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目標分類學自1956年由美國教育學家布魯姆率先提出以來,在世界范圍內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為樣例,對教育目標分類學的形成、演進、教育價值作了系統(tǒng)的研究。
關鍵詞:教育目標分類學;布魯姆;教育價值
一、教育目標分類學的形成、演變
1956年,布魯姆主編出版了《教育目標分類學,教育目的分類法,手冊Ⅰ:認知領域》(以下簡稱《手冊》),提出了關于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分類體系,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完備的教育目標分類體系。布魯姆建構的教育目標分類體系屬于一維分類,由知識、領會、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六個類別構成。其中,知識為基礎、低階目標,在其之上的五個類別被稱為“能力與技能”、高階目標。每個主要類別都包含一些亞類別,這些亞類別同樣被假定為沿著一個從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抽象、從低階到高階的方向分布,構成了一個累積性層級結構。
布魯姆《手冊》出版后,為教育評價提供了一致化的參考標準,一經應用便在教學評價、課程設計等方面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但經過歲月的洗禮,《手冊》本身也被認為存在諸多的問題,具體概括為三個方面:(1)對教育目標的描述行為主義太濃;(2)對教育目標的分類累計層級解釋與現實狀況不符;(3)一維化的分類沒有充分考慮知識作為一個基礎的內在復雜性。
鑒于《手冊》存在的問題,2001年,安德森與他的團隊對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法進行了修正。新修訂版將分類框架建立在認知過程和知識二維基礎上,其中:認知過程維度包括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chuàng)造六個類別;知識維度包括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元認知知識四個類別。每個類別又細分亞類別。修訂版在結構、術語、亞類別、應用四大方面做了大量改進,以期通過宏觀與微觀的變化,增進體系的科學性、適宜性。
二、教育目標分類學的教育價值
1.理論價值
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充分吸收評價理論、認知心理學等理論成果在蕪雜的教學目標中建構起了一個二維的階梯遞進的目標分類體系。無論是作為整體的目標分類體系,還是作為核心組成的知識分類、學生認知行為層級分類,甚或是作為其理論聯結的評價假設觀念都是當時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現為實際的教育教學實踐提供了非常直觀的理論依據,也為后續(xù)的諸多種相異分類體系的構建提供了借鑒基礎、批判前提,發(fā)揮了所謂“以點帶面”的效應。
2.實踐價值
(1)對教育者的價值
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的提出開闊了教育教學工作者的視野,讓教育者在“領略教育目標分類秩序之美”的同時,獲得了指導具體操作的極有力的實用工具。
(2)對教育活動的價值
①對教育目標設計的價值。目標分類法提供了兩類不同序列的知識或認知類別,可以自由連接組合,具有生成教育目標的價值。②對課程設計的價值。一方面可以為國家或地區(qū)的課程標準提供參考框架,另一方面可以為課程的編制提供目標選擇,還可服務于課程中各類目標任務的設計。③對教學設計的價值。目標分類可以促使教育者從學生的角度來看目標,全盤考慮教育教學的各種可能性,認識教學過程中各種關系與規(guī)律,同時能幫助教育者完滿理解教育術語。④對教學評價的價值。目標分類法為教學評價提供了非常有利的依據。這主要源于其有效的“靶向性”。所謂考評就是要測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就是要查看學生多大程度上達到了自己預期的課程與教學目標,而目標分類學提供的種種目標為各類考評建立了各種適宜的標靶,教學一經開展,學生如箭被教師以弓射向標靶,最后的考評就是要評定“射中幾環(huán)”。⑤對教學質量的價值。目標分類法顯然是“教學質量”的擁躉,應用分類法的教學一方面可以教學生更多的知識,另一方面能培養(yǎng)學生更好的智能,讓學生在收獲必要知識的同時,懂得知識的遷移運用,具備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適應時代變化的發(fā)展。
(3)對學習者的價值
以往的研究并未太多關注分類法對學生的價值,而安德森在修訂版中對此進行了追問,可見這一問題已進入編者的視域。他們認為分類法對學生同樣有用,表現為通過讓學生提前知曉課程、教學、考評價值可以促使他們對自己應取得的學習結果有清楚的認識,無形之中增強了自身適應能力與素質。
參考文獻:
[1][美]安德森.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分類學視野下的學與教及其測評[M].蔣小平,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2][美]羅伯特·馬扎諾,約翰·肯德爾.教育目標的新分類學[M].高凌飚,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趙康,1989年7月出生,男,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論。
?誗編輯 薄躍華