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英 羅仁生
摘 要:提問是師生之間互動交流的最主要方式,師生互動最常見的方式,往往貫穿課堂始終。從一定程度上講,教師的提問能力決定著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高低。本文闡述了無效提問行為的表現(xiàn)及其對課堂教學的影響,提出了克服無效提問行為的策略。
關(guān)鍵詞:課堂提問;課堂教學;無效行為;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6C-0072-01
一、無效提問行為的表現(xiàn)
(一)問題表述不清晰,使學生無從回答
教師在提問時,沒有從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思考角度出發(fā),導(dǎo)致學生不能明白教師的意思,學生無從回答問題。
(二)提問方式不當,使學生機械性回答較多
(1)簡單的是非問題。這類問題是作為其他問題的準備而提出的。雖然這類問題對差生或者害羞的學生有一定的用處。但是,這類問題對錯機會各占50%,如果問得太多,學生很容易揣摩教師的提問并找到正確答案的提示。與此同時,由于選擇性問題的分析含量低,即使學生回答正確了,也不能說明他們理解了所學內(nèi)容。(2)簡單的追問。有的教師往往在學生問答問題出現(xiàn)停頓時或者回答不完全時進行簡單追問,但不提供任何幫助。如:嗯,繼續(xù),還有嗎。(3)猜測問題。教師提出的問題中,有的問題具有開放性,有的要求學生進行猜測或推論,有的超出學生的能力范圍。這類問題對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和讓他們參與討論有一定的意義,但是,如果使用不當或過多使用,往往會造成學生不予思考妄加猜測。(4)無效的反問。在課堂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些習慣性的問題,如,“你想知道結(jié)果,是不是?”。
(三)教師提問類型與提問后的等候時間長短不合理
等候時間分為兩種:教師發(fā)問后留出時間讓學生思考和學生回答后教師留出時間讓學生反思答案。有學者指出,提問后等待的時間“取決于問題難度,對于記憶性、認知性的問題,教師等待的時間應(yīng)在一秒鐘或以下,對于推理性、創(chuàng)造性的問題等待時間長度為 3~5 秒”。
提問后等待的時間長短也要考慮學生的水平和個體差異。如果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教師就說出答案或讓其他學生回答會影響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等待時間過長,課堂節(jié)奏就會被拖慢。
(四)教師提問效果不佳,參與回答問題的學生比例不高,難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1)先指定學生再提問。這種提問方式如果形成習慣是不利于取得好的教學效果的。因為如果先提問再指定學生,所有的學生會開始思考問題;如果先指定回答的學生,其他學生可能覺得問題和自己沒關(guān)系,于是不會認真聽問題并積極思考。(2)隨意指定學生回答。教師在備課設(shè)計問題的時候并沒有考慮由哪個學生來回答。在課堂上有些學生會非常積極,回答了大部分問題,有些比較安靜的學生得不到發(fā)言機會。隨意指定學生回答問題可能會造成水平高的學生回答非常簡單的問題,起不到拔高的作用;或是讓水平較低的學生回答很難的問題,超出學生的能力范圍。(3)集體提問多,個人提問少。集體提問時,水平較高的學生會占主導(dǎo),水平較低的學生往往只是隨聲附和,做不到主動思考。雖然是集體提問但是回答問題的常常只是幾個水平高的學生,這就導(dǎo)致水平稍低的學生課上學習的效果越來越不好,學習積極性越來越低。
二、克服無效提問行為的策略
(一)在設(shè)計課堂問題時要注意梯度和難度,不同類型的問題采用不同的提問策略
我們認為,教師所有的復(fù)雜性提問并非都能激起學生高認知的回答,問題復(fù)雜性程度的高低與提問內(nèi)容難度無關(guān)。在設(shè)計問題時教師要注意提問的難度應(yīng)與學生的認知水平一致,采取相應(yīng)的提問策略。因此,教師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材料,確保能激起學生高認知的回答。當教學難度較大時,可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由易到難進行提問,盡可能采取開放式的提問,切忌控制學生的回答。
(二)合理采用追問方式,使問題形成高效的“問題鏈”是有效提問的重要策略
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無論是教師提問的類型還是學生應(yīng)答的類型都與教師提問的方式有顯著的相關(guān)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提問的有效性,合理采用追問方式,使用問題形成高效的“問題鏈”。也就是說,教師在追問的過程中,首先要面向全班學生提出問題,然后等待一段時間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再讓學生回答,重視獲取答案的過程,最后還要采用先提問后叫學生名字或先叫學生名字后提問的個別提問策略讓學生回答。這樣不但能減少學生無答現(xiàn)象,還能增加回答問題的正確性和完整性,在高級認知水平上也會有提高。
(三)增強教師的反思意識,及時修正無效提問行為
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除了教師不斷學習、實踐,更重要的是要進行自我反思。在課堂教學結(jié)束后,教師要及時總結(jié)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如果發(fā)現(xiàn)問題,要及時找出原因,改進教學行為。
總之,教師提問應(yīng)遵循適時、適度原則。教師應(yīng)當根據(jù)不同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同的提問類型選擇不同的提問策略激發(fā)學生不同認知層次的應(yīng)答行為,不斷提高提問藝術(shù),全面提高教學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 錢桂林.無效課堂教學行為的產(chǎn)生與矯治[J].教書育人,2000,(3).
[2] 姚利民.國外有效教學研究評述[J]. 外國中小學教育.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