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鄭本鳳
摘要: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確立提供了豐厚的思想文化資源??疾焐鐣髁x核心價值觀的國家、社會、個人三個組成部分,都充分吸收、借鑒了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并在新的歷史時期,注入新的時代內(nèi)容,體現(xiàn)了與時俱進的思想文化特征。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源
中圖分類號:D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1101(2015)03000604
Socialist core val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LI Nan1,ZHENG Ben-feng2
(1.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Anhui 235000, China;2.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provides a lot of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The three components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focusing on the country, the society and the individuals have all absorbed and inherited the essence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re imbued with new features of the new era, which testifies to their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Key words:traditional cultur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rigin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總結(jié)、凝練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等24個字[1],涉及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zhì)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nèi)涵和實踐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源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各單位、集體和個人積極宣傳,認真學習,在宣傳與學習的過程中也無可厚非地產(chǎn)生了對核心價值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看法與觀點。當然,總基調(diào)是支持與擁護,但也不乏存在一些質(zhì)疑的聲音。有些人就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雖只有簡短24字,但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離甚遠,不容易讓普通老百姓理解與記憶,不如用‘禮、義、廉、恥,忠、孝、節(jié)、悌亦或‘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亦或“仁、義、禮、智、信”[2]等摒棄其封建落后的部分,賦予其新時代的內(nèi)涵來替換這24字,如此相比既可更容易讓中國大眾理解與記憶,又可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繼承與發(fā)揚[3]。這種觀點準不準確,當然可以再討論,這些人看到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部分,堅持繼承發(fā)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可以肯定的,但這也并不見得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傳統(tǒng)文化和人民生活格格不入,核心價值觀的形成不是隨心所欲地以簡單的幾個詞總結(jié)而成的,它不僅是深深根植于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提煉和升華,而且更是來源于建國幾十年來的社會實踐,尤其是改革開放的實踐和發(fā)展,是經(jīng)得起考驗的。
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應該也必須植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中。中華文化的根源在六經(jīng)之中,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4]。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diào)指出:“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tǒng)、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根基?!薄耙J真汲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f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盵5]十八大凝練提出的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是立足當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也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價值理念的傳承和弘揚[6]。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國家層面: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富強思想?!豆茏印ば蝿萁狻分芯椭赋觯骸爸髦詾楣φ?,富強也。故國富兵強,則諸侯服其政,鄰敵畏其威?!币粋€國家的國富民強對內(nèi)對外都是有著重要影響的,要明白“落后就要挨打”這一簡單的道理。在古代歷史中,中國曾經(jīng)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國、強國,隨著近代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中國開始慢慢落后于西方一些國家,并最終使自己成為他們掠奪、殖民的對象并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求強”、“求富”的覺醒意識開始在社會上蔓延,尤其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許許多多地仁人志士喊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由此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成為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我們堅持不懈奮斗的目標。國泰民安,是中國歷代王朝所追求的目標,也同樣是當今世界每個國家所追求的目標。
民主思想?!懊裰鳌边@個詞被國人開始廣泛傳播與認知可以說是在新文化運動時,在新文化運動中以陳獨秀為旗手的仁人志士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發(fā)起對封建傳統(tǒng)的猛烈進攻。但民主的思想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早有體現(xiàn)的,當然與現(xiàn)時的民主相比那只不過是層級較低的民主,比較集中體現(xiàn)在“民本”、“仁政”的思想中。西周周公在《周易》中提出的“敬德保民”等思想開啟了中國民本、仁政思想的先河[7];《尚書·夏書》載“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孔子認為仁政思想的最高境界就是“博施于民,而能濟眾”(《論語·為政》);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梁惠王上》)的仁政思想;荀子進一步提出“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荀子·王制》)的民本思想;《管子·牧民》提到“掙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認為民心的向背是國家存亡的關鍵;“國將興,聽于民,將亡,聽于神。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保ā蹲髠鳌べ夜拍辍罚娬{(diào)人的重要性。新時期的民主思想,吸收和發(fā)展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關于“民本仁政”的思想。
文明思想。文明意為使人類脫離野蠻狀態(tài)的所有社會行為和自然行為構成的集合,包括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方面,涉及家族觀念、工具、語言、文字、行為習慣等因素。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被稱為“桑梓之地、禮儀之邦”,關于“文明”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是豐富多彩的。儒、道、法、佛等各種文化的融合發(fā)展,仁、義、禮、智、信、忠、孝、節(jié)、悌等價值觀念的形成與發(fā)展,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高度發(fā)展等都為當下文明的孕育與提出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和諧思想。中國古代先哲強調(diào)人的最高境界為“天人合一”、“貴和尚中”,追求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發(fā)展。老子提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德經(jīng)》)。莊子提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莊子·天道篇》)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儒家經(jīng)典《易經(jīng)》也指出:“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彼枷?,強調(diào)人與自然相互適應、相互協(xié)調(diào)、和諧共處??鬃用鞔_提出“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的思想。他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p>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層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這是新時期建設美好社會的基本要求之一,融入了傳統(tǒng)文化的積極成分。在中國古代人們就對理想社會作了美好描述,如在《小戴禮記·禮運篇》中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為大同。”以及“小康”社會等政治理想體現(xiàn)了人們對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追求。
自由思想。民主、自由、平等的提出,不可否認主要是借鑒了西方文化的精髓,但與西方文明相比,在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明中也有著與之相對應的東方式的民主、自由、平等。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具盛名的關于自由思想的論述要數(shù)莊子的《逍遙游》等名篇,體現(xiàn)了莊子追求“自由逍遙”的崇高精神境界。鴉片戰(zhàn)爭后,隨著“西學東漸”西方式的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觀念也開始在中國的大地上生根、發(fā)芽,并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jié)合,產(chǎn)生符合中國實際的“自由”。
平等思想。雖然中國古代社會等級制度嚴森,尤其是“三綱五?!钡男纬桑前讶藗兪`在統(tǒng)治者的領導之下,人們?nèi)狈ζ降鹊挠^念,但是平等的思想在特定的范圍內(nèi)還是存在的??鬃诱J為平等在人與人的交往和國家的治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因為人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币徽Z道破中國古代對“平等”觀念的重視。墨子提出:“兼相愛,交相利”(《墨子·兼愛》),認為每個人應平等而無差別地去愛別人,為他人謀利,形成一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和諧平等的世界。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也表達了人與人之間要平等相待,以此達到社會的和諧。加上歷史上的各種起義提出的關于“均貧富”、“平均地權”等,更是凸顯了平等的重要性。尤其是到了明清之際,早期啟蒙家關于對“三綱”的質(zhì)疑,對平等思想的探討,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覺悟。
公正思想。公正,即公平、正義,《辭源》對于公正的解釋為“不偏私,正直”。也有人認為“只是好惡當理,便是公正?!保ā吨熳诱Z類》)而對于公正與否的后果,古人認為“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茍》)社會不能沒有公正,一個公正的社會環(huán)境可以促進其各方面的發(fā)展,反之將會導致各種問題。“若夫堯,眉八彩,九竅通洞,而公正無私,一言而萬民齊。”(劉安《淮南子·修務訓》)在處理各種問題時,我們要做到“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史記·太史公自序》)以公正的態(tài)度和處事原則贏得他人的尊重。
法治思想。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社會重“人治”輕“法治”,雖歷朝歷代都頒有明文法典,但由于“君權神授”,個人權力高度集中,“法”不可避免地受到削弱。但這也不是意味著沒有法治,早在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就提出:統(tǒng)一的法令為治之本也。戰(zhàn)國時期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子認為:“法者,憲令著于官府,賞罰必于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并指出“法與時轉(zhuǎn)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蓖怀龇ê虾鯐r事的重要性。有人曾對中國古代治國思想歸納為“外儒內(nèi)法”,法治在古代中國社會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覷的。中國傳統(tǒng)的法治思想,雖然有其歷史的局限性,但畢竟已形成中華民族的共識,成為中國傳統(tǒng)政治智慧的積淀[8]。
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個人層面: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
愛國思想。中華民族的愛國情懷可以從“國家”這個詞的解讀探析出其本質(zhì)內(nèi)涵,在古代社會“國”與“家”本來是兩個不同含義的字,但人們卻把其組合在一起,以此可以窺探出仁人志士的愛國主義精神:有國才有家,國是千萬家。精忠報國的浩然正氣和民族氣節(jié)讓許多人寫出了壯麗詩篇。如“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愛國如饑渴”“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保ǚ吨傺汀对狸枠怯洝罚拔槐安桓彝鼞n國。”(陸游《病起書懷》)“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日知錄·正始》)等。愛國主義情懷是中華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是推動國家、民族、社會向前發(fā)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敬業(yè)思想。宋代儒學大家朱熹認為“敬業(yè)者,專心致志,以事其業(yè)。”敬業(yè)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即為“忠于職守”,以一種恭敬嚴肅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工作,兢兢業(yè)業(yè),鞠躬盡瘁,認認真真,精益求精?!抖Y記·學記》中寫到“一年視離經(jīng)辨志,三年視敬業(yè)樂群”。《老子》中亦有“安其居,樂其業(yè)”且安居樂業(yè),是中國古人乃至當今世界主流所追求的一種在國泰民安下的簡單幸福生活的情景。孔子在談到何為仁時曾講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論語·子路第十三》)在《論語·季氏篇第十六》中提出“君子”應有“九思”,其中“事敬思”要求人們要懂得敬業(yè),每一份事業(yè)都需要仔細思考,全心全意。又進一步指出“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在工作之中廢寢忘食,努力奮斗,干一行、愛一行,而不是干一行、厭一行,殊不知歲月如梭、時不我待,表達出對工作的熱愛與孜孜不倦。
誠信思想。“誠”與“信”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且自古就有“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寧可毀人,不可毀譽”、“一諾千金”、“一言九鼎”的道德追求?!抖Y記·祭統(tǒng)》中道:“是故賢者之祭也,致其誠信,與其忠敬?!薄罢\者,天之道”(《中庸》),天道至誠、真實,所以人道也應如此;“信”為人言,即為人道,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由“誠”到“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罢\”與“信”雖有不同但其本質(zhì)亦可為誠實無欺、信守諾言、言行一致,固有“誠,信也?!薄靶?,誠也?!比寮医?jīng)典對誠信有著至高推崇,與當前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帶來的弊端形成鮮明對比,誠信再次得到重視也是現(xiàn)實的強烈呼呼。
友善思想。友善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準則。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包含著豐富的仁愛友善思想,古人強調(diào)“仁者愛人”、“責友以善”、“以友輔仁”、“睦鄰友好”反對“以鄰為壑”,提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道德經(jīng)》),堅持“與人為善,善莫大焉”,認為“親仁善鄰,國之寶也?!保ā蹲筠D(zhuǎn)·隱公六年》)。我們知道人的本質(zhì)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所以友善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友善,還包括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友善,通過友善的行為促進和諧社會的形成,推動國家的進步。友善,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部分繼承和發(fā)展了傳統(tǒng)文化中關于友善的闡述。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其表現(xiàn)形式不論是傳統(tǒng)文化形式,還是現(xiàn)代的形式,中國幾千年形成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都必須是其來源的重要文化資源,不繼承傳統(tǒng)文化中的積極成分,很難得到中國大眾的認同,不進行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也一樣得不到中國大眾的首肯。所以,不可否認十八大提出的“三個倡導”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了繼承和發(fā)展,又是對近現(xiàn)代以來的社會實踐和世界其他人類文明成果的吸收與借鑒;既是對歷史經(jīng)驗的提煉,也是對時代精神的總結(jié)[9]。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
[2]陳劍.“仁義禮智信”應當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本內(nèi)容[J].新視野,2011(6):82-83.
[3]馮顏利,廖小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練的三個維度與大眾化[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1(1):31-38.
[4]郭齊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土壤與基礎[N].光明日報,2014-2-2(13).
[5]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diào):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2-26(1).
[6]黎昕,林建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練[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9):163-167.
[7]葉祖淼.傳統(tǒng)社會核心價值觀的現(xiàn)代性[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143-152.
[8]張鐘聲,楊榮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中國傳統(tǒng)元素[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50-53.
[9]薛明珠,陳樹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邏輯性[J].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61-65.
[責任編輯: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