。
(二)古琴無法生產,今琴可以生產
“古”與“今”另外一個巨大的區(qū)別就是,“古”發(fā)生的一切已經過去了,是不可更改的,但是“今”發(fā)生的一切卻是可以更改的。言外之意,今琴是可以生產的,但是古琴無法生產了——已經歷史性地過去了——古琴的數量是一個存量,一般而言是一個只減不增的存量,或者說古琴是一個時間為自變量的減函數,隨著時間的增長,古琴的保存數量只能是下降的,而不會是上升的;但是今琴是一個時間為自變量的增函數——時間越長,今琴生產得越多,根據物以稀為貴的供需關系,今琴和古琴的價錢相比而言,當然古琴更值錢了。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今琴不是稀罕物——如果有需要的話,可以大規(guī)模生產;但是古琴已經歷史性的完成了,沒有辦法再生產——否則就不是古琴了,當然是一個稀罕物,所以價錢更高了。
不僅如此,在質量大體上相當的情況下,古琴越古價錢越高,不僅古代琴的交易市場是這樣,在今天的古玩交易市場也是這樣。一般而言,越古老的東西價錢可能越高。例如:一個畫家活著的時候,他的一幅畫可能價錢很少,但是一旦畫家去世后,他的畫一般就會升值的。畫家活著的時候,他供給的畫雖然是一個未知數,但是是存在的,按照供求關系通過調節(jié)之后基本上是保持供求關系平衡的;畫家一旦去世,這個畫家對畫的供給量就是零——因為他不在世上了,這個時候,如果需求量還保持著他生前的需求量的話——因為需求是有慣性的,而他的畫在數量上卻不會增加,價錢肯定是上升的,這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如果五百年之后他的畫還存在的話,肯定也是價值不菲??梢赃@樣講,時間越長,畫家的畫只要存在就越值錢,因為畫家的畫的數量只會隨時間的流失而減少或保持不變,但是絕不會增多——否則就是偽造的。既然畫家的畫在數量上變少了,根據供求關系,當然值錢了。更為重要的是,五百多年的時間,人們也賦予了這個畫家的畫以新的歷史文化內涵,這就使畫家的畫更值錢了。
梵高、畢加索、張大千等偉大藝術家的作品也是這樣的,他們的作品隨著時間的增長只會升值,而很少貶值的。同樣古琴的供給幾乎等于零,因為每年考古新發(fā)現的古琴數目寥寥無幾,但是需求量是很大的,在這種情況下古琴肯定是高價;而今琴就沒有古琴的價錢高,這也是由今琴的供求關系決定的,因為今琴可以生產,這就是說今琴可以為了滿足需求而擴大生產規(guī)模以此提高供給。今琴的價錢在這個意義上講,肯定要比古琴低得多。
(三)琴價值高低也取決于市場需求
一般而言,一個商品買賣的成交價格不僅取決于商品的供給,還取決于商品的市場需求或者說取決于消費者。古琴高價,因為有市場需求。在如今的古玩市場,古琴的需求量肯定是大大高于今琴的。這就強調了市場需求意識的重要性,產品質量再好,但是市場經濟價格的形成不僅僅是商品或投資品制作成本高低決定的,更為重要的是由市場需求來決定的,也就是說不能僅僅關注商品的生產,也應該關注市場中的需求,以市場需求或顧客需求為導向,滿足社會需要才是根本目的。
但是工之僑認為只要琴做得好,琴的制作技術水平高就能賣個好價錢,琴的價值和價格無關古今,無關其他客觀環(huán)境因素。這種想法,相對而言有點片面了,他僅僅強調了生產,而沒有強調市場需求或者說銷售情況。而且不同產品的市場需求彈性是不同的,這個彈性是隨著具體的情境變化而變化的。一個東西的價格不僅與它本身的制造成本有關,也取決于具體的情境。金剛石與水哪個價值大?如果沒有具體的情境是沒有辦法判斷其價值大小的。如果人在沙漠里行走,當然是水價值更大,因為一杯水可以救人一條命;但是當一個人吃喝不愁的時候,可能更喜歡金剛石了。古琴高價也是如此,因為有市場需求,我們不能無視市場規(guī)律。
古琴價格的高與低是一種主觀的價值判斷問題,就沒有固定統(tǒng)一的標準。古琴的價格即使很低,對于那個時代處于溫飽線的人而言,他們仍然可能認為很高;對于那些有錢的達官貴族來講,古琴的價錢越高,古琴才可能是真的,他們才可能買。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古琴有點類似于現代市場經濟中的炫耀性商品,這種商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來講沒有吸引力;但是對達官貴族而言就具有吸引力了——炫耀的資本。社會的需求是分層的,不同的人所需求的商品是不同的。就像經濟學中的炫耀性商品一樣,價錢低得太離譜是賣不出去的,而只有高價才有人買,才可能滿足那些人的虛榮心。在某種意義上講,虛榮心也是一種心理的有效需求,這也說明了古琴高價有它合理性的一方面。
(四)古琴工具價值與文化價值
古琴,不僅具有工具價值,同時還具有文化價值。古代富人買古琴的目的不是把古琴當作一種商品或消費品使用,而是把古琴當作一種投資行為或者收藏文物的行為,當然古琴高價,也就是說富人買古琴強調古琴的歷史文化價值,是對古琴的一種欣賞價值,而不是像普通老百姓買個琴就是為了用的——這個就是琴的工具價值。從這兩個不同的目的出發(fā),可以看出,古琴制作的精良程度雖然影響古琴的價格,但是古琴的制作技術水平對古琴的價格影響相對比今琴而言是很小的,甚至是可以忽略不計的。當一個古物的工具價值也就是實用價值退居“二線”的時候,其文化價值就逐漸地增強并成為價值的主要部分。
例如中國古代數學文化典范的算盤,今天我們可能不會把它當作計算工具,它的工具價值可能被歷史文化的車輪所淘汰,但是其文化價值卻是與日俱增的。買今琴是消費使用的,作為使用者當然希望琴在制作上精良一些——精度高一些,但是當買古琴是為了投資或欣賞的時候,古琴的制作精良水平一般而言就不是那么重要了——至少相對而言沒有今琴重要——而且一些古琴由于一些不可抗力的原因,可能部分遭到毀壞。可以這樣講,能埋藏在地下的東西至少在古人看來都不是一般的東西——至少在他們那個時代認為是有意義和價值的?,F代考古學家出土的一些古物(包括琴棋書畫等)在制作上基本上都是上乘的,至少是在古物產生的那個時代,他們認為是有保存價值的。
中國古代農業(yè)社會,琴的制作應該說其工藝流程是比較成熟完善的,而且在中國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技術發(fā)展也是很緩慢的,這體現在琴的制作的技術水平總體而言相差不會太大。技術水平高低要強調其時代性,而不能按照當代的技術水平要求古琴,從這個意義上講,古琴的價格不僅僅是看琴制作的精良程度以及實用價值,更要看到古琴的文化價值。
三、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發(fā)現,“古琴應該高價”存在的合理性——符合市場經濟的供少求多的規(guī)律。古琴應該高價,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古琴被后人賦予歷史文化內涵且無法再生產,而今琴是可以再生產的。達官顯貴收藏古琴的原因是古琴是一個稀罕物——當然高價,甚至古琴的收藏價值或觀賞價值超過了它的使用價值。總之,從經濟學的角度考察,古琴應該高價,這種“古琴高價”的現象在現在的生活中也是十分普遍的。
參考文獻:
[1](明)劉基.郁離子[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2]楊朝美,任志福.我看《工之僑獻琴》的寓意[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02):118.
[3]劉萬想,翟霞.《工之僑獻琴》主旨之我見[J].中學語文,2004,(13):33.
[4]王冉.品讀《工之僑獻琴》[J].語文天地,2001,(12):
6.
作者簡介:
胡吉振,男,河南夏邑人,經濟學碩士、數學教育博士,麗水學院教師教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數學教育。
陶然,男,湖北仙桃人,麗水學院教師教育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學校管理和教師教育研究等。
施驊幸,女,浙江杭州人,麗水學院教師教育學院本科畢業(yè)生,小學教育專業(yè),杭州市蕭山區(qū)江寺小學數學教師,研究方向: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