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靄琳
【摘要】《道德與法治》教材提供了許多鮮活的素材。導學案的編寫離不開素材的篩選。如何選擇素材編寫導學案,以更好服務于教學目標是日常教學經(jīng)常遇到的問題。本文主要探討如何運用教材中的素材編寫導學案并達成教學目標。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初中導學案;教材應用
各種以數(shù)據(jù)、視頻、圖片為載體素材是道德與法治導學案教學中的要素。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第九課第一框《生活需要法律》為例,探討如何在各種信息中確定合適的素材,合理利用教材資源。
課前首先設立教學目標,這是導學案制定和課堂教學的前提和依歸。
本課所依據(jù)的課程標準的相應部分是“成長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具體對應的內(nèi)容標準是:“知道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有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一種特殊行為規(guī)范。理解我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p>
依據(jù)課程標準,設定教學目標為:
1.通過了解古代的“灋”字,確認什么是法律,了解法律的產(chǎn)生;
2.通過看漫畫、做連線題、舉例子,領會生活與法律息息相關,感受法律的重要性;
3.通過觀看視頻了解我國的法治進程,增強民族自豪感,認同法治助推中國夢;
4.通過完成導學案,明確法治的作用,感悟法治國家的建設人人有責,知道公民要學法尊法守法用法。
本課的重點是:生活離不開法律;難點是:我國的法治進程。
根據(jù)教學目標、學生情況,筆者對教材進行整合,把教學思路調(diào)整為“是什么、為什么、怎樣做”。
本課延用了本學科的導學案教學模式:“投放目標,引入主題”“自主學習,把握重點”“合作探究,突破難點”“課堂總結(jié),梳理知識”“課堂檢測,夯實基礎”。
一、導入
展示古代的“灋”字,通過“灋”了解“法”,直接講授法律的含義與產(chǎn)生。
設計意圖:通過簡單的導入,達成本課的目標1,把課堂時間留給重難點。通過古代文字、神獸,讓學生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以及“公平正義是人們自古以來的追求”。
二、教學過程
第一步:投放目標,引入主題
設計意圖:這部分主要在導學案展示,讓學生明確在本課的每個學習步驟將學到什么。
第二步:自主學習,把握重點
1.展示近期熱點、各種違法行為漫畫以及相關法律名稱;
2.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教材,結(jié)合常識完成連線題;
3.總結(jié)生活離不開法律(目標2);
4.教師觀察學生的答題情況,根據(jù)學生的情況指導學生,進行點撥。
設計意圖:“自主學習,掌握重點”主要讓學生獨立完成學習任務,教師簡單點評。
首先,通過漫畫讓學生確認法律的強制性普遍常識。
同時,教材為我們提供了連線題。我以此為基礎加入了三個生活領域,這樣做就可以把“法律調(diào)解矛盾和糾紛;法律嵌入我們的生活之中,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法律與我們每個人如影隨形,相伴一生”三方面串聯(lián)一起,避免知識點之間的割裂,整體突破重點。
第三步:合作探究,突破難點
1.觀看法治中國片段;
2.學生分小組討論,探究問題:
3.展示學生的答案,師生共同點評,歸納法治的作用(目標3)。
設計意圖:“合作交流,突破難點”目的讓學生分組探究問題。通過視頻補充我國法治進程,讓學生理解我國法治腳步的歷史和真實性,為學生認同“法治助推中國夢”作鋪墊。
基于學校學生的能力水平,筆者對教材的探究與分享做出了以下處理:
第一,添加了一段填空題,讓學生填寫法治國家的目標和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目的是讓探究形成梯度,從簡單的題目做起。
第二,把教材中的角度刪減為“國家”“社會成員”,讓學生分組探究,最后得出“法治社會人人有責”的結(jié)論。目的是讓學生能更充分討論每個角度。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把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確定為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之一。
法律強調(diào)的是自由、平等、公平、正義,你期待的法治國家是怎么樣的?
國家:
社會成員:
第四步:課堂總結(jié),梳理知識
1.學生閱讀教材、填寫關鍵詞,自主完成知識框架構建;
2.教師簡單提示、總結(jié)。
設計意圖:框架圖設計簡單,并重現(xiàn)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以框架圖的形式讓學生梳理知識能避免教師重復敘說,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主動性。
第五步:課堂檢測,夯實基礎
1.下列關于法治的表述正確的有( )
①任何人都要遵守法律
②政府部門必須依法辦事
③法治是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重要標志
④法律是靠習慣自愿遵守的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在日常生活中,法律如同空氣和水一樣,時刻與我們相伴。”這一淺顯的說法告訴我們( )
A.生活完全依賴于法律
B.法律來源于生活
C.生活離不開法律
D.違法的人需要學法
3.哪里沒有法律,哪里就沒有自由。這句話表明( )
①法律是自由得以實現(xiàn)的重要保障
②自由與法律是根本對立的
③既要享受權利又要履行義務
④法律限制了人們的自由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下列選項中對法律認識正確的是( )
①法律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的
②法律是管治工具和標尺
③法治替代人治是社會的退步
④法律產(chǎn)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表現(xiàn)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5.乘坐公共汽車,地鐵時要自覺排隊;在公園游玩時,要愛護公物和花草樹木。這些表明( )
A.遵守公共秩序就是限制人們的自由
B.人人都要守規(guī)則
C.法律規(guī)定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D.我們享有法律規(guī)定的權利
設計意圖:這部分設計目的在于檢測本課學習效果,要檢測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單項選擇題為主,教師只需要簡單點撥答案,這樣做有利于節(jié)省課堂時間,提高課堂效率。
三、教學反思
第四單元是學生從學校生活領域過渡到社會生活領域,體現(xiàn)學生生命成長的連續(xù)性和教育內(nèi)容的銜接,也是整套教材法律部分的起始單元,是整套教材的法律知識學習的基礎。
“生活與法律息息相關”主要讓學生全面感受法律的重要性,為后面學習法律的特征、作用奠定基礎;“法治的腳步”介紹了法律的產(chǎn)生、對法治國家的認識以及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進程。
本課從設計上依據(jù)“是什么、為什么、怎樣做”的思路把第二目中法律的本質(zhì)與產(chǎn)生調(diào)整到第一目之前,作為基礎知識講授,形成“法律的產(chǎn)生”“法律與生活”“我國法治建設進程”三大版塊。
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七年級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社會見聞不斷豐富,他們初步感受到法律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對法律的認識比較片面,更多會聯(lián)想到法律的威嚴性、強制性,忽略了法律的保障作用。
本課最大的亮點就是利用了教材的素材突破重難點。在教材素材中的使用上做到了以下兩方面:
第一,根據(jù)教學目標、重難點選取各種素材,大膽舍棄和整合教材中不適合的素材。例如,本課在突破難點的時候,在教材原有的基礎上添加了三個生活領域,有利于把串聯(lián)知識點,簡單明確、提高素材的利用率。
第二,根據(jù)學生實際能力確定素材。例如,本課把教材中“探究與分享”對“法治社會的暢想”三方面中的“法院”方面刪除,只保留“政府”“社會成員”,降低難度,討論更充分,更適合我校學生的能力水平。此外,在題目中加依法治國總目標的填寫,使探究題形成梯度。
總之,在導學案的設計上應該以教學目標和教學實際為基礎,充分考慮到素材的利用率,避免素材綁架課堂,提高課堂效率。
[本文是廣州市海珠區(qū)教育科學規(guī)劃2016年立項課題《利用思想品德導學案,培養(yǎng)初中學生信息提取能力的研究》(立項號:2016C029)的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