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星
一
教研對教學產(chǎn)生的促進作用越來越明顯,“過一種有意義的教研生活”已成為共識,但是在常態(tài)教學活動中,教研活動形式往往停留在那種簡單的布置、淺層的實施,被動地完成任務。久而久之,老師們疲于應付,甚至于怨聲載道,效果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少部分老師眼里的教研成了是一種耗時費力、可有可無的“累贅”。顯然,長期處于這樣一種消極應付的疲憊狀態(tài),這樣的教研狀態(tài)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
一線教師如果能真正圍繞自己和他人的課堂做文章,將目光落在“課”上,那么生動有趣的教科研活動就會變得活潑起來,進而取得實際成效。如此,在推動學校教科研工作的同時,個人也能真正地從中汲取到實實在在的營養(yǎng)。將學校教科研活動做得“接地氣”一點,引領(lǐng)老師們將上課當作一種樂趣,教科研活動就真正有希望了。
二
當務之急是首先要樹立教研自信,不要對“教研”二字望而生畏。上課,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的本分,是我們專業(yè)成長的必由之路。學校教研組的集體備課、公開課、評課研討等教學活動,樸素實在且有意義,都非常有助于促進自己專業(yè)成長。我們認為,把這些活動抓住了,就已經(jīng)樹立了教研自信。在活動開展過程中,如果我們做個有心人,將要求細則深入細化實施、有效地組織起來,讓大家有一種實實在在的存在感和獲得感,教研活動就不會讓人望而生畏了。
以“課”為例,談談我們應該如何為“落地”的教科研作積極準備,進而切實行動起來,將教科研變成老師們的幸福棲居。
首先,課前認真“做課”,給自己一種價值感和期待感。常言道,好事多磨,磨課,實際上就是將個人的教學設(shè)計和思路進行反復打磨,以便和學生更好地磨合,讓學生學得實在、學得輕松。備課組同事可以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從課堂的學習目標、文本的重難點分析、課堂活動的組織設(shè)計等角度提出合理化的建議供授課者參考。作為授課老師本人,在相信“人多力量大”的基礎(chǔ)上,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畢竟個人的素養(yǎng)、授課風格、課堂反應能力等自己心中有數(shù)。課堂是有遺憾的藝術(shù),雖說完美的課堂本不存在,但是要相信自己,有質(zhì)量的課堂一定是經(jīng)過自己反復思考和不斷實踐的結(jié)晶?;谡n堂,我們才會有長足的進步。立足課堂,我們的教研才最能彰顯價值。
其次,課中從容“上課”,還自己一份獲得感和幸福感。心中裝著問題進課堂,對自己的課念念不舍,這是授課老師的應有狀態(tài)。我們常講,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教師經(jīng)過了課前的百般思考和求索,必然要在自己的課堂上有所體現(xiàn),這樣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研究價值。課前是想象著“磨”,課中就是和學生真刀真槍地“磨”。帶著自己的思考和學生交流,這是一種何等的幸福。課堂上的實踐要爭取做到忘我,不要去想結(jié)果,也不要去看聽課者的臉色,自己能做的就是好好地享受和學生的交流,享受與他們在課堂上的種種成長。哪怕就是遇到了意外,也要鎮(zhèn)定,即使遭遇了冷場,也不要慌張,因為此時此刻的你和學生在過一種生命在場的課堂生活!
最后,課后充分“議課”,給大家一種代入感和歸屬感。扎根課堂,先教后研,帶著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進行“議課”,是一輪教研活動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顯得尤為必要。議課,絕不是說三道四,說幾個優(yōu)點,再補充幾個不足,絕不是簡單地填寫一下所謂的“評課表”。形式上的東西可以做,但絕不可止步于這樣膚淺地紙筆打分,評定出一個皆大歡喜的“優(yōu)”課。它應該是針對授課者的課前設(shè)計和課中執(zhí)行情況進行“會診”。比如,回望課例,在執(zhí)行過程中有什么別扭之處、哪些環(huán)節(jié)是順暢的,哪些地方是在自己的設(shè)想當中的,哪些地方又不是在預設(shè)當中的,切切不能一帶而過,亂貼標簽,變得隨隨便便,虎頭蛇尾。還有比較常見的靠譜的做法,就是如果換做“我”來上這節(jié)課,“我”的做法是什么,為什么這么做,和“他”不一樣在什么地方,等等。這些都是要經(jīng)過一場頭腦風暴的。為了給自己和執(zhí)教者一個交代,促進課堂再提質(zhì),授課者和每一個觀課者都應敞開心扉談感受、說得失。每個人都能置身于其中,談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這既是對授課者的一種尊敬和愛護,也是自我促進。久而久之,大家都可以在專業(yè)上有所思考、提升,相信也可以進一步增進同事間的互信,實現(xiàn)資源共享、大腦聯(lián)網(wǎng)。
評課階段,是最容易出思想、出論文的,這也避免了部分老師到了關(guān)鍵時刻,挖空心思、抓耳撓腮了。課堂,是出生產(chǎn)力的地方,一線教師的文章更多地應該是來自課堂?;瘑栴}為課題,從“課”中提煉成文,變成一篇篇干貨滿滿的文章,為各種評職評優(yōu)做準備,豈不是一舉多得。有所思、有所為,善教善實踐、喜講善提煉,我們就能呼吸到許多新鮮的空氣,自己的教研生活也會變得越來越有趣。
三
當然,從教學日常入手的校本研修來說,凡是能給一線教師帶來實實在在的成長、能為解決現(xiàn)實問題帶來啟發(fā)的教研形式都應該成為首選,如讀書交流、講壇故事等。因為在這些同樣樸素的“接地氣”的交流形式中,有主題、有問題,有交流、有碰撞,老師們能彼此交融,互相取長補短,形成一種可喜的教研共同體局面。
總而言之,將上課、教研做到二者不分家,將課堂變成自己的教學教研工作主陣地,教師就能從中體會到職業(yè)的尊嚴感。教學需要交流、切磋,而教研就是教師在自我反思的同時,開放自己,與同伴交流,向?qū)<覍W習。教師需要專業(yè)切磋,與他人分享經(jīng)驗,互相學習,在交流中產(chǎn)生思維碰撞,在互動中迸發(fā)思想火花,在相互借鑒中實現(xiàn)共同成長。如此,教科研才能更好地入手、入腦、入心,個人幸福感滿滿。
(興化市景范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