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法
[摘 要] 核心素養(yǎng)的大前提下,新課改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不可否認仍然存在一些誤區(qū),本文結合新課改和核心素養(yǎng)的有關要求及教學實踐來論述當前教育教學中存在的一些誤區(qū)。教師應該轉變角色定位,把地理課堂交給學生,引導學生多觀察、多總結,確保學生的真主體地位,在地理課程中得到體驗,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關鍵詞] 新課改;體驗學習;方法研究
一、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對文本理解不透徹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在對知識的講解時僅僅停留在表面現(xiàn)象上,甚至是為了一節(jié)課的內容不惜主觀曲解,導致學生理解不透徹,表面上好像學生已經(jīng)理解了,教師也能自圓其說,但實際上學生根本不能清楚地理解知識。
教師這樣做,無非是讓學生容易理解、容易掌握,毋庸置疑,這樣的做法確實方便學生掌握知識點,然而卻限制了學生,無異于“飲鴆止渴”。限制提高學生理解地理知識的能力,這和新課改強調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恰好背道而馳。
(二)體驗式教學的假象
“體驗式教學”,能達到傳統(tǒng)教育“照本宣科、枯燥說教”所達不到的效果。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實際的生活背景,也就是學生的體驗經(jīng)歷實在太少。
(三)知識傳授方法的誤區(qū)
在知識的傳授中,也存在誤區(qū)。例如,有的老師為了去偽存真,盡量使復雜的知識簡單化,甚至把一個整體肢解開來,好像這樣學生才能更好理解。很多教師把自己的這種做法比喻為“庖丁解?!毙g,津津樂道。但很多教師往往會受制于此,不知變通。殊不知有些問題是要偏偏要把簡單問題復雜化后才能真正讓學生達到鍛煉能力的目的。
(四)課堂合作學習的誤區(qū)
在新的課程標準下,教師的角色也在發(fā)生著變化,新課程中明確指出,“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強調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負責策劃和指引。即指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變?yōu)椤皩W習能力的培養(yǎng)者”和“學生人生的引路人”。
在這種標準的引導下,不少教師會采用這樣的方式:他們向學生表態(tài)自己是學習的促進者,或僅僅把自己當成信息源為學生提供服務,這導致他們經(jīng)常采用“旁觀”的方式來教學。
為了體現(xiàn)合作和主體,他們把學生劃分為小組后,對學生的活動給予盡可能少的指導,然后“逃離”現(xiàn)場,讓學生按自己的意愿去做。教師本意覺得這樣能使自己在課堂中的影響淡化,使學生能以自己的體驗來建構屬于自己的理論體系。但是不少教師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想讓學生假裝認為教師不存在是幾乎不可能的。他們知道教師就在旁邊,這促使他們潛意識里要盡量表現(xiàn)良好。而部分學生可能確實只會安靜地等待,因為他們害怕在老師的監(jiān)視下說出或做出愚蠢的事情: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也就是說,學生想知道教師對他們的表現(xiàn)是如何評價的,作為教師,如果你不表態(tài)、不評價,那么學生就會覺得自己是在走盲路,不清楚你的態(tài)度。
許多教學方式為教師所普遍接受,如讓學生展開熱烈的討論,尊重和贊賞學生等。但是有的教師同樣也會走進另一個新的誤區(qū),即那些廣泛采用討論的教師,經(jīng)常會持有這樣的觀點:討論越熱烈越好,教師的發(fā)言越少越好。如果在討論中教師幾乎保持沉默,這種討論往往被認為是最成功的討論。但是教師容易忽略的事情又會發(fā)生,有的學生性格內向,平時不喜歡說話,或者是害怕自己的發(fā)言招來嘲笑,或者是那些需要時間進行反思分析的學生,他們交談的速度跟不上大家的節(jié)奏。這個時候十分需要教師的“干預”,你的一句話、一個鼓勵的眼神,你有意識地轉移重點,才會使課堂討論不是幾個學生的課堂,而是大家的樂園。
二、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三個方法
(一)課程體驗
針對教學中“假體驗”問題,教師反思:這樣的地理課堂,學生不是沒有相關的生活體驗,也不是沒有經(jīng)歷,而是缺少了觀察的眼睛。因此,把學生帶出去,把一路上看到的、碰到的一些事、物及時地告訴學生,諸如日、月、星辰、農(nóng)田、道路、工廠、商店,人們的穿著打扮、語言等都是地理要研究的內容,讓學生深切體會地理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在課堂上,盡量給他們觀察的機會,引導他們從觀察中總結出事物的特征、本質。例如,教師用多媒體演示地球的自轉、公轉,讓學生注意觀察有何特點,能從中發(fā)現(xiàn)什么?用晨昏儀演示晨昏線的變化,引導學生觀察什么時候晨昏線與經(jīng)線重合?如何區(qū)別晨線和昏線?總結判斷方法。甚至可以通過一些實驗操作演示讓學生觀察,理解其中隱含的內容。例如,用酒精燈的火焰的顏色來說明溫度與輻射波長的關系;在密閉的房間里燃燒紙觀察煙的運動情況,進而理解熱力環(huán)流的形成。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觀察、常觀察,從觀察中得出結論,慢慢淡化老師一些引導性問題的存在,讓學生養(yǎng)成自主觀察的習慣,逐漸地把這種習慣用于生活,讓生活成為地理學習的底色,再大的難題也能迎刃而解!
(二)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
針對“飲鴆止渴”問題,教師要把側重點從當前轉向長遠,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解決整個學習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是在學“問”還是在學“答”?問題的解決要體現(xiàn)學生的質疑能力。沒有質疑,學生的自主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將無從談起。
在解決整個問題的過程中,一定要關注暴露的是誰的思維,是學生的還是老師的?這決定了問題探究過程是誘導還是誤導。如果是誤導,那么學生的思維活動是被動的,是被教師的思維牽著走的,沒有了自身的活力和激情,長此以往,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將被扼殺,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將無從生長。
要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教師可以通過示范、聯(lián)想、對比、遷移、總結來達成這一目標。比如教師通過自己精選的例題或典型的案例,把一般邏輯思維的過程和方法呈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有一個模板。有一個可以模仿的對象,為今后建立自主邏輯思維形成預設;教師在處理相關的地理知識的時候,更是要把聯(lián)想作為學生思維訓練的一個突破點,通過對比來揭示事物的本質和特點,獲得準確、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學生記錄和靈活運用知識。
(三)確定學生的真主體地位
針對課堂角色定位的誤區(qū),教師要再次明確:教師是課堂的主導,學生是主體。而且提醒教師要觀察一節(jié)課中自己有沒有越殂代皰: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不是集編劇(課前的教案準備、學案設計、策略確定)、導演(課堂實際操作過程中的指揮棒)、主演(教師問、教師答、教師講、教師演)于一身,讓學生僅僅是跑跑龍?zhí)住?/p>
為此,筆者認為課堂中可以多嘗試合作學習,但是一定要確保真實的合作學習。很多小組合作學習往往流于形式,教師游離在外,學生貌合神離,鑒于此,必須真實合作、真正地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首先,分組很關鍵。合理的分組是實施小組學習的第一步。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成功與否,合理地組建小組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小組的規(guī)模一般為4~6人(優(yōu)等生1~2人,中等生2人,學困生1~2人)偶數(shù)最佳,這樣便于結對,既有利于學生互助,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同時,在分組時要關注“主次、層次、互助”幾個關鍵要素的處理:組員要有主次之分,體現(xiàn)學習能力的層次性,強調組員的互助性。
其次,紀律和秩序也很關鍵。在整個合作學習過程中,紀律和規(guī)范是確保合作成敗的第二步。如果在科學合理分組的條件下,在合作互助互學的過程中,紀律得不到保證,整個學習將勢必流產(chǎn)。所以在“合作式學習”的實施中,筆者特別強調教師的駕馭能力:要能收放自如,在上課前的分組時速度要快、有序,不要因為分組時的無序而導致時間浪費和課堂紀律混亂。在實施討論、發(fā)言的過程中同樣要確保每一位同學都能參與和認真聆聽。這也是筆者為什么一直強調,最好是任班主任的地理教師首先在自己班級先實施“小組合作”學習,這樣從開始確保紀律,才能使以后的合作學習有條不紊,形成良性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