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陸
當前住全國范圍內全面使用的統(tǒng)編本教材,并沒有從一年級拾級而上,而是在2019年一下子全覆蓋??紤]到之前的教材和統(tǒng)編本教材在內容選擇、編排方式、理念設置上存在的一定差異,在較長時間內,語文教學都應該關注一個重要命題,即如何進行統(tǒng)編本教材使用的過渡銜接。筆者以統(tǒng)編本教材中的小古文為例,談談自己的實踐與思考。
一、整體統(tǒng)整,在精準定位目標中推進教材銜接
教學目標是教師一切教學行為的行動綱領。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就針對不同的學段明確了教師該教什么、該怎樣教,并將文言文的教學與古詩進行統(tǒng)整,提出了明確的要求??v觀這些要求,都是以“朗讀”為基點,要求學生在讀懂文言文大意的基礎上體悟文言文中所蘊藏的豐富情韻。
統(tǒng)編本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要求學生能夠“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據此,教師就可以設定單元教學的基本原則:結合資料,感受作者希望祖國強大昌盛的熾熱愛國情懷。由于很多學生之前并沒有學習過這種說理、抒情類的文言文,還有一些學生,以前沒有在教材中正式接觸過文言文,首次面對統(tǒng)編本教材中這樣的文本,學習起來是具有一定難度的。為此,教師就應該在單元整體目標的定位下,設定教學基本原則:第一,扎實教學生字詞,通過多重朗讀,消除學生理解的障礙。由于這篇課文的生字詞較多,且字形也比較煩瑣,更為關鍵的是在當下的語言表達中并不常用,教師要通過借助拼音、結合課文、運用工具書和教材注釋等多種方法和渠道,來提升這篇課文生字詞的教學效率。第二,落實情感認知,教師在學生理解文本大意之后,搭建多維朗讀平臺,盡可能多地給予學生表達實踐的機會,幫助學生做好相應的準備,讓學生不斷走進文本內核,感受作者的內心,將語言文字中所蘊藏的濃郁情感釋放出來。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同的學情決定了教學目標的定位。教師要多從學生的實際情況來摸查他們所具備的認知能力,將文言文的教學設定在“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實”的層面。
二、依托實際,在合理研制內容中推進教材銜接
王榮生教授就曾經指出:“語文教學如果沒有適切的教學內容,不管玩什么花招,樹什么大旗,都無濟于事?!本珳蔬m切的教學內容從何而來?當然是從教材中來。但統(tǒng)編本教材突然進入學生的視野,之前沒有學習的內容,如果貿然“出擊”,或許學生能夠跌跌撞撞地跟著教師的節(jié)奏亦步亦趨,但遺憾的是這些內容將無法真正進入到學生內在意識之中。如何才能精準地開掘和選擇補學的內容呢?
以五年級《少年中國說》為例,學習這篇課文,有一些學生是跳過來《司馬光》《守株待兔》《精衛(wèi)填?!贰锻跞植蝗〉琅岳睢贰赌椅炗逞贰惰F杵成針》等文言文的鋪墊,顯然文言文學習的經驗和方法相對缺乏,甚至有的是零經驗,與統(tǒng)編本教材在五年級設定的文言文學習定位有著不小的差距。對比三、四年級文言文的學習要求,學生就需要從這幾個方面補允學習:(l)補充學習最基礎的文言文朗讀技巧,能夠借助注釋、工具書和具體語境來自主理解文言文的意思。(2)多重朗讀中積淀文言文的基本語感,感受文言文語言的基本特點。(3)體會文言文作者表達的意圖和其中所蘊藏的思想感情。鑒于此,教師在教學之前設置預習單,引導學生在預習中自主朗讀,讓學生將自己認為難讀的詞語和難理解的詞語抄寫下來,并鼓勵學生收集關于梁啟超和《中國少年說》的相關資料,形成自己的感受。這一預習的設置緊扣文言文的生字詞以及相關資料的收集,旨在彌補學生文言文學習能力、學習基礎和學習經驗的缺乏。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第一個片段理解文章大意,相機提煉出理解文言文的相關方法,如借助注釋、查閱工具書、聯系具體的語境等,豐富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在這樣的補學過程中,教師就將教學的關注點聚焦在文本深處,結合學生具體的學情,了解學生所欠缺的內容,研制學生所需要補充學習的資源,契合學生的需求,為學生更好地學習這篇文言文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關注過程,在設置學習活動中推進教材銜接
首先,要充分關注朗讀。文言文與當下學生的語言積累以及語言法則有著較大的距離,無論是生字詞還是語言節(jié)奏,都與學生目前所形成的語感有著一定的差異。因此,教師不能認為已經進入高年級,就可以放松對學生朗讀的訓練。五年級學生學習類似的文言文,就等同于一、二年級學習普通類文本一樣。因此,教師要設置多層次、多形式的誦讀,先要讀準確。《少年中同說》中的用語和詞語相對冷僻,語言節(jié)奏的停頓也富于變化,教師要通過示范讀、師生配合讀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消除課文朗讀的障礙;然后是要讀流利,使作者之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學生能夠正確朗讀之后,教師可以變化朗讀的形式,比如采用開火車朗讀、男女生對讀、小組間賽讀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幫助學生在多維朗讀中“其義自見”。
其次,遷移運用學習方法。文言文與古詩文之間有著很多共性,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學生在學習古詩時所形成的基本經驗,遷移運用到文言文的教學中來。比如第2自然段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教師不能越俎代庖,將學生的活動包攬在自己身上,而是要將更多的權利下放到學生的手中,鼓勵他們把從古詩學習中積累的方法運用到文言文的理解中來。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只需要將更多的關注力聚焦在學生理解的難點上。比如教學“鱗爪飛揚”時,可以借助圖片,引導學生在觀察和想象中感受詞語所表達出來的動態(tài)之感;教學“一瀉汪洋”時,就可以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的詞語,運用找近義詞的方式來理解;教學“奇花初胎”時,就可以鼓勵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準確地了解,讓學生充分感受作者筆下所描寫事物的特點,為進一步感受文本所洋溢的思想感情奠定基礎,更好地攤動學生認知能力的不斷發(fā)展。
再次,填補原始空缺,強化學生的情感認知。這篇《少年中同說》創(chuàng)作于 1900年,有著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社會形態(tài),如果學生不能從這個角度來感知課文,一切學習活動都是枉然。因此,教師就應引導學生進行這樣的補充性學習:首先,鼓勵學生在課前收集當時中國歷史的相關資料,了解當時我國社會的基本狀態(tài),感受內憂外患的國家狀態(tài),做好深入感知、體悟情感的準備。其次,是要讓學生嘗試以角色替代的方式進入文本,這一點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補學《精衛(wèi)填?!泛汀端抉R光》等文言文時加以練習,讓學生感受角色代入法在文言文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相機設問:“如果當時你就是一位普通老百姓,你會想些什么?又會說些什么呢?”將學生的認知和思緒全部引到文本中去。最后再次拓展和補充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相關資料,比如“神舟號”系列,“嫦娥五號”“一帶一路”等新聞資訊等視頻資料,引導學生在深入實踐的過程中進行感知,激活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升華對文本情感的體驗。
為了配合這篇文言文的教學,教師可以課前組織學生進行文言文的誦讀,可以選擇學生耳熟能詳的小故事類型的小古文,也可以選擇之前統(tǒng)編本教材中學生沒有學習過的文言文,充分利用每天的早讀、課前的兩三分鐘等不同的時機,讓學生在朗讀中感知、積累與內化,從而與這學期所要學習的文言文進行有效的對接與融通。
無論教材如何變化,課標作為風向標是沒有變化的,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沒有變化,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規(guī)律也沒有變化,教師只要能夠找準學生在學習統(tǒng)編本教材時的目標差異、內容差異和學習方式的差異,就能幫助學生找出解決問題的根本策略,更好地攤動學生內在認知能力的不斷發(fā)展。
(作者單位:江蘇連云港市東海縣雙店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張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