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雪梅
統(tǒng)編本教材將“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作為教材編寫的重要理念,通過課后“閱讀鏈接”“快樂讀書吧”等多個欄目,積極推進課外閱讀,旨在促進課堂由內到外的轉變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積極實施課堂內外整合的理念,為學生課外整本書閱讀打開一條通道。
一、鏈接勾連,構建“文”與“本”之間的認知通道
教材中所收錄的部是單篇短文,沒有長篇巨著,這并不是說學生只要閱讀這些短篇文章就夠了,言外之意也就是需要教師借助教材中的單篇文章拓展一類文本,從教材中的短小文章延展到一整本書。因此,教師可以將教材中的文本作為“引子”。其實,很多教師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但在處理單篇與多篇、短篇文章與整本書之間關系時比較草率:簡單知識就直接告知學生,明確課文選自哪本書后就要求學生“有興趣可以去讀一讀”,對學生的閱讀情況不再過問。教師要善于緊扣教材文本與拓展文本之間的關聯(lián),引導學生在學習一篇時能夠對整本書形成一個整體的把握,明確相關的閱讀方法,使得課內學習成為學生閱讀整本書的范例。
教學統(tǒng)編本五年級下冊《猴王出世》一課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借助這篇課文中的環(huán)境描寫,感知《西游記》整本節(jié)環(huán)境描寫的特點和用意。通過對人物細節(jié)的捕寫,感知人物的特點,并滲透關于《西游記》人物感知的閱讀方法。通過對人物的評價,在相機引導學生閱讀《西游記》,通過主題的感知與把握,讓課內閱讀習得的方法在課外閱讀中鞏同實踐。
因此,教師要認識到教材中所編選的文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本書中的一部分,離開了整本書的浸潤,教材中的文本就如同失去了土壤,沒有了生命力。從上述案例來看,教師并沒有將教學的關注點聚焦在某一篇文章或者某一本書上,而是在教材文本與整本書之間建構了認知的通道,通過對環(huán)境、人物、主題等不同維度的探究,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文本之間存住的共通之處。相信從課堂中走出來的學生,已經拿到來整本書閱讀的鑰匙,為深入全面閱讀《西游記》奠定了基礎。
二、呼應關聯(lián),設置“文”與“本”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每一個讀者都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閱讀主體,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自然會將閱讀的內容與自己原始的經驗儲備聯(lián)系起來,深化對文本的感知理解。因此,除了借助教材文本這把鑰匙打開整本書閱讀的門之外,教師要善于把握兩者之間的內住聯(lián)系
還以上述板塊為例,很多教師可能會認為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前就已經通過視頻的方式對《西游記》中的情節(jié)、故事了如指掌,還需要在課堂中學習嗎?確實,學生對于《西游記》的閱讀早就熱情高漲了,但問題的關鍵在于他們的這種興趣來自于直觀形象的視頻資源,并非源自于文字,因此,教學中就需要以文字形式來關聯(lián)整本書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教材中的閱讀提示,自主閱讀《猴王出世》這篇課文,然后將關注力從教材文本轉向整本書第一回的閱讀中,相機理解和概括兩個部分分別描寫了什么。有了這樣的基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將這兩個部分的內容進行對比與思考,鼓勵學生去發(fā)現(xiàn)編者主要修改了哪些內容,從而巧妙地將一篇節(jié)選文本的閱讀與整本書閱讀進行了關聯(lián)。
教學至此,其實還可以向深處再走一步,教師可以激活學生對《西游記》整本書的故事儲備,從而豐富學生的內在認知。
如此教學,學生在一篇文本與整本書之間進行了呼應觀照,將閱讀興趣從感性認知向理性認知層面推進。
三、悉心對比,打通“文”與“本”之間的異同價值
對比是理解和思維的前提,生命個體對世界的感知都是借助對比來實現(xiàn)的。教師可以將教材中的“一篇”置放在整本書的大環(huán)境中尋同求異,也可以用整本書來觀照教材中的“一篇”,讓學生能夠在閱讀一篇時胸懷整體,更好地攤動學生認知素養(yǎng)的不斷發(fā)展。
入選教材的節(jié)選文本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根據(jù)整本書的內容改編而成,如經典名著中的某一個章節(jié)。這種文本的對比價值有兩處:一是對比編者對選人文本之后的修改,有的是用詞上的變化,可以相機辨析編者為什么要做這樣的修改,與原著相比哪一個更好,甚至可以鼓勵學生對編者的修改提出質疑,讓學生在挑戰(zhàn)性思維中獲得語言能力的生長;二是與整本書中的其他內容進行對比,形成認知上的沖突。如《祖父的園子》一文主要描寫童年蕭紅在祖父園子中的快樂與自由,但《呼蘭河傳》中蕭紅的童年生活是悲慘的,教師可以選擇其中一個典型片段,與教材文本形成矛盾,順勢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動力。
另一種情況是出自于整本書中的某一相對完整的篇章。這一類型的整本書往往并不是一個連貫的整體,而是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小文。如統(tǒng)編本教材中的《刷子李》就選自馮驥才的《俗世奇人》,這是一本以描寫俗世間有著奇特本領、奇特經歷、奇特個性、奇特行為的民間高人的短篇小說集。教材中的這篇《刷子李》與其他篇章的人物和故事并沒有任何聯(lián)系,但在表達特點、中心主題上有著諸多共性之處。因此,這種類型的節(jié)選文章,其對比的價值更為豐富。教師可以在教學完這篇課文時,與《俗世奇人》中的其他文本進行對比:首先,可以在異中求同,感受《俗世奇人》中所有小說濃郁的地域特色的語言風格,感受鮮明而奇特的人物形象,感受每一篇故事雖然篇幅短小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其次,可以在同中求異,就是讓學生在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共性特征,提煉相同之處,讓學生對整本書的閱讀更為通透、敞亮。
四、運轉思維,形成“文”與“本”閱讀的積極狀態(tài)
很多學生的閱讀其實是一種虛假的消極閱讀。因此,我們倡導積極閱讀,即閱讀主題要呈現(xiàn)出“我要讀”的主動狀態(tài),要實現(xiàn)“為我讀”的思維認知,能夠深刻享受到閱讀的愉悅體驗。凼此,教師要在教材文本與整本書之間、學生與整本書之間鋪路,將課內閱讀的良好態(tài)勢遷移到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
如教學統(tǒng)編本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一課時,教師著力引導學生關注課文中的一個人物: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忠心耿耿的魯肅和到處刁難的周瑜。教學這篇課文之后,教師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有人說“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在《三國演義》中能否適用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魯肅和周瑜這兩個人物探討開來,說說《三同演義》中與魯肅、周瑜相關的故事,讓學生對這兩個人物進行更加深入的感知和了解。隨后,教師繼續(xù)進行追問:“他們的個性不同,在《三國演義》中的命運也就自然不同。請同學們猜測一下,這兩個人物在后面的情節(jié)中究竟會有怎樣的不同經歷呢?”此時,學生的思維一下手被激活了,他們紛紛運用在這篇課文中所學的知識信息,對人物的命運走向進行猜測。隨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閱讀《三國演義》時,先從人物的單線人手,搜索與魯肅、周瑜相關的一系列事件,深化對人物的感知,形成事件脈絡,再對其經歷、遭遇、最終結果與個性進行聯(lián)系分析。
鴻篇巨著,閱讀起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讓學生先從單個人物人手,這樣的閱讀是有思考、有價值的,更是有意義的。
語文教學應該將培養(yǎng)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作為重要的教學追求,著力培養(yǎng)學生整本書閱讀的意識,幫助學生獲取整本書的閱讀方法,養(yǎng)成整本書閱讀的習慣。每一篇課文所承載的講文教學點是十分有限的,但教師要利用課文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這些應該伴隨在每一篇課文的教學中。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市如東縣曹埠鎮(zhèn)飲泉小學)
責任編輯
劉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