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毅梅
摘要:部編版語文教科書中的自讀課文,是區(qū)別于教讀課文、名著導讀等的一種閱讀教學體系,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認真完成的自主閱讀類型。因此,自讀課文的學法引導,是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進一步提高其審美情趣的重要步驟。而如何教自讀課文?論文主要立足于初中語文教師自讀課文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以七年級上冊"部編本"的語文課=新教材為研究個案和基礎,對自讀閱讀教學作了一個初步研究,重點針對自讀課文地位分析,以及自讀課文的教學妙招這兩個方面展開剖析,提出當下自讀課文教學的妙招,并給出了具體的教學實例。
關鍵詞:自讀課文;自主閱讀;閱讀能力
一、自讀課文地位分析
葉圣陶先生曾講,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更是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2]?!耙虼俗宰x課文應當區(qū)別于教讀課文的教法,設置成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形式,全面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在部編版的語文課本中,為學生自讀課文時設定了許多有助于自己讀書的系列任務,有課下注釋、課文旁批、課后閱讀提示等,內(nèi)容形式豐富多樣,學生也能夠根據(jù)課文的提示來完成自己閱讀任務。但"閱讀提示"結合了單元重點或教讀課文的知識要點加以引導,而沒有設定課后作業(yè)。這種變化,表明了自讀課文是一種在教師引導下完成的,有目的的練習過程。
二、自讀課文的教學妙招
(一)嘗試換題,理解選題意圖
在部編版教材中,有很多的作品在選入教材中,題目有進行刪改,特別是在自讀課文中。縱觀改題,都更能體現(xiàn)選文意圖,去引導并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選題內(nèi)容常常超過了選文本身,以至于常出常新,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意以教學為本關注教材本身的內(nèi)涵用意,從全面去發(fā)掘文本含義,從而去提高學生的核心素質(zhì)。
在自讀課文教學中,改題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課堂流程設置中的換題法,引出課文主旨。比如《雨的四季》與《四季的雨》的對比,哪一個更好?借順序的轉(zhuǎn)換來引出課文的知識重點。或是以《再塑一生的人》與《我最敬愛的教師》的對比方式,去引出與莎莉文老師對海倫生命中所達到的重要作用。另一種方面則是課文閱讀本身的改題,例如《走第一步再走第一步》原題是《懸崖上的一課》,改題并對原文修改之后,去表達一條很重要的人生哲理:苦難并不可怕,只是如果我們堅持對戰(zhàn)勝苦難的信心,并把它拆解為一個個一個個的小問題,在眼前、從當下著手,就能各個打破,最后勝出了它。[3]借這樣一個主旨,去引導學生處理困難的能力,進而幫助其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
因此,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關注文題注釋以及嘗試改題,進而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能夠更快速去理解課文主旨,進而去提升自身語言建構與運用的能力。
(二)巧借閱讀提示,自定教學目標
部編版教材每一篇自讀課文都有不同的閱讀提示,老師可以根據(jù)閱讀提示帶領學生進行自主定標。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閱讀提示是:默讀課文,勾畫出文中標志事件發(fā)展和描寫“我”不同階段心理活動的語句,試著復述這個故事[4]就引導學生根據(jù)這個閱讀提示定出學會默讀,了解課文基本故事情節(jié)的基礎上提升閱讀速度,以及通過圈畫關鍵語句,品味課文中的心理描寫以及人物的心理成長過程。
通過學習目標的落實,以完成目標為引,進行文本解讀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學習目標是個有主題的符合整體,通過學習目標的明確,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文本、獨立思考、提出問題、相互探究進而完成目標,實現(xiàn)課堂的高效。
(三)遷移運用,自主閱讀實踐
部編版編排過程中,由于學生的自讀課文通常在老師教讀課文后面,所以,在對學生自讀課文的教學中,教師需要設計好具有遷移運用價值的問題來引導學生自主閱讀中去主動思考。通過課堂知識的遷移運用以及自讀課文的課堂鞏固,鍛煉學生運用教讀課文中所學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去借教讀課文的解讀方法來實現(xiàn)自讀課文的自主閱讀。
比如在《雨的四季》中,在教學引導中,繼續(xù)落實前兩課的朗讀訓練,同時也就《春》《濟南的冬天》中所學的比喻、擬人手法的貫穿運用,鞏固落實基礎知識的同時還可以通過拆解比喻、擬人的過程,進而去找出其共性來理解文本。
當然,除了手法的遷移運用的同時,要引導學生能夠借助之前所學過的所有寫法,進而去了解文本。
(四)借助旁批,引深文本閱讀
在部編版的自讀課文中,有很多問題旁批,而旁批是基于文本,找出文本的關鍵點,例如寫作手法、語言銜接點、語言特色等。在教學引導中,有效利用旁批問題,回文本找資料,進而去深究文本的內(nèi)涵。比如在《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中,以學生自主提出的問題和旁批問題結合,來引深講解,“我”的母親的缺失與“我”認為“這是嚴禁和不可能的化身”引導學生從文本挖掘深意去推出我的體弱多病的前提下,母親的缺失給父親的教育讓出了空間,進而父親教會我面對困難,一步步拆解困難的方式形成作者往后人生中最好的啟迪。旁批的運用,以問代答的貫穿,很好地將文本的主題呈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
(五)類文比讀,延伸課內(nèi)課外
當然,在文本教學中,也不該局限于教材之中,要把學生從課內(nèi)引向課外,幫助學生選取更多有趣的篇目進行鏈接閱讀,產(chǎn)生更多的聯(lián)想,豐富自己的閱讀感受。
利用同類文的相互鏈接,引導學生能夠與同類文對照閱讀,從而開闊了學生的讀書眼界,增加學生對文字的感受,并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化理解。
教無定法,教學有法,透過生活點滴中對自讀課文的教育,引領學生學會自讀并拓展至課外的自由讀寫當中,并以此提高學生整體的讀寫能力,從而提升其核心素質(zhì)的形成。教學之路漫漫,學法繁多,摘取點滴,借花而獻,望之有所助力。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