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波
【摘 要】探討文言文教學中學習單的導學價值與實踐策略。理解教材,簡析小學文言文課文編排特點:尊重學生心理,選材妙趣橫生;依據(jù)單元要素,要求螺旋式上升。理解學情,分析文言文教學中學習單的導學價值:關注學程,發(fā)揮導學作用;立足文言,體現(xiàn)學段特點。理解課程,提出文言文教學中學習單導學策略:追本溯源,理漢字之美;高階思維,解文言之趣;關注文體,尋文化之源。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 導學單 理解
和以往的語文教材相比,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文的篇目明顯增多了,文言文一共安排了16篇(則)。我們小語工作室圍繞“品味情·理·趣——學習單助力文言文有效教學”這個主題,開展了一次教學研討活動,筆者將自己的思考整理如下。
一、理解教材:小學文言文課文編排簡析
(一)尊重學生心理,選材妙趣橫生
小學生的文言文學習基礎薄弱,受其年齡限制,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有待提升。因此教材所選的文言文大都短小精悍,文本內容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關,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從篇目安排上來看,三、四年級各有一至兩篇,五、六年級每冊安排了兩到四篇(則),從數(shù)量上看,符合學生的接受程度和學習規(guī)律。
從篇幅上看,只有五年級上冊的《少年中國說》(節(jié)選)和六年級下冊的《兩小兒辯日》字數(shù)超過100字,其余的都在百字以內,最短的三年級上冊第一篇文言文課文《司馬光》只有30字。隨著年級的升高,文言文的篇幅有所增長,這是基于學生的文言文學習經驗和學習需求編排的。
從體裁上看,故事類文本較多,涵蓋了歷史故事、寓言故事、神話故事和人物傳說等。其內容學生大多比較熟悉,理解起來并不吃力,只是語言形式不同,學生會好奇有一些話,古人會怎么表達,發(fā)現(xiàn)文言文與現(xiàn)代白話文的區(qū)別,在生活中模仿著使用個別的文言文詞句,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另有散文、說理文等體裁,雖然不是故事,卻同樣語言生動、形象鮮明,或表達濃烈的情感,或說明深刻的道理,學生閱讀起來易感動、有感想,興味盎然。
(二)依據(jù)單元要素,要求螺旋式上升
對文言文教學的要求,從課后習題可以看出:一是基于文本特點;二是依據(jù)單元要素,是一以貫之且逐步提高學習要求的。
基于文言文教學文本,特別重視朗讀與背誦。在具體要求上,由中年級的跟著老師讀,讀正確、讀流利、學習斷句、讀出節(jié)奏,到高年級做到自主朗讀,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氣勢。教師在教學中既要重視示范引領、方法指導,又要鼓勵學生開展集體誦讀活動,重視背誦課文,幫助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16篇(則)文言文,除《囊螢夜讀》《鐵杵成針》《書戴嵩畫牛》外,都明確提出了背誦的要求。
依據(jù)單元要素,理解課文內容。因文言文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不同,教學目標側重點也不同。教師應重視借助注釋理解意思,重視講故事加深理解,逐漸提高教學要求,螺旋式上升。如第二學段,三年級要求“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講一講故事”“讀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四年級要求“借助注釋,理解課文中每句話的意思,且能理解具體字詞的意思”“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了解故事情節(jié),簡要復述課文”,主要訓練學生的整體感知和概括復述的能力。而第三學段則要求“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感受課文風趣的語言”“借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體會藝術之美”“體會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方法”等,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趣味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理解學情:文言文教學中學習單的導學價值
學習單一詞,一開始是用在博物館的,以圖文形式幫助參觀者了解博物館,后來漸漸地被用在了各個方面。在教學中,學習單作為一個幫助教師教學的輔助用具,具體形式有許多種,比如:預習單、復習單、研學單、檢測單等。
(一)關注學程,發(fā)揮導學作用
學習單的設計貫穿學習全過程,課前預習、課中探究、課后拓展。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可利用學習單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如沈老師執(zhí)教《囊螢夜讀》,在設計學習單時,課前設計了“我會讀:通過查閱字典等方式,自學文章生字詞,將文章讀熟”“我會寫:通過觀察生字的結構,試著在田字格中寫一寫,看誰寫得漂亮”。課中設計的練習有“我能懂:通過閱讀文中的注釋,我將這幾個字的意思弄明白了;通過給不認識的字組詞,我將這幾個字的意思弄明白了”“我會講:通過‘讀注釋、看圖片、組詞’的方法,我理解了文章內容,我想要分享這個有趣的故事”“我誦讀:在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后,我能進行適當?shù)臄嗑?,我的朗讀越來越好了”“我表達:在讀了《‘囊螢夜讀’是否可行》節(jié)選后,我想對車胤說——”。課后拓展練習為“我積累:通過對內容的理解,本篇課文我很快就背出來了”“我反思:通過本課的學習,幾種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我都牢牢地掌握了”“我會用:我能用本課學習到的方法,來理解《孫康映雪》中的關鍵詞”。
學習單中還附錄了兩份材料,材料一是付新華發(fā)表于《森林與人類》雜志的《“囊螢夜讀”是否可行》文章節(jié)選,幫助學生討論交流,開闊閱讀視野,作者在文中得出結論:實驗表明,“囊螢夜讀”的故事應該是真實的,但其夜讀的效果非常不好。教師可引導學生討論閱讀后的感受,體會車胤的刻苦好學。材料二是文言文《孫康映雪》,教師可指導學生在小結本課學習方法后,自主理解此文章內容,學以致用。
(二)立足文言,體現(xiàn)學段特點
沈老師在設計中年級的學習單時,設計了“小菜一碟”“一波三折”“乘風破浪”等小欄目,用來激發(fā)中年級學生初讀文言文的學習興趣。
楊老師執(zhí)教《兩小兒辯日》,課前預習要求學生默讀一遍,朗讀兩遍,讀通、讀順課文,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課中請學生嘗試填寫故事剖析表;課后要求學生進行故事練習,并在下堂課進行展示,學生間開展自評與互評。這些都體現(xiàn)了對高年級學生的更高要求。
引導學生品味文言文中的情、理、趣,促進學生觀察、想象、探究等高階思維能力發(fā)展,力求在文言文教學中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遷移運用的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
三、理解課程:文言文教學中學習單導學策略
在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語言訓練方面,文言文有著不可取代的優(yōu)勢。小學階段是文言文學習的啟蒙階段,也是學生培養(yǎng)語感的關鍵時期,讓學生從小在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下茁壯地成長,對其文學素養(yǎng)的積累、身心發(fā)展和價值觀的養(yǎng)成都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理解文言文的課程價值,能幫助我們探尋學習單導學路徑。
(一)追本溯源:理漢字之美
1.外在美:感悟形與義
重視字源字理,走進人物內心。如教學《囊螢夜讀》,其中有一句:“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 出示“恭”字,引用字源網上的資料:“附一,文言版《說文解字》:恭,肅也。從心,共聲。附二,白話版《說文解字》:恭,態(tài)度肅敬。字形采用‘心’作偏旁,采用‘共’作聲旁?!苯處熤v解“恭”字相關資料,讓學生體會字形變化,理解其本義,感悟文中人物讀書的認真勤勉,加深對人物品質的認識。
2.節(jié)奏美:讀出聲與韻
朗讀是文言文學習的重要方法,可指導學生大聲讀、合作讀,搖頭晃腦地讀,聲情并茂地讀,讀出節(jié)奏,讀出畫面,讀出人物形象,讀出獨特感悟。有些課文,還可借助媒體資源,幫助學生進入情境,激發(fā)情感。如教學《少年中國說》時,可以讓學生觀賞影視劇視頻、朗讀比賽視頻,體會文章的氣勢磅礴、激情澎湃,讓文言文的美長記心間。
3.變化美:體會多面性
了解古今異義。如《守株待兔》中“兔走觸株”的“走”,回憶古詩“兒童急走追黃蝶”,溫故而知新,對比與現(xiàn)代詞匯中意義的不同。再如《古人談讀書》中“學而不厭”的“厭”意思為“滿足”,“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中的“知”,不僅意義不同,而且讀音也有變化。
在文言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關注一字(詞)多義、一義多字(詞)、通假字、詞類活用等現(xiàn)象,關注文言句式、詞序等與現(xiàn)代白話文的區(qū)別,激發(fā)學生學習與探究的興趣。
(二)高階思維:解文言之趣
1. 遞進式誦讀,激發(fā)想象力
重視誦讀,在學習單上體現(xiàn)讀的要求,體現(xiàn)朗讀的層次性。如學習單上的指導應分層次,注重情境創(chuàng)設。初讀,讀正確,讀流利;再讀,自由讀、大聲讀、默讀,帶著問題的探究讀;還可以復述讀、看圖片誦讀、加動作表演讀……
形式多樣:范讀、引讀、生生合作讀、師生合作讀、文白對比讀、猜讀、演讀、辯讀、配樂賞讀……
教學《司馬光》一文時,有些教師通過文白對比讀,讓學生感受文言之趣。教學《伯牙鼓琴》一文時,有的教師讓學生補充誦讀俞伯牙在鍾子期墓前哀悼時寫下的短歌,加深學生對知音文化的理解。工作室的楊老師教學《兩小兒辯日》,搜集圖片作為學習支架,幫助學生復述,提高記憶效果。
2.“漣漪式”設問,體會“思”趣味
學習單中的主問題可以依據(jù)語文要素,利用課后習題設問。如教學《少年中國說》一文時,可探究課后的問題:“結合注釋和相關資料,說說課文用哪些事物贊美少年中國?少年中國與中國少年之間有什么關系?”
設計學習單時,還可結合文體設問,如寓言故事指向對故事所揭示的道理的理解?!蹲韵嗝堋芬晃?,可設問:“‘其人弗能應也’的原因是什么?生活中有類似的事情嗎?”請學生說出人物的思維過程,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教學《兩小兒辯日》時,應聚焦對“議論文”的觀點和依據(jù)的辨析、理解,可設問:“兩個小孩的觀點分別是什么?他們是怎樣說明自己的觀點的?”呼應單元主題:科學發(fā)現(xiàn)的機遇,總是等著好奇而又愛思考的人。
有的問題可引導學生深入感悟人物形象,如教學《楊氏之子》一文時,可設問:“借助注釋了解課文的意思,說說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楊氏之子的機智與幽默。”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體會人物形象,感受課文風趣的語言。
一個個問題的提出,如同在平靜的課堂投下一粒粒石子,蕩漾起一層層思維的漣漪,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批判力等高階思維能力。平時,我們也應注意觀摩優(yōu)秀教師的課堂教學,學習他們的設問方法。
有的教師善于追問,如教學《自相矛盾》,請學生填空:如果“矛”戳穿了“盾”,就說明“矛”很? ? ? ? ? ? ? ?,“盾”不? ? ? ? ? ? ? ?;如果“矛”不能戳穿“盾”,就說明“矛”不? ? ? ? ? ? ? ?,“盾”很? ? ? ? ? ? ? ?。想一想:有沒有第三種情況發(fā)生呢?為什么“其人弗能應”?
有的教師喜歡聯(lián)問,如教學《伯牙鼓琴》,在探究知音環(huán)節(jié),提出了幾個問題,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讓學生的思維層層深入。在遇到鍾子期前,伯牙會缺少贊美嗎?為什么偏偏視鍾子期為知音?他們僅僅是音樂上的知音嗎?伯牙為什么認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從而讓學生對“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有的教師基于教材,又超越了教材,利用課外資源,啟發(fā)學生思考,讓他們的課堂成為省略號,而不是句號。如竇老師執(zhí)教《書戴嵩畫牛》,課終,出示四幅圖片,讓學生觀察圖中牛尾的方向,介紹不同畫家的繪畫作品及創(chuàng)作背景,幫助學生理解“不迷信權威”的內涵。
3. “鏡頭式”復述,講出“我”故事
語文學習的過程是言意的轉換,首先,要引導學生會意得言,理解課文內容;其次,要開展豐富多彩的言語實踐活動,進行言意互換;最后,在學生的交流展示、教師的精講點撥中,培養(yǎng)語感,提升思維力,提高口頭或書面表達能力,力爭達到言語審美的層次。
學生對講故事這種言語實踐形式喜聞樂見,教學時可設計復述環(huán)節(jié),指導學生透過多元視角,走進人物內心世界,鼓勵學生想象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心理活動,放慢鏡頭,讓“我”登場?!拔摇笨苫頌椤端抉R光》中的主角司馬光或群兒之一,化身為《自相矛盾》中賣矛與盾者、旁觀者,化身為《學弈》中的學生、老師,還可化身為《兩小兒辯日》中的孔子或一兒,繪聲繪色、有滋有味地講出自己的故事。
(三)關注文體:尋文化之源
1. 走進故事: 典故、傳說中的生命之光
故事的價值,一是提供了語言學習的范本,二是為學生建立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提供了形象支撐。讀神話故事《精衛(wèi)填?!?,可以拓展閱讀《開天辟地》《愚公移山》《女媧補天》《夸父追日》……加深學生對人物精神品質的體會與感悟。學習《司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楊氏之子》等兒童智慧故事,可拓展鏈接曹沖、徐孺子、解縉等神童故事,進行對比閱讀,感悟語言的魅力。
2. 感悟說理文:事例、思辨中的理趣盎然
教學《兩小兒辯日》,可讓學生傾聽拓展鏈接資料《孔子沒能解答的問題》,讓學生了解科學常識,知道早晨和中午,太陽和我們的距離基本一樣,約1.5億千米。但是這篇文章的價值并不只是讓我們學習這個常識,還在于讓我們了解孔子的優(yōu)秀品質??鬃铀幍哪甏?,科技還很落后,人們對很多自然現(xiàn)象沒有充分理解。很可貴的是,孔子秉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提倡“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另外,這篇課文有趣的地方還在于兩個小兒都用形象的語言推理出自己的結論,看起來都有理有據(jù),結論卻相反,連孔子都不能判斷他們的對錯。在學習單中設計這樣一個聽讀練習,學生們一定能感受到舉例說明觀點的重要性,也能體會到思辨中的理趣。
理解教材,讓我們尊重編者的編寫意圖,發(fā)現(xiàn)文言文的教學價值;理解學情,讓我們尊重兒童的思維方式,回到教學的邏輯起點,發(fā)揮學習單的導學作用;理解課程,讓我們立足語文學科本位,引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遷移與運用,培養(yǎng)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在理解中傳承,在傳承中做一個有根的中國人。
注:本文系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智能‘全息化’學習單研發(fā)與運用”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