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 呂英莉
【摘要】交際語言教學旨在將鍛煉學生的交際能力作為語言教學的目標,對英語教學有著深遠的影響,有學者認為,過多的教師講話時間會剝奪學生說話時間,因此“少既是多”的教學理念獲得了廣泛的認同。有學者表示,有些課堂雖然名義上叫作交際語言教學課堂,實際上學生在課堂中并沒有太多機會運用語言。本文通過探討課堂中真實交際的含義,教師講話的特點以及教師的角色得出結(jié)論,教師應注意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教師講話時間,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講話的產(chǎn)量和質(zhì)量。
【關(guān)鍵詞】交際語言教學;真實交際;教師話語;學生講話
【作者簡介】陳思(1991-),女,遼寧人,北京城市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育;呂英莉,北京城市學院。
CLT(交際語言教學法)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早期,在此教學方法的指導下,教師將鍛煉學生的交際能力作為語言教學的目標。由此設(shè)計出的教學流程將體現(xiàn)語言與交際之間的交互性。交際語言教學法對ELT(英語教學)有著深遠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教學大綱及教學材料在設(shè)計時要把體現(xiàn)語言的交際性放在首位。在教師技能培訓課程中,如CELTA(劍橋成人英語教學證書)和DELTA(劍橋英語語言教師文憑)課程,教師會將評價重點放在學生在教學實踐中是否能體現(xiàn)語言的交際性。比如,CELTA的教學實踐評分表優(yōu)秀一欄中明確提出,考生在進行教學實踐時,能夠?qū)⒅v話時間最少化。過多的TTT(教師講話時間)會剝奪STT(學生說話時間),因此,“少既是多”的教學理念獲得了廣泛的認同。學者們在十年前就已經(jīng)關(guān)注到了語言教學課堂中真實的教學情景。Nunan認為:“越來越多的證據(jù)顯示,交際語言教學課堂的交際性,有可能,或?qū)嶋H上并沒有人們說得那么具有交際性?!?/p>
一、CLT課堂中真實交際的含義
Nunan認為,非交際語言教學以注重語法、錯誤糾正、大量練習和操練語言為特征。與非交際語言教學相比,真實交際會為學生提供更多用英語溝通交流的機會。他認為,真實交際具有信息分配不均,意義協(xié)商(比如尋求澄清,確認核對)以及對話者自主決定是否說話的特征。Ellis認為,真實交際意味著“自然話語”的流露。他認為,教學話語與自然話語之間存在區(qū)別。在真實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的對話,話輪輪換通常是自然而主動發(fā)生的,而在課堂上,話輪轉(zhuǎn)換可以由教師控制。
真實交際的定義促使我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課堂內(nèi)外產(chǎn)生的真實交際之間有什么區(qū)別。Cullen認為,我們應該知道課堂上的交際不同于課堂外所產(chǎn)生的真實交際。用于定義真實交際的標準可能不適合課堂環(huán)境。我們應該將視角從課堂外轉(zhuǎn)回到課堂上。Breen和Candlin指出:“課堂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在此環(huán)境下,人類開展特殊的活動,而課堂有著自己的慣例來管理這些活動?!币陨线@些觀點都說明,教師不應該將課堂上產(chǎn)生的真實交際和課下產(chǎn)生的真實交際混為一談。
二、教師話語的特點
課堂話語自評框架(SETT)已廣泛用于PGCE(研究生教育證書)和CELTA等教學培訓課程,旨在提高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與學生互動的意識。Walsh在他的書中介紹了SETT來幫助我們了解教師話語的特征,主要包括輔助支架,直接修正,內(nèi)容反饋,延長等待時間,參考性問題,尋求澄清,教師重復,教師打斷,教師話輪延長,教師話輪完成,展示性問題,形式反饋,等等方面。
三、當課堂上發(fā)生真實交際時,現(xiàn)實情況是什么
事實證明,ELT課堂上真實的交際并不像看起來那樣具有交際性。 Kumaravadivelu提出,盡管人們期望在交際課堂上,學生可以表達觀點和協(xié)商意義,但現(xiàn)實往往沒那么理想。Nunan在關(guān)于課上真實交際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他所觀察的課程“看起來遵循了文獻中所主張的那種交際原則。但更類似于傳統(tǒng)的課堂互動方式,不是真實的互動”?;又凶畛J褂玫慕浑H結(jié)構(gòu)是IRF類型(教師提問——學生回答——進一步提問/給予反饋)。例如:
T: Er no. I don't agree with you. Shakespeare used to write plays. He used to write... ?
Ss: Plays.
T: Can you remember some of his plays?
S5: Hamlet.
T: Hamlet.
S6: As You Like It.
T: As You Like It. Fine.
S7: The Tempest.
T: The Tempest, fine. We say Shakespeare was a “play . . . wright”.
[writes on BB] A playwright.
師生互動摘錄(摘自Cullen 1998:183)
Nunan認為,大多數(shù)課堂在互動中都表現(xiàn)出偽交際的性質(zhì)。從Cullen的師生互動摘錄中,我們可以看到,盡管學生說出了莎士比亞作品的名字,但從教師的反饋可以看出他/她并不真正在意學生的回答,只是將話題引到教師想說的內(nèi)容上去。Long和Sato還發(fā)現(xiàn),課堂上教師的問題更多是展示性問題(教師知道答案),而不是參考性問題(教師不知道答案),而后者才是真實問題。
這個問題使我們重新思考課堂真實交際的定義以及TTT的作用。Seliger指出了課下真實交際與課堂真實交際之間的區(qū)別。課上時間全部用在語言練習上,師生會一起練習語言點。在課下進行真實交際時,語言是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沒有人能想象到下一秒鐘發(fā)生什么。人們使用這種語言進行互動,解決問題。這使得我們將注意力重新放到真實交際在課上及課下的差異性上。我們應該重新思考真實交際在ELT課堂中的作用。
四、是否應該盲目減少教師講話時間
教師的話語在一定程度上非常有必要。教師話語愈發(fā)被視為語言的綜合輸入,對學習者而言是寶貴的語言資源。對輸入語的充分理解將幫助學習者進一步使用語言。盡管交際語言教學建議應盡量減少教師講話時間,但學習者仍然需要一定的語言輸入來理解語言。教師話語作為語言的綜合輸入對語言習得具有重要意義,并且是被學習者所需要的。
因此,即使被認為是非交際性的教師話語也可以促進課堂中的互動交流。Cullen指出,在課堂上,教師重復,包括教師對先前話語的重復以及對學生說話的重復,對于交際話語具有重要的價值。他表示,這種重復可以確保班上的每個學生都能聽到說話人所說的話。另一方面,學生總是通過老師重復學生的回答來確認正確答案。因此,最少化TTT仍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因為學生確實可以從TTT中受益。
當我們考慮最少化TTT時,我們還應該知道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既是指導者又充當對話者。教師作為指導者,有責任幫助學生提高使用目標語言的能力。語言形式反饋仍然是課堂中必要的反饋,因為學生確實希望從教師那里學習知識。教師講話的主要功能是支持、幫助和促進學生學習,而不是給學生更多的時間來進行課下發(fā)生的那種溝通交流。
教師作為引導者來推進和組織課堂教學,并在必要時為學生提供語言支持。研究表明,當教師提出參考性問題時,學生傾向于給出更長且語法更為復雜的回答。Nunan還指出教師針對學生感興趣的主題提出參考性問題,將有助于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圖式,從而幫助學生在課堂上產(chǎn)生真實交際。因此,教師應將注意力從最多化STT和最少化TTT轉(zhuǎn)移到使用高質(zhì)量的TTT生成盡可能多的STT。
五、結(jié)語
課堂內(nèi)外的真實交際存在差異,本文通過探討課堂中真實交際的含義、教師話語的特點,從而建議將教師話語作為學生了解語言和文化知識的必要輸入。我們還應該了解教師在課堂上既是指導者又是對話者的角色。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更加注意如何更有效地利用TTT,以最大限度地提高STT的產(chǎn)量。
參考文獻:
[1]王琰,蘇潔.教師話語自評框架下課堂互動中的教師話語研究[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9(6):119-122.
[2]Brock, Cynthia A. The Effects of Referential Questions on ESL Classroom Discourse[J]. TESOL Quarterly, 1986(1):47-59.
[3]Cullen R. Teacher Talk and the Classroom Context[J]. ELT Journal, 1998(3):179-87.
[4]Ellis 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Pedagogy[J]. Clevedon: MultilingualMatters, 1992.
[5]Krashen 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series)[J]. Oxford: Pergamon, 1981.
[6]Long M H, Sato C J. Classroom foreigner talk discourse: Forms and functions of teachers’ questions. In H.W. Seliger & M.H. Long (Eds.), Classroom oriented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1983.
[7]Nunan 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aking It Work[J]. ELT Journal, 1987(2):136-145.
[8]Richards J, Rodgers, Theodore 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3rd ed[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9]Seliger H. and M. Long, (eds.) Classroom Oriented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Rowley: Newbury House, 1983.
[10]Walsh, P. SETT: Self-evaluation of teacher talk. In Classroom Discourse and Teacher Development[M].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