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必友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弗里德曼在《自由才是奇跡之源》一文中分析了美國經濟奇跡發(fā)生的深層原因。市場制度為什么能把追求各自目標的個人同廣泛的合作結合起來?他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參加交易的雙方都能收益,而且合作是嚴格自愿的,不需要任何外力、強制。所以,自由才是奇跡之源。
西南聯大是在抗戰(zhàn)時期組建的一所特別大學,在國破家亡的極端艱難環(huán)境下,廣大師生肩負著對國家民族前途的崇高責任感,自激自勵,團結合作,行大道,求真理,培養(yǎng)了一大批杰出人才,成就了人類教育史上的奇跡。而其“兼容并包”和“學術自由”的精神對今天的教育依然有著重要的啟迪。
反觀當前的教育,存在著嚴重的功利思想。社會將教育當作升學、就業(yè)的工具,學校的辦學受到種種制約。學校再將這些壓力轉嫁給教師和學生,唯考試、升學為目標,學習時間、內容和形式完全程序化、格式化,缺乏想象、自由、靈動和創(chuàng)造。
教育的功能不僅是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更肩負著育人的神圣職責,教育的價值體現在未來。只有給教育更多的自由,才能讓教育回歸本源,堅守規(guī)律,尊重人性,在自然、真實的學習中產生深度思考,并接觸到許多美好的事物。
自由來自對規(guī)律的認識與堅守。只有認識規(guī)律,尊重規(guī)律,按規(guī)律辦事,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質,減少許多盲目無效的折騰。教育是“農業(yè)”,需要“春播夏耘,秋收冬藏”,不能急于求成。教育的終極價值是學生的發(fā)展,只有從學生的實際和需要出發(f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自己觀察、思考、實踐、體會,才能獲得真切的感受和體悟。
自由來自對教育的尊重和敬畏。教育是一項崇高而神圣的事業(yè),是對人的精神和靈魂的塑造,承擔著傳承文明、培育未來的偉大使命。一名教師可能會將學生帶進美妙的知識殿堂,也可能會使他們望而怯步,心生厭倦。就像作家歐·亨利所描畫的窗外帶給患者生命希望的那一片綠葉一樣,教師要點燃學生心中的那盞希望之燈,也要點亮自己,照亮學生前行的道路。在一個文明社會里,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應對教育心懷敬畏,因為正是有了教育,才使人類從愚昧一步步走到今天,并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自由來自對教育的理解和包容。柳宗元在《種樹郭橐駝傳》中揭示了種樹之道是“順木之天,以致其性”,只要營造好良好的環(huán)境,充分尊重樹木的生長規(guī)律,樹木就能長得高而且活得久。教育所要面對的是千差萬別的生命個體,不能用統(tǒng)一的標準去衡量與苛求,“世界的參差多態(tài)乃是幸福的本源”,有的樹能長成參天大樹,有的卻只能成為灌木;有的花在春天開放,有的花卻在秋天飄香。只有給教育以理解和包容,學會等待和欣賞,才能使教育遠離功利和浮躁,靜下心來,慢慢的浸潤,慢慢的生長。
回望兩千多年前的“軸心時代”,在自由的環(huán)境中,各種思想噴薄而出,交相輝映。面對今天的教育,我們應當有一種長遠的眼光、平靜的心態(tài),少一些責難,多一些寬容,少一些束縛,多給些自由,讓教育真正回到本真,在自然、自由的天地里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