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益民
摘 要:詩詞教學歷來是我國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也是難點內容。文章結合小學階段現(xiàn)行教材(蘇教版)內容及小學階段學生的特點,從朗讀、想象、寫作背景、拓展訓練四個方面對小學語文詩詞類文本教學的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詩詞教學;策略研究
中國是詩詞的國度。詩詞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詩詞因語言凝練、思維跳躍、感情豐富等特點,給生活閱歷尚淺的小學生帶來了學習上的困難,也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困難。《新課程標準》提出,小學階段詩歌教學的目標主要是:展開想象,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谠姼韬蛯W生的特點,我們通常采用以下幾種策略進行詩詞教學。
一、注重朗讀,感受音律
朗讀是語文教學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學習詩詞,更需要朗讀。入選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詩詞,多為經典詩詞,或充滿童趣,或富含哲理,或意境優(yōu)美,或慷慨激昂,那行云流水般的美,讓人贊嘆。朗讀是親近這類文本的最佳途徑,在詩詞教學中應當始終貫穿。
(一)感受詩詞停頓
讀詩歌和讀其他體裁的文章是截然不同的,詩歌篇幅短小,語言精練,但韻味無窮。古人寫詩作文,沒有像現(xiàn)在這樣有豐富的標點符號,但他們非常重視斷句、停頓,現(xiàn)在我們讀到的詩詞都已加了標點符號,分行分段,在朗讀時易于停頓。詩歌的停頓有其一般的規(guī)律:五言詩,一般可劃分為“二三式”,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七言詩,一般可劃分為“四三式”,如“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當然,停頓劃分并不唯一,還可細分為“四言兩頓”“五言三頓”“七言四頓”等,但在小學階段以“二三式”“四三式”這樣簡單劃分的居多,在教學時可以將一般的規(guī)律教授給學生,并以此吟詠,感受其妙。
除了一般規(guī)律,有些詩詞還有其獨特的停頓,如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三句話中各帶一個“兮”字,像這樣的語氣助詞在朗讀時要注意停頓,氣息適當延長,留給讀者一定的想象空間和時間。再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中的“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除了在標點處停頓,根據意思,還可以在“看”字后面稍作停頓,因為后面的內容皆由“看”字統(tǒng)領。所以說,詩歌停頓還應充分考慮單篇作品的特殊性,以做出正確的停頓,為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和意韻做鋪墊。
(二)感受詩詞節(jié)奏
嚴格來說,詩歌的停頓和節(jié)奏無法割裂,但是細品之下,兩者尚有區(qū)別。要讀出節(jié)奏,除了注意停頓,還需注意輕重緩急,即我們經常說的“抑揚頓挫”“起承轉合”,這就需要輕聲吟誦,細細品讀。
古代沒有拼音,所以在私塾里大家都用吟誦的方式去記憶,因此古人養(yǎng)成了吟誦這個創(chuàng)作及表達的基本習慣,并且傳承了幾千年。比如詞,詞又名“長短句”,整首詞中句子有長有短,從形式上看比古詩更加靈活多樣,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讀起來則有快有慢,富有節(jié)奏。
例如,唐朝張志和的《漁歌子》,從形式上看這是一首最接近詩的詞了。全詞27個字,比七言絕句28個字僅少了1個字而已,在“青箬笠,綠蓑衣”一句有了變化,因此有了詞的特點,強調了節(jié)奏。這部分的朗讀,教師務必要指導學生注意停頓,以讀出節(jié)奏變化。若是后兩句連起來朗讀,這節(jié)奏的變化就有了歌的味道,“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朗讀時,當重音落在“不”字上時,體現(xiàn)了詞人歸隱的堅定決心,而“青箬笠,綠蓑衣”兩小句應當讀輕快,表現(xiàn)出臨江垂釣的漁父之樂。詩歌教學只有通過密詠恬吟,把握詩句的抑揚頓挫,方能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
(三)感受詩詞押韻
押韻,無論是古典詩詞還是現(xiàn)代詩歌都是非常講究的,尤其是古典詩歌,又稱韻文,押韻是其一大特色。蘇教版所選詩詞多為一韻到底,在教學時,教師應當讓學生放聲朗讀,感受詩歌的音韻和諧。
句尾押韻。把同韻母或韻母相近的字,放在詩篇某些句子的末尾,使詩歌讀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和諧,這樣容易記得住,傳得開。如古詩《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押“ong”的韻;古詞《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押“u”的韻;現(xiàn)代詩歌《秋天》《老師,您好》押“ao”的韻……押韻,使詩歌讀起來朗朗上口。
除了句尾押韻,古典詩詞還講究使用“雙聲”“疊韻”“疊字”等,使詩句讀起來更有韻味。比如《清平樂·村居》中“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一句中的“青青草”就是運用了疊字,讀起來非常有味道。像這樣的例子很多,如“千門萬戶曈曈日”“籬落疏疏一徑深”“個個花開淡墨痕”“蕭蕭梧葉送寒聲”等?!盎h落疏疏一徑深”中的“籬落”一詞,“意欲捕鳴蟬”中的“意欲”一詞則采用了雙聲?!氨阆孪尻栂蚵尻枴敝械摹跋尻枴?,“天光云影共徘徊”中的“徘徊”則采用了疊韻。這些詞的音韻富有特色,讀起來和諧悅耳,節(jié)奏明朗,韻律協(xié)調。在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大聲朗讀,感受其中的奧妙。
二、啟發(fā)想象,感悟意境
蘇軾曾盛贊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與畫在中華文化里就是兩種關系緊密的姐妹藝術。正是詩詞中大量使用意象,構成畫面,產生意境,才有了畫卷一般的美感。在教學中,教師應緊扣意象,通過朗讀、啟發(fā)想象等方式,讓學生在腦海中描繪出畫面,從而走進詩詞的意境。
(一)在想象中明象
象,即物象,是一種不依賴人的客觀存在。風花雪月、霧雨雷電、花鳥魚蟲、飛禽走獸……凡是詩人看見的皆可入詩,成為物象。但是一旦入詩就帶上了詩人的個人情感,成為意象。如“枯藤”“老樹”“昏鴉”給人一種惆悵凄苦之感,“殘月”“孤光”“清秋”則給人一種孤獨相思之味。歷經千年,一些常用的物象已經變成了特定的意象,如“梅花”代表高潔,“紅豆”代表相思,“長亭”代表送別,“鴛鴦”代表恩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語言渲染,還原畫面,描繪出詩歌的意象。
(二)在想象中悟意
學習詩詞,了解其中之意是關鍵。但是詩詞語言精練,意象含蓄,情感豐盈,給學生的理解帶來了困難。在教學中,教師應當以讀為形式,以想為手段,帶領學生感悟詩詞大意。
古人注重“煉”字,杜甫的“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賈島的“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等都是“煉”字的明證。因此,學習古典詩詞的時候,要特別關注這些經過詩人千錘百煉的字眼,教師可引導學生反復品讀,展開想象,理解意思。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在經過“入”“到”“滿”“過”等的比較后,想象“綠”給人帶來的視覺及心理上的感受,從而體會“綠”字的精妙;再如“一枝紅杏出墻來”這句詩,可緊扣數字“一”展開想象,由“一枝紅杏”想象到滿園姹紫嫣紅、生機勃勃的景色。
(三)在想象中入境
詩詞皆重意象,講究意境。一個個意象通過詩人富有詩意的描繪就構成了意境。王國維有“境界說”,他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當然,對閱歷尚淺的小學生來說,要對詩詞進行鑒賞,進入“境界”,確有揠苗助長之嫌。但是,詩詞的學習,要引導學生讀出畫面,感受意境,的確是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的目標之一。
張志和的《漁歌子》這首詞,詞中吸引讀者的不僅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還有那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雨中青山,天空白鷺,江上漁舟,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作者將這一個個意象用精練的語言組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平和高雅的意境,這既體現(xiàn)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悠然脫俗的志趣。現(xiàn)代詩歌《長城和運河》濃墨重彩地描繪了曲折蜿蜒的萬里長城和銀光閃閃的京杭大運河,意象的選擇與描繪直擊學生心靈,在學生心中構成了一個氣魄恢宏的意境,激發(fā)了當代學子的豪情。在課堂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邊讀邊想,把這些意象串成一個相互關聯(lián)的畫面,營造出詩歌鮮活的意境。
三、依托背景,探究意蘊
詩言志,詞言情。詩詞是最能表達情感的一種文學體裁。詩詞中多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表達作者或悠然,或悲憤,或慷慨,或壯志難酬的情感以及志向。在教學時,教師要依托背景,有意識地帶領學生去體會作者在表達時所流露的志趣、情趣,體會詩詞潛藏的意蘊。
(一)了解作者生平,正確理解作品本意
所謂“文如其人”,其實,詩也如其人。學習古詩詞時,教師要讓學生了解詩人、了解作品所處的時代背景,這樣學生才能更深入地解讀詩詞的內容。如張志和《漁歌子》中的“斜風細雨不須歸”,這里的“不須歸”不是因為作者不能歸,而是因為不想歸。原本作者釣的就不是魚,而是那份悠閑自在,表達出作者對山水江湖、自由恬淡生活的依戀。張志和因才華出眾受肅宗李亨賞識,被任命為待詔翰林,卻不慎因事得罪朝廷被貶,不久又遇赦回到京城長安。經歷官場起伏,他已心生倦意,便以奔喪為由請求辭官返家。因此,“不須歸”是作者不愿再次入朝為官,萌生醉心山水之意。教師應當帶領學生品味詩人高遠、悠然脫俗的意趣。
(二)了解時代背景,挖掘作品言外之意
詩詞中大量用典,這是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這除了與詩人、詞人的個人風格有關,還與歷史環(huán)境、個人遭遇有著極大的關系。比如辛棄疾,由于他是來自北方的“歸正人”,故頗受猜忌,動輒得咎,有些復雜的感情、過激的言論不便直接吐露;又由于他飽讀詩書,胸藏萬卷,所以他便在詞里大量用典,這往往有出神入化之妙。這種做法擴大了詞的意蘊,也提升了藝術張力,但是也給今天的讀者帶來了理解上的困難。如“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等典故在教學時是需要適當講解的?!肚迤綐贰ご寰印愤@首詞雖然未用典故,但是在學習時,我們也要聯(lián)系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細品。通過詩人的眼睛,我們看到戰(zhàn)外山村平凡一家的溫馨生活場景,白發(fā)翁媼因為和樂的家庭生活而陶醉。作者是否真的陶醉?他一生主戰(zhàn),抗擊金兵,結合當時的處境和心境,作者為何而醉?這言外之意是值得我們去探究的。
四、適當拓展,增加積累
詩歌重在積累。在課堂上,教師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當堂背誦。當然,背誦也要講究方法:抓住意象,想象畫面,理解詩意……有了方法,背誦起來就事半功倍了。除了要注重課堂積累,還應注重課外積累,正所謂 “功夫在詩外”。如同一作者的名篇或同一題材的名篇構成以一帶多的群文學習、專題學習等。
(一)同一作者的詩詞比較,進行群文學習
詩詞作品帶有詩人強烈的個性風格,將同一詩人的作品組合學習,可以更加深刻地體會詩人詩風、詞風的特點。如學習王維的《鹿柴》后,可將《鳥鳴澗》《山居秋暝》《竹里館》等詩作一并拿出來學習,體會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詩歌風格;學了陸游的《示兒》,可將《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等詩作一起拿出來學習,以更加深刻地體會陸游的愛國情懷。
(二)同一題材的詩詞比較,進行專題學習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烙印,相同背景下出現(xiàn)的詩詞往往有一定的相似性,將這些詩詞放在一起進行群文閱讀教學,這對尚未接觸古代文史的小學生自主閱讀古詩詞有一定的促進意義。
1.同一主題,感受不同的表達。千百年來,不同時期的詩人對永恒的主題(如愛情、友情、愛國等)總是津津樂道,也會進行別出心裁的表達。同是送別、同是關乎友情的:王勃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豪情,李白有“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留戀,高適有“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勸慰。同是愛國:有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喜,有陸游《示兒》的悲,有李清照《夏日絕句》的忠烈,也有岳飛《滿江紅》的壯烈。通過多文本,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來看待同一主題,可以形成強烈的思維張力。
2.同一詞牌,表達不同的情感。同一詞牌,在形式上相近,但在內容和情感上不同,進行同一詞牌的學習,既可以感受不同內容、不同情感之妙,也可以加深對這一詞牌的認識。如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和《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組合學習,除了感受李清照少女時代與暮年時期的不同心境,也可探究“如夢令”這一詞牌的語言特點。像這樣的例子很多,再如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一首是老當益壯、豪氣干云,一首是情意綿綿、字字血淚。同一詞牌的學習,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獲得更多的信息,大大地提升了閱讀古詩的效能。
綜上所述,在詩詞教學中,我們應當帶著學生淺吟低唱,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指導學生探究背景,幫助學生背誦積累,這樣不僅能讓濃郁的詩情畫意在課堂中氤氳,也能讓語文的本色在詩歌課堂中彰顯,更能將學生對詩詞的熱愛之心逐漸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