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富
【摘要】“溯文字之源,究文本之真,求文學之全,奠文化之基?!彼恼呷跁炌ń虒W古詩文,得古詩文之精華,可提升小學生四大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四文”貫通;古詩文教學
蘇州大學實驗學校陳國安校長在談及古詩文教學時,提出:“溯文字之源,究文本之真,求文學之全,奠文化之基,四者融會貫通教學古詩文。”筆者斗膽將陳校長的觀點概括為“四文”貫通教學得古詩文之精華,提升小學生四大語文核心素養(yǎng)?,F(xiàn)以名家名師和筆者的教學課例闡述上述觀點。
一、溯文字之源,讓漢字之魂標注孩子的血脈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來的漢字,凝聚著中華祖先造字的智慧,彰顯出泱泱中華各民族大融合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培養(yǎng)新時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xiàn)代公民,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從小對漢字有熱情,有激情,孩子們每天能主動識寫、積累并運用新的漢字和詞語,讓漢字之魂在孩子的血脈中流淌,這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底線與根基,也是小學語文教師肩負的神圣使命和責任。
筆者教《敕勒歌》,借助圖片、音樂、注釋,邊讀邊想象民歌描繪的畫面,學生對“天蒼蒼,野茫?!比匀浑y以用語言形象地描述,于是,筆者依次出示“蒼”“?!钡墓艥h字、演變、義項和常用詞語詩句。如,蒼,形聲。從艸,倉聲。本義:草色。蒼,青也。(《廣雅》)。引申為深青色,深綠色;灰白色。常用詞句有:蒼翠、蒼松、蒼天、蒼穹;蒼蒼、蒼茫;蒼白、蒼老;筆力蒼勁;蒼生。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唐·白居易《賣炭翁》)又如,茫,形聲。從水,芒聲。本義:水浩大的樣子。引申為模糊不清;遙遠,面積大,看不清邊沿。常用詞句有:茫茫、茫茫無際、茫茫蕩蕩、渺茫;茫然、茫然若失、茫無所知。拔劍四顧心茫然。(唐·李白《行路難》)學生自主識詞,限時搶記,同伴檢查。此環(huán)節(jié)以漢字字源展開,邊猜邊教,將漢字的音形義用綜合呈現(xiàn),既提升學生對漢字的整體認知,感受漢字博大精深,又豐富學生的詞匯詩句,識記積累經(jīng)典詞句,還讓學生明確民歌中“蒼”是“深藍深藍”“?!笔恰懊Co際”的意思。再讀民歌,孩子們的腦海中或許浮現(xiàn)出顏色或深藍或深青或灰白的天空,展現(xiàn)出面積遼闊無垠茫茫無際的草原,再用語言表達仿佛看到的畫面時,孩子們能用上剛剛積累的詞語,形象生動地說出民歌描繪出畫面,全得益于漢字字系學習。
“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中的“綠”字,與“到”“過”“入”“滿”等字對比,“綠”字形容詞做動詞用表現(xiàn)出顏色美、動態(tài)美,表達出王安石創(chuàng)作詩歌時欣喜又疑慮的復雜心情,成為古人錘煉字詞的經(jīng)典。名師教學《伯牙絕弦》,常以“絕”字的字源、演變和義項引入,以“絕技——絕琴(情)——絕唱”為線展開教學,教學具有漢字美、思維美、整體美。
二、究文本之真,讓語言之辨滌蕩孩子的頭腦
全國特級教師趙志祥老師執(zhí)教二年級《敕勒歌》,有孩子將“籠蓋四野”中的“野”字讀成“y?!?,這與教材中的注音有不同。趙老師追問為何讀成“y?!?,學生道出“押韻”,老師夸獎學生有文化素養(yǎng),順勢明確:古詩詞押韻時韻腳按古讀法應該讀字的古音,當然,教材中的注音也沒錯,這是今讀法?;氐郊野謰屓粽f你讀錯背錯這個字了,請你教教爸媽這是古詩古讀現(xiàn)象,爸媽一定會夸你。
趙志祥老師執(zhí)教三年級小古文《司馬光》,認為課文只敘寫了“司馬光擊甕”一件事,用“司馬光”為課題不妥。趙老師用孩子們喜歡的方式,激勵學生充分讀準讀順課文后,逐步出示《宋史·司馬光傳》中一段譯文和另外四段小古文。如: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中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如,在洛時,每往夏縣展墓,必過其兄旦,旦年將八十,奉之如嚴父,保之如嬰兒。又如,光孝友忠信……自少至老,語未嘗妄。自言:“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者耳。”老師善于激發(fā)孩子們讀準讀順小古文,并限時搶背,在讀背的過程中,孩子們一定在猜想古文的大概意思。老師將學生帶入較完整的《宋史·司馬光傳》五段小古文,初步了解五段小古文從多角度敘寫司馬光,學生必然將五段小古文與課文比較,辨別孰全孰偏,初步感受老師推薦閱讀的內(nèi)容更完整更具體地敘寫了司馬光,更適合用“司馬光”為標題。
古詩文流傳久遠,必有文本失傳、失真現(xiàn)象,爭議文本之真?zhèn)卧谒y免。作為語文教師,引導學生探尋古詩文的出處,辨文本之真,探究古代作者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背景,辯文本之真,均是有益的學習方法。辨真?zhèn)危q勝負,不是目的,學生運用閱讀所得表達自己獨特的思維和見解,才是教學的真諦。
三、求文學之全,讓經(jīng)典之潔擦亮孩子的眼眸
古詩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敘寫內(nèi)容離現(xiàn)代生活較遠,只要不過分深究字詞句的意思,不重點考查簡單的直譯,把準年段目標,現(xiàn)代兒童學習古詩文其實并不難。在老師的引導下,小學生能讀準讀順文本,培養(yǎng)古詩文語感,能當堂成誦,即達成目標。若能啟發(fā)想象,讓學生猜想文本中眾多的空白處,適當推薦經(jīng)典文本進行閱讀、朗讀、吟誦,學生的眼眸將被古詩文擦亮。
學習張籍的《秋思》,課后題要求想象古詩中描繪的畫面,將古詩改寫成一個小故事。改寫成小故事是將古詩直譯嗎?當然不是。教學時,筆者以講故事的形式,引導學生想象,補充古詩的空白處,合理想象詩人離家遠赴洛陽時的情境、洛陽城里秋風蕭瑟落葉飄零的場景、捎信人等候詩人書寫家書又意猶未盡臨發(fā)開封的細節(jié),將故事講述、敘寫得富有生活氣息,令人身臨其境,在分享中欣賞彼此豐富的想象力與獨特的創(chuàng)造力。
品“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中的“綠”字時,可拓展閱讀《推敲》小古文,聽聽或讀讀王安石變法的歷史小故事,朗誦、背誦更多王安石不同時期寫的或不同朝代詩人描寫江南春景的詩詞。
教學《楊氏之子》,筆者推薦學生閱讀《世說新語·言語》第四則《孔文舉有二子》、第三則《孔文舉年十歲》、第五則《孔融被收》,學生結合注釋、譯文各取所需,與課文對比閱讀。四則小古文都選自同書同篇,都與孔融有關,結合課前對孔融的了解和開課的分享,學生能給推薦的三則小古文命合適的標題,如《拜與不拜》《小時了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等。
教學《伯牙絕弦》,引導學生想象伯牙與鐘子期分離后的相思和如期相約時的絕情,拓展閱讀《呂氏春秋》《列子·湯問》中“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欣賞歷代引用此典故創(chuàng)作的古詩句,尤其是《警世通言》第一篇《俞伯牙摔琴謝知音》,讓學生靜心閱讀經(jīng)典詩文,細細感受“高山流水”蕩氣回腸的千古絕唱,順勢引讀《三言二拍》整本書。
四、奠文化之基,讓傳統(tǒng)之美浸潤孩子的心靈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倡導“中華詩教”,其第四步為“詩道尋蹤”。古人借詩文表達自己獨特的追求與志向。詩道常蘊含在文本的物象、意象、意境中,一代一代綿延傳承,最終形成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如,古人常借“月”抒懷,表達哀怨的離別與相思,贊頌純潔的友情、愛情和親情。
教學《漁歌子》,筆者推薦學生閱讀張志和《漁歌子》組詩(其五)(青草湖中月正圓),與課文對比朗讀,猜測詞人寫作時的心態(tài),順勢簡介張志和,體會張志和喜歡“悠然自得、悠閑自在”的生活,厭倦官場生活不須歸的情懷。閱讀張松齡《和答弟志和漁父歌》,對比閱讀《漁歌子》《江雪》《愿者上鉤》小古文,初步感知詩人有不同的生活經(jīng)歷、不同的心態(tài),筆下的景物、表達的情感也會不同,從而形成不同的人生道路。教學中,老師推薦的三組古詩文,指向“田園詩”“張志和組詩及兄弟和詩”“垂釣”三個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象,在群文閱讀中將學生積累的詩詞進行勾連、歸納、比較、賞析,提升朗誦、積累的實效,初步學習賞析古詩文,形成健康、高尚、獨特的人生品味。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嫦娥》《元日》等描寫中華傳統(tǒng)佳節(jié)的詩詞中,詩人借景和物抒發(fā)情感,展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端驮拱参鳌芬辉?,古人折柳相贈,飲酒相送,均蘊含著中華文人和民間流傳至今的優(yōu)良習俗與美德。作為中華兒女,閱讀、朗誦經(jīng)典古讀文,理解并傳承其間蘊藏的一份份厚重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責無旁貸。
“四文”教學不可能單一呈現(xiàn),“四文”貫通為能大顯神通。時下有云:“語文者得高考,得經(jīng)典詩文者得語文?!钡锰煜掠⒉哦讨?,“四文”貫通得古詩文之精華,豈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