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道勁 滕艷艷
[摘 要]語文教學離不開朗讀。閱讀教學要落到實處、搞扎實,就必須從最根本的朗讀上多下功夫。教師引導學生充分讀,領悟文章的情與理。采用多種形式的讀,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興趣。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身臨其境,有感情地讀。
[關鍵詞]朗讀;多樣;語言美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8)15-0016-02
朗讀,是通過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聲音把作品的內容準確、鮮明、形象地傳達給聽眾。語文教學中離不開朗讀。閱讀教學要落到實處、搞扎實,就必須從最根本的朗讀上多下功夫。教學中要從“讀”出發(fā),把“讀”貫穿全過程,把引導學生鉆研文體作為閱讀教學的根本。它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體現以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為課堂教學的本體,同時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理念在朗讀教學中的落實。為了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領悟語言的美,教師必須重視朗讀。
一、充分的朗讀,讓學生領悟文章的情與理
有部分語文教師認為與其讓學生自己朗讀浪費時間,不如教師多講些,還更有效果,于是教學過程中更多地圍繞著考試命題的指揮棒、風向標來設計教學,出現所謂的“啟發(fā)式教學”,實質是教師的簡單一問與學生的應付式一答。學生的朗讀時間很少,教師的指導時間更短,學生沒有得到充裕的時間去朗讀課文直至讀通課文,因此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也并不強烈,學生無非是一個“面塑的聽者”,只是用自己的腦袋去裝教師的思想,沒有內化為自己感悟的情與理。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因此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收獲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讀中明理。教師應根據教材特點安排好每節(jié)課的朗讀時間,并把朗讀時間下放給學生,保證學生有充裕的時間正確地讀課文,讀好課文,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感,教師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朗讀。
如朱自清的《背影》,這篇散文敘述的是作者離開南京到北京上大學,父親送他到浦口火車站,照料他上車,并替他買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腦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父親替他買橘子時在月臺爬上攀下的背影。文字樸素,但表達細膩,真摯感人。文中有四處描寫“我”的眼淚,每次流淚“我”都在想什么?學生帶著問題在粗讀的基礎上,再細讀那段話“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睂W生在多次朗讀中理解作者的復雜心情,這時他們多會深有觸動,走進作者的心理和情感世界,從而更深刻地明白父子之情懷。
二、多樣的朗讀,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興趣
朗讀的形式有很多種,有自由朗讀、范讀、指名朗讀、評讀、角色表演讀、賽讀、選讀、配樂讀、齊讀、問讀等。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情,采用不同的朗讀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整節(jié)課中樂讀并悅讀。如《天上的街市》是現代文學家郭沫若所作的詩。詩人把繁星滿天的夜空,想象為點著無數街燈的天上街市,又改造了牛郎織女的傳說,把空中的流星想象為牛郎織女提著燈籠在街上閑游,用以象征他們生活的幸福美好,反襯了當時社會的不安穩(wěn)和人民的痛苦。這首詩既隱含著詩人對現實世界的不滿、憤怒以及幻滅的悲哀,更寄托著作者對光明幸福的熱烈向往和對理想社會的翹首企盼,表現出詩人在艱難處境中仍不失赤子之心的襟懷與品格。全詩恬淡平和,意境優(yōu)美,清新素樸。為了讓學生把握全詩的情感基調,找準朗讀的感覺,便于學習模仿,激發(fā)讀書的欲望,這時候朗讀能力強的教師就可以進行范讀,學生會加以品味、體驗、模仿,從而提高朗讀能力。學生也樂讀,在朗讀到“我想他們此刻,定然在天街閑游。不信,請看那朵流星,那怕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時心情愉悅。在學生朗讀時,教師選取與朗讀內容情感相吻合的樂曲進行配樂,學生會更容易走入意境,升華情感。
《皇帝的新裝》描述了一個昏庸無能又窮奢極欲的皇帝受騙上當的故事,譏刺統(tǒng)治階級虛偽、愚蠢、腐朽的本質。童話是學生非常喜歡并樂于接受的體裁,如果只是簡單地概括內容,分析情節(jié),明確主題,整個課堂就會枯燥乏味。于是我在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去朗讀的基礎上,安排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根據學生的形象和音質,讓他們分別扮演皇帝、騙子、大臣、小孩,朗讀所扮演角色的部分,其余學生則齊讀共同部分。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特別是扮演大臣的學生朗讀“哎呀,美極了!真是美妙極了……多么美的花紋!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將要呈報皇上,我對于這布料非常滿意”時,把一個阿諛奉承的大臣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讀書聲和笑聲貫徹整個課堂,學生就好像再次目睹這場荒唐的騙局游戲,心會了在現實生活中,誘惑、虛榮總會有的,只要我們保持天真爛漫的童心,無私無畏,只要我們多一份責任心,多一份愛心,多一份真誠,多一份率真,世界就會更美好!虛偽、欺詐是丑陋的,而真誠、坦蕩是高尚的。
三、走出的朗讀,讓學生身臨其境
在具體教學中,往往存在著朗讀指導機械匱乏,朗讀教學方法單調生硬等問題,出現“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讀這部分”“把某某的語氣讀出來”諸如此類隔靴搔癢的做法。什么樣的朗讀才算到位?葉圣陶說:“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發(fā)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比绻心嘤谌咧v臺、半畝方塘,學生閱歷淺薄,教師傳授再多的文章知識,很多時候學生可能仍沒有領悟課文的感情,難以達到教師設想的效果,甚至與教師設定的目標背道而馳。教師可創(chuàng)造條件,嘗試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向外面,讓學生在景與情的交融中,觸景生情。
如朱自清的《春》,這篇散文以詩的筆調,抓住春的特點,用火熱的情感、清麗的色彩,通過有層次的、生動的描繪,畫出了生機盎然的春的形象,歌唱了春的創(chuàng)造力,贊美了春天的無限希望和對春天的贊美以及對生活的熱愛。在教授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來到田野,走進村莊,走向公園,感受春天的美好。當學生看到春天的“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更能設身處地地讀,有感情地讀。
又如教學《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是陜北的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如有條件帶領學生親臨現場,學生更能體會安塞腰鼓磅礴的氣勢和精湛的表現力。但學生很難有機會去現場感受,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班級教室,到多功能教室去觀看關于安塞腰鼓的影片,或到一些藝術院團感受那震撼的場面,學生自然而然地深受觸動,于是在個別讀、分組讀中能把握好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從而很好地朗讀。
朗讀不僅是一項活動,更是一門藝術,有感情的朗讀勝于教師的精講細說。學生在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中,與作者對話,與文本交流。讓學生在讀中悟情,在讀中審美,在讀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甜美、多情,在讀中真正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逐步形成良好的語感, 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