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青云
?
對培智綜合課程本質(zhì)及實施流程的隱喻理解
●陳青云
摘要:特教一線教師用教育隱喻的方式對培智綜合課程的基本屬性、整體構架、實施流程進行闡釋,增進了他們對培智教育的理解。
關鍵詞:培智教育;綜合課程;教育隱喻
在一次市級教學研討活動中,我們以“培智綜合課程:源于教育隱喻的理解”為主題,開展分組沙龍活動。即要求教師通過教育隱喻的方式,闡釋他們對培智綜合課程的理解,其目的是讓他們用自己的理解與期待去關照教育行為與實踐,從而保證其教學行為更有理想、富含智慧。
關于對綜合課程的認識,教師們大致形成了四種隱喻:1.培智綜合課程是“一棵大蒜”。圍繞中間的蒜干,周圍的蒜瓣就是綜合課的元素,這是最初的認識。2.培智綜合課程是“一串糖葫蘆”。一個山楂就是一個課程元素,一個山楂值不了幾毛錢,但是把它們串成一個糖葫蘆,價格就上漲了,這就是“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也是綜合課的優(yōu)勢所在。3.培智綜合課程是“一把雨傘”?!坝陚恪敝虚g是傘柄,周圍有許多傘幅,傘柄與傘幅之間是相連的、交互的,課程的元素可以通過這樣的形式進行交互式的交流,既解決了綜合課的流程問題,也解決了師生交互、課程元素交互的問題。4.培智綜合課程是“一個蛋糕”。“蛋糕”的本質(zhì)是“蛋糕”,不管上面插了蠟燭,撒了花瓣,還是放了水果,最主要的仍是“蛋糕”,這個沒有變。就如語文課程應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如果缺少了這些屬性,就不能稱之為語文課程一樣,綜合課程也應該有綜合課程的屬性。
為了更好地理解培智綜合課程,有教師從“培智綜合課程不是什么”出發(fā),對課程特性進行理解。比如,有教師提出,綜合課程“不是一把萬能鑰匙”,不能解決一切問題,不能通過綜合課程把智障學生所需要的知識、技能一下子全部教給他們。還有教師提出,培智綜合課程不是“拼圖游戲”,不是把生活語文、生活數(shù)學、繪畫與手工、運動與康復等進行簡單拼接。綜合課程強調(diào)的是一種整合,課程內(nèi)容要面向?qū)W生的生活,幫助學生體驗生活并學以致用;課程實施要與學生主動學習整合,突出學生的自主選擇、合作探究,為學生個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空間。
在研討活動中,大家認為,培智綜合課程的構架就是“一棵樹”,通過“樹形圖”反映出課程的層次結構。他們作這樣的解讀:
首先,確定了這樣一棵學生“發(fā)展樹”,這棵樹的基石是家庭、學校、社會。也就是課程要基于現(xiàn)有的認識,以家庭、學校、社會為中心。
其次,綜合課程的特點首先是綜合。它“將同一和不同學科或領域中所教授的知識進行統(tǒng)整,如生活語文、生活數(shù)學的相互滲透、整合,聽、說、讀、寫的相互聯(lián)系、促進”[1],還有唱游與律動、運動與保健、生活適應以及一些訓練內(nèi)容等。且其“以主題為中心,不論主題是概念、原理或者需要解決的問題,教師透過這個主題,將相關的知識組織起來”[2],使學生積累片斷的知識和機械技巧的訓練。
第三,建構要素與一般流程。要根據(jù)每個學生來設計,先對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和能力進行測試。再根據(jù)現(xiàn)有的水平確定教學目標,然后選擇內(nèi)容、主題,并設計活動?;顒咏Y束后進行后測。
第四,注意點。避免大雜燴,不能什么都放在里面,不分側重,要圍繞一個主題;多設計活動,讓學生參與進來,通過眼睛、耳朵、手等直接認識來建構知識;重視每個學生的發(fā)展,
第五,測評標準。要做好階段測評與及時評價。
在研討活動中,教師們形成這樣的教育隱喻:培智綜合課程實施是“一次有意義的旅行”,要突出行走的力量。
有意義的旅行,需要途中的美景相伴。培智綜合課程需要充分挖掘教學內(nèi)容所囊括的所有元素,包括語文、數(shù)學、美工、康復、音樂與律動等等,自始至終讓智障學生對學習充滿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欲。有了這樣的基礎,學生注意力才能始終集中在課堂上。
有意義的旅行,需要彰顯行走的力量。我們需要讓學生成為行走的主體,讓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而教師是整堂課的組織者、幫助者。還要突出對智障學生綜合能力和心理素質(zhì)的培養(yǎng)。特別是智障學生思維缺乏連貫性和整體性,教學內(nèi)容以整體的形態(tài)出現(xiàn),可以幫助他們整體認識客觀世界。綜合課還可以培養(yǎng)智障學生集體主義觀念,以及堅持到底、持之以恒等心理品質(zhì)。
有意義的旅行,需要有適度的導航。培智綜合課程是綜合性、活動性、生本化、情境化的課程,與普通的學科課程相比更具復雜性。這就需要教師更加精準地把握培智綜合課程的建構要素,設計它的一般流程,給智障學生一個明確的導航圖。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解讀教材的基礎上,在精心設計的情境中,通過綜合性、活動性的課程形式,發(fā)揮智障學生的自主性,幫助他們掌握知識、培養(yǎng)能力、放松身心??梢詫⒕C合課概括為以下環(huán)節(jié):感悟情境、揭示課題;聯(lián)系生活、主動探索;互動合作、綜合概括;自評互判、升華主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視覺能力、聽覺能力、觸覺能力、語言能力、書寫能力、精細動作等多元智能都會得到充分的刺激訓練和發(fā)展提高。
有意義的旅行,需要不斷的評價激勵。旅途中充滿艱辛與挑戰(zhàn),要給智障學生持續(xù)的動力,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教師應針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予以個性化的評價激勵,例如關注課堂上學生的參與程度,關注他們的興趣點在什么地方,在哪些方面能得到提高等??傊?,評價不應是一把尺子,而應針對不同的學生,關注不同的發(fā)展。這個過程是一個不斷測評,不斷反饋,不斷調(diào)整的循環(huán)過程。
當然,一次有意義的旅行中,還要注意兩點:一是突出主題。培智綜合課綜合了多學科、多領域的知識點,而所有的知識點都必須緊緊圍繞主題展開,避免驢不是驢、馬不是馬“四不像”現(xiàn)象,更不能因為想嘩眾取寵,而變成什么都放進去的大雜燴。二是突出內(nèi)涵。避免過于形式化,要求教師抓住知識的重點,并緊扣重點知識發(fā)散思維,挖掘與重點知識緊密相關的各科元素知識,使之既是各個學科的高度綜合,又體現(xiàn)各個學科的顯著特點。
課程理論是抽象的、高度概括的。本次研討活動,教師通過教育隱喻的方式直觀、形象表達了他們對培智綜合課程的理解。這種以隱喻的方式對培智綜合課程進行可視化的解讀,“不僅為個體對教育概念的多元解釋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同時也增進了個體對教育現(xiàn)象的理解力。”[3]因此,教師的教育隱喻構成了教師的“樸素”課程理論,其價值“并不在于給教育謀求一個‘科學’‘規(guī)范’‘精確’‘無可挑剔’的定義讓人們記誦,其根本意義在于表達我們的教育理想,表達我們對教育的期望,用以關照教育的現(xiàn)實,為現(xiàn)實教育的發(fā)展謀求合理的方向?!保?]
參考文獻:
[1]姜衛(wèi)英.培智學校有效教學的思考[J].現(xiàn)代特殊教育,2016,(2).
[2]陶青,盧俊勇.重新理解小學全科教育[J].復印報刊資料:中小學教育,2016,(3).
[3]吳衛(wèi)東.教育隱喻:一種認知與語言視角的詮釋[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5).
[4]劉鐵芳.什么是教育[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2,(2).
中圖分類號:G764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教育科學研究中心,2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