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清泉
摘 要:葉圣陶先生將“誦讀”一詞理解為“熟讀”“成誦”。他把誦讀分解成“宣讀”和“吟誦”兩種形式。宣讀,“只是依照,對于文字的理解平正的讀下去,用連貫與間歇表示句子的組織與前句和后句的分界來?!币髡b,“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并且“必須理解在先”,然后才能“傳出文字的情趣,暢發(fā)讀者的感性”。
關鍵詞:語言魅力;語文素養(yǎng);誦讀教學
一、語文誦讀教學的歷史回顧
我國古代的語文教育,從蒙學教育到經學教育都特別重視誦讀教學,要求學生反復誦讀,整體感受品味文章。
《論語》中關于“誦詩三百”的說法,《荀子·勸學》把為學之術概括為“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并強調“誦數(shù)以貫之?!北彼螐堓d提出“書須成誦”。南宋教育家朱熹更具體地在《蒙童須知》中提出“凡讀書,須整頓幾案,令潔凈端正,讀書冊整齊頓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看字,仔細分明讀之。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讀數(shù)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現(xiàn),謂熟讀則不待解說,自曉其意也。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浪漫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朱熹不僅對誦讀時的形體提出了要求,而且揭示了誦讀的要點。
我國古代的許多文人、學者在學習中也親身經歷了熟讀、背誦的艱苦過程,他們的文學功底也就此練就。唐代韓愈,自幼讀書為文,約記數(shù)千百言,他自敘“先生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如此“兀兀以窮年”。白居易達到了苦讀苦記的程度,“二十已來,晝課賦,夜讀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瘡,手肘成胝……”漢代楊雄說:“能讀千賦,則能為之?!倍鸥φf:“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魯迅小時候讀書,就很喜歡背誦。后來甚至經常背誦整本書,以致后來他成為世界聞名的大文豪。巴金幼年時就愛好背誦,十二三歲時就背了《古文觀止》等書,這無疑為后來他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基礎。
二、誦讀教學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
到了現(xiàn)代,以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為代表的我國現(xiàn)代語文教育大家,在實踐中融匯了傳統(tǒng)教育的精華,形成了對誦讀教學的獨到研究和精辟見解。誦讀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就是“反復朗讀,熟讀成誦。”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側重于對文章文氣的整體把握,“歌而吟之,神氣出矣”,側重于對文義的直覺體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反映了樸素的整體觀和直覺體悟的思維方式,但沒有“分析”作為中介,不能全面地把握各個側面、部分、層次之間的聯(lián)系,因而總體認識必然是模糊、殘缺和膚淺的。而今天提倡的誦讀教學應該在意理性的分析,強調在對文章理解的基礎上加以誦讀。葉圣陶先生將“誦讀”一詞理解為“熟讀”“成誦”。他把誦讀分解成“宣讀”和“吟誦”兩種形式??梢钥闯?,人們對誦讀的理解更具體了。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誦讀經驗“口誦心惟”的繼承和發(fā)揚。“口誦心惟”體現(xiàn)為誦讀的聲音技巧與抽象思維、形象思維的相互融合,要求運用語感把握書面語言的深刻含義和感性形象。只有這種誦讀,才會讀得準確,富有表現(xiàn)力,才能充分發(fā)揮誦讀這一閱讀手段感知、理解、鑒賞、感染和記憶的作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充分認定了誦讀教學的多面功能,主張在誦讀中教學。新課標強調“誦讀的過程就是體驗和感悟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會受到審美和文化的熏陶?!蓖瑫r,新課標要求誦讀要落到實處,對于古典詩文要加強背誦,學生能“誦讀古代詩文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強調“教師應激發(fā)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誦讀的習慣。”并在附錄里列出了一些優(yōu)秀古詩文讓學生背誦,在誦讀的質和量上做出了規(guī)定。這正體現(xiàn)了新課標注準對傳統(tǒng)精華的吸收,倡導在誦讀中教學。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現(xiàn)代的“誦讀”是對傳統(tǒng)誦讀教學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誦讀,就是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眼觀口誦耳聽心惟,熟讀精思成誦,達到全面深入理解的一種學習方法和教學方法。
三、誦讀教學現(xiàn)狀分析
誦讀是當代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誦讀教學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其作用和意義是不可忽視的?,F(xiàn)在的語文教學過于強調語文的人文性,導致一些語文課變成思想品德課,長此以往,學生的語文能力沒有得到有效訓練?!奥犝f讀寫”是語文的最基本要求。如今的語文教學功利性太強,重應試能力,輕語言文字的訓練。誦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在課堂上,誦讀太少,朗讀沒有得到有效指導,只是粗略地讀課文。學生需要在學會生字詞的基礎上把課文讀流利,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才能讀得有感情。當然,學生不會誦讀,與老師是分不開的?,F(xiàn)在很多老師都不會誦讀,因為自己也缺乏這方面的知識。
四、加強誦讀教學的策略
有幸聽得于永正老師關于朗讀的講座,所以淺談幾點加強誦讀教學的策略。學了語文,就應該要能聽說讀寫。
1.從材料入手
葉圣陶說過:“國文教學的目標,在養(yǎng)成閱讀書籍的習慣?!薄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要求學生“養(yǎng)成讀書看報的習慣?!碑斎唬x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其實讀只是一大范疇,它還可以分為許多更細、更具體的要求。關于讀,古人有很多論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等等。這里的“百遍”“萬卷”含有一個讀的“量”的問題,“熟”“破”又提出了一個讀的“質”的問題。可見,要提高寫作、聽說的能力,必須要以讀作基礎。
2.從教師入手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正確地認識到誦讀的意義和作用。誦讀不僅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而且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綜合素質,是進行語文教育的有力武器,應當明確地認識誦讀示范。誦讀不是一般的朗讀,應該帶有一定的情感,運用正確的語調,讀出人物的語氣和作者的情感。不僅要讀得字正,還要讀得腔圓,不僅要讀出字內之意,還要讀出行間之情。如果不加強指導和督促,只憑學生的誦讀水平難以達到上述效果。因此,要加強教師的誦讀示范。其次,要重視誦讀教學,轉變思想觀念。只有給學生做出聲情并茂的高水平的示范朗讀,才能給學生一種強烈的美感享受,才能幫助學生直觀地感知課文,激發(fā)學生誦讀的欲望,從而增強學生對語文的感受力。魯迅先生在三味書屋學習時,看到自己的先生那樣陶醉入神的讀書,便疑心那是“極好的文章”,教師津津有味地讀書,學生受到感染而效仿是極其自然的事情??梢?,教師的示范誦讀對學生影響很大,教師應轉變對誦讀教學的錯誤認識,重視誦讀。最后,要明確教師范讀的目的,是激發(fā)學生誦讀的興趣,鼓勵學生在教師的感染下自己出聲誦讀,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才能使課堂真正成為感受美、理解美的場所,使學生成為評價美、鑒賞美的主體。
由于相當長的時間以來,誦讀教學缺乏科學的指導,缺乏系統(tǒng)有序的訓練,致使誦讀能力成為學生的弱項。誦讀的知識對于學生來講幾乎是一片空白。因此,極有必要加強對誦讀方法的指導,并結合實踐,傳授一定的朗讀知識,使其有“跡”可循。
3.從學生入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fā)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誦讀的習慣?!庇纱丝梢?,我們的誦讀教學必須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全身心的投入,要千方百計地激發(fā)學生的誦讀興趣和熱情。誦讀興趣指的是對誦讀活動的一種注意傾向,積極態(tài)度和喜愛程度。興趣直接關系到誦讀教學中學生的參與意識與誦讀效果。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促進學習的內驅力,老師在教學中要想方設法讓學生認識到誦讀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意義,變“老師要我讀”為“我要讀”。
誦讀教學作為我國傳統(tǒng)語文教育的結晶,散發(fā)著中華民族教育文化的固有魅力。語文教學貴在“讀”,書聲瑯瑯應該是學校的特征,尤其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特征。讓誦讀這種傳統(tǒng)的重積累、重整體感悟的教學方法在現(xiàn)階段重現(xiàn)課堂是必要的,我們必須重視誦讀教學,加強誦讀教學。
參考文獻:
[1]浦衛(wèi)忠.中國古代蒙學教育[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6.
[2]劉國盈.韓愈評傳[M].北京: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1.
[3]羊春秋,何嚴.歷代治學論文書信選[M].長沙:岳麓書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