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新歷史主義興起之文化語境與理論意義*

2016-01-24 19:52:47
關鍵詞:新歷史主義文化語境

盧 絮

(華南師范大學 國際商學院,廣東 廣州 528200)

?

論新歷史主義興起之文化語境與理論意義*

盧絮

(華南師范大學 國際商學院,廣東 廣州 528200)

摘要:在名目繁多、雜語共生的理論批評時代,新歷史主義能脫穎而出,并從最初的飽受爭議和響應者眾多,到世紀末的相對沉寂,再到最近幾年來研究熱潮的回歸,證明新歷史主義有其自身的理論優(yōu)勢和適應時代和理論發(fā)展的能力。對于新歷史主義興起之初的文化語境的回顧和分析,挖掘其獨特的理論貢獻與當代意義,無疑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入理解、運用這一理論。

關鍵詞:新歷史主義;格林布拉特;文化語境;理論意義

新歷史主義發(fā)軔于20世紀80年代初,當時美國文學研究者們對于統(tǒng)領文學批評領域將近半個世紀的“新批評”感到沉悶而乏味,其形式主義研究方法使文學越來越遠離社會和歷史,陷入狹隘、封閉的純文學內部世界;而70年代中后期興起的解構主義思潮以其極端的解構思維和“文本之外一無所有”的簡單武斷又把文學研究推向了一個虛無境地和純粹的能指游戲中。美國的文學批評研究處在了一個相當微妙的十字路口,要不繼續(xù)德里達解構主義思路朝著傳統(tǒng)、現(xiàn)實甚至未來開炮,質疑、顛覆和解構一切包括自身,顯然這條道路越來越讓人心存疑慮;還有便是回到過去形式主義的老路上,進行文本細讀和抽象的形式結構分析。

一、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的學術經(jīng)歷與學術環(huán)境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顯然兩條路都不愿選擇,這點我們可以從格林布拉特的學術歷程看出。上世紀60年代他在耶魯大學接受了嚴苛的形式主義學術訓練,對于自30、40年代就在美國開始流行,以威廉·威姆斯特和克林斯·布魯克斯為代表建立起來的一整套文本內部分析的學術方法了然于心卻不以為然。60年代中期,格林布拉特有機會在英國劍橋留學,當時雷蒙德·威廉斯在文學研究中引入的經(jīng)濟和階級分析的方法讓他大開眼界,之后他廣泛涉獵西方馬克思主義著作,例如阿爾都塞、本雅明的作品,這無疑使他得以窺探文學文本以外的世界,并采用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的視角。70年代,格林布拉特在伯克利任教,經(jīng)歷了后結構主義在美國理論界的流行,哈特曼和保羅·德·曼等文論家對他不無影響。期間,米歇爾·??乱瞾淼讲死ぷ?,福柯的知識考古學和歷史譜系學的研究方法,其權力話語分析和非連續(xù)性歷史觀念,對一切整體化、中心化、科學化及真理的質疑無疑給格林布拉特以及后來的新歷史主義者們極大的啟發(fā)和影響。

格林布拉特的個人學術經(jīng)歷恰恰反映了新歷史主義誕生之前美國文論的發(fā)展動向。如果我們把視界再擴大至整個西方理論界,時間追溯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條以語言論為核心建構的西方文論線索就會浮現(xiàn)出來。對語言本身的興趣,對文學詞語、形式和結構的關注成為20世紀文學甚至哲學問題的中心,圍繞著語言研究而派生出來的文論流派相繼產(chǎn)生:從現(xiàn)代主義文論到俄國形式主義,從英美新批評到心理分析和結構主義文論,隨后從對這些文論的初步反思和反撥,即解構主義文論到闡釋接受文論,無不是以文本為中心的研究模式,帶著語言烏托邦的耀眼光環(huán)。“飄揚在彼得堡上空的旗子”成為這種語言烏托邦的象征,表達著文學獨立于社會、文化和歷史的自由理想。然而,在羅蘭·巴特和符號學解析和德里達對語言延異的無窮追問中,這種語言邏各斯中心主義受到徹底懷疑和解構。語言的不確定性,閱讀中不可避免的誤讀和曲解,都不斷賦予主體以新的闡釋權力和能動創(chuàng)造性。對主體的重新發(fā)現(xiàn)預示著西方文論逐漸走出“語言的牢籠”,回歸歷史和文化語境。正如特里·伊格爾頓所說:“歷史是文學的最終能指,正如它是最終的所指?!盵1]文學與歷史這種長久分離的狀態(tài)必然要得以糾正,實際上,這不僅僅是文論發(fā)展的隱秘邏輯,也是西方自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風起云涌的社會政治運動和理論革新運動帶來的直接后果。

上世紀60、7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社會危機和精神危機,學生運動、女權運動、反戰(zhàn)運動、性解放運動一波又一波地席卷歐美各國,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生活方式、信仰、價值觀、人生觀都成了反思和批判的對象,出現(xiàn)了反對主流社會,反對性別和種族歧視,反對一切中心和權威,反對資本主義對人的異化的潮流。政治家們疲于壓制和應對動蕩的時局,而激進的理論家們則空前活躍,各種足具反叛意味的新思想和新觀點出現(xiàn)井噴狀態(tài)。解構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后殖民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文化研究等種種新的理論流派相繼出現(xiàn),新歷史主義也是其中一員。新歷史主義另一個舉足輕重的代表者路易斯·蒙特羅斯曾說:“文學研究的重新定位至少始于1980年代早期,大部分批評者的價值觀形成是在文化試驗和政治動蕩的1960年代,那時他們還是大學生。而1970年代興起的女權運動和女性主義給這一代批評家們帶來了深刻的社會、制度和知識層面的影響,當時他們大多正在摸索建立自己的職業(yè)生涯。——當然,受時代影響的總體情況因人而異,因特定的性別角色、個人觀念和所處的亞群體而異。總體上,這一代批評家順應了1980年代急劇變化的社會政治氣候。”[2]正是這種動蕩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滋養(yǎng)和促生了新的文學理論,它們分享的共同原則是:反對傳統(tǒng)文學中審美、道德和本體論原則;開始從本質、內在的永恒規(guī)律追尋轉向建立歷史、語境和突發(fā)性的意義生成方式;對任何封閉性、總體性和普世性原則,對既定的文學價值和文學邊界產(chǎn)生質疑。實際上,多元并存且更迭頻繁的理論局面是新歷史主義產(chǎn)生的必要前提,而差不多半個世紀的美國文論界與歷史的絕緣狀態(tài)也成為新歷史主義產(chǎn)生的催化劑?,F(xiàn)實要求美國文論界在自我反思中尋求理論的更新與突破,而恢復文學研究中的文化和歷史維度成為學者們首先思考的問題。

二、歷史觀念的全面革新與新歷史主義的應運而生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紀60、70年代風起云涌的社會變遷帶來的還有一個后果,便是人們歷史觀念的革新,歷史進步和歷史理性受到質疑,歷史規(guī)律和原則被顛覆。從克羅齊的“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到波普爾“歷史命運之說純屬迷信”,從巴爾特“作者之死”到歷史學者福山所宣稱的“歷史終結論”,歷史哲學從一種整體上理解歷史,把握支配歷史的基本原則及其隱含意義的方法受到后現(xiàn)代思潮的挑戰(zhàn),“大寫的歷史”被“小寫的歷史”取代,“國王和英雄的歷史”被“平民日常生活的歷史”取代。在后現(xiàn)代歷史哲學的關照下,重新梳理歷史哲學的基本線索,我們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諸多的歷史哲學家,如狄爾泰、齊美爾、湯因比、科林伍德、克羅齊等,都認為歷史是各種各樣關于過去事件的記載,至于歷史真實不過是對于這些事件的不同的評判標準,而優(yōu)秀的歷史學家必定同時也是富有想象力的藝術家??肆_齊曾說“歷史只能把拿破侖和查理大帝,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法國革命和意大利統(tǒng)一,當做具有個別面貌的個別事物再現(xiàn)出來?!盵3](P514-515)波普爾則認為:“歷史決定論的貧困是想象力的貧困。”“歷史決定論的重大錯誤之一,就是把歷史解釋當做學說或理論……他們沒有看到必定有多種多樣的解釋?!盵4](P103,120)當歷史與想象力掛鉤,與主體選擇和解釋掛鉤,那么歷史與文學的界限也就不再明晰。

實際上,歷史與科學的分野同時也拉攏了歷史與文學的距離,20世紀人文學科內發(fā)生的“語言學轉向”更是把歷史學家的目光集中到了對歷史認識本身的反思,和對歷史敘事的語言性的強烈關注。傳統(tǒng)歷史主義把語言當做透明體,認為歷史敘事和歷史真實可以直接劃上等號,而歷史敘事學將語言視為歷史真實與意義表述之間的中介。海登·懷特是歷史敘事學最堅定的捍衛(wèi)者,他的成名作《元歷史》(1973)被看作是這一領域最具影響力和代表性的扛鼎之作。海登·懷特把歷史作品看做是“敘事性散文結構的一種,稱它們一般而言是詩學的,具體而言在本質上是語言學的,歷史話語和文學話語在修辭和比喻的層面取得溝通”。[5]他認為:“占主導地位的比喻方式以及與之相伴隨的語言規(guī)則,構成了任何一部史學作品那種不可還原的‘元史學’基礎”。[6]在他看來,任何歷史都是一種修辭想象,歷史是被構建的,而且是被詩意地構建的。因此,我們看到的歷史不過是作為修辭和文本的歷史,其敘事過程和模式取決于敘事者的修辭態(tài)度、方式、闡釋角度和價值立場。海登·懷特顯然不是唯一的歷史敘事學者,德里達斷定:“只有關于書寫本身的歷史,只有‘符號化真理系統(tǒng)’的歷史?!盵7]福柯認為:“斷裂是任何歷史階段思維的主導方式,話語結構是任何歷史形式的終極所指。”[8]即便是馬克思主義者詹姆遜也不得不同意:“歷史只有以文本的形式才能接近我們,而我們也只有通過事先的文本化和敘事化才能接近歷史真實。”[9]同時,詹姆遜還不忘強調“只有在追尋不被中斷的敘述軌跡時,使歷史中被壓抑和掩蓋的事實回歸文本表層時,政治無意識的信條才能得以貫徹和體現(xiàn)其必要性?!盵10]后現(xiàn)代主義學者湯姆森·威利則宣稱導致“歷史書寫的將來只能是詩學的形式,除了想象力以外并不能反映任何歷史或者現(xiàn)在?!盵11]

歷史敘事學幾乎成為了當代歷史學主流,也刷新著當代人的歷史觀念,即對過去某種權威的歷史說法和唯一絕對的歷史敘事的懷疑。當然,新歷史主義也秉承著這樣的敘事歷史觀或稱之為語言歷史觀。格林布拉特不止一次提到他對想象力的重視,“文學研究者應該把他們所有的想象力投入到工作中去?!睂τ跉v史敘事,他問道:“存在對歷史事件的單方面的正確的解釋么?人們曾經(jīng)相信這種唯一的宏偉的歷史演進模式,但是現(xiàn)在還有人真正相信這個么?任何對自己負責的人都應該承認這種改變!”[12]可以說,新歷史主義的文學研究之所以與傳統(tǒng)歷史主義有根本的區(qū)別,前提便是兩者歷史觀的迥異。歷史觀念的徹底革新、歷史敘事學的興起和流行,??率街R考古學和歷史譜系學的后現(xiàn)代解構歷史思維,這些都促使格林布拉特和新歷史主義學者們重新審視歷史與文學的關系,導致了文學研究中一個極為重要的轉向,即“歷史轉向”。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無疑是美國批評界勇敢站出來提出“歷史轉向”呼聲的第一人。1982年,格林布拉特在《文藝復興時期形式的權力》一文中第一次使用“新歷史主義”一詞,用來總結這些論文所體現(xiàn)出來的一種不同于傳統(tǒng)歷史主義,也與新批評的形式主義原則大相徑庭的理論和實踐特征?!靶職v史主義”無疑可以代表美國文論研究領域恢復對于文化、歷史、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關注的趨勢,反映了理論家們走出語言與符號的象牙塔,重新投入文化、歷史批判的時代洪流,并介入當下社會生活的強烈愿望。就如蒙特羅斯說:“人文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務是糾正學生們認為歷史一去不復返的觀念;讓他們意識到,他們即生活在歷史中,歷史的形式和壓力在他們主觀的思維、行動、信仰和欲望中清晰可見?!盵13]由于長期形式化思潮的主導,人們的歷史意識已經(jīng)空前匱乏,因此,重新喚醒人們的歷史意識,重新劃定文學的邊界成為新歷史主義學者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例如,1986年在現(xiàn)代語言學協(xié)會的主席致辭中,希利斯·米勒略帶沮喪,甚至夸張地說:“文學研究在過去的幾年中發(fā)生了一個突然的,幾乎是整體性的轉向:從具有方向性意義的理論指向了語言本身;相應地,轉向了歷史、文化、社會、政治、制度、階級性別狀況、社會語境和物質基礎?!盵14]珍·霍華德說:“突然間,對歷史的冷漠被一種狂熱的興趣所代替。文藝復興研究的期刊里充斥著的是把彌爾頓、多恩、斯賓塞的作品放在歷史語境中研究的論文?!@種趨勢只是體現(xiàn)了從后結構主義轉向文學研究的重新歷史化的,一場規(guī)模更大的批評運動的一部分。”[15]保羅·康托爾在1993年的一篇文章中評價:“格林布拉特的作品在過去的十年中已經(jīng)成為文學批評的典范?!耸甏?,新歷史主義在迅速席卷文藝復興研究領域后開始向其他領域開枝散葉,到目前為止,幾乎文學研究的每個時段,如果不是由其主導,也深受其影響?!盵16]愛德華·佩馳特更是在文章中聲稱:“一個幽靈正出沒于批評界——這就是新歷史主義的幽靈?!盵17]

新歷史主義當然不是幽靈,不過這個不太確切的比喻卻真實地反映出這一理論潮流在剛興起時在美國文學界掀起了極大的風波。據(jù)記載,1993年3月,格林布拉特被紐約時報雜志評為“學術巨星”(academic superstar),稱他正處于文學批評領域的“炙熱的中心”(red-hot center)。[18]迄今,新歷史主義的基本理念和研究方法早已被熟知和應用于世界范圍內的文學研究領域的各個層面。

三、新歷史主義的理論貢獻與當代意義

新歷史主義走過三十年,緣起于對新批評形式主義的不滿,到重構歷史與文學的相互關系,再到糾正解構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的虛妄之途,使文學研究回歸到實實在在的歷史語境和文化語境,從整體性、目的性宏大敘事轉向探尋地方性知識、歷史的細微末節(jié)處和弗蘭克·蘭垂契亞所說的“最堅實的和最貼近地面的生活肌理”[19]中,新歷史主義以其始終秉持的理論開放態(tài)度和廣闊視野,以及腳踏實地的實踐研究精神,為所謂的歷史虛無論、理論終結論、文化危機論等各種烏托邦論調敲起了警鐘,并預示著“一個更為偉大的理論革命的開端?!盵20]曾任哈佛大學校長的尼爾·陸登庭在任命格林布拉特為人文學科大學教授(哈佛大學教授職位中的最高榮譽)時說:“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沒有人能像格林布拉特那樣改變了文學批評和研究的整個方向……他的真正貢獻遠遠超出了方法論的意義?!盵21]總的來說,以格林布拉特為代表的新歷史主義有以下幾點理論貢獻和當代意義。

首先,新歷史主義向我們展示了不同理論之間互通有無,平等對話的可能,即建立多元性理論對話空間的可能。新歷史主義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受到了當代各種主流理論的有力影響,甚至可以說它就是在博采眾長、吸取各類理論精華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擁有了寬闊的視野。如前文提到格林布拉特早年熟讀西方馬克思主義著作,讓他跳出了形式主義的牢籠,開始關注文學中的政治、社會、文化、權力和意識形態(tài)等問題,同時對歷史和文化的物質性加以思考;新歷史主義積極吸取??碌臍v史斷裂觀念和權力話語理論,把歷史的非連續(xù)性、事件性和偶然性因素納入文學研究的視域,對最邊緣處和最隱蔽處的權力關系條分縷析,重新建構文學與歷史的關系;新歷史主義適應了歷史觀念的時代革新,認同關于只有通過文本才能抵達歷史的觀點,但他們反對解構主義的“文本之外一無所有”的極端觀念,在肯定歷史和文化的文本性質的同時,也不否認歷史的真實性存在;新歷史主義采用了文化人類學中的文化觀念和“厚描”的研究路徑,重視文化塑造過程中人的能動性和自我塑型過程。

其次,新歷史主義使當代文學理論成功走出語言學轉向后的結構主義、新批評、解構主義等總體上屬于形式主義分析的文論金字塔,重新恢復文學研究的歷史、文化維度。但這絕不是傳統(tǒng)的歷史主義或作家、作品背景分析的簡單回歸,即有些學者認為的社會中心-作者中心-作品中心-讀者中心-社會中心新的輪回。實際上,文學作為某段歷史、文化時期的“反映物”或者“裝飾物”的性質已經(jīng)被徹底否定,文學的主體性功能得到極大張揚,文學和歷史的二元對立關系被一種相互指涉、復雜交織的關系所代替,文學不僅是成為歷史、文化發(fā)展的見證者,更是參與者、推動者和建構者。至此,文學不再是高居于文化神壇之上不可企及的精神貴族的專屬品,莎士比亞和彌爾頓從藝術殿堂中走出來,變成了有七情六欲的平常人。新歷史主義學者眼中的文學史也不是僅僅包括文學經(jīng)典和文學大師的歷史,因為“文學的歷史是體現(xiàn)個人或體制意愿的歷史”,“文學史永遠只是使文學成為可能的歷史”,“文學史終究有缺憾?!盵22]文學和非文學的邊界要重新修訂,或者永遠處于變動不居的狀態(tài),在建立與消亡之間不停擺動。就如,文學總是處于想象與真實的交匯處,虛構與現(xiàn)實的循環(huán)往復中,或在懷疑與信仰間不停爭斗一樣。

第三,新歷史主義主張恢復文學研究的歷史、文化視角,把文學置回歷史文化語境,在這一過程中,新歷史主義對于主體的歷史地位有了更為真切的感受。格林布拉特不止一次談到,“新歷史主義的中心點就是對主體性的質疑和歷史化。”[12]格林布拉特并不相信有全然獨立于歷史文化結構之外的所謂自由主體,“在我的全部文本和資料中,我所能說的是:沒有純粹的時刻和沒有約束的客觀性,確實,人類主體本身開始似乎就非常不自由,不過是特定社會中權力關系的意識形態(tài)的產(chǎn)物?!盵23]這種主體觀和西方現(xiàn)代性發(fā)生以來對主體的原發(fā)性、自主性和獨立性的肯定和宣揚是有區(qū)別的,同時也和形式主義文論中把文本當做唯一獨立、自主的主體截然相反。實際上,新歷史主義反對主體和客體,或主體和結構二元對立的關系,認為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提倡一種主體間性的理念。對主體和自我問題的關注一直是新歷史主義研究的重點,但是它顯然反對那種普遍性的超然的主體存在,而更樂意突出主體的不穩(wěn)定性、可塑性(fashioning)、歷史性和協(xié)商性(negotiation)。一方面,文學創(chuàng)作主體積極能動地參與社會能量的融匯、流通和交易,把自己的創(chuàng)作活動同社會文化的權力系統(tǒng)進行談判和協(xié)商;另一方面,文學本身具備塑型功能,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者、闡釋者和閱讀者而言,文學扮演著引導、塑造、完善、或分裂自我的作用,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主體完成“自我塑型”(self-fashioning)的過程。盡管在新歷史主義看來,主體的產(chǎn)生絕不是自覺、自動的完全自我塑造過程,而是文化、權力和意識形態(tài)合力的產(chǎn)物,但是我們應該清楚,新歷史主義對于自由、獨立的主體是抱有幻想的,對于主體的闡釋和建構功能是滿懷信念的。就如格林布拉特所說:“……放棄自我塑型就是放棄對自由的渴望,就是放棄對自我的固執(zhí)守護(盡管這個自我有可能是虛構的),就是死亡?!矣X得完全有必要保持這種幻想,即自我還是我自己的主要建構者?!盵24]

四、結語

如果把新歷史主義放到文論史的角度來看,是對文本批評“向內轉”之后的重新反撥,是一次歷史回歸。我們看到不僅在文學研究領域,而且在更多的人文學科領域,研究者們沿著新歷史主義開辟的道路,在縱橫交錯的文化網(wǎng)絡中,在偶然遇到的零星文本中,在不為人知的被時間遺忘的角落里,發(fā)現(xiàn)了歷史的真實和文學能帶給我們的所有“共鳴與驚奇”。特別是在后現(xiàn)代充滿消極、頹喪、懷疑和絕望的“虛無主義”和“不可知論”的文化氛圍中,新歷史主義以其特有的實用主義功能、開放包容的學術情懷和擱置理論空談的實踐操作品格獲得了許多研究者的青睞,成為被寄予厚望的新世紀批評理論的新的生長點之一。(致謝:感謝華南師范大學青年教師科研培育基金項目(14SK10)的資助)

參考文獻:

[1] Terry Eagleton, Criticism and Ideology[M]. Verso, 1978: 24.

[2] Louis Montrose, New Historicisms. Stephen Greenblatt.&Giles.Gunn, ed. Redrawing The Boundaries[M]. New York: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1992:392.

[3] (意)克羅齊.《美學原理》,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中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4] (英)卡爾·波普爾.歷史決定論的貧困[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5] (美)海登·懷特著,陳新譯.元史學: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想像[M].北京:譯林出版社,2004.

[6] (美)海登·懷特.元史學: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想像[M].陳新譯,譯林出版社,2004.

[7] Derrida Jacques, Speech and Phenomena, and Other Essays on Husserl[M]. Newton Garver, trans.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3:141.

[8] Michel Foucault, The Foucault Reader[M]. Paul, Rabinow. eds.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84: 65-75.

[9] Fredric Jameson, 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M].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1:35.

[10] Fredric Jameson, 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M].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1: 20.

[11] Willie Thompson, Postmodernism and History[M]. Hundmills: Palgrave, 2004:24.

[12] 生安鋒.透視文化、重構歷史:新歷史主義的締造者——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教授訪談錄[J].當代外語研究,2010,(3):1-6.

[13] Louis Montrose, New Historicisms. Stephen Greenblatt.&Giles.Gunn, ed. Redrawing The Boundaries[M]. New York: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1992:393.

[14] Louis Montrose, New Historicisms. Stephen Greenblatt.&Giles.Gunn, ed. Redrawing The Boundaries[M]. New York: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1992:394.

[15] Edward Pechter, The New Historicism and Its Discontents: Politicizing Renaissance Drama[J]. PMLA, 1987,102(3):292.

[16] Paul A. Cantor, Stephen Greenblatt's New Historicist Vision[J]. Academic Questions, Fall, 1993:21-22.

[17] Edward Pechter, The New Historicism and Its Discontents: Politicizing Renaissance Drama[J]. PMLA, 1987,102(3):292.

[18] Paul A. Cantor, Stephen Greenblatt's New Historicist Vision[J]. Academic Questions, Fall, 1993:34.

[19] H. Aram Veeser., The New Historicism. In The New Historicism Reader[M]. H. Aram Veeser ed. London: Routledge,1994: 4.

[20] Noel King, The Restless Circulation of Languages and Tales: interview with Stephen Greenblatt[J]. Harvard University. Textual Practice, 2006,20(4):710.

[21] N.Rudenstine, Greenblatt Named University Professor of the Humanities. In Gazettle, The Harvard University , Http://www.hno.harvard.edu/gazette/2000/09.21/greenblatt.html, 2011.11.12.

[22] Stephen Greenblatt, What Is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J]. Critical Inquiry, Vol. 1997, 23(3): 469-470.

[23] Stephen Greenblatt, Renaissance Self-fashioning: From More to Shakespeare[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256.

[24] Stephen Greenblatt, The Improvisation of Power. In The New Historicism Reader[M]. H. Aram Veeser ed. London: Routledge,1994:76.

責任編輯:高雪

The Cultural Context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Rising of New Historicism

Lu Xu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lleg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28200, China)

Abstract:In a varied and complex theoretical criticism age, new historicism has become prominent and popular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 field from the initial controversy to a relative silence in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then to the return of the research fever, which proves that new historicism has its own advantages and the ability to adapt to the new times and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Reviewing and analyzing the cultural contex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rise of new historicism, we find it helpful to dig out its unique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and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for the further understanding.

Key words:new historicism; Greenblatt; cultural contex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中圖分類號:I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35X(2016)01-0117-05

作者簡介:盧絮(1979-),女,湖南湘鄉(xiāng)人,華南示范大學國際商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西方文論與文化研究。

*收稿日期:2015-04-20

猜你喜歡
新歷史主義文化語境
文化視域下社會流行語傳播特性分析
新聞世界(2017年1期)2017-01-20 19:12:29
基于性別和觀看模式的思考
情景教學在日語教學中的實踐應用
青春歲月(2016年22期)2016-12-23 23:07:16
當代文化語境下的曲藝傳播與身份認同
論《馬可?波羅游記》中的宗教權力關系
大學英語中的文化語境教學模式初探
考試周刊(2016年91期)2016-12-08 21:51:19
《亨利四世》中的顛覆與抑制解讀
直面歷史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5:29:16
新歷史主義分析《白鹿原》
新歷史主義批判視角下小說《燦爛千陽》的研究
十堰市| 临海市| 和平区| 雷山县| 伊宁县| 泰州市| 商水县| 防城港市| 铜陵市| 三原县| 鄂托克前旗| 台北市| 怀远县| 洪湖市| 新泰市| 丁青县| 大埔区| 榆树市| 保靖县| 永吉县| 航空| 华亭县| 收藏| 庆阳市| 濮阳市| 蚌埠市| 墨竹工卡县| 怀化市| 东至县| 申扎县| 凌海市| 大英县| 洛南县| 房产| 黔江区| 舟曲县| 卓资县| 河南省| 广德县| 闽侯县| 扎鲁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