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蘭
摘要:所謂“小班化教育”,是指在縮減班級學生規(guī)模的基礎上,以促進青少年學生全面發(fā)展并充分照顧其個性特長為目的,通過對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組織形式、教育實施過程、教育策略和教育方式等改革而形成的一種優(yōu)質化的班級教育教學活動形式?!斑m性教學”,即適合每個孩子的教學。本文闡述了在小班化教學的課堂中進行“適應教學”的意義和作用。
關鍵詞:小班化;互動課堂;適性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21-063-1
小班化教育與新課程標準中的“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的理念相吻合,是我國教育改革,特別是素質教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適性教學”是小班化教育模式下的一種教學手段,它在課堂中,更加突出差異性的教學,它更有利于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更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發(fā)展。
一、適性教學在課堂中的意義
小學生作為獨立個體“人”,由于他的生活環(huán)境,智力發(fā)展,興趣愛好的差異,導致他們在學習上,接受能力方面存在個性差異。作為教育者的我們,對已成定勢的因素是很難改變的,如何開展教學?孔夫子早就在幾千年前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這個理念直到今天仍有它存在的合理性。臺灣教育學家提出了“適性教育”的觀點:適性教育就是個性化教育,“適性而教,適性而學”。但是許多家庭教育總是充當補救的角色,孩子什么差補什么,沒有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優(yōu)勢定位,向優(yōu)勢方面發(fā)展。以往的學校教育由于班級人數(shù)眾多也是只關注了大部分學生的發(fā)展,忽視了少數(shù)“學困生”這些孩子由于某些知識沒有掌握或學的不夠扎實,也可能是學習習慣或方法不當,落在其他孩子的后面。如果教師不加以關注,他們就會在班上形成一個層面,不但會影響課堂教學效果,而且也會影響教學任務的達成。適性教學是構建一個孩子天性的教學方式,使盡力為每位學生提供適合其發(fā)展的教學活動,關注每位學生,是尊重學生的表現(xiàn)。教學中,教師教學的教學語言也是最具有感情的,最能體現(xiàn)出教師對學生因人而異的適性教育要求。英語教師的課堂語言要從學生的智力,性向,興趣,成就,情感特質等方面,用生動的課堂語言營造富有感染力的教學氛圍,以適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激活充滿創(chuàng)新精神的思維空間,用“適性”的教學評價語調適應具有個性的學習心理,以保護學生的學習欲望,增強學習的主動性,促進每位學生的共性與個性發(fā)展,從而增進師生間的關系,提高教學效果,有效改善學習氣氛,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增強自信心,以及與他人合作的技巧,充分體現(xiàn)了新課標“自主,合作,參與”的核心理念。
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重視對學生的情感投入,平時多與他們交流,你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有許多你沒有發(fā)現(xiàn)的閃光點,例如,我在互動課堂中經常發(fā)現(xiàn)有些平時成績不突出的孩子會在講臺前為大家高歌一曲,或因為本組表現(xiàn)優(yōu)秀表演一個小魔術等等太多,不勝枚舉。這是在以前課堂中不會出現(xiàn)的。他們是需要表現(xiàn)的機會的,本人認為教師和學生之間應該是亦師亦友的關系,你對他們有感情,他們也會知道老師的良苦用心,不要小看孩子,他比大人更細心,更敏感。
二、互動課堂在教學中的作用
1.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馬斯洛需要理論認為,每一個人都有被他人,被社會認可的愿望。這就需要有表現(xiàn)的機會,表現(xiàn)才能產生興趣和自信。在互動課堂教學中,由于很好的體現(xiàn)了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充分考慮學生的參與和體驗,并且整個課堂教學都是一個活動的形式,學生樂此不疲的活躍在課堂中,而且由于有一個小組互評的階段,學生在課堂上得到的成功的機會比較多,也很容易獲得別人的認可,所以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會更加持久,而且通過調查問卷發(fā)現(xiàn),互動課堂下對英語學習感興趣的學生明顯增加,并且還呈上升趨勢。這對于徘徊在辛苦的尋找和學生厭倦的學習茅盾中的英語教學來說,無疑找到了一條新的出路。
2.培養(yǎng)了學生間互助合作能力。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著名教育家David Koonts首先倡導并實施的,它實際上是一種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以教學重點人際和作與互動為基本特征。是通過學生間的合作共同達到學習目標的學習方式。
當今社會樂于合作,善于合作已經作為一種時代的需求,是現(xiàn)代學生必備的素質之一。在互動的課堂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各種學習任務,每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每個人都有機會開口參與活動,有利于形成探究,討論的良好學習氛圍,培養(yǎng)其勤于動口,動手,動腦,樂于參與語言活動的習慣,不再是“啞巴英語”的課堂了。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小組和小組之間,個人和小組間,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合作,而在評價學生的行為時,不是一句個人的進步程度,而是注重一個小組的整體進步,每個小組獲得的成功都依賴于小組中各位同學的共同努力使教學活動成為教師,學生,教材,環(huán)境之間的多邊多向的信息傳遞活動,突出了學生之間的相互組作用,形成一個新的認知事物規(guī)律的精神世界,在這個磁場中讓不同的觀點碰撞交融,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更重要的是在學生之間形成良性的合作競爭意識,有助于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
在這段時間的小班化教學實踐中,本人雖然遇到了許多困難,也曾經有過放棄的打算,但在教育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我堅信小班化教學這艘船會乘風破浪,揚帆遠航,帶領勇敢實踐的開拓者們到達勝利的彼岸!
[參考文獻]
[1]施良方主編.學習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2]章兼中主編.外語教育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