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運
摘要:一名從國外轉學回來的二年級學生出現(xiàn)了各種異常行為,特別是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明顯的困難。心理教師使用敘事療法,將學生與問題分開,使學生看清問題的本來樣貌;引導學生講述生命中的“甜蜜故事”,將點滴的美好回憶聚成一團火,重新獲得屬于自己的生命力量;幫助學生依托重要他人的支持,嘗試構建積極的自我認同,實現(xiàn)自我成長。
關鍵詞:敘事療法;生命故事;生命力量;自我認同;自我成長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3)21-0053-03
一、個案概況
小D,男,9歲,小學二年級學生,二年級剛開學時從澳大利亞轉學回國,剛來班級時就表現(xiàn)出一些異常行為:對食物有很強的占有欲,經(jīng)常未經(jīng)允許就去翻別人的抽屜拿零食吃;到哪都要捧著自己的“寶貝書”;不參與集體活動,包括體育課的分組游戲;如果有小朋友“惹”到他,他會舉著掃帚或拖把一直追著打;常常擾亂課堂秩序,老師講課時他會在教室地上爬來爬去,或者用馬克筆在教室地上涂畫;封閉自己,非??咕芘c他人交流,特別是與同齡人的交流,因而在班上沒有交好的朋友。
小D也認為自己有“問題”,我在課后與他簡單交談過一次,他說了這樣一句話:“我的興趣就是吃喝玩樂,我和豬沒什么兩樣?!闭f這話的時候他沒什么情緒波動,表現(xiàn)得很無所謂,但是他的眼神飄忽不定,顯得很沒有底氣。通過這句話,我發(fā)現(xiàn)他似乎在許多被否定和被指責的聲音中也慢慢認為自己就是問題,覺得自己沒有力量去面對和解決問題,所以開始了“擺爛”的生活。某天,他的家長和班主任聯(lián)系了我,于是我開始對小D進行輔導。
(一)心理教師觀察
之前在心理課堂上,小D并沒有什么異常的表現(xiàn),只是偶爾不聽課去做他的“小實驗”,比如把各種東西混合到水杯里,看看會變成什么樣。后來在咨詢室里單獨約見他時,他也沒有表現(xiàn)得很拘謹,相反,態(tài)度十分大膽。他對咨詢室里的一切都充滿好奇,在我還沒開口前,就問了我許多有關這個房間的問題。待他在咨詢室里坐定后,我發(fā)現(xiàn)他明顯抗拒和人接近,在我落座后,他不自覺地往遠離我的方向移了一點位置,顯得有些不知所措。
(二)班主任反饋
小D轉來班里后,學科老師、學生、學生家長幾乎每天都要找班主任“告狀”。小D的出格行為在美術課和英語口語課上表現(xiàn)得最為突出,數(shù)學課和體育課其次。大家經(jīng)常反映的問題是小D會拿或者搶其他學生的零食,做出一些過激行為,如拿掃帚追人等,在家長隨班陪讀后情況稍有好轉。
(三)家長描述
我與小D的父母談過話,了解到之前在國外時,他們因一心忙于事業(yè)對小D疏于照顧,小D有時一天都見不到父母一面,更不用提陪伴和溝通了。在幼兒園時期,他還沒有表現(xiàn)出現(xiàn)在這些行為,只是不太愛和別人講話?,F(xiàn)在,小D的父母十分自責,表示非常愿意配合學校幫助孩子正常上學和交友。
二、評估分析
(一)高自尊與低自我價值感
小D有著很強烈的自尊心,這點表現(xiàn)在他如果做了一些他覺得很羞恥的事或者羞于開口的事(如拉褲子),他就會說“這是一個秘密”,想盡一切辦法把這個話題帶過去。因為他的父母十分優(yōu)秀,所以他經(jīng)常會被親朋好友拿來和父母作比較,得到的評價大多是“真可惜”,這使小D產(chǎn)生了低自我價值感。小D身材較胖,他經(jīng)常自嘲地說自己是豬。
(二)缺少人際交往的機會和方法
小D曾在某次開學典禮上“跑丟”過,因而他很少被允許參與集體活動,或者參與集體活動時總是被迫待在老師視線范圍內,這讓他的人際交往機會大大減少了。加上他缺少正確的交往方法,在和他人交往時會表現(xiàn)出強烈的自我中心意識以及“霸道”的行為反應,因而沒人愿意和他做朋友。
(三)頻繁地更換環(huán)境造成安全感缺失
小D從出生到現(xiàn)在,居住環(huán)境發(fā)生過兩次變化,第一次是兩歲時從國內跟隨父母去了澳大利亞,第二次是八歲時跟隨父母從澳大利亞回國。頻繁地更換環(huán)境以及父母陪伴的缺少,讓小D陷入了一種安全感缺乏和人際焦慮的狀態(tài),很難與他人建立起長久的關系。
三、輔導過程
(一)尊重感受,建立信任
某個周一晚上十點多,小D媽媽給我打了個微信語音電話,還未接起,又掛斷電話,后來看見對話框里顯示的是“正在輸入中”,我就靜靜等待著。小D媽媽給我發(fā)來長長一段文字,她表示自己此刻情緒不太好,所以把電話掛斷,改用文字消息的形式來和我聯(lián)系。她說小D今天又拿了班上一個同學的零食吃,后來這個同學很生氣地把小D的水杯扔進了垃圾桶,小D就把這個同學的書包扔進了廁所里。小D媽媽的描述讓我感覺到她的無力和焦慮,我安撫好她的情緒后表示第二天會約談小D。
第一次心理輔導,小D從坐定后就表現(xiàn)得焦躁不安,可能是因為他從來沒有和別人離得這么近過。在50分鐘的時間里,他只與我對視過一次,其余時間都是眼看前方,或者轉向另一邊。
小D告訴我,他只是很想嘗嘗那個同學帶的糖果是什么味道,因為那個同學說自己帶的糖果是“全世界最好吃的”。對于同學扔自己的水杯,他表示很生氣、很憤怒,于是就把對方的書包扔進了廁所,但是沒有扔進隔間,只是扔到了廁所洗臉池,因為這樣書包還能用。
我問:“你當時很生氣,也想把他的書包扔進廁所隔間,但是你沒有這么做,為什么?”
他和我對視了一眼,說他也不知道為什么,他只是想讓同學也和他一樣生氣,但又不想弄臟他的書包。
(二)外化問題,看見“黑色糖果”
我問小D:“你的想法和行為其實是有一些矛盾的,是對抗的。如果這個矛盾有形象,你覺得是什么樣的?”
我遞給他水彩筆和白紙,鼓勵他在紙上畫出來。小D用黑色水彩筆畫了一個糖果,取名為“黑色糖果”,他看看“黑色糖果”又看看我。
我知道,他已經(jīng)把這個問題從腦海中抽離出來了,他不再是問題本身,只是被這個問題影響了。
我問:“‘黑色糖果”對你的影響大不大?如果滿分為10分,它對你的影響是幾分?”
小D說:“7分或者8分?!?/p>
當問及“黑色糖果”什么時候出現(xiàn)以及對他有什么影響時,小D回答說“黑色糖果”在他生氣的時候會出現(xiàn),老師批評他的時候、父母批評他的時候、同學不理他或笑他的時候都會出現(xiàn),一旦“黑色糖果”出現(xiàn)了,他就會做很多他“不能控制”的事情。
當被問到想做這些“不能控制”的事情還是想做些“能控制”的事情時,小D飛快地回答:“我還是想做能控制的事情?!?/p>
(三)回憶連線,想起“甜蜜故事”
后兩次輔導中,我重點引導小D挖掘生命中的“甜蜜的故事”,讓小D發(fā)現(xiàn)自己有戰(zhàn)勝問題的潛在力量。我發(fā)現(xiàn)小D對于吃特別是糖果有著狂熱的喜愛,于是,我從這一點入手進行引導:“你很喜歡吃糖果,你覺糖果是越甜越好嗎?”
小D用力點頭,表示自己只吃甜甜的糖果和巧克力,因為吃這些能讓自己心情變好。
我問:“你一直都靠吃甜甜的糖果和巧克力來獲得好心情嗎?”
小D搖搖頭,說:“也沒有,我是最近才開始喜歡吃糖果的?!?/p>
我問:“那以前不吃糖果時,發(fā)生過哪些讓你覺得心情很好、感覺像吃到糖果一樣甜蜜的事情呢?”
說到這個話題時,一向與我保持著距離的小D往我這邊微微移了一點。他說之前在澳大利亞上幼兒園的時候,有一次親子課是爸爸來參加的,以前親子課都是奶奶參加,所以那次他覺得很驚喜。爸爸和其他家長聊天,他便和其他孩子一起玩積木和拼圖,他說自己從來沒有這么開心過,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
我問小D在轉學回來后有沒有發(fā)生過勝似糖果的“甜蜜故事”時,他飛快地說:“有的。”他說在他剛轉學回來后,同小區(qū)里住著爸爸媽媽的幾個同事,同事家里也有孩子,不過年齡都比他大一些。某個周末,爸爸媽媽邀請同事來家里玩,這些哥哥姐姐也來了,小D與他們分享了自己的書籍,介紹了自己的“收藏品”,哥哥姐姐們聽得很認真,還夸他厲害,他覺得很開心。
這些故事只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在給小D做輔導的過程中,我每次總會給他留出講“甜蜜故事”的時間,并在他講述時問一些具體的問題,讓他盡可能回想起更多細節(jié),引導他從微小的細節(jié)里感受生活的溫暖和美好。我發(fā)現(xiàn),在這些故事中,他想要追尋的是那種心里像吃了糖果一樣的開心。在輔導的這段時間里,小D的情緒狀態(tài)變得穩(wěn)定了很多,沖動行為發(fā)生的頻次有明顯降低。
(四)重組會員,找到“可靠盟友”
其實在小D的生命中有很多愛他的人,也有很多關心他的人,只是被他忽視了。他非常在乎周圍人的評價,特別是重要他人對他的評價。我在一節(jié)心理課上讓學生們畫最自己喜歡的老師,小朋友們還在糾結畫誰時,小D已經(jīng)畫好了,他畫的是班主任。當我問小D為什么會畫班主任時,小D很直接地說:“因為班主任夸我特別聰明?!?/p>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小D很在乎身邊的人對他的看法,如父母、老師、同學。我從這些關系入手,幫助他構建起支持系統(tǒng),使他有勇氣和信心去嘗試發(fā)展積極的自我認同,發(fā)現(xiàn)生命中的美好故事。
有一次,小D講起了自己的“可靠盟友”,他說他在班級被當眾批評的時候,周圍有幾個同學不會笑他;還有同學下課想看他的“寶貝書”,他雖然沒借給那些同學,但是會打開和他們一起看。
我問:“你們圍在一起看書時,你的感受是怎樣的?”
小D想了一下,說:“快樂,開心?!?/p>
“如果你把這些事情分享給爸爸媽媽和班主任聽,你覺得他們會怎么評價你?”
“他們會說我很棒,愛分享?!?/p>
“你看,你喜歡的爸爸媽媽和班主任都能看見你很棒的地方、你做得好的地方,周圍同學也愿意和你相處,想聽你說話,你其實是被愛環(huán)繞的。你愿意為他們作出改變嗎?”
在我的引導下,小D慢慢有了改變,他的父母也從每天都來學校陪讀到后面漸漸不來學校了。在之后的幾次輔導中,他告訴我會和其他同學分享他的所見所聞,帶好吃的零食和同學們交換。他每天會和爸爸媽媽分享在學校里的事情,和他們聊天,而不再像以前那樣把自己關在屋子里。小D很愛看書,所以知識量比同齡人要多得多,在我的建議下和班主任的鼓勵下,他當了一個月的班級領讀者,每天早晨用五分鐘的時間和全班同學分享他所看的書中有趣的內容。
四、輔導反思
在我們流動著的生命之河里會發(fā)生很多故事,故事的意義是我們賦予的,當賦予不好意義的故事增多時,生命之河的流速就開始減慢、變得渾濁,將問題和人生攪在了一起。如果把問題抽離出來,把它和我們的人生分開,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生命之河中也有很多美好的故事,只是之前被遮蓋住了。
在本個案的輔導中,心理教師幫助小D把問題抽離出來,引導他發(fā)現(xiàn)了很多像糖果一樣的“甜蜜故事”,這些故事帶給他的感受是以前他不曾察覺的。于是,他開始從追尋味覺的甜蜜到追尋生命內在的甜蜜,并慢慢從重要他人構成的關系網(wǎng)中獲得力量,重新調整生命之河的流速,實現(xiàn)了自我成長。
參考文獻
[1]王妍. 故事如何影響我們:敘事傳輸?shù)挠绊憴C制[J]. 心理技術與應用,2015,3(4):53-56.
編輯/于 洪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