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燦莉
摘 要: 綱要中指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教師要關注幼兒學習語言的特點,幫助幼兒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惫适卤硌葑鳛橛變合矚g的語言活動之一,它能結合各種文學作品,合理利用表演方法,讓幼兒通過語言、動作、表情等理解與感受故事內容。同時,幼兒語言的傾聽與表達能力、對閱讀的興趣也得到了提升。本文根據(jù)幼兒語言發(fā)展的趨勢,對故事表演在語言活動中的教育提出了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故事表演;故事內容;指導;表演環(huán)境
一、合適的故事,為幼兒提供能演的內容
1.選擇幼兒感興趣的故事作品
興趣是孩子學習的動力,它是正面積極的,是點燃孩子智慧的一盞明燈。對故事內容感興趣,就可以激發(fā)孩子想去認識和學習的興趣。教師在選擇故事作品時,要深入了解故事的內容情節(jié)、人物的對話、心理活動等,再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分析是否能引起幼兒閱讀的興趣。第二,可以將故事表演內容投放至圖書區(qū),利用平時的時間積極觀察孩子對故事的感興趣程度。第三,通過語言教學活動,引起幼兒對故事的共鳴。例如在小班語言活動中,教師選擇擁有風趣的圖畫和文學相結合的《拔蘿卜》這一故事, 多維度地結合了幼兒喜愛的美術畫風和故事情節(jié),再邀請個別幼兒來一起模仿角色對話,正如綱要中所說的,“在生活情境和閱讀活動中引導幼兒自然而然地產生對文字的興趣”。整堂活動孩子會在師幼表演的歡聲笑語中度過,活動之后就能潛移默化地引起其他幼兒對故事的喜愛。
2.提供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故事內容
由于幼兒的發(fā)展具有差異性,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具有不同的身心、智力發(fā)展水平。所以每個階段幼兒對不同故事理解的程度是不一樣的。教師要對不同階段的幼兒有正確的理解,了解幼兒的興趣取向以及經驗掌握程度。小班幼兒會對故事中的角色和反復出現(xiàn)的情節(jié)特別感興趣,教師可以選擇擁有擬人化、童趣的小動物和人物但是內容簡單,情節(jié)重復的故事,讓幼兒模仿故事中人物的主要情節(jié)、的對話和動作故事。通過模仿故事角色形象感受與同伴交流的樂趣。如《逃家小兔》、《小蝌蚪找媽媽》、《拔蘿卜》等。而對于大班的幼兒,教師可以選擇篇幅相對長一些,天馬行空情節(jié)或人物經歷曲折,反應幼兒心理狀態(tài)的故事來表演。如《小青蟲的夢》、《奇妙傘》、《打噴嚏的獅子》等。
二、適宜的環(huán)境,為幼兒提供表達的空間
1.營造自由的表演氛圍,讓幼兒大膽地表演
語言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在運用表演方式的同時,也要給予幼兒寬松、自由的表演環(huán)境,這樣才能激發(fā)孩子表演故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讓孩子能身心愉悅、創(chuàng)造性地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如在故事表演集體活動時,教師要重視每位幼兒的表達愿望,抓住孩子想要進行表現(xiàn)的時機,讓孩子不受約束地思考,通過一同討論、互相表演的方式讓每個幼兒都能有機會表現(xiàn)自己;在區(qū)域活動時,表演區(qū)自然也成為了孩子最自由表現(xiàn)的場所,區(qū)內可以提供故事中出現(xiàn)的人物、角色、教具等,幼兒能自主地拿起材料,并能在理解故事的基礎上根據(jù)不同掌握程度表演不同的故事情節(jié);也可以在區(qū)角投放空白故事書,讓每位幼兒都能擁有一本屬于自己創(chuàng)造的故事,這也是一種很好的表演素材收集方式。
2.通過多種形式,幫助幼兒理解故事情節(jié)
單一的閱讀已經不能滿足孩子對表演的需要,可以通過聽故事、讀故事、講故事、創(chuàng)故事等方面幫助幼兒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節(jié)。聽故事可以教師講幼兒聽、幼兒互相分享聽,還可以通過多種現(xiàn)代化多媒體的介入。讀故事可師幼集體讀、親子共讀。講故事能通過講一講故事中人物的對話、獨白增加幼兒對詞匯的認識。創(chuàng)故事是在理解故事情節(jié)的基礎上自由發(fā)揮想象力進行創(chuàng)想故事。如此豐富多樣的形式,教師要結合幼兒的不同需求進行恰當?shù)倪x擇,這樣才能讓幼兒更加了解故事情節(jié),為故事表演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奇妙傘》,我們可以先通過“聽”——了解主要情節(jié),再進行師幼共同 “讀”——加深故事語句,等幼兒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再一起“講”——學習角色對白,最后邀請孩子自由地“創(chuàng)”——續(xù)編故事情節(jié)。
三、有效的指導,為幼兒提供正確的示范
1.正確的示范,幫助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綱要中指出:“幼兒的語言學習需要社會經驗的支持,應通過多種活動擴展幼兒的生活經驗,豐富語言的內容,增強理解和表達能力”。表演故事的前提是幼兒能夠較好地了解故事內容,他們會從閱讀和觀察方面獲得初步認知,教師再根據(jù)幼兒的學習年齡特點,通過正確的示范來幫助幼兒提高對故事素材的理解。要注意適當示范,避免孩子完全模仿,沒有自己的想法。教師可以示范故事中角色的說話語氣、夸張的人物動作以及旁白的演繹等,這樣既能讓幼兒在觀看和模仿中積累表演素材,又能加深對故事內容表演的理解能力。例如在《鼠小弟蕩秋千》中,幼兒一遍觀看一遍模仿教師來演繹各種動物用不同的語氣說的“小鳥,我也想坐秋千”,孩子們恍然大悟,知道了原來不同的動物說話語氣和動作都是不一樣的,孩子的表演興趣高漲,就能更好地演繹故事情節(jié)。
2.教師參與活動,潛移默化地引導幼兒
教師適當?shù)膮⑴c,能夠促進故事表演更加成熟。引導的方式有多種,其中主要有扮演觀眾參與引導以及扮演故事角色、充當故事旁白以同伴身份參與引導。在一次區(qū)域活動時,孩子們在表演區(qū)表演繪本里的故事。我提問:“你們在表演什么動物呢?”“我們是小豬,他是老大,我是老二、她是老三,我們在建房子!”說完就繼續(xù)表演。我一看周圍卻沒有扮演大灰狼的小朋友,分析原因是小班孩子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我就以觀眾的身份提問:“如果沒有大灰狼,我怎么才能知道誰家的房子是最厲害的呢?”孩子們想了想也有道理,于是就邀請我來當大灰狼,還非常認真地“指導”我該怎么扮演大灰狼呢。教師扮演觀眾身份,潛移默化地對幼兒表演做出提問,幫助幼兒完善了故事表演情節(jié)。
其次,扮演故事角色、充當故事旁白,以同伴身份參與引導孩子也是另一種方式,教師參與表演,當幼兒表演出現(xiàn)瓶頸時可以提供及時的幫助,當表達方式不當也可以做出適當?shù)恼{整。如在學習《鱷魚伯伯,牙醫(yī)怕怕》故事時,教師扮演牙醫(yī),讓孩子們扮演鱷魚伯伯,鱷魚伯伯牙疼的要命,但是又不敢去看牙醫(yī),牙醫(yī)很怕鱷魚伯伯,也不想鱷魚來看病。讓幼兒根據(jù)故事內容自由表演,教師可以對幼兒表達的詞匯和語句上稍作裝飾,再觀察幼兒的語言對話能力做出反應。這樣幼兒既能自由地發(fā)揮想象力與教師對話,又能在潛移默化的引導下不斷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2版.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02.
[2]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解讀[M].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 張俊芬.淺談如何培養(yǎng)幼兒故事表演的興趣[J].快樂閱讀,2013(4).
[4] 季華英.表演表演,讓幼兒走進故事[J].小學科學:教師.
[5] 謝小林.淺談幼兒故事表演活動的組織與策略[J].小作家選刊,2014(5).
[6] 嚴莉.教師在故事表演中的有效指導[D].昆山市城北富士康幼兒園,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